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启微·狂骉年代:西洋赛马在中国
》
售價:HK$
80.5
《
有趣的中国古建筑
》
售價:HK$
68.8
《
十一年夏至
》
售價:HK$
78.2
《
如何打造成功的商业赛事
》
售價:HK$
91.9
《
万千教育学前·透视学前儿童的发展:解析幼儿教师常问的那些问题
》
售價:HK$
59.8
《
慈悲与玫瑰
》
售價:HK$
89.7
《
启蒙的辩证:哲学的片简(法兰克福学派哲学经典,批判理论重要文本)
》
售價:HK$
78.2
《
心跳重置
》
售價:HK$
60.7
|
編輯推薦: |
一部展现中国人智慧的历史,一段天工开物的历程。
|
內容簡介: |
积极将科技史的研究纳入文化史的范畴,科技史的学术研究才能发挥它的文化功能,并进一步地对现代的科技发展产生可能的观照作用。本书十篇论文大都能平实地论述中国传统科技成就,并且用心地将它们落实到整个文化背景中去加以评估。因此,其中确实不乏发人深省的结论。
|
關於作者: |
洪万生
台湾学者,台湾师范大学数学系硕士、美国纽约大学历史系博士。现任台湾师范大学数学系教授,曾出任该系系主任;现亦兼任台湾大学副教授、台湾清华大学历史研究所科技史组教授。研究专长为数学史,著作有《女数学家列传》(合译)1976、《伟大数学家的想法》1976、《折折称奇》2011等。
刘君灿
湖南宁乡人,生于1945年。台湾大学物理系毕业,曾任电子工程师、台湾黎明技术学院电子系教,致力探讨中国科学思想史,著作有《科技史与文化》1983、《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1986、《方以智》1988、《中国科技史采风录》1991等。
刘昭民
台湾学者,1938年生。著作有《中华气象学史》1980、《西洋气象学史》1981、《中华天文学发展史》1985、《中华地质学史》1985、《中华物理学史》1987、《中华生物学史》1991、《台湾先民看台湾》1992、《中国历史上气候之变迁》1992、《台湾的气象与气候》1996等。
陈进传
台湾学者,1948年生。台湾淡江大学欧洲研究所毕业。曾任台湾宜兰技术学院教授,现任岭东技术学院教授、兼任佛光大学教授。研究范围包括台湾史、宜兰社会与文化。著作有《清代噶玛兰古碑之研究》1989、《宜兰本地歌仔:陈旺欉生命纪实》2000、《陈旺欉宜兰本地歌仔剧目选粹》2000、《陈旺欉的基本动作与精采身段》2000、《陈旺欉的基本动作与身段》2000、《宜兰摆厘陈家发展史》2005等。
黄克武
台湾学者,1957年生。美国斯坦福大学博士。现任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长及研究员,兼任台湾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教授。研究专长为中国近代思想史、文化史。著作有《一个被放弃的选择:梁启超调适思想之研究》1994、《自由的所以然:严复对约翰弥尔自由思想的认识与批判》1998
、《惟适之安:严复与近代中国的文化转型》2010等。
鲁经邦
台湾学者,台湾清华大学物理学系硕士,着有《游离辐射防护安全标准解读》1996。
陈胜昆
台湾云林人,1951年生,卒于1989年,研究专长为近代中国医学科技史。著作有《中国传统医学史》1979、《中国疾病史》1981、《科技中国》1982、《赤壁之战与传染病:论中国历史上的疾病》1983、《中国的科技》1987、《近代医学在中国》1978、《医学?心理?民俗》1982等。
|
目錄:
|
总序
林载爵
导言
洪万生
想象力与逻辑推理——先秦的自然思想与科技成就 刘君灿
生克消长——阴阳五行与中国传统科技 刘君灿
重视证明的时代——魏晋南北朝的科技 洪万生
理性的发皇——灿烂的宋金元科技 刘昭民
峰回路转——明代的科技 陈进传
钦天监与太医院——历代的科学研究机构 黄克武
自然知识的宝库——历代科技著作的分析 鲁经邦
规圆矩方·度量权衡——传统科技的量化趋向 洪万生 刘昭民
开创与限制——科技发展的回顾与检讨 陈胜昆
关联与和谐——影响科技发展的思想因素 刘君灿
作者简介
|
內容試閱:
|
科学是人类文化不可分离的一部分,甚至可说科学与人类文化有着“ 生理的”或“
有机的”关系,就像蜗牛的壳对蜗牛,蜘蛛的网对蜘蛛一样。因此,先秦时代的百家争鸣固然是中国思想史、文化史的黄金时代,但是论其自然思想与科技成就也相当辉煌。从很多例证来看,先秦时代的自然思想与科学技术,的确予后世颇为深远的影响。再者,我们也体认科学创生发展的心态,必须要有相当程度的主客对立,也就是必须注重客观性的讲求;这在注重“
整体圆融,通体相关”的中国文化思想中是比较欠缺的。不过,整体主义、有机主义确也是中国传统思想、科学上的一个特色;某些方面甚或对科学主义的绝对二分对立及过分专断的机械论有所启发。本文拟扼要叙述儒、墨、道、法诸家对“
自然研究”的态度,及其对方法与客观的讲求程度,并大致讨论经验主义、实用主义在中国科技思想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中国人对自然与技术的基本观点。最后则尝试分析何以道家自然主义想象力的驰骋,与墨家逻辑性的讲求无法结合,而竟成为中国科学发展史上的一大遗憾。大体上本文只就先秦的发展做一形态分析,后世的衍变则只略为提及,因为本书其他诸篇将对历代科技的发展分别加以论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