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追随本心

書城自編碼: 2978777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哲學/宗教哲學
作者: [英]亚瑟·克里斯托弗·本森 著,佘卓桓 译
國際書號(ISBN): 9787531691464
出版社: 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7-05-01
版次: 1 印次: 1
頁數/字數: 300/280000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57.7

我要買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拍电影的热知识:126部影片里的创作技巧(全彩插图版)
《 拍电影的热知识:126部影片里的创作技巧(全彩插图版) 》

售價:HK$ 109.8
大唐名城:长安风华冠天下
《 大唐名城:长安风华冠天下 》

售價:HK$ 87.4
情绪传染(当代西方社会心理学名著译丛)
《 情绪传染(当代西方社会心理学名著译丛) 》

售價:HK$ 88.5
中国年画 1950-1990 THE NEW CHINA: NEW YEAR PICTURE 英文版
《 中国年画 1950-1990 THE NEW CHINA: NEW YEAR PICTURE 英文版 》

售價:HK$ 236.0
革命与反革命:社会文化视野下的民国政治(近世中国丛书)
《 革命与反革命:社会文化视野下的民国政治(近世中国丛书) 》

售價:HK$ 93.2
画楼:《北洋画报》忆旧(年轮丛书)
《 画楼:《北洋画报》忆旧(年轮丛书) 》

售價:HK$ 337.5
大国脊梁:漫画版
《 大国脊梁:漫画版 》

售價:HK$ 80.2
跟着渤海小吏读历史:大唐气象(全三册)
《 跟着渤海小吏读历史:大唐气象(全三册) 》

售價:HK$ 189.0

 

建議一齊購買:

+

HK$ 55.1
《雅致生活》
+

HK$ 54.0
《为师之道》
+

HK$ 51.0
《黑夜炉火》
+

HK$ 57.0
《生命之泉》
+

HK$ 59.7
《对话寂静》
+

HK$ 59.7
《仰望星空》
編輯推薦:
《追随本心》是剑桥大学本森教授的哲思随笔集,在全球销量过亿,有19种英文版本,再版次数达101次,是一部影响欧美大学人的不朽传世作品,在西方被誉为剑桥大学留给人间的精神瑰宝。
本森有着坎坷的人生,多种不幸曾降临到他头上,他没有被生活的暴风雨击倒,靠着顽强的意志力,走出困境。因为经历过生活的大风大浪 ,所以他对生活有更高层次的认识,他把克服困难当做乐趣 ,在坎坷与磨难之间坚强地游走,他活得骄傲和自豪。
內容簡介:
《追随本心》是作者本森在剑桥任职期间的专栏文章集结,每篇随笔都是一个主题。书中作者就怜悯、庸俗、真诚、嫉妒等主题展开讨论,对人性中一些本质的东西进行了剖析,下笔前作者经过了深思熟虑,每一个主题都写得非常有深度,哲理性很强。出版前作者亲自校对过几次,力求文章经得起推敲和具有多元化视角看待周遭一切的创作理念,所以,一经出版,英文版便受到各大媒体的好评。
關於作者:
亚瑟克里斯托弗本森(Arthur Christopher Benson,18621925),英国著名的散文家、诗人、作家,剑桥大学莫德林学院的第28届院长。他的父亲是19世纪末坎特伯雷大主教爱德华怀特本森,其舅舅是著名的哲学家亨利西奇威克。因此,本森家族所富有的文化和著述的传统,也很自然地遗传到他身上。但不幸的是,同样遗传在他身上的还有家族性精神病。他本人患有狂躁抑郁性的精神病,虽然身患疾病,但本森仍是一位杰出的学者和多产作家。他曾就读于伊顿公学和剑桥大学的国王学院,并于18851903年期间,在伊顿公学和剑桥大学的莫德林学院讲授英国文学。1906年后,他出任格雷欣学校校长。19151925年,他担任莫德林学院院长。 亚瑟克里斯托弗本森(Arthur Christopher Benson,18621925),英国著名的散文家、诗人、作家,剑桥大学莫德林学院的第28届院长。他的父亲是19世纪末坎特伯雷大主教爱德华怀特本森,其舅舅是著名的哲学家亨利西奇威克。因此,本森家族所富有的文化和著述的传统,也很自然地遗传到他身上。但不幸的是,同样遗传在他身上的还有家族性精神病。他本人患有狂躁抑郁性的精神病,虽然身患疾病,但本森仍是一位杰出的学者和多产作家。他曾就读于伊顿公学和剑桥大学的国王学院,并于18851903年期间,在伊顿公学和剑桥大学的莫德林学院讲授英国文学。1906年后,他出任格雷欣学校校长。19151925年,他担任莫德林学院院长。
他的诗歌和散文著述颇丰。令人惊叹的是,他在人生最后的20年间,每天坚持写日记,写下了世上最长的400万字的日记,给世人留下了一笔丰厚的思想遗产。代表作有:《仰望星空》(AtLarge)、《自由之旅》(Escape and Other Essays)、《大学之窗》(FromaCollegeWindow)、《圣坛之火》(TheAltarFire)、《为师之道》(TheSchoolmaster)、《剑桥论道》(CambridgeEssaysonEducation)、《阿城信札》(TheUptonLetters)、《我心无惧》(WhereNoFearWas)、《向死而生》(TheGateofDeath)、《对话寂静》(The Silent Isle)、《无冕之王》(MenofMight)、《安静的家》(TheHouseofQuiet)、《静水之旁》(BesideStillWaters)、《追随本心》(AlongtheRoad)、《生命之泉》(WaterSprings)、《雅致生活》(TheThreadofGold)、《黑夜炉火》(ThyRodandThyStaff)、《花香满园》(JoyousGard)、《论罗斯金》(Ruskin,AStudyinPersonality)、《障山及其他故事》(TheHillofTroubleandOtherStories)、《曙光中的少年》(TheChildoftheDawn)等。
目錄
前言/1
英格兰心不设防/1
秋天归家的路/6
隐士的救赎/11
废墟/15
岁月的胜利/19
乐极生悲/22
怀念父亲/27
布伦特圆丘/32
首相,首先是一个人/36
他,只是一个世界公民/41
被人曲解的时候/46
凡人不能永恒吗/52
诗人的意义/57
小狗罗迪/62
死亡的模样/66
冬虫夏草/71
我家的老保姆/75
牧师的救赎/81
其实,英语很简单/86
赌,是一种态度/90
赞美诗/94
牧师的布道/100
艺术与生活/104
怜悯的尺度/110
论嫉妒/114
忠言就要逆耳吗/119
迷信就是封建吗/123
写信/128
论庸俗/133
论真诚/138
论决心/143
论传记/147
闲言碎语/152
圆滑不易/155
真我的风采/158
内在的人生/162
朋友,你为何缄默了/168
平凡之美/173
浅谈灵感/178
爱的宽恕/182
自怜有用吗/187
夜半钟声/192
八哥只是一只鸟吗/196
格言的真谛/201
外面的世界/205
民主好简单/209
心不在焉怎么了/213
平和的心/218
谈话的艺术/222
工作与娱乐/226
论活力/230
骄傲的罪与罚/234
寓言的泪水/238
公开与隐私/242
人生的体验/247
心碎的解析/252
像风一样自由/257
诗意的栖息/261
论战争/266
总有你陪伴/272
年轻就是好/276
论阅读/282
內容試閱
前言
我经常会有这样的感想,即收集或再版之前已经发表过的文稿,是一件让人很遗憾的事情。作者的心中往往会怀着一股柔情,以慈父般的目光审视着自己心智所结出的这些小小果实。诚然,为杂志所写的文稿一般都是有关时事或一些重大问题的,而且通常是按照题目的要求,迅速完成杂志所要求的稿子。所以,这些文稿有点即席创作的意味,往往堆积一些临时的材料,作者根本没有时间就所写议题进行深入的了解。
但这也并不适用于所有类似的写作,我可以坦诚地说,本人每周为《教会家庭日报》的专栏《人生如逆旅》所撰的稿子,绝大多数都并非上述所说的那样。长久以来,我自己写了很多文章,甚至还校过稿,因此我并不需要以写作来养家糊口。这些稿子绝大多数都是一些简单的小论文,在下笔之前已经长时间占据了我的脑海,在写作的时候也是经过深思熟虑。我收到众多读者的来信,内容几乎都是关于这些文稿的,一些读者希望能出版一本选集,让这些文稿以更为固定的方式保存下来。我删除了所有自己不得不写的关于当代的一些话题的文章,以及所有引起争议的文章,因为这些文章都不是我愿意去写的。删除的这些文章不论多么缺乏主观意图,都会引起读者的猜疑。我开始在这个专栏写作的时候,因为刚从长期的疾病中复原,内心极度忧郁。当时,我生怕自己无法完成定期按时交稿的任务,虽然我很努力地以乐观的心态去写作,但刚开始所写的一些文稿还是弥漫着一些不良的情绪所有这些文稿在结稿成集时也一律被删略了。
我想简略地谈一下整个系列文稿的写作目的。在我看来,我们英国人通常所犯的毛病,就是对思想缺乏兴趣。我以为,作为一个民族,我们有很多优秀的品质首先,就是坚定与友善的常识,让我们能从公正客观的角度去审视事物,免于过度兴奋或沉浸在难以自拔的忧郁之中。我相信,我们的人民是爱好和平、遵守秩序与勤劳奋斗的。我们具有真正的谦逊,不会过分沉浸在所取得的成就与功绩之中,也不会过分关注谁获得更多别人关注的目光。我还觉得,我们接受着原则的束缚,而非随性而为。
而另一方面,我们又是保守与志趣不高的民族,过分看重财富与地位,厌恶分析、猜测与试验。我们将一些很值得怀疑的事情视为理所当然的,鄙视原创与热情。据我观察,我们似乎并不怎么关心日常的生活,也不问自己为什么会去相信一些事情,或是自己是否真的相信它们;而在道德层面上,我们则是彻头彻尾的宿命主义者,相信直觉胜于理智;而且没有充分认识到,在一定范畴内,我们有改变自己的能力。我们通常在人生早年就固定自己对很多事情的看法,然后还为自己能够坚持己见而愚蠢地感到骄傲而这种所谓的坚持,亦不过是一种排斥所有反对我们固有看法的证据及话语的习惯罢了。事实上,我们的心智很僵化,缺乏灵活性。再者,我觉得,我们时常漠视这片长时间不受侵扰的土地所积累起来的古老而美好的珍宝,因此,我们能不受阻滞地发展属于自己的制度。当我漫游英国的时候,常为村村落落都有一座精美的小教堂、古老的庄园以及许多优雅的住宅而感到无比惊诧。显然,要是以前能够有所记载,每个地方必然都有一段属于自身美好与细腻的历史!但是,所有这些都被我们视为理所当然的东西,我们只是漠然视之,似乎这些事物根本不值得注意似的。
所以,在写作的时候,我内心有两个比较明确的目的首先,就是要激起读者对于生活及性格中一些小问题关注的兴趣,了解人性的冲突以及叠加,有一股清新之风拂面的感觉,仿佛这一切是如此难以理解,却又有趣得如此不可思议这一切都根源于日常生活中人与人的关系。我活得越久,就越觉得每一天都充满着人性交往的无限复杂与美感,感觉到一些很庞大却又高尚的问题正被逐渐分解,在漫长的延宕中获得自然的解决。文明就具有这种巨大的能量,让人类远离孤立与敌对的状态,感觉到自己不能远离别人,只是自私地循着自己的路线来走;相反,我们是互相依赖的,彼此都应该给予鼓励与帮助。我们最不起眼的动作或是一闪而过的思想都会影响别人;善与恶都会播下种子,生根发芽,直到我们在耐心与爱意中渐臻完美。当我更加深入了解人性之后,我惊讶地发现,人其实通常都意识到一些高尚与美好的理想,虽然是以很微茫与不确定的方式表现出来,但他们却似乎因为在生活中无法实现这些理想而感到悲哀,忧郁地意识到,自己没有在生活中做到最好,发挥自身最大的力量。所有那些充满活力、不断奋斗、满怀希望及有感而悲的人们不只地球上的一切生物,而是超脱于永恒的帷幕增强了我对人类拥有一个美好的未来的信心。我真心相信,这是一个充满欢乐的未来,因为欢乐是精神中最原始的天性,是不可能屈服于悲伤与痛苦的。若这些悲伤与痛苦的存在只是为了让我们最终获得欢乐与平和的话,那也是可以暂时容忍的。当我们愈加深入地了解自己与他人,就会发现人类的可能性愈加丰富与复杂;若能让心灵去追求永恒与精神的话,将目前的一些事情或物质放在正确的位置,对我们来说会更好一些。人们常常觉得,这个世界充斥着许多被误导的情感、悲伤与失望,让我们为一些根本不值得为之烦心的事情感到郁闷,为一些小事而恶言相向,固执的成见难以撼动。而在所有严苛的理念中,最为恶劣的,当属某些人觉得,要是人们不以自己认为正确的方式来获得快乐的话,那他们也最好一点都不要快乐。我觉得,这就是英国人性情中最大的一个缺陷对自身幻想与观念固执的坚持,极度缺乏怜悯之心与相互理解。所以,我在这些文章中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向我的读者解释自己的观点,希望他们能够了解互相谅解、欣赏、宽容以及兄弟间友爱的极端重要性。若是可以的话,我想说,自己真的希望有生之年能见到这成为现实!我绝没有鼓吹任何人轻易放弃自己一直所珍视的信念。但是,在不去蔑视或怀疑他人真诚信念的前提下,我们也依然可以坚强与勇敢地秉承自己的信条。
其次,我试着去唤醒读者对普通事物的兴趣诸如我们所见的地方、所听到的言语、所读的书籍抑或日常简单的生活体验等只要我们愿意去找寻与发掘。精神与心智最为可怕的敌人,就是潜入勤奋之人脑海中的沉闷思想面对日常生活的肮脏污秽,他们内心难有波澜,泰然处之;看到人生漂亮的灯火渐次熄灭,表情冷漠,从没泛起再次点亮的念头;他们闷闷地看着,毫无表情地听着。若是人们能扪心自问:这到底意味着什么?背后隐藏着什么?为什么这些东西会存在,成为现在这副模样?我们就可发现很多让人震惊与美好的纽带,源头可追溯到过往,莫不与现在的我们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思想与纽带,这就是生活中仅次于人类关系本身最为美好与亲切的东西了,而这些都在我们能力范围之内。很多人所需的,只是如何去开始,学会去问自己什么样的问题,在思想或情感中做什么样的小试验罢了这是我从一开始写这些文稿时所面临的一个简单任务。在完成这个任务的时候,没有人能比我感到更加高兴。因为,正如我之前所说的,我每天都为生活中那些美好且难以言喻的兴趣、美感以及其所蕴藏的秘密,乃至存在的问题而倍感惊讶与兴奋其中有些让人伤心不已但仍存在着一个巨大的希望,因为万能的上帝在我们背后。在朝圣之旅中,我们所居住的生命之屋只有涤尽所有烦忧,方能变成真正宏伟与大气的地方。正如古时睿智的作家所说的:一房之立,始于智慧;坚如磐石,成于理解;富丽堂皇,需凭知识!
亚瑟克里斯托弗本森
写于古老的乡间小舍
剑桥大学莫德林学院
1912年8月5日


内在的人生
今日,春天倏忽一跃,走进了乡村深处,向我们走来。这里经过一个漫长与沉寂的冬季,天气阴郁。雨纷纷而下,大地如海绵般尽力吮吸。漫步田野,碎步小道,涓涓细流与破浪堤的身影,是之前从未见过的。花朵绽放,而灌木丛与树篱仍萧索一派,不见一片青叶。昨日在一片桦树丛中偶见几处紫色的树丫,隐隐待发;背后就是一片森林,透出一股复苏的活力,生命的力量在回归。昨日,从西南方向吹来的风呼啸扑哧,此时也已不见踪影了。今天,阳光灿烂,万物似因生命而欢欣,但对我这样与北极熊喜欢相同气候的人而言,并不觉得怎样雀跃。春天的慵懒是某种疑惑的乐趣,在吉布尔所著的《基督年鉴》一书中,这位内敛作家唯一难消的抱怨就是春天。他写道:我喟然长叹,真希望春天这倦态能马上死去。
我并不认同他的这一思想,若是人们手头上没有要紧活,春天自有其美妙的味道。但我深深专注于自己的工作,我甚至埋怨那些不需要工作的日子。若是人们外出踏青,就会深谙荷马所说的人的双膝与心灵都会自然松散这句话的内涵所在了。人的思想链条会松懈下来,不再那么果敢,意识渐趋模糊,不再劳神专注于某点。我不喜欢三摄氏度时那种恹恹欲睡的慵懒济慈曾将这称之为春之奢华。所做的只是需要心灵强烈的专注或发挥自身的优势,我喜欢偶尔地冷冻一下自己的思绪,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私下的感想而已。
今天,当我漫步在乡村小路,沿途是莽莽的灌木丛,内心深深意识到,某些美好与奇妙的事情正在发生。鸟儿甜蜜地啁哳,樱草花似星星一般从灌丛中爬满苔丝的须根中悄悄探出头儿,可爱的淡紫色的杜鹃花在小溪旁绽放出清新的花朵,一年一度的奇迹正在出现。天啊!这一切是如此迅疾与美好!万物皆因生命而欢喜。树木舒展绿色的嫩芽,花朵迎着阳光张开花瓣。我看见一些小孩手中拿着一簇簇鲜艳的花朵,随着自己年龄的慢慢增长,我越来越不愿看到这种情形。我不禁想到,花朵本身都有属于自己模糊的意识,而自然舒展花蕾必然洋溢着欢欣的兴奋。我猜想,原本自然的发展过程被打断,健全的四肢被撕扯断裂,这必然是很疼痛的事情。即便被扯断的根茎并不感到疼痛,但自此之后无法面朝阳光,之前所有获得阳光的快乐念头都被那双小小的手扭断了,这必然带来深深的失望。我不愿看到林间角落里布满枯萎的花朵,我心血来潮拾起一片花瓣,它们都曾呼吸着甜美,之后就凋落,枯萎了。
我边走边想,年年如此,岁岁如今。童年的时光是多么漫长啊!而现在,一年下来,似乎一事无成。我深爱着生活,眼见美好的时光如此飞驰奔跑,内心甚是惶恐。去年的复活节,我与两位乐天的年轻朋友待在科特伍德,那段日子从头到尾都是极为美好的,每天都充满了欢乐与愉悦,但是,这些日子一去不返了。当一个人到了知天命的岁数,发现一年年下来,自己的脚步愈加沉重,步伐愈加缓慢,岁数慢慢叠加之时,就会感知,那些远离日常生活轨迹的美好时光确实是值得珍惜的。
让我一直百思不解的是:为什么在这些美好的时光里,人们似乎总是被催逼与驱赶,琢磨着如何尽快地打发过去。万物似乎都在急促地追赶着什么,追寻着渺渺无期的梦想?人有一点很奇怪的,就是他们有一种想象的能力,可将某些事情视为永恒与持续不变的。身体沐浴在温煦的阳光下,野蔷薇丛中飘来一阵清香的微风,与朋友懒散地说了几句,双方都深知彼此的过去、计划与人事关系等;小猫咪钻进月桂树丛中,既惶恐又喜悦,来回跑动,偶尔会跑到人们身边,需要别人的一点安慰。苍头燕雀在布满常春藤的墙垣上啁哳,不时咯咯几声,唱一段流畅的歌。这一切会永恒吗?一辆马车呼呼而过,人们穿过草地,人必须要起身出发,与那些话不投机的拜访者恭维几句。邮递员拿来一些信件,我需要一一回复。难道事情总是这样吗?难道人就真的没有日思夜想的平和时间了吗?
我在清幽的村落里漫步,意识到两种怪异的自然本性在心灵中活动着。表面上,这是一个不停运转的大脑,充满了思绪、计划与工作,思虑着一些小问题,想着如何去回答一些恼人的问题,念着别人的事情,总有做不完的事情要去做,努力地将思想转化为现实。虽然大脑所想的很多事情都不是特别有价值的,这点是必须要坦承的。大脑里堆积着太多的杂念,就像一个国家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就不断地增加军备,却希望永远不要真正去使用。倘若人们能将脑海中那些毫无用处的念头都清除掉,满足于简朴的住宅,耐穿的衣服,粗茶淡饭与几本好书,那么,就能挤出时间来真正生活。在某个突然自我的时分,在脑际反思之时,就会意识到在表面忙碌的大脑下面,隐藏着更为深刻的东西:一个安静而缓慢按照自己路线前进的自我,在秘密做着一些很古老、简朴而又坦率的事情,倾听着每个人烦躁的计划与狂妄的欲望,正如我们聆听着小孩喋喋不休的话语,并深知真正的人生并不在此。更深层与内在的自我,充满爱的意念,活力四射,控制着人的情绪,感觉到更为奇妙与深沉的情感而通常别人所感受的内容是不一样的这似乎是不可避免与本能的直觉。这摆脱了任何职责与理智的羁绊,源于内在的自我。而深层次的自我会对某些场景与地方怀有一种强烈与深刻的激情。比如,若是我前往一个美丽的村庄或攀登高山。浅层的心绪就会被嶙峋怪状的山形、褶皱的脸孔、一望无际的荒野以及飞流直下的溪流所激荡,深感高兴与喜悦。但是内在的自我则是平静与缄默的。正如我今天在英国的乡村散步时,两旁的树木成荫,茫茫无际的耕地,和美温馨的农舍,古老的村庄,内在的自我洋溢着生机,以一种超越理智的激情深爱着这一场景,深层的情感不时在疾声呐喊。但是,我却无法解决这般心智的神游。除了在这里居住过几年,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关联。但内在的我似乎完全处于一种自由的状态,敞开心扉去拥抱周围的群山,浓厚的爱意饥渴般地撕咬亲吻每一寸土地,这是如此亲切啊!
我想,这一内在的自我就是人的精神,由对过去的沉湎与对未来的期望所构成。人无法去塑造或是控制它,因为它就是人本身,一直在指挥,从未去服从。它只是存在着,而不去进行理智的分析。若是我失去了记忆与希望,忘怀了过往的努力与苦楚,那大脑还不如死去!因为内在的自我无法承受这一切。
一旦涉及灵魂更深的思想,真正去研究、洞察、争论、权衡与表达的,是外在的思想。但是内在的自我拥有选择的权利,知道哪些会让自己欢喜。为什么我们会走入歧途,为什么会猜疑、斗争、性情暴躁、愤愤不平,是因为很多人都是活在心灵的肤浅层面上。世上的狠毒不幸,源于看不清真正的人生安放于何处。当我们浅层的思想处于强烈与旺盛之际,是很容易犯错的。世上最不快乐的人,几乎都是听从浅层思想的建议去反抗内在心灵呼唤的人。我们要更多地活在深刻与让人高兴的事情上,更多地追随直觉与信念去生活,而不是凭争论与计划去活。诚然,过多地活在浅层意识之中,只是在浪费时间,阻挡自身的进步。我们要敢于相信内在心灵的平静,不要让我们的理智与想象吓唬自己,这样,心灵就会实现真正的平衡。有时候,被动也是一种明智的选择,接受淡然的印象,笃信自己那颗强大与不受侵扰的心灵,就可涤荡生活的烦忧。
昨天,我与一位睿智与性情温和的医生进行谈话,这位医生是我多年以来的知心朋友,他将他与一位科学界杰出人士就生命起源与演变的谈话告诉我。他对我说,我的朋友说,他可能将生命的起始追溯到原生质的腹状物,那时,细胞只是在不断地进行自我复制,仅此而已。听他讲完,我发现人无法再继续上溯了,但生命的力量就在那里,任何思绪都无法将其遗忘,而是始终在那里不生不灭,一如上帝的思想。
今天,在散步之时,这些话语进入我的脑海,这就是上帝的思想啊!这一思想洋溢在我的四周,弥漫在树林与四野之间,在空气与光线之中游荡,在生命这一巨大的伟力之中,我属于其中,深陷其中,与之一道运转。我的不情愿、羞怯、对死亡的预期,所怀揣的欲望与野心,都只不过是一缕浮云。我所拥有的每一种力量与能量,都是一种天赐,一种只有上帝能够创造与转移的,一种无法摧毁、无法破坏的力量。难道我不应在这般思绪,如此丰富的阅历,激荡心胸的美感、兴趣、情感与能量之中感到欢愉吗?是的,应该大喜特喜。内在的心灵如此喊着。当你一页页地翻开上帝启示录之时,就会看到:安静不语地前进,抛开遗憾,洗涤与净化人生,保持乐观的心态,满怀希望。内在的心灵会说:这是你所能感受到的无限欲望,一种拥抱一切的情感,若你愿意去接近它的话,全身心去爱。
我想说,这是心灵真诚的诉说,因为我发现这要比我所能想到的任何话语都更为宏大。
人的意念能帮助一个人,人可以决定将生活中那些让人心情低落的琐事或恼人的忧虑统统赶走。当然,烦恼还是无法规避的,但人可以对此一笑而过,不在其中逗留,不要深陷其中。要顺其自然,不能因此而羁绊,不能过分地索取,不能互相指摘,不能因此而内心不满,不能让羡慕、嫉妒之心泛起,也不能装作一本正经。人很容易觉得自己错失良机,很容易怨恨同胞们的成功,很容易觉得自己没有获得公平的机会。这些都是错误的衡量方法,这只是浅层自我所编织的一张欺骗之网,正如蜘蛛在窗格玻璃上所编造的网一样。每个人都有阅历人生的机会,物欲要求越简单,欺骗我们的欲念就越少。来到这个世上,我们是要去学习的,而不是好为人师,是要去洞察自身的损失,而不是算计自己所获的东西。
是的,读者们可能会说,一位生活舒适和有成就的人,当然可以在一个平静的乡村小舍里,饶有兴致地写下这些内容,也许这些都是很容易的。但他真的知道人生的艰难与痛苦吗?面对这些质疑,我只能极为坦诚地说,我的人生也充满了许多悲剧成分悲伤、失败,长久以来挥之不去的疾病、绝望、恐惧与苦楚。我觉得,只有贫穷这一人类苦痛是我所没有承受过的。但我并没有因此而觉得生活舒适或一帆风顺。我可以很谦卑地说,唯一让自己感到安心的是,在上帝宏大而仁慈的双手下,虽然其中历经许多进退维谷的窘境,面对着失败与错误,但我总感觉自己并不孤独。现在,我更多感到的,只是一种兴趣,而没有什么快乐可言。因为我脆弱的内心相信,每个人身处这片乌云压顶的天空下,在度过莫测的日子之时,还是会有丰富的人生与伟大等待着我们。
此时此刻,时值春天,万物复苏,鲜花不加思索地绽放,在我的身边洋溢着活力。倘若在这片舒适与安静的空气之中,继续让遗憾、争执与苦闷之心萦绕脑际,那就不仅仅是愚蠢本身可以去开脱的!若是我们能透过事物的表层外壳,就可发现生命的清流在下面涌动。我们总是待在城市里,只能从潺潺的水声中感受到音乐的旋律,而其源泉正是一个个简朴的人生汇聚而成的。若我们的慧眼能洞察得到,此时此地,每个行为,每句话语,就是喜乐。
平凡之美
我觉得,世人将定义美的标准视为一件过于正式的事情了,我们不害怕也不耻于反对别人的观点,而是从未想过改变年轻时对美所下的定义,抑或我们根本就没有认真地观察事物,对美提不起兴趣。因为上文提到的这些原因,或是一些没有说服力的借口,我们只是沉寂于温顺的生活,没想过要进行任何尝试,只是沉湎于往日的思维习惯中。我认为在这个议题上,前后矛盾恰是美德高尚的体现。我的意思是,掌握了充分的证据后,可以去改变自己原先的观念,并且将努力获得全新的观点视为一种真正的责任,不时地思考他人的观点,审视一下自己是否真的有把握,或是他人的观点是否在自己的心灵中生根发芽,抑或只是闷在脑海里,就像插在花瓶里的鲜花。
罗斯金公然反对所有工厂与铸造厂的建筑,这些消耗大量劳动力的地方,耸立着高高的烟囱,升腾起滚滚的浓烟,一般英国人都想当然地将这些建筑视为丑陋的。我认为,这是一个错误的想法,工厂巨大的建筑,高耸的烟囱,一排排的窗户,轮齿交错发出的吱吱声响,这些都饱含着真正的威严。首先,这些建筑毫不伪装,毫不掩饰其所从事生产的工作。因此,这些建筑首先就有一种适宜之美,它们就像巨大的工业堡垒,给人一种庄严宏伟的感觉。我认为,要是换上哥特式的窗户,建造一个仿吉奥拓式钟塔的烟囱,可能会增添几分美感,但这样做只是在掩饰其本质的存在。一些热心之人将锡耶纳市政厅的塔楼比作根茎上生长的百合花,让我感到很恶心。一座塔楼就该有塔楼的模样,而不该像百合花。在建筑方面,则又是另一码事,我想,在烟囱上做一些装饰,用白色的砖头堆砌成光滑的圆筒,在烟囱顶上装一个软管,这似乎让烟囱显得有点文雅,我却觉得没什么必要。伦敦雷根特公园附近有一座发电厂,电厂烟囱顶部用一些好看的砖石作为装饰,我觉得看上去的确很美观。明媚的早晨,我可以看到慢慢升腾的烟。阳光灿烂的日子里,远远望去,可见许多塔楼上都耸立着烟囱。这番景致有种独特的魅力,让人觉得没有必要跑到意大利去领略一番。
我想从一个更为朴实与平常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倘若本书的读者知道伦敦西北部铁路的话,那么他们一定会记得,乘车经过卡尔莫斯车站时,可以看到一座巨型工厂,我想那应该是一个铸铁厂。那是一个宏伟的铸铁塔楼:钢铁外层沾满红色的泥尘,显得很斑驳,一根巨大的软管形成怪异的球形,轮子在高高的阶梯上驱动着细长的杆棒,高高的底座,耸立的脚手架,这些都跃出了簇拥的小房舍,俯瞰着一大堆矿石与并排的卡车。夜幕降临后,这里熊熊的火光染红了天际,火苗在空中张牙舞爪。白天,这个地方似乎板着脸,一副憔悴的模样,满地垃圾,一个劳动后的场景。对一个持温和观点的文人来说,这完全是一个充满神秘的建筑。我不知道这些软管、蓄水池、轮子以及脚手架有何作用,但是,人们显然在这里进行着真实与充满活力的劳动,我觉得,这是一种真实与深刻的印象。这些工厂建筑面积庞大,气势逼人,形状古怪,甚至让人觉得甚为阴森。这些建筑有一种真正的庄严感,我差点想用雄伟一词来形容。请看看镀铁的钟楼与狂热的机器吧!这激荡起奇异、震惊、恐惧等情感,一如教士所说的高处不胜寒的感觉!建筑的轮廓有自身的气势之美,我会满怀喜悦的心情去欣赏,只要它还在视线之内,这些建筑就会牢牢地吸引我的注意力。
我与一位颇有成就的女士交流了这些观点,这位女士居住在乡村,她对山川、悬崖以及奔流的河水充满热爱(我对此也同样钟爱)。她听了我的观点后,耸耸肩,微笑着,说我总是那么喜欢自相矛盾。我无法以内心真正的想法去说服她。最后,她说工厂烟囱排出的烟气杀死了附近的植被。我回答说,这个地球并且每个地方都要被植物覆盖,毕竟,农夫的耕作,其实只是换了一种方式而已。
当然,我并不希望铸铁厂破坏地球上美丽的景色,莱德河畔与格拉斯米尔河畔之间,人们肯定并不愿意看到铸铁厂的身影,因为这会破坏当地优美的景色。但是,这些铸铁厂自有其存在的地方。我认为,在合适的地方,它们是可以散发出美感的。
一个有迷雾的清晨,我从剑桥出发前往圣潘克拉斯,在剑桥附近,有一个大型制造厂,那里有两个多层的白色砖石建筑物,一条长长的走廊将两个建筑连接起来,它们看上去饱经岁月的风霜。建筑师在那里进行最后一层的装饰,其中一个建筑的尽头是一堵经典的山形墙,尽显优雅之气。但是,我敢肯定这些建筑因其高度、体积以及功用而具有应有的美感,至少,我个人能感觉到其中的美感。我觉得,很多人都能发现其中的美,只要我们不以陈旧的眼光看待,不抱着从中取乐的心态,就必然会有这样的感想。顺便提一下,我敢说圣潘克拉斯酒店的这幢建筑有一股岁月的醇香,不少旅行者都会从大老远跑过来欣赏一番,迷雾笼罩下的这一切都有一种自然的美感。在我眼中,这些建筑的美感不因其代表的劳作、生活以及能量而减少半分,绝没有给人懒散、奢华或高雅的感觉,它们的存在不是为了让休闲之人大饱眼福的。
铁路沿线有一个巨大的工厂(我记不清具体位置了),高高的塔顶俯瞰着一片树林,塔顶滴落的滚烫液体所流经的表层,显得斑驳。在我看来,无论从建筑轮廓还是质感来说,这座建筑都可称得上雄伟。我深信,要是人们能够敞开心扉,抛开成见,就必然会被其蕴含的艺术美感所震撼。
我并不是说,我们应该故意建造一些工厂以营造艺术的气氛,对抗哥特式风格的教堂建筑。春日的早晨,艾利大教堂在果园上突出出来,显得如此可爱,而那些过分装饰的提灯则让我感到粗俗。我想,人们不会因哥特式的尖顶、尖状的石块怪异的摆列而感到烦躁。艾利大教堂西边的大塔楼显得如此沉静、简朴,远胜于五十座装饰精美的教堂。这些教堂坐落的区位一般都远离人烟,虽然教堂在慢慢地变旧,但对它们的维护却是进行着一些毫无意义的装饰。在艾利,我看到一座庞大的多角形砖制水塔,做工精细的拱形与朴素的轮廓,散发出真正的美。
我可以肯定,将我们对美的感受局限于哥特式圆形拱顶以及花饰窗格,无疑是肤浅的。我认为,圣保罗大教堂这类经典的建筑才是真正高雅、美观与庄严的。这些建筑坚固的构造满足人类的需求,同时彰显凛然不可欺的尊严。哥特式建筑通常就像雕刻在石头上的糖果,不实用。人年龄越来越大的时候,就会越发喜爱朴素、平淡、实用的建筑,越来越厌恶装潢与人为的摆设。关键的一点,还要拓展美感与宏大的概念。当我们谈到图画、玻璃以及木雕这些代表人类智慧结晶的精美作品时,我们其实是在讨论另一个话题了。这些巧夺天工的艺术品能够激荡起人类的情思,其中所蕴含的优雅是我们苦苦找寻的。在谈到建筑之美时,就会与另一种情感相冲突。我们必须思考这些建筑的意义是什么,抑或是否浸透了人类劳作的汗水。我时常觉得,干草堆与谷仓旁的乡村老舍要比刻意装潢的别墅与庄园、人为营造的公园或花园更有美感,更让我感动。因为,后者代表着人类慵懒的休闲,而前者则体现了人们的生活与劳作。最为实用的建筑,一般都是让人最为欢愉的,而那些为寻求快感而营造的建筑则不然。要是朴素的建筑都能具有足够的美感,并向世人证明原来造物主也喜欢这些实用的建筑,并以此为傲,我想那时每个人都会拥有最真诚的品质了。
看到北部或西部的河谷、古老的工厂、历经岁月风霜的砖块,走在铺设在小溪上的那条很有韵味的木制走廊中,望着钟塔上白色的窗扉、做工精美的圆屋顶,让人感觉这一切都是那么悦人耳目、如此和谐。而钟塔旁的泥土与垃圾放得都是那么随意,一点都不让人觉得邋遢。必然会有一位饱受教育的肤浅者看到这些建筑的时候,不屑一顾,觉得非常丑陋。当然,现在盛行复古之风,在我们建造东西的时候,都想着如何增添古色古香的元素。但我认为,这是一个错误的标准。若建筑物结构坚固、完全实现其功用,那么它就没有不美的理由。我经过英国制造加工区的时候,看到许多极为平常的建筑大块的砖石层层叠叠,一排排的窗户以及突兀而出的烟囱。当我说这些建筑都带给我某种深沉的满足感时,我并没有显得自相矛盾。因为这些建筑的存在都是有其功用的,在落成之前,人们就已经在脑海中有所规划与想象了。
我没想过要改变任何人对此的看法,但是我必须坦率地说,现在的我有更多享受美感的途径,可从更多事物中感知愉悦。要是我认为上述那些事物都是不正常或丑陋的,只是对着瀑布或峰顶而惆怅,那就得不偿失了。让我更坦诚地说吧,我觉得,山川景色有一种妙不可言的魅力。山川拥有让人陶醉的特性,虽然这种特性并非完全有益的。相比之下,田园简朴的景色带给我更加持久的震撼。因为那一片片的树林、苍绿的牧场以及簇簇的村舍,都让人流连忘返。正如人们在剑桥郡所见到的英国乡村,一般都有果园,古朴的教堂,宽广的农场,广袤的牧场等。在我眼中,所有这些都带给我至为甜蜜与柔美的感觉。因为这一切都是从人类的爱意与劳作中自然生发出来的,然后在这片土地上默默地生根发芽。即便如此,我仍然坚持工厂所具有的美感,因为它们的存在是极其自然的,融汇了人类的生活与劳作。宣扬这些建筑的美感绝非是对其他事物的反对,只是希望善男信女们能睁大双眼,让心灵感受更加简朴的东西,不要觉得美感只是存在于豪华的装饰或精美的装潢中。
外面的世界
我想,对忙碌的人来说,这个世界没有比他人无谓的打扰这一无伤大雅的毛病更让他们难以接受了,似乎哲学也无法给出合理的解释。下面这个例子就很好地阐述了这句话的道理。不久前的一个晚上,我终于有闲暇时间去做之前落下的事情,我刚要开始工作的时候,一个我之前只知道名字的人走进来,询问是否可以与我交谈一下。几周前,我与他通信时,已经商议好了见面的时间,当时,我给出了三个日期,他要做的只是选择其中的一个。他走进来,说自己碰巧路过剑桥大学,觉得要是能亲自见我一面,会让他更加满意。他说:当面交流一些问题,真是让人轻松啊!接着,他谈到了我回信中的一些内容,喋喋不休地说起了反对我提出的那两个日期的正当理由。我说,这对我来说都是一样的,要是这样的话,可以选择第三个日期啊。他接着说,对于将要探讨的话题,他深感兴趣,希望能听一下我在这个问题上所持的观点。在接下来的半个小时里,他滔滔不绝地谈论着他对那个问题的看法,显然,他的观点与我不同。但当我刚想回应他观点的时候,他抬起头说:对不起,请让我说完自己的观点,待会我再听你的反对意见。他接着又讲了半个小时。之后,他说:我不能再占用你的时间了,我很高兴可以有这个机会与你就这个问题进行坦率的交流。接着,我俩谈到了一些无关大雅的话题,彼此恭维了几句,最后,他彬彬有礼地向我道别。
当我回想起这次打断带来的烦恼时,内心就很不舒服。我意识到,那人的出发点也许是善意的,我猜想,他可能还觉得那样做能让我免于写作之劳苦呢,并认为我希望聆听他关于那个话题的见解。我觉得,他始终没有想过一封信是可以在两分钟内写完的,也没想过我根本就不想听他对这个话题的想法。倘若从最实在与功用的角度来看,他的来访不仅占用了我的时间,而且还影响了我的收入。我所做的工作是要挣钱的,作家的一个劣势,就是很多人往往认为,写作是可以在任何时间去做的。他们在面对医生或律师的时候,就不会抱有这样的想法。
上面阐述的这个例子无疑是极端的,但我真不知道该如何去应对。要是拒绝不见的话,会显得很无礼。要是我在相同的场合下当两位来自威尔特郡的绅士想要去拜访罗德大主教的时候他说自己没有时间去听他们的恭维之语,就从另外一扇门走了,那么,那个人肯定会觉得自己很唐突无礼。
当然,人还是要允许一定程度的打断,作为一个大学官员,我深知每天都要去处理新的问题,随时会遇到让人中断手中工作的事情一个打来的电话可能是关于商讨见面的时间,某人可能需要去借一本书,一些校对的工作需要去做,抑或某人要到图书馆去悬挂一些画作每个人都知道这些是很琐碎的事,但人每天都要机械地去处理这些工作,就像在下雨的时候,自然而然地撑开雨伞一样。我记得家父在担任主教的时候,曾经历过最让他难以理解的事,就是要将很多时间浪费在旅途中,只是为了去履行一些社交或仪式的责任。一天的时光就在旅途或与人恭维中度过了。我想,也许家父过于低估了自己出场的作用,也许他会给在场的人带来精神上的某种提升呢。该做的紧迫事情一再延后,没有空闲时间静下心来思考一些重要的问题,因此,那些忙碌的人怎能不抱怨说:这样浪费时间到底是为什么呢?
家父每当有空闲时间,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不注重身体的健康。所以,我觉得日常的这些打断对他而言其实是好的,因为这样可以强制他去休息。还有一点更值得我们深思:这个世上没有比始终以平静、幽默的心态去面对琐碎烦人的见面、访谈或是打断,全身心投入到这些事情中去,不让来访者觉得敷衍了事或感觉唐突,更能锻炼人的自律性了。我记得,威尔金森主教曾满脸严峻之色地对我某位迟到的朋友说:你应该守时,如果你做不到,最好不要七嘴八舌地去找借口,否则你就犯了两个错误。既然你来了,我们就算你准时,仔细认真地讨论这个问题吧。
毕竟,很少有人时间能如此宝贵,活在世上,并非要一个不落地完成自己的目标,而要不时地与人打交道,增强彼此间的怜悯之心,让别人感到舒适自在,为人生增添几分舒适愉悦的感觉。当然,我们不能任由别人随意打扰,从而将自己要做的工作堆放在角落里。也不能像我的一位朋友那样,总是到处拜访别人,然后抱怨社交活动让人无暇去阅读与思考。但是,正如我们所说的,大家都生活在一个充满打断的世界,这就是生活的一部分。
某天,我在一个小型商会里遇见一位大企业的老总,我知道他的工作,也不想占用他的时间。但见面的氛围并没有想象中那么严肃,而是感觉自己似乎又交到了一位朋友。这位老总自然地坐在沙发上,以简洁的语言回答我们的问题。接着,他坦率地谈论着接下来提出的问题,接受别人的批评与中肯的建议。当我离开时,另一位拜访者刚好进来了,我不知道那位老总是否会在心里哀叹自己今天人品不佳,但他表现出来的,仍旧是友善与亲切的笑容,与人友好地握手,并很有礼节地邀请我们说,要是有什么事情还不够清楚的话,还可以下次面谈。
真正重要的是,我们不能失去对生活的把握。对于热衷忙碌且又精力充沛的人来说,他们很容易过分高估自己的工作,低估与别人关系的价值。没人能免于单调乏味的工作,而另一方面,乏味的工作是没有任何价值可言的。《福音书》陈述的最为清晰的一个原则,就是我们不能因沉湎于生活的细节,失去更为宏大与高远的视角。一个完全沉浸于工作的人,以致无法忍受任何干扰,这样的人就好比吝啬鬼,只是想着自己的金钱罢了。过于劳碌之人与吝啬鬼都深受一个扭曲的美德折磨:他们一开始觉得这是节约,最后都变成了一架机器。
通常而言,打断只不过是让人性的浪潮涌进有序的人生罢了。我们今天所面临的危险,就在于每个人都想变成专家。而这种过分追求专业的做法,意味着心灵失去了应有的平衡。一位忙碌的父亲没有时间去关心自己孩子的事情,无论他出于多么崇高的动机,或是因为多么重要的工作,他还是没有履行父亲的职责,而且是完全失职了。贺拉斯曾说,当一季的傻瓜也是很有趣的。其实,这既有趣,还能培养与他人友善的关系,让别人感受自己的友爱,这完全是基督教义的基本要求。我记得一位很杰出的校长总是急着去认识新的学生,要是往届的学生去拜访他,他却不安地坐在椅子上,嘴里哼着,左右摇摆,不时盯着手表,手里还拿着报纸,给别人一种他的宝贵时间正在被浪费的感觉,所以,别人也不敢再来第二次了。某天,我也得到了一个深刻的教训,我希望自己以后能铭记于心。剑桥大学一位同事对我说,某位大学本科生想就一个小问题征询我的意见。我说:为什么他不来找我?同事回答说:他也想啊,但是他害怕打扰到你。我很感激那位年轻学生的礼貌与周到的考虑,但我将这视为一个重要且富有价值的批评。我可不想因为别人几句勤奋之类的赞美而牺牲应有的人性。
整个问题的关键,就是我们必须让自己明白,被人打断不一定是坏事,而要视之为与这个世界交往的有趣纽带。我们必须予以欢迎,而不要去抱怨。我们必须养成决不让自己过分沉湎于工作,或是做事匆忙、脾气暴躁的习惯。要记住,无论我们的工作或职业多么重要,首先,我们是人。无论多么热烈地去追求任何理想,都不能取代生活中日常的义务、责任以及应有的礼节。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