新書推薦:
《
战胜人格障碍
》
售價:HK$
66.7
《
逃不开的科技创新战争
》
售價:HK$
103.3
《
漫画三国一百年
》
售價:HK$
55.2
《
希腊文明3000年(古希腊的科学精神,成就了现代科学之源)
》
售價:HK$
82.8
《
粤行丛录(岭南史料笔记丛刊)
》
售價:HK$
80.2
《
岁月待人归:徐悲鸿自述人生艺术
》
售價:HK$
61.4
《
女人的中国医疗史:汉唐之间的健康照顾与性别
》
售價:HK$
103.8
《
资治通鉴熊逸版:第四辑
》
售價:HK$
470.8
|
編輯推薦: |
1.亲历者讲述:多次入围布克奖的英国著名作家利维,五十岁婚姻破裂,在至暗时刻回望人生,真挚分享自己人到中年仍历经蜕变式成长的一手经验,以顽强的诗意,陈述自己身为一个既要写作又要生存的女性和母亲,在男权社会中不得不面临的一系列困难和挑战
2.名家推崇:法国费米娜外国文学奖获奖作品;著名作家李翊云、珍妮特·温特森推崇;文艺女神娜塔莉·波特曼挚爱
3.著名译者:英语教授、爱丽丝·门罗作品译者步朝霞担纲翻译
4.复刻设计:复刻企鹅原版经典装帧,封面用图获戈达尔电影剧照正版授权
5.阅读质感:三原色靓丽设计,携带轻便,手感舒适,送给闺蜜的贴心礼物
|
內容簡介: |
一部私密、真挚、动人的个人生活记录。作者利维以女性视角回应乔治·奥威尔《我为什么写作》,将个人历史、性别政治、哲学与文学等融为一体,讲述:她在南非因父亲遭祸而失去语言能力的童年;她青少年时期在英国的廉价餐厅里与建筑工人和巴士司机相处,逐渐成长为作家;她五十岁婚姻破裂,临时起意去往西班牙马略卡岛,回望此前的人生。作为一个既要写作又要兼顾生存的女人和母亲,利维一生都在努力平衡女性、母亲、写作者的三重身份,在书中她讲述了自己面对生活时的无奈、困惑与愤怒——正是因为“我不想知道的事”,因为那些夹杂着身份、离散、错位或恐惧的事,她选择走上写作的道路。
|
關於作者: |
作者:德博拉·利维,生于1959年,英国小说家、剧作家、诗人,英国皇家文学学会会员。长篇小说三次入围布克奖,其中《游泳回家》和《热牛奶》入围决选名单。短篇小说曾入围国际弗兰克·奥康纳短篇小说奖和BBC国际短篇小说奖,并在英国广播公司第四台播出。《泰晤士报》评论她是“当代英国小说中最令人兴奋的声音之一”。她为皇家莎士比亚剧团写过多部剧本。
译者:步朝霞,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毕业于南开大学,曾作为富布莱特学者赴美访学,入选北京高等学校“青年英才计划”,并作为高校青年骨干教师于北京大学中文系访学。多年来专注于文学作品的翻译,已完成逾百万字。主要出版译作有《哈里发的神殿:卡萨布兰卡的365天》《世界上第二强壮的人》《木星的卫星》《理智与情感》。
|
目錄:
|
1? 政治方面的目的 001
2? 历史方面的冲动 037
3? 纯粹的自我中心 107
4? 审美方面的热情 135
|
內容試閱:
|
在这个信仰天主教的村子里,像玛丽亚这样没结婚也没孩子的女人少之又少。也许她有意躲着这些事,知道婚姻和孩子对她最终是一种压榨。不管怎样,很明显她另有计划。她设计了柑橘园的灌溉系统,这家收费不高、安静宜人的小旅馆的内部格调当然也由她打造。如果说这里吸引的主要是独自旅行的游客,那么玛丽亚可能已悄然为人们建造了一处逃离家庭的避难所。同时,这也是她的家(哥哥嫂子另有住处),只是这个家不完全属于她,因为所有财务问题都由她哥哥处理。尽管如此,玛丽亚还是在努力过着一种剔除了妻子和母亲日常职责的生活。
我咬一口甜甜的橙红色杏肉,想起一些女人,那些在学校操场上和我一起等着接孩子的妈妈。既然做了母亲,我们就都变成了影子,被生孩子之前的那个自己一路紧追不放。我们推着婴儿车走在英国的雨中,那个独立的、凶巴巴的年轻女人跟在后面大喊大叫、连连指责。我们也不知道如何应对,想反驳几句,又解释不清。我们不仅仅“有了”孩子,而且变得面目全非,自己都没法理解:沉重的身体,鼓胀的乳房,在激素的控制下,时刻准备好满足孩子的需要。
女性的生育与妊娠不仅仍然深深吸引着我们的集体想象,而且已经成为一座圣殿……母性在今天浸透了宗教情感的遗存。
——茱莉亚·克里斯蒂娃《今天的母性》(2005)
母亲是全世界都极力想象的那个女人。世界对我们活着的意义抱有充满怀旧色彩的想象,几乎没有商量的余地。问题在于,我们自己也怀着各种不切实际的想象,规定了母亲应该是什么样子,且极力想符合那些要求,为此吃尽苦头。我们还没有完全理解,社会系统想象出来的带有政治色彩的“母亲”其实是一种妄想,世界爱这一妄想超过爱母亲本身。尽管如此,揭穿这个妄想还是让我们感到内疚,担心我们为自己和心爱的孩子所造的壁龛,会坍塌在我们沾满泥水的运动鞋旁——这鞋子可能是在遍布全球的血汗工厂里,由可怜的童工缝制的。这情况有些难以理解,因为在我看来,男性世界及其政治格局(从不利于儿童和女性)实际上是在嫉妒我们对婴孩浓厚的爱。和一切与爱有关的事物一样,孩子让我们感到极其幸福;当然,孩子有时也会让我们难过,但从不会像二十一世纪的新男权政治这样让我们备受折磨。它要求我们既被动又有雄心,既有母性的慈爱又要保持旺盛的性欲,既要无私付出又要感到满足——我们要成为无所不能的现代女性,同时还得承受经济和家庭方面的种种羞辱。如果说我们大部分时候都在为这样那样的事而感到内疚,但我们其实并不知道自己到底做错了什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