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卫宫家今天的饭9 附画集特装版(含漫画1本+画集1本+卫宫士郎购物清单2张+特制相卡1张)
》
售價:HK$
135.7
《
化妆品学原理
》
售價:HK$
57.3
《
万千教育学前·与幼儿一起解决问题:捕捉幼儿园一日生活中的教育契机
》
售價:HK$
48.3
《
爱你,是我做过最好的事
》
售價:HK$
57.3
《
史铁生:听风八百遍,才知是人间(2)
》
售價:HK$
57.3
《
量子网络的构建与应用
》
售價:HK$
112.7
《
拍电影的热知识:126部影片里的创作技巧(全彩插图版)
》
售價:HK$
112.7
《
大唐名城:长安风华冠天下
》
售價:HK$
89.7
|
編輯推薦: |
老子所开创的中国道家哲学,发端于对人生真实价值的追求,以“尽心知道”,使个体生命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生命缘此而意趣盎然,生机活泼。他以天地与“圣人”作为大道与万物的中介,从而在人生与政治上体现出大道无为自然的精神。本书以平实易懂的语言,传释出老子致虚守静的人生修养,无为自然悯念苍生的道德与政治理想。既能钩稽出老子玄奥的哲理,因其通过《注》《疏》《论》的形式来“解老”,又适合初次接触《老子》的读者。
作者沉浸于道家典籍研究三十馀年,在八十一篇《论》中,上溯《周易》,旁触《庄子》,对老子理论来源和内容及其价值,多有显发,在理论基本观点和理论架构方面,对古注与时贤的观点,提出了商榷意见。本书作者刘坤生现任汕头大学文学院院长,硕士生导师。多年来,一直从事先秦诸子方面的研究,尤其对道家哲学典籍的本旨和价值进行了艰苦的探索,并取得了相当的成果。本书通俗易懂,全文体例讲解清晰,让读者能够轻松掌握事物发展之规律,深入老子返朴守真的自由境界。
|
內容簡介: |
我们竖阅历史,横看中外,《老子》一书所受到的重视,可以说在典籍文化历史中罕有其匹。有人做过统计,《老子》是除《圣经》以外,被翻译最多的一部著作。此真所谓“东方有圣人出焉,西方有圣人出焉,其心同,其理同”。作为人类一种思想文化资源,《老子》中所蕴涵的思想自有其特异之处。老子自己说,“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六十五章)。但是,欲清晰平实地勾画出老子理论中“玄德”之旨,却并非易事。自古至今,评说《老子》者何止千家,但坤生独服张汝舟先生之论断。张先生曾有言:“孔孟平实,说孔孟而须说出玄理;老庄玄妙,说老庄须说出平实。”言简意赅,真是深得其中三昧。如何能够平实地传释出老子玄妙的理论,正是坤生在这本小书中主要的追求。
|
關於作者: |
刘坤生,安徽合肥人,师从宋祚胤先生攻读“先秦诸子”专业研究生,1982年毕业后获硕士学位。
30多年来,对道家哲学典籍的本旨和现代价值,持续不断地进行了艰苦的探索,取得了相当的成果。包括:对《周易》本经六十四卦研究方法和思想内容的探讨,力图正本清源地解决《周易》烦杂不堪的乱象;用“双轨回向”理论架构勾勒出老子哲学核心内容;在训诂和义理两方面,对两千多年来“庄学”领域里纠葛不清的问题,进行了清理,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
主要著作有:《周易老子新证》《周易非易》《老子不老》《庄子哲学本旨论稿》《老子解读》《庄子九章》等。
|
內容試閱:
|
……现试用平实与简略的方法,将本书中有关老子主要观点介绍如下。
第一,《老子》全书结构从理论逻辑上讲,均是大道理论的展开。展开的主要内容就是:“道”通过“有”与“无”,既源源不断地产生着万事万物,而万事万物又复归于“道”,形成这样一种双轨回向的运动方式。在这个“产生”与“复归”的过程中,有以下三点内容显示出老子理论异于他人的哲学内涵。
1. 老子考察出万事万物 包括社会价值层面,均是相对而存在,并无永恒与绝对;由此他认为,产生万事万物的那个“有”(存在),也应该是相对的,不足以代表永恒与绝对。如此,他没有顺着“存在”方向继续探究下去,而是将世界之本源回过头来将其归于“无”,认为“无”才是代表了“道”之永恒与绝对。所以四十章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王弼注为“将欲全有,必反于无也”,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2.“道”之产生万物,与世界三大宗教造物主根本的不同,是“道”以无为而创生。“弱者道之用”(四十章),弱到“绵绵若存”(六章),万事万物简直感觉不到“道”的作用和压力,万物是“夫莫之命而常自然”(五十一章)。老子将“道”之创生能力概括为“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十章、五十一章),这种不占有、不把持、不主宰的创生,实际上是“不生之生”。王弼注为“不塞其源”“不禁其性”。不塞其源,是万物生命源头的畅通;不禁其性,是万物淳朴自然之本性未受侵害。“道”的这种创生功能,自然要流溉天地与社会,这就是无为、自然概念的提出。
3.“道”之本体,不仅是“大象无形”(四十一章),人之感官无法感知,更重要的是其永恒的运动特征。“道”之整体永远做着“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二十五章)的循环运动,“道”
之内部是“有”与“无”的循环;万物出入于“道”之“有”“无”,同样是循环,而“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二章),万物内部更是对立而循环;再到社会价值层面,则是“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五十八章),这“祸福倚伏”同样也是循环。因此,可以得出以下两点结论。
(1)老子认为,天道、人道、万事万物永远处在变化运动之中。
(2)这种变化运动的形式就是由对立而转化,做着无尽的循环。
老子用循环运动贯穿其整个理论。四十章说“反者,道之动也”,此一“反”字,首先是对立相反而相成,才有运动之产生;其次是回返之返,于是才有循环之永恒存在。钱锺书先生将此一“反”字概括为“背出分训而同时合训”(《管锥编老子》四十章疏),细玩此语,意谓既要分清相反与回返之意,更要了解两者不可分割,互为因果之关系;即万物之所以可以回返,实因内部对立而循环,而事物内部之对立循环,实因万物之回返往复于“大道”也。钱先生此语,可谓探得其中之隐赜。
第二,大道之不可感知,大道之品格又如何可以了解呢?在老子的理论架构中,大道与万物之间,是以天地与圣人作为中介性概念,也就是天道与理想的圣人之道。天地与圣人是上秉“大道”而下开万物与社会。老子这种想法是其来有自。中国自古以来的创生说,都是混沌两分而成天地,再生成万物,屈原《天问》:“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这“上下”即是天地。《老子》四十二章说“道生一,一生二”,这“二”指的也就是天地——所以,一方面老子说“天地尚不能久”(二十三章),另一方面他又说“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十六章),大道宽容公平的原则,即是由“王”(人之代表)与天来体现。天地这种双重的性格,恰恰是由其中介的性质所决定。由此,老子要用天道体现大道公平、宽容的一面,来纠正不公平的现实社会,他说“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人之道损不足而奉有余”(七十七章)。这也是老子哲学中最具现实意义的内容,老子也由此站到了民本主义的立场上。这里有以下三点需要
说明。
1. 从理论上说,是天道体现了大道的品格,而实际上老子是首先悟出了天道无为、公平的原则,然后将其赋予了大道。他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四十二章)。天地创造的世界虽然是万象纷纭,但犹如万方乐奏的交响乐,是如此和谐而圆满,究其原因是天地以无为的态度而创生,万物得以自由发展,而保持其淳朴的本性。
2. 老子对天道的这种体悟,既非立足于他对当下社会阶级状况的分析,也不是源于某种经典的理论,所以他所开创的理论价值能够超越时代而跨越地域,永葆其理论活力。因为只要天地存在,人类社会仍然还是一个不公平的社会,老子有关天道与人道的论述,就不会被遗忘。
3. 大道所体现的价值如果仅仅由天地来呈露,对于社会来说,毕竟有人物之隔。在老子和先秦其他先哲们看来,大道在社会和文化方面的价值,往往由圣人来体现。这种哲学的人格化,不是仅限于老子,而是中国民族哲学的特色。在五千言中的圣人,同样具备在道与人类社会两者间,这样一种中介的特点。结合《老子》十五章等刻画圣人精神形象的内容来看,他们是养深行厚,和而不流,同而不污;是内心虚静,谨慎朴实。面对客观世界的纷扰,他们修养的功夫是“浊以静之,徐清;安以动之,徐生”(十五章)。圣人并不回避矛盾,心灵亦时有纷扰而浑浊,于是通过体道的修养,达致内心徐徐而清,恢复灵明,从而徐徐而生,充满了盎然的生机。老子的圣人有以下两个明显的特点。
(1)如七十章所言,“圣人被褐怀玉”。他们并非如后世的隐士,高尚其志而清标高举,而是混同于俗世,与常人并无差别,所异者在于怀玉而不渝,保持着内在精神的高贵和尊严。
(2)用之于政治,四十九章说“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是彻底的民本主义。这是主张为政者要体悟大道与天地无为的精神。这种精神表现出来就是公平与包容。以天道之“损有余以补不足”,老子从而对现实社会中“损不足以奉有余”的现象,进行了猛烈的批判。认为这种不平衡不仅违背阴阳冲和天地和谐的精神,而且也是有悖于大道,是人类社会难治的症结。所以他呼吁“孰能有余以奉天下”,结论是“唯有道者”(以上七十七章),实际上就是得道的圣人。由此可见, 后世那些远离社会高尚其志的隐遁之士,他们往往对社会不公持冷漠的心态;他们如果自称是源于老子,实在是有厚诬先哲之嫌,我们不能不辩。
第三,老子由圣人体道而呈现出的,也就是大道精神沾溉于人类,是一种具有高度精神生活的境界。这就是“无为”与“自然”。这两个概念是互为表里,讲“无为”就涵着“自然”,因为“无为”的追求就形态表现上而言,就是“自然”。
“无为”由“无”抽象而来,它用于社会,是一种张扬民本消除为政者欲念的理想政治追求,而用于人生,则是一种从否定和“消极”角度开始的一种心境追求。就老子所处时代之特殊机缘而言,“无为”否定的首先就是由周初而来的礼仪典制,是针对“周文疲弊”而来。在老子所处的春秋时代,贵族们在“周文”精神的笼罩下,心灵上由贪欲而充满了虚伪、造作和不真实的成分,缺乏内在真实的生命。道家对此感受非常得强烈,所以要追求如同“赤子”一样真实的价值和人生,在庄子干脆就称为“真人”。
“无为”否定的主要是以下两个层次。
1. 它要否定感官物欲的放纵。人受物欲支配,生理的生命纷驰耗散,自然是痛苦的,从而使人的精神不自由不自在。老子说“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四十六章),所以他提出“致虚”“守静”,要淘汰掉人的贪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