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镜中的星期天
》
售價:HK$
76.2
《
世界前沿技术发展报告2024
》
售價:HK$
188.2
《
可转债——新手理财的极简工具
》
售價:HK$
65.0
《
新加坡教育:神话与现实
》
售價:HK$
96.3
《
“口袋中的世界史”第一辑·冷战中的危机事件
》
售價:HK$
291.2
《
绝美的奥伦堡蕾丝披肩编织
》
售價:HK$
177.0
《
狂飙年代:18世纪俄国的新文化和旧文化(第二卷)
》
售價:HK$
177.0
《
万有引力书系 纳粹亿万富翁 德国财富家族的黑暗历史
》
售價:HK$
109.8
|
編輯推薦: |
1.一代国学宗师、大隐儒士爱新觉罗·毓鋆沉潜台湾六十余年,书院讲经真实记录,敢于直面现实,直指当下人生.
2.读《毓老师说中庸》,增强民族自信心,正如毓老师说:“入中国则中国之,所有宗教都有末世,只有中国思想没有末世,中国文化是生生不息、是永恒.”
3. 中国历代对经典的注解,从秦始皇到清朝都不敢把真经义讲出来,几千年来讲学术都是奉旨行事.看《毓老师说中庸》,依经解经,钩玄提要,贯通六经,取譬时事,发明经义;看毓老师骂人,活现了当时的课堂.
4.爱新觉罗·毓鋆,清朝礼亲王代善裔孙,末代皇帝溥仪伴读,跨世纪最后一位经学宗师,师从陈宝琛、王国维、柯劭忞、康有为、梁启超、陈寅恪等国学大家,学生有刘君祖、蒋勋、江丙坤、江宜桦、林义正、孙中兴、温世仁等学界名家、政商名流.
5.他是隐士,传授的却是治国平天下的学问;他是满人,发扬的却是华夏奥旨;他自幼遍享王府钟鸣鼎食、锦衣玉饭,中年后却对清苦生涯安之若素;他曾经活跃于历史政治舞台,惊天动地,来台后却旋即隐居民间,默默传授中国学问,前后长达六十余年,这就是一代奇人、经学宗师爱新觉罗·毓鋆.
|
內容簡介: |
《毓老师说中庸》是毓老师讲授《中庸》这一部经典的真实记录,真实地反映了毓老师依经解经的特色.
《中庸》与《大学》、《论语》,均为孔学入门之书,也是中国学问入门之书.毓老师认为《中庸》与《大学》乃儒家思想精华之所在,是儒学众经之胆,比佛家的《心经》、《金刚经》还要好.
毓老师讲《中庸》首揭“用中”,《中庸》讲《易经》之道,与《大易》相表里.以《中庸》建设自信心,也知道该做什么,人必有主宰才能站得住.
毓老师说,中国是广义的中国,是中道之国.天下文化的境界就是“中庸”.“中庸”就是用中,谁能用中道,谁就是中国人.中道之国,没有边际.
|
關於作者: |
爱新觉罗·毓鋆(1906-2011) 清朝礼亲王代善裔孙,外界都敬称他为“毓老”而不名.毓老自幼受宫廷教育,末代皇帝溥仪伴读.师从陈宝琛、罗振玉、柯劭、王国维、康有为、梁启超、陈寅恪等国学大家,习经史子集之学.
1947年被蒋介石监管至台湾,在台湾宣扬中华文化六十余年,述而不作,不喜浮世之名,不接受媒体采访,本《易经》以为体,而据《春秋》公羊学以为用,及门第子有上万人之多,遍及海内外与各行业.
毓老一生倡经世致用之学并注重对时势之分析,为四书五经、诸子百家注入了真实的生命和生机.2011年3月20日于台北市家中辞世,享寿一百零六岁.
|
目錄:
|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第十九章
第二十章
第二十一章
第二十二章
第二十三章
第二十四章
第二十五章
第二十六章
第二十七章
第二十八章
第二十九章
第三十章
第三十一章
第三十二章
第三十三章
《中庸》原文
|
內容試閱:
|
1.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开首三句,乃是《中庸》全书之主旨,讲体用之道,将天人思想包括无遗.有处世经验了,再融会贯通,方知为处世之不二法门.
“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的“在”,与《中庸》的“之谓”,均为肯定词,知道就要行,能知能行.
“天命之谓性”,“之谓”,就是,是肯定的,天命就是性.“在天曰命,在人曰性”,何以说知天、知命,而不说“知性”?“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易·系辞上传》,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诚者,天之道”.性,是体;善,是用.善,是天之道的用.不明天之道,就不懂人之道.
中国人最会用性之善.善是性的用,“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天命之谓性,知自己性之所在才能成德,故“不知命,无以为君子”《论语·尧曰》.
“率”,顺也,前面有一东西存在.顺性就是道,尽此之谓,性外无别道.性,是大本;良知良能,是性之用.
行性之道,即本良知良能去做.人人皆有性,人人皆可率性,“性相近”,本性相同;“习相远”,习性,情也,因环境而异.能知就能行,知行合一之谓学.
“率性之谓道”,人人皆有道,人人皆可以为尧舜.“修道之谓教”,修“率性”就是教,教育在引发人性,唤醒良知.“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经·开宗明义》,善性之本.
头脑必要清楚,对任何事才能分析清楚.以孔子之智,犹“五十而知天命”,到五十岁了才知天命,那他是经过什么步骤以后才知天命?经过“不惑”,“四十而不惑”《论语·为政》,不惑即不欲.有欲还能知天命?嗜欲深者,天机浅.惑与欲如打不破,根本无法达天命.懂得天命了,就懂顺着人性做事.
人要是没有人性,能对人类有贡献?读书人要明理,一个明理的人能不爱国?读书要改变气质,气质是慢慢修的.私情是一件事,正义更是一件事.懂得义了,见义必为,勇也.
要启发智慧,好好努力,“时乘六龙以御天”.必学实学,现在“救死惟恐不暇”《孟子·梁惠王上》云“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还扯闲?人的斗争——与欲斗争太难了!四十岁到五十岁是与欲斗争,“男人要坏,四十开外”.
什么人可以真正知天命?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金刚经》,人心都如镜了,则“不迎不将”《庄子·应帝王》.必练习做到此一程度.
西藏本来社会阶级分明,一解放后,奴隶变成主人,西藏人翻身了.
英国占领香港有什么法?收回却说要法.不可因为政争而毁了台湾,如有战争,台湾就毁了,绝对不可以有战争.必得有智慧与浑蛋划清界线.政客并不代表民,使他动而有悔,成为孤家寡人,即釜底抽薪.
证严能号召四百万人,是以德.领导社会的是德,能言行一致.证严的智慧,完全是她清修的功夫得来的,生活过得清苦.必得求真.
圣严的文笔好,但是口才不行,我对他说:“你不讲,大家都还懂.你一讲,大家都糊涂了!”人贵乎有自知之明.
必要有群德,不能不为子孙谋,不能完全任人宰割.因为“贤人在下位而无辅,是以动而有悔也”《易·乾·文言》,没有希望,正是因为没有智慧.
不知结果即是祸.百姓不懂,无聊话会影响百姓.现在大学生什么都有,就是没有脑,台湾教育弄至此.
凡事皆操之在己.有了智慧,为了生存不能不投一点“机”,现在可不能等闲视之,日本将随着美国扁.一民族的力量,不是数字所能表现的.现在中国绝对要出美国的洋相,今后中国绝对是“寸土不失”,任何一块土都不丢,此时也.
人必要有识时之智,要真正能不惑于欲.必要尽己之本能,绝不能借助外力,我总说“自求多福”在此.
“率性之谓道”,是先觉者,顺着人性做事;“修道之谓教”,是后觉者,跟着学.人性就是道,“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失赤子之心”,就是大人、圣人.人的赤子之心特别短,伪太可怕了!如好面子,也是欲.人就是人,“还没死,怎能不想?”想是一回事,可以不做.想与做,两回事.想,意淫.出家不容易,人要学真.
我离家时已经有儿子,有人的经验.释迦生子,半路出家易修成,是过来人.不结婚,违背上帝的意思,是人就得想人的事.
人到了社会,在环境下,有时为了职业,得做缺德事.修行,是为别人做好事.没有想,不容易;没有做,就可以了.
天下最难的就是克己,“克己复礼”是功夫.我画千张观音,千佛刊经,修庙,替父母求冥福、冥寿.一个人必要能够管理自己,最难以克制的就是自己的欲.惑于欲,好名、好利、好色都是贪,只是方式不一而已.“克己复礼”就是行仁,根基深,可经由克己的功夫回到圣贤路子.
我四十岁,“满洲国”垮台了,我才懂得“克己复礼”,自此“长白又一村”.
程朱理学、宋明理学,并不是“孔学”,每人都自以为是“真孔”.历代讲学者代表一个时代,皆非真孔.只要有思想,都可以发挥.
我用“夏学”一词,因为“夏,中国之人也”《说文解字》,下简称《说文》,只要是中国人的学问全都收.大陆有《中国传统文化丛书》.
中国要“现代化”,不是“西化”,现代化并不等同于西化,要“因而不失其新”.
做学问要客观,必须有根据,绝不可以臆说,所以要“依经解经”,以还中国学术的本来面目.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就看谁能发挥.看别人好,心里不舒服,即是嫉妒.
何以学《易》可以无大过?“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论语·述而》,“五十而知天命”,“不恒其德,或承之羞”,“不占而已矣”《论语·子路》.“礼,天理之节文也”朱熹《论语集注·颜渊》.要把思想变成行为,才是实学,才有作用.
一个张良使刘邦得了江山.张良之志,在消灭暴秦;成功了,从赤松子游.有智,功成身退,“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圣人乎!”《易·乾·文言》我在清亡的边缘长大,知足还能往前奋斗.
不懂得感恩就是畜牲,以德养智,什么都可以缺,绝不可以缺德,台湾人就是欺软怕硬.
练习思想,思想没有固定,故称“圣之时者”.儒家赞美水,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智者乐水”《论语·雍也》,即喻随“时”变.
如将尧、舜当历史讲,那与今天无关;当思想,就不同.尧、舜是圣王,但何以他们的儿子都不好?此乃立说之伏笔.
经书是思想,即“况”.《春秋》为况,借事明义,不是历史.《尚书》首尧、舜,《春秋》隐为桓立,皆明“让”之义.书有古今,但思想无新旧.后学乃是“学而知之者”《论语·季氏》,所以必用古人的智慧启发自己的智慧.要作活学问,而不是死背书.
p styl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