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小说面面观

書城自編碼: 3628639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小說外國小說
作者: [英]E.M.福斯特
國際書號(ISBN): 9787020160013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1-04-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32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43.8

我要買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启微·狂骉年代:西洋赛马在中国
《 启微·狂骉年代:西洋赛马在中国 》

售價:HK$ 78.4
有趣的中国古建筑
《 有趣的中国古建筑 》

售價:HK$ 67.0
十一年夏至
《 十一年夏至 》

售價:HK$ 76.2
如何打造成功的商业赛事
《 如何打造成功的商业赛事 》

售價:HK$ 89.5
万千教育学前·透视学前儿童的发展:解析幼儿教师常问的那些问题
《 万千教育学前·透视学前儿童的发展:解析幼儿教师常问的那些问题 》

售價:HK$ 58.2
慈悲与玫瑰
《 慈悲与玫瑰 》

售價:HK$ 87.4
启蒙的辩证:哲学的片简(法兰克福学派哲学经典,批判理论重要文本)
《 启蒙的辩证:哲学的片简(法兰克福学派哲学经典,批判理论重要文本) 》

售價:HK$ 76.2
云中记
《 云中记 》

售價:HK$ 76.2

 

建議一齊購買:

+

HK$ 52.5
《天国的公共马车:E.M.福斯特短篇小说集》
+

HK$ 43.8
《天使不敢涉足的地方(作者16次被提名诺贝尔文学奖、为20世纪》
+

HK$ 56.3
《看得见风景的房间》
+

HK$ 76.6
《海天译丛:蛀虫》
+

HK$ 59.4
《图尔农街的旧书商(海天译丛)》
+

HK$ 54.0
《谁是爱尔兰人》
編輯推薦:
为纪念英国著名小说家E.M.福斯特逝世五十周年,我们特别推出了这套“E.M.福斯特作品系列”,收录了他的6部作品,包括长篇代表作《天使不敢涉足的地方》《看得见风景的房间》《霍华德庄园》《印度之行》,短篇代表作《天国的公共马车:E.M.福斯特短篇小说集》,以及著名的文学论著《小说面面观》。
作为多次被提名诺贝尔文学奖的伟大作家,福斯特拥有独特而深邃的洞察力,他运用英国文学传统讽刺手法,将具有象征意义的哲理融入到精巧严整的情节中,这使得他的作品既有极佳的可读性,又有深刻的艺术性。
內容簡介:
《小说面面观》是从事小说写作、文学批评与赏析者了解小说艺术奥秘的必读经典。
《印度之旅》后,福斯特就将重心转向了讲学与文学评论。1927年,他应邀到剑桥大学开设讲座,一系列演讲成为《小说面面观》的基础。全书共分九章,涉及小说的七个层面,故事、人物、情节、幻想、预言、模式、节奏。福斯特认为,小说家的任务即是熟练地驾驭这些面向,做到“面面俱到”。
《小说面面观》是福斯特*的文学批评专著,是公认的20世纪*重要的小说美学的经典名著。
關於作者:
E.M.福斯特(Edward Morgan Forster,1879—1970),20世纪英国著名作家。其作品包括六部小说,两集短篇小说集,几部传记和一些评论文章。其作品语风清新淡雅,描写的都是二十世纪初英国的社会状况,尤其长篇小说几乎都是反映英国中上层阶级的精神贫困,在每部作品中主人公都试图通过挣脱社会与习俗的约束来求得个人解放。代表作包括长篇小说《天使不敢涉足的地方》《看得见风景的房间》《霍华德庄园》《印度之行》以及文学论著《小说面面观》等。
目錄
目录
总序 1
一、导言 1
二、故事 19
三、人物 32
四、人物(续) 47
五、情节 60
六、幻想 75
七、预言 89
八、模式与节奏 106
九、结语 121
译后记 124
內容試閱
总序

英国作家爱德华?摩根?福斯特(Edward Morgan Forster,1879—1970)一向是文学界的宠儿,有关研究著述可谓汗牛充栋,所以本文首先主要从阅读的角度对这套丛书做个简单的介绍。
文学作品的直接阅读无疑非常重要。会读书的人都知道,看作品以有感为上,有所启迪更佳,可以一直读到舒心快意,能与有识者共赏古今世界文学经典之瑰丽,品味蝼蚁人类勤奋思考之精华。这套丛书所选的书目就都是福斯特的代表作,从中可见“这一位”所贡献的瑰丽与精华:长篇小说《天使不敢涉足的地方》(Where Angels Fear to Tread,1905),《看得见风景的房间》(A Room with a View,1908),《霍华德庄园》(Howards End,1910),《印度之行》(A Passage to India,1924);文学评论《小说面面观》(Aspects of the Novel,1927);《天国的公共马车:E.M.福斯特短篇小说集》(《天国的公共马车及其他故事》[The Celestial Omnibus and Other Stories,1911]和《永恒的瞬间及其他故事》[The Eternal Moment and Other Stories,1928]这两部短篇小说集的合集)。作品时间跨度为从1905年到1928年,这正是福斯特的创作时期。
其实福斯特的作品不光专家喜欢研究,大众也喜欢看。这当然和影视手段的推动不无关系。这套丛书里的四部长篇小说都有电影版:《天使不敢涉足的地方》(1991),《看得见风景的房间》(1985),《霍华德庄园》(1992;另有2017年拍的电视剧版),《印度之行》(1984)。影视手段和大众阅读的关系严格说是互动互惠的,有读者缘,影视制作机构也就喜欢拍。文学研究关注的东西都比较深远,大众的喜好也未必浅薄,能打动人心就一定自有其道理。
福斯特的长篇小说充满了地道的英国风味,但是他并没有满足于对英国上层社会生活图景及其趣味的展示。在貌似复杂而琐碎的人物关系描写和故事情节推进中,他的重点更多地是揭示,揭示这个阶层的人在与国内外各色人等打交道的时候出现的种种问题,其中涉及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我的关系,殖民地宗主国与殖民地人民之间各种内在的和表面化了的冲突,还有理想化生活方式与现实之间的冲突。给福斯特套什么“主义”似乎不太容易,我们只要从他的作品里看到了他笔下那个时候若干英国人的生活状态,看到了他或曲折暗示或直接表述的种种思考,也就对得起作者的苦心了。
福斯特的文论著作《小说面面观》基于他自己作为一个小说家的体验去观察小说这种文学存在,去评论小说的方方面面,早已列入文学专业的必读书目。他在书中提出的一些重要概念,如圆形人物和扁平人物、幻想小说(或奇幻小说)等小说类别、小说节奏等等,为文学理论大厦的构建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这套书给了我惊艳之感的,还有福斯特的短篇小说。他长篇小说的那些特点同样表现在了他的短篇作品中。除此以外,在这些轻灵活泼、引人入胜的短篇中,对人类去向和人性发展的沉重思考,超越了现实局限、时代局限和社会局限,细想起来,的确令人震撼,却又处处不离“文学即人学”“伟大的文学家必然是思想家”这些耳熟能详的文学正道。难怪文学界如此尊崇福斯特。
毋庸讳言,这类书的出版不可避免地要再次涉及两个话题,一个是读经典的意义,另一个就是重译的必要。
关于读经典,近年谈论的人比较多,笔者也在其他场合参与过讨论,重复的话就不说了。这里想强调的是:首先,经典的涵盖范围是一直在变的,新的经典不断加入,文学界的评论探究和出版界的反复出版,其实就是个大浪淘沙、沙里淘金的过程,这个过程始终没有而且也不应该中断,一百年后也是如此;其次,和创作一样,文学阅读也有代际承接的问题,新的读者不断产生,对经典作品必然有着数量和质量上不断更新的需求。即便是宗教经典那种对曲解极为警惕的作品,也存在着更新的需要,因为教徒在生长,在变动。这是生命的特征。而与时俱进是生命力的特征。更何况经典的一个本质性特点就是耐读,即经得起反复读,而且常读常新。巧的是,在对福斯特的各种评介中,印象深的正是很多人都知道的这样一句话:“爱?摩?福斯特对我来说,是一位可以反复阅读其作品的还在世的小说家,每次读他的书我都有学到了东西的感受,而进入小说阅读之门以后,就很少有小说家能给我们这样的感觉了。”
关于第二个话题,翻译界有过不少讨论。重译同样和受众的不断变化有关,其实质是,译入语语言本身的发展和译入语文化环境的改变。除此以外,还涉及译本质量的提高。版权问题插进来以后,重译要考虑的情况似乎更为复杂一些。尽管如此,不断提高译本质量仍然是敬业的译者和出版人不懈的追求。需要注意的是,文化产品和一般意义上的科技产品有一个区别,和艺术与科学的区别一样,即并非后来者就一定居上。美学追求和先来后到的顺序基本无关,全看创作者内心的呼唤及其素质加努力。文学作品的翻译也是同样。在考虑译本质量的时候,这是不能忘记的一个侧面,否则无法体现我们对无数前辈译者的尊重。
综合以上各种考虑,这套丛书在投入重译之初,我们就对参与这项工作的各位译者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希望我们能竭尽全力,以爱惜羽毛的谨慎,锻造不后悔的硬作。
我们还提出了两个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个就是注意与前译的关系。为不断提高译作质量,后译对前译有所参照是难以避免的,但是我们要求,必须特别注意防止侵权。如与前译过于贴近,一般要求再改;如确有借鉴,必须予以说明。然而我们也发现,有些地方,从初译、修订到审校,经三四个人之手,后竟然还是与某种前译撞车,这只能说是所见趋同,巧了,因为那大概的确就是妥帖的译法。对这种情况如何看,还有待翻译界和出版界共同探讨。读者如果在这个方面发现问题,欢迎提出。
第二个需要特别注意之处,是福斯特的语言风格及其表达。语言风格的再现始终是翻译的一个难点,我们只能尽力而为。众所周知,善用反讽,表达讲究机智巧妙(有时甚至给人以卖弄聪明之感),这是英国文学中的一种传统,福斯特是这种传统的继承者和推进者,因此我们注意了尽量保留这类表达方式的多层含义。作为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典型的英国绅士,虽然在用词甚至标点上也有一些自己的习惯,福斯特的语言基本上还是中规中矩的,这对翻译来说是福音,因为相对而言减少了难度。考虑到原文的时代特点,我们希望译文流畅可读,但不过度活泛现代。那个时期英语的一个特点是句子偏长,福斯特的语言也是如此,但结构也不是非常复杂。我们的把握是:对偏长的句子适当截断以便于理解,同时注意紧凑,不使其过于散乱。我们希望译作语言首先是不能给读者造成理解障碍,其次要能给读者以阅读的愉悦,此外还要让人感觉这是福斯特而不是其他人在说话。
总体来看,这套丛书其中的几本,译者认为纠正了前译中的一些错译,也就是说,我们的译本在翻译的准确程度上有所提高。细节之外,我们还尤其注意了整部作品的内在连贯,包括前后通达和风格的一致。至于美学意义上的评价,我们等待时间的检验,并且始终欢迎各种角度的批评和讨论。
衷心感谢丛书译者和出版社众多编辑的辛勤付出。
感谢爱?摩?福斯特赋予我们的文学盛宴。

杨晓荣
2020年11月16日于南京茶亭

译后记
几天前我将审校后的译稿全部校对完毕,全书的翻译算是告一段落。译文的审校前后持续数月,负责审校的杨晓荣教授对照原文逐句校对,对译文的忠实性和流畅性进行确认和调整,力求能够让松散的句式紧凑起来,让拘谨的表达活泛起来,让解释性的翻译尽量回归直译。看得出她所遵循的翻译原则是使译文向原文更加靠拢,让读者向原作者更加靠拢,把译者偶尔想挣脱掉的“镣铐”,又自觉地重新戴上了,并且尽量保持着舞姿。这样的努力和付出值得尊敬。
翻译是个苦心孤诣的过程,极少有酣畅淋漓的快感,所谓妙译也是搜肠刮肚后的偶然所得,极少是灵感一现的产物。译这本书,对我是个挑战,撇开水平不说,时间都是挤出来的,当然主要的原因还是原书比较难懂。所以翻译的状态常常就是在意义的迷雾中穿行,跌跌撞撞地好不容易找到了方向,又懊恼于找不到恰当的词句来表达。原书是福斯特在剑桥三一学院所做的克拉克系列讲座的汇编,书中语气比较随意,风格倾向于谈话体,读者在感到轻松幽默的同时,也折服于作者的真知灼见,正如雅克?巴尔赞所言;“福斯特那种闲谈式的引导机智敏锐……化腐朽为神奇,将枯燥的陈述变成人物、故事和真实的暗示。”而正是这种简单中所蕴含的丰富让译者大伤脑筋,故翻译中虽未字字译出,但求字字理解,唯恐那些潜藏于“浅滩回流”里的思想奥秘被真的当成闲话而忽略了。总之,译者面对这样一个机智幽默、思路清奇、语言经常偏离常规的大家,难免有无力感。
意大利艺术评论家乌托贝?艾科曾通过一个寓言故事讨论译者的伦理问题,他将途中偷吃无花果的家奴比作译者,将译文比作那一篮子被偷吃的无花果,似乎偷吃与被吃是译者与译文之间的某种必然。理论家自有其透视问题本质的能力。译者伦理及忠实性问题作为翻译的基本问题在这个寓言故事里得到一定程度的揭示。然而,作为译者,我在自省时发现,从主观上讲译者是甘愿做一位忠诚的仆人的,绝不允许自己故意“偷吃”,但是,由于翻译必须经过译者的理解和语言转换,而理解本身具有主观阐释性,加上两种语言系统在转换中的客观限制,要使译文与原文达到完全对等是无法实现的,所谓的对等只能是一个假定的理想状态或者说只是一种虚拟的存在。不论是翻译实践者还是翻译理论家都有此共识。几乎所有的概念,经过翻译都可能成为第三方存在。十九世纪以来汉语中出现数以千计的外来新词,它们都经历了“翻译”和“曲解”的过程。作为概念的词语的表意受到历史和文化的影响,导致新词未必能表达旧事物,我们不能用后来的概念或术语来诠释此前的事物;同一词语所指称的事物内涵,在不同文化里可能南辕北辙。这样的例子俯拾皆是,今天我们使用的对应西方democracy之内涵的“民主”,完全不同于中国古代文献里的“民主”。同样,“人民”“民族”在中国古籍里也能找到出处,但是现在使用的“人民”“民族”都是外来词。我在翻译prophecy 这个译名时就存在着追求概念内涵的忠实与遵循已有的定译之间的矛盾。根据prophecy的基本词义,应译为“预言”,以前的译本也是这么译的,但是如果遵循福斯特对预言小说的定义,“预言”二字恰恰将读者引向了与“预言家”同义的预测人类未来的错误方向,福斯特的预言小说其实与prophecy所包含的“预告未来”和“吁请正义”的语义并无很大的关联,此译名难以表达福斯特赋予预言小说这个概念的特定内涵。但是已成定译的译名有其约定俗成的意义和价值,如作更改,既费力也不讨好,为了解决这个矛盾,采用了保留原有译名,增加注释的办法,给幻想小说和预言小说增加了一条注释:“福斯特取的这两个名字的确与其通用的含义不太一样,特别是在汉语中,对此文学界多有讨论,但译法一般都是保留原词。概而言之,本书所说的‘幻想’(fantasy)和‘预言’(prophecy)既可指两种类型的小说,也可指小说的两种手法。所谓‘幻想’的意思近于‘想象’,‘预言’强调的则是用故事讲述先知性的洞见或启示或形而上的真谛,或其微言中之大义、意蕴、韵味等。”书中福斯特认为预言小说的主题是宇宙或者是关乎宇宙的,但小说家不一定就宇宙“说”点什么,而是要把它唱出来,因此对预言小说,需要关注的是它的“腔调”(Voice)。这样的解释方式使得定义福斯特的预言小说绝非易事,该条注释的内容是受教于方家后所得,在此向方成和杨晓荣两位教授致谢并致敬。
总之,不论概念的对等在翻译实践中多么难以实现,译文的忠实性如何不断被理论家所解构,译者对忠诚的信仰和对译文忠实的追求从来不变,古往今来,在翻译史的长河中,他们背负着对忠诚的信仰,向着本雅明的纯语言——理想的彼岸砥砺前行,竭尽所能地接近这个神性的所在。这或许就是译者的使命所在,也是译者伦理的真谛所在。
译事之难,甘苦自知,收获也是令人欣慰的。翻译是译者与原作者隔着时空的思想交流,译者唯有“以意逆志”,以己之意契合作者之志,把握文辞背后的思想,从而实现与作者的心灵对话。作为一部兼具文学批评和小说创作论的著作,全书没有搬出任何理论,但却充满了洞见。福斯特想象两百年来用英语创作的小说家(也提到了其他非英语小说)在一个房间里写作,忘记他们所属的年代,无视流派、分类之类的批评惯例,只看他们手中的笔和笔下的故事和人物。他的出发点是,历史在发展,而艺术相对而言几乎是静止的,因为它的变化极其缓慢。
他从七个方面对小说创作和小说作品进行论述和评价,即故事、人物、情节、幻想和预言、模式和节奏。其中故事、人物和情节是小说创作的要素,幻想和预言是小说创作的两种手法,模式和节奏是小说的美感体验。在讲解这七个方面时,他运用很多别出心裁的比喻,比如故事就是一条时间的绦虫,小说家只管按时间序列往下写,回答读者 “那后来呢?”这样的问题即可。但是小说家也不能只写这条虫,不能只写时间意义上的生活,那样只能让读者看到生命的衰朽过程,而是同时要写价值意义上的生活。他认为司各特是讲故事的高手,善于制造悬念,让读者欲罢不能。但是他的《古董商》过于注重时间意义上的生活,显得有些肤浅。而有的作家试图干掉这条虫,比如格特鲁特?斯坦,她想把小说从时间暴君手中解放出来,在小说中只表现价值意义上的生活,结果彻底失败了。失去时间顺序,只表现价值生活的小说会变得无法理解。
福斯特认为小说人物与现实中的人的区别就是前者是没有个人秘密的存在,作家知道他们的一切,将他们的内心向读者敞开,这在现实中是不可能的。他把人物分为扁平人物与圆形人物,它们的区别就是平面与球体的区别。平的人物在故事中是不变的,他们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圆的人物则是发展的,他们甚至获得了自己的生命,想要摆脱作家的掌控。狄更斯的小说里都是扁平人物,但是作者给他的人物注入了活力,因此狄更斯是不完美的好作家。奥斯丁笔下的人物几乎都是圆形的,所以奥斯丁是大作家。
与故事相同,情节也是对一桩桩事件的叙述,与故事不同的是,情节在叙述中把关注点从时间转向了因果关系。福斯特用简短的叙述区分了故事与情节。“国王死了,后来王后也死了”是个故事,“国王死了,王后因心碎后来也死了”是个情节。如果说故事只作用于读者的好奇心就够了,情节则要求读者具备理解力和记忆力。情节需要设计或编织,如果有一根线脱漏了,图案必然会受影响,梅瑞狄斯和纪德都是独具匠心的情节编织者。情节是人物的行动,小说家如果专注于编织情节,人物服从于情节的需要,那人物的真实感就会减弱,人物就显得苍白,所以情节的胜利不足取;而如果作家偏重于人物,他有可能面临写不下去的窘境,情节一旦失败了,故事就得结束了,所以人物的胜利也不足取。
福斯特把幻想和预言小说看作一束光,或者说具有光一样的秉性,对于小说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这些要素的逻辑衍生物,时而像光一样照亮它们,时而像光一样切割它们,仿佛它们不存在。幻想小说通过超自然的手法表现人或人的潜意识世界,福斯特将其视为小说家族中的另类,是小说这个主场演出中的穿插表演,而且需要读者另外花钱买票,而对这一额外的支出,有的读者是拒绝的。幻想小说的代表是斯特恩和他的《项狄传》,乔伊斯的《尤利西斯》也是重要的一员。预言小说与幻想小说的共同点是都拥有神灵,不同点是它们的神灵是不同的神灵。幻想小说的神灵是住在低空中、浅水里、小山上的所有精灵和神怪,而预言小说的神灵则是指超越人类能力的一切事物。坦白说,福斯特关于预言小说的比喻和解释有些晦涩难懂。他认为预言小说家是一位客厅里的歌唱家,虽然施展不开,但是他在歌唱。读者只有超越故事,听到他作品里的歌声,才算是真的理解了作品。预言小说的气质是不同凡响的,它的人物具有一种延申的能力,可从个体延申至整个人类。这样的作家他只提了四个人:陀思妥耶夫斯基、梅尔维尔、艾米莉?勃朗蒂和戴?赫?劳伦斯。
模式和节奏是从美学上来讲的,前者指小说的形状,后者指小说的声音。有的小说可以欣赏它的情节所呈现出的图案,比如亨利?詹姆斯的小说,有的小说情节貌似松散,却有其内在的节奏,像一首音乐,比如普鲁斯特的小说,而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气度恢宏,就像一首交响曲。
卡尔维诺在《为什么读经典》一书里说:“一部经典是一本每次重读都像初读那样带来发现的书。一部经典作品是一本即使我们初读也好像是在重温的书。一部经典作品是一本永远不会耗尽它要向读者说的一切东西的书。”经典的魅力就在于每一次重读中总有新的发现,而每一次翻译都是一次新的诠释,它不会耗尽它要向读者说的一切。后衷心感谢出版社组织翻译和出版这部经典,感谢责任编辑为本书所做的一切。
杨淑华
2020年7月5日于南京板桥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