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里克?安东尼?帕菲特于1942年12月11日出生在中国四川省,他姐姐希奥也出生于此。当时其英籍父母诺尔曼?帕菲特和杰西?帕菲特医生正在成都的大学做医学传教士,主要教公共卫生和预防医学,并且很关心训练后来在农村工作的那种“赤脚医生”。因为日本对中国的入侵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他们一家人1944年(当时杰西正怀着她的第三个孩子约安娜)被迫逃离中国,通过乘坐轰炸机、火车和运兵舰等先到印度,后经澳大利亚抵达纽约。1946年他们一家人乘坐“玛丽女王号”回到英格兰,先在伦敦生活了几年,1949年后移居牛津,帕菲特就是在这里长大的。尽管帕菲特在中国生活的时间很短,但他为此感到高兴,并且经常非常乐意告诉别人这一点。因此,可以想象,对于其巨著之一《论重要之事》被译为中文出版,他会感到非常自豪。他也会表示感谢的是,葛四友与阮航两位教授为翻译该著付出了极大的努力,从而使中文读者得以阅读其著作。
帕菲特的专业方向为伦理学、实践推理与形而上学,而其研究兴趣包括理由、人格、伦理学、元伦理学、人口伦理学、平等、优先性、对于穷人的义务、规范性、时间的流逝、个人合理性理论与集体合理性理论、体系性道德理论、康德伦理学、契约主义、后果主义、多元主义的常识道德、义务论禁令、本体论、实在、存在、尼采伦理学、天体演化论以及重要之事。帕菲特于2017年1月2日突然离世时,已被公认为他那个时代甚或所有时代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他对哲学的贡献一定会在接下来的很多年得到人们的讨论,就如同老子、孔子、孟子、亚里士多德、康德、密尔和马克思等巨人的贡献那样。
帕菲特很是早慧,很小就赢得牛津的精英龙校的奖学金。帕菲特的老师们后来还说服其父母,允许帕菲特竞争伊顿公学的国王奖学金,他再次获胜。帕菲特非常享受龙校与伊顿公学那种高度竞争性的学术环境,总是乐于观看学术论战,尽管他常常觉得奇怪,自己的这种态度是否一贯,因为他反感那些喜欢观看拳击或摔跤比赛的人。帕菲特的很多科目在班上都是顶尖的,唯独数学除外,他在这个方面毫无天赋(他虽然如此杰出,但经常算不出15%的小费)。在伊顿公学,他修习的主要课程是拉丁语和希腊语,尽管最后三年的专业是历史。
1961?D1964年帕菲特就读于牛津大学贝利奥尔学院,主修现代史,对法国史和乌托邦主义尤其感兴趣。他获得1965?D1966年度的哈克尼斯奖学金(Harkness Fellowship),赴美访学一年。他还作为非学位学生在哥伦比亚大学和哈佛大学的新社会研究院学习。正是在此期间,他才决定成为哲学研究生。他听过一位大陆哲学家就一个重要的主题做的一次非常含混的讲座,也听过一位分析哲学家就一个无足轻重的主题做的一次非常清晰的讲座。然后他就想,如下两种改变哪一种更有可能:一种是大陆哲学家以一种更清晰、论证更严谨的方式讨论他们更重要的主题;另一种是分析哲学家将其清晰性和严谨性运用于更重要的主题。他觉得后者的可能性似乎更大,于是他在1967年回到牛津后开始学习分析哲学。他师从A?J?艾耶尔(A?J?Ayer)、彼得?斯特劳森(Peter Strawson)和大卫?皮尔斯(David Pears),他的第一项研究是关于时间的形而上学的。
1967年末,帕菲特赢得了声名显赫的万灵学院(世界上顶端学府之一)的奖学金,万灵学院这个没有学生的世界级思想库,使帕菲特在未获得研究生学位的情况下就能够追求自己的哲学兴趣。多年来,帕菲特是通过万灵奖学金那令人生畏考核的第一人,实际上也是基于这种考核进入万灵学院的最后一人,因为后来这种考核被另一组更多的人能够达到的不同标准取代了。帕菲特终生都是万灵学院的研究员,先后是奖学金研究员(Prize Fellow,1967?D1974)、 初级研究员(Junior Research Fellow,1974?D1981)、研究员(Research Fellow,1981?D1984)、高级研究员(Senior Research Fellow,1984?D2010)和荣誉研究员(Emeritus Fellow,2010?D2017)。这么多年来,帕菲特先后前往美国约40次,都是去美国的大学教书。在20世纪70年代以及80年代早期,他是普林斯顿大学的常规访问教授,而且多年来他还是哈佛大学、纽约大学和罗格斯大学的访问教授,大约每两年会在这三所大学各上半学期的课。
1978年,帕菲特受邀向英国国家学术院(The British Academy)做学术报告。他是获取该荣誉的最年轻的哲学家之一,而当时对他的介绍是:也许是第一个从事哲学一年就获得世界性声誉的哲学家。帕菲特随后在1986年当选为英国国家学术院院士,1992年当选为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The 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s)院士。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