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巨人传(插图珍藏本)
》
售價:HK$
705.6
《
地下(村上春树沙林毒气事件的长篇纪实)
》
售價:HK$
76.7
《
偿还:债务与财富的阴暗面
》
售價:HK$
80.2
《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校释(壹):《命训》诸篇
》
售價:HK$
94.4
《
封建社会农民战争问题导论(光启文库)
》
售價:HK$
68.4
《
虚弱的反攻:开禧北伐
》
售價:HK$
92.0
《
中华内丹学典籍丛书:古书隐楼藏书汇校(上下)
》
售價:HK$
257.2
《
辞源.修订本(建国60周年纪念版)(全二册)
》
售價:HK$
1477.6
|
編輯推薦: |
蒙中,这位书画界近年来异军突起的青年才俊,以其专业的艺术水准和独特的创作风格,赢得了广大艺术爱好者和专家的赞誉。在浮躁的当代艺术界,他如一缕清风,带来了对传统文化的深度解读与个性诠释。他的作品清雅古淡,既保留了古典的韵味,又充满了个性化的表达与对造化自然的诠释,展现了他深厚的艺术造诣和创新精神。
本书汇集了蒙中的书画、金石、碑帖、古籍以及自己参与设计铭刻的文房小品,展现了蒙中深厚的艺术造诣,更通过其丰富的实践与思考,将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巧妙融合,为我们在多元文化背景中找寻文化根脉与艺术传承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对于热爱艺术、追求精神生活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场令人耳目一新的文人艺术之旅。
|
內容簡介: |
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点,是“以通驭专”。
这种理念不仅贯穿在中国数千年古典教育之中,而且也表现在中国“精英文化”的不同方面,如学术、思想、艺术等。中国学问传统中,文、史、哲是“不分家”的,这与西方显有不同。但这并不是说,中国的文、史、哲真的没有分别,而是说,他们都是相互关联的,不能再彼此绝缘的状态下分途而孤立地追求。所谓的文、史、哲与诗、书、画、印以及金石、书画、文人雅趣与鉴藏等等,便是这样文化背景下文人艺术家所具备的整体素养。而在当今人文、艺术教育背景下,这种以通驭专的底蕴学养,以及背后的常识、逻辑、视野、与志趣,在文化人和艺术家的个体里,已经变得十分稀罕。
本书作者蒙中(竹庵),既有艺术学院的教育背景,又一直致力于传统文化的研习与艺术创作的实践。书画入古出新,清雅冲淡,自成一格。2015年邀请哈佛毕业的建筑师一起,参与设计建造其在大理的自宅——“竹庵”。远离尘世,专注其艺术实践,是一位纯粹且有个性,颇具社会影响力的书画艺术家。他在面对当代文化与艺术的思考与实践中,尝试回接宋元明清以来的人文传统,将传统精英文化与其个人生活、艺术实践,放到今天多元文化背景里,去探求某种传承与对话的可能性。这本书中汇集其诗、书、画、印以及金石、碑帖、书画、器物、文人小品、鉴藏雅趣等作品图文,绝大部分首次公开发表。琳琅满目,既能见到个人的学养、志趣、品味,也延续了传统文化里的诸多美好的品格。
|
關於作者: |
竹庵,本名蒙中。七零后。书画家。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编著有《西域绘画——敦煌藏经洞流失海外的绘画精品》等数种。出版个人书画作品集:《中国当代中青年书画家精品集·蒙中卷》《笔墨旧约——竹庵蒙中的书画艺术》(西泠印社出版社)《归园集——竹庵蒙中癸巳至丁酉作品选》。散文随笔集《尘外集》《停云》《淇澳》等。并在北京、成都等地开人艺术展多次。
|
目錄:
|
自序
题画诗
题《竹庵图》
题《画松》
题《溪山归棹图》
题《山水册》后
题画一首(古风)
题《寒梅图轴》
题《巴山烟雨图》
感通寺后梅花
题《画竹》三首
沙溪白龙潭上作
题《画山水》二首
题《墨梅册》五首
戊戌冬富春江行舟中作
题《桃花册》
题《灵石册》三首
题《水墨山水图》
题《苍山松云图》
题石涛《秋江泛舟》
题《猫儿眠叶图》
书画跋
跋十三岁摹《赵孟頫书梅花诗卷》
自题《临八大山人书轴》
跋《澹轩主人行乐图》
跋林山腴《自书诗卷》
书《临赵孟頫书朱子感兴诗》卷后
跋《临元末无为天师黄庭经宋拓本后题跋》
题自临《魏晋人小楷四种》
跋临帖册后
跋临董其昌小楷《心经册》
跋《周退密诗翰卷》后
跋玉吅章草书《心经》卷后
书叶
题自书《行书卷子》
题自书卷子
论书二则
题《双钩弘一法师联语》
题《双钩吴大澂“群居闭口,独坐防心”联》
跋吴谁堂《蒲草图卷》
跋吴香洲《山水图》
跋大通堂行书《陶诗卷》
跋润松《山水卷》
跋润松《设色山水卷》
跋《双魁堂行乐图》
跋《郑文小像》
跋戊寅秋所临石涛《搜尽奇峰打草稿》卷
临王时敏《山水册》
竹庵临戴本孝《黄山册》
竹庵临戴本孝《杜甫诗意册》
竹庵临弘仁《梅花草堂图》
题《洱海泛舟图》
跋《临恽南田山水册子》
题石涛《画祝希哲诗意山水册》
题《疏林秀木图》
题《苏格兰山色图》
题《苍洱山水册》
跋《大理山水册》
题《辋川集》山水册
题《雨后溪山图册》
题画一则
题《龙门箐图》
跋《卧云册》
跋《猫儿图》
题画竹
题《淇奥册》
题《拂云册》后
题《甲午墨梅册》
跋旧作《梅花册》
鉴赏题跋
跋《五代佚名书乞巧帖》
跋《丈雪自书诗轴》
跋《何焯小楷元人诗册》
题《王文治临瘗鹤铭》
跋《成亲王临杨凝式韭花帖》
跋《良宽自书汉诗轴》
跋《于右任书先房太夫人行述》未竟本
跋《晏济元书札》
跋《程邃山水册》
题佚名《寻梅图》
跋《黄易拟范华原秋景图》
跋方薰《溪桥茅亭图》
跋慕松轩藏本《王居士砖塔铭》
跋张祖翼旧藏《王居士砖塔铭》
跋《旧拓玉版十三行》
跋颜真卿书《茅山道士李玄靖碑》残石拓本
跋《回元观钟楼铭》拓本
跋北朝白石造像拓本
跋新莽嘉量拓本
跋文徵明小楷拓本一
跋张思文造像拓本
跋文徵明小楷拓本二
跋《竹庵麇古录》
跋丰觯拓本
跋唐鱼符拓本
跋叶恭绰旧藏秦诏拓本
跋陈介祺旧藏北朝残石拓本
跋元象年造像座拓本
跋石经幢残石拓本
跋《听风楼金石文字》
跋阮元旧藏金釭拓本
跋《汉君眉寿残石拓本》
跋全形拓
题《唐开元铭瓦残砚拓本》
跋魏武帝残碑拓本
跋《范巨卿碑》
跋北魏《韩显宗墓志》精拓本
跋《龙藏寺碑》
跋《封龙山颂》
题建武泉范拓本
跋《隋李慧达造铁镬铭》
跋御注《金刚经》残石
跋唐褚遂良书《房玄龄碑》
跋董其昌《小玉烟堂帖》
跋周季木藏汉残碑阴拓本
跋周季木藏唐人写经残石
跋无尘书屋藏《陕拓衡鉴册》后
跋《北魏兴安元年残像拓本册》
跋《明拓墨池堂选帖·王献之益州帖》
跋王羲之《追寻伤悼帖》
跋王羲之《适太常帖》
跋王献之《阮新妇帖》
跋《集王圣教序》散叶
跋《石门潘宗伯等造桥阁记》
金农旧藏《郙阁颂》题跋
跋《旧拓善业泥》
题明拓《乙瑛碑》残本
跋《三砚斋金石文拓本》
跋来燕榭本《印存玄览》
跋东雅堂印宋刻《韩愈集》残本
跋影宋本《陶渊明文集》
跋谭吉璁《鸳鸯湖棹歌八十八首和韵》
戏与米芾书
跋《澹轩藏印》
印
跋谁堂手拓古玉印册
跋《竹庵自用印选》
跋《竹庵印存》
题《竹庵印稿》
跋“雪宽堂”印拓
跋白石老人长寿二字印拓
跋谁堂“十万狂花入梦中”印拓
跋苏文治“家距桃源五公里”印
把玩
题《五湖舟楫图》
题房山石拓本
题《飞出迷楼图》拓本
跋《自嗨录》
跋清人竹刻荷花臂搁拓本
跋周芷喦《春云叠嶂图》笔斗旧拓本
跋《金农罗汉图》臂搁
跋清笔筒拓本
跋自书竹秘阁
跋自书印规拓本四种
题查亨吉《黄山图》套墨
跋《五岳图》墨拓本
跋白岳灵区墨
跋《旧琵琶拓本》
跋邱氏碧玉琴与宋铜箫
题招学庵旧藏玉露篁琴拓本
跋《竹庵手绘花笺系列》
砚与箴铭
跋《程子大鸲鹆砚拓册》
跋谁堂镌刻砚铭拓本
跋谁堂兄刻砚铭拓本
跋自藏古端砚板
题自制端溪水岩砚
题自制松鳞砚
跋明龙尾山眉纹砚板
跋南唐水坑眉子青砚
题米公题壁砚
铭宋歙砚
铭随形高眼端砚
铭明罗纹椭圆淌池歙砚
铭井田端砚
铭琴形端砚
铭虫蚀砚
铭端溪水岩随形砚
铭端溪水岩青花椭圆砚
铭端溪水岩天青随形砚
铭明椭圆池端砚
铭太史砚
井田卧牛砚铭
铭大西洞冰纹随形平板端砚
铭旧木镇尺
铭铁力木臂搁
玉杯铭
铭躺平琴
旧制水丞
铭隋鎏金菩萨像
紫砂壶铭
楹联
丙申春所作对联
辛丑岁首集历年出版之旧作书名为联
猫儿狗子联
|
內容試閱:
|
自 序
从童年时,我就对中国古典文化的精神世界充满浓厚兴趣,这样的兴趣和热情延续至今。一本《芥子园画谱》,几本楷书字帖,是我学习书画的启蒙导师。写写画画之余,对画谱和字帖上的诗文内容也非常感兴趣,为了读懂这些繁体文言,又特别留心古汉语的学习,课余时间,借来不少诗词、文言经典和历代画论,凭着个人兴趣去阅读,差不多到念高中的时候,对于文言阅读已无大碍。这使我很早就掌握了进入古典世界的重要工具。
早年的这点基础,加上与生俱来亲近大自然的天性,对生活的热爱,使我在后来的发展中得以滋养。我从小在写字画画之外,乐此不疲醉心于种花,种菜,养鸟,养鱼,堆假山,制作结构复杂的风筝,雕刻石像,学习篆刻,集邮,收集各种好看的树叶和石头、瓷器、化石标本、各种模型,甚至还自己动手点烟造墨、制作毛笔、刻印笺纸、裱画,等等。有一年夏天,我还在江边偶然挖出一小块清代的残碑,费尽力气搬回家,摸索着用宣纸将上面端严的刻字拓下来。这一切全凭兴趣所致,不受约束,乐在其中。正是这样漫游于古典的精神世界与充满机趣的经历,既奠定了我的人生方向与志趣所在,也给如今的我能参与到这样的“游戏”中,埋下了伏笔。
进入艺术学院,原计划是系统学习国画。彼时学院的大氛围,在“八五思潮”的影响下,西学是主流。因此在中国画上的收获并不多,除了系统掌握了学院教学体系的方法外,更多是对西方艺术以及当代艺术的学习与思考。要说中国古典艺术,诸如诗、书、画的基础,还是更多得益于早年的那段自学经历。
毕业后,依旧按照自己的理解去实践。我对南宗一路宋元明清文人画下过不少功夫,对近现代各家的艺术思路与画法,做过个案研究与分阶段的学习,也在大自然中画过大量的国画写生。于书法下功夫在晋唐帖学领域多些,兴之所至,偶尔也写写北碑之类的。而今操刀篆刻的兴趣,在大学毕业后就渐淡下来,只偶尔构思刻几个小印自用,但对这块的资料搜集、阅读和鉴赏兴趣依然浓厚。书画之外,于文、史、哲的学习,多凭兴趣泛览杂读。于诗文,我喜欢质朴清通、空灵简淡,有作者独到见地与态度的,更偏爱阅读历代的随笔札记、书画题跋。这其中尤多好诗妙文与有思想、有灵感、有创见的东西,加上这样的文体方式鲜活自由,往往使人获得不少启发与思考。阅读之余,我用白话写作,记录阐述一些生活的感悟与艺术的体会。我也将一些感发与思考,用旧体诗和文言随笔札记的方式记录下来,题在自己的书画上,或是写在收藏的字画、碑帖上。
一些朋友或许以为我的题跋小字还不至于破坏美观,将珍藏的文房雅玩、书画碑帖请我画画、题跋。借着这些机会,也让我有机会更多去学习和了解,开了眼界,增长了知识。虽然这本册子里的书画、金石、碑帖、古籍以及自己参与设计铭刻的文房小品,从收藏的角度来看,都算不上多珍贵。但正是这样的东西,经我参与其中,有我自己的设计创造以及个人审美情趣与人文价值的判断存在。因此,人与物,有了更深层次的互动与交流,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滋养着我的艺术创作而不能用物质与金钱的视角,去解读这件事的意义。对于资本时代,越来越被物化的世界仅将它们视作投资的收藏品而言的今天,我以为这样的形式,要更接近于古典意义上的“游于艺”、“鉴”与“赏”的研学方式。我在《自嗨录》跋文里,阐述了这点思考。
书画金石以及文房器物上的铭文刻辞,历经千年以来的流变,士人的参与早已形成了中国独有的文体形式,囊括了一个人的学术水准、修养品格、文学造诣、书法功力、见识与审美。题跋位置大小、选择的书体赋予在艺术品上,诞生了独特的形式美感。如此参与,于物之上,更添一层人文的价值与温度。可视作对当今学院教育缺失之外的一些补充,这也是我自认值得将这本小册子做出来,与更多同好分享的意义所在。
这些题跋的表述形式,采用的多是旧体诗和文言文,词句上尽量避免艰奥晦涩,但求清通有法,能抒己怀。我并非单纯地想成为诗人或某领域的专深研究者。在我看来,诗文书画在古典艺术的世界里,本来就是一体不分的,是书画家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中国传统的“精英文化”是在文人士大夫群体中创造发展起来的,在艺术方面,最集中的体现,便在诗、书、画三种形式之中。这些诗、书、画创作再加上鉴藏题跋,其中有我的审美趣好,有我对书画的心得、对物的态度、对艺术品的鉴赏考据、对艺术史的看法,等等。呈现的就是这样一体融合,更为丰富的精神世界。我也在这样的契机里尽情涉猎,拓展了不少相关的知识领域。涵泳沉浸既久,在实践过程中,我对艺术史、对古典人文精神有了更为整体、深入的体悟。这样随性而不受约束的旁涉,则使我深有味乎前人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余英时先生在《张充和诗书画选》的序言中指出,儒、道两家对于学习的基本观点“以通驭专”。他以为:
“以通驭专”不仅贯穿在古典教育之中,而且也表现在中国“精英文化”的不同方面,如学术、思想、艺术等。现代中外学人都承认:在中国学问传统中,文、史、哲是“不分家”的,与西方显有不同。但这并不是说,中国的文、史、哲真的没有分别,而是说,它们都是互相关联的,不能在彼此绝缘的状态下分途而孤立地追求。这一整体观的背后,存在着一个共同的预设:种种不同的“学术”,无论是“百家”或经、史、子、集,最初都是从一个原始的“道”的整体中分离出来的。因此,在各种专门之学分途发展的进程中,我们必须同时加紧“道通为一”的功夫,以免走上往而不返、分而不合的不归路。
余先生的文章中,还借《文心雕龙》“道心惟微,神理设教”这句,指出“中国精神史上一切‘创’与‘述’都源于‘道心’”。这统领中国艺术的核心理念,是当代学院艺术教育里最遗憾的缺失。诗、书、画也好,文、史、哲也好,其背后若无这样的“道心”做支撑,古典精神世界便仅剩躯壳,我们从古典艺术里学习获取的,也仅仅是一些死掉的技法与符号。更何谈激活古典精神的核心价值?何谈与时代精神的深切关联和创造发展?
对此我颇有共鸣。我的专业定位是在书画上,但同时诗书画与文史哲的兴趣串联,使我这些年像条鱼一样,在古典的精神世界的长河里自在畅游。沿着一些支流局部,摸索回溯到干流、源头,再由源头、干流,漫游到很多以前不太深入的支流领域里,涉及文史哲、金石碑帖、考古鉴赏、文献目录等诸多学科门类。在这样的兴趣引导下,连锁学习涉猎,加上实践与体悟,很多东西渐渐贯通起来。我所理解的“道通为一”便是贯穿其中,成为无处不在的精神力量。“以通驭专”,“通”并非用来炫耀的哗众取宠,而是借此对艺术史、对中国古典的精神世界,有了更为宽广与深入的视角。反哺到“专”的领域,似乎更增“降维”驾驭的能力。
这些积淀,使我不仅获得诸多艺术创作上的灵感与蜕变。在人生的层面,也得不少收获。并使我于人生的选择、于艺术的态度,在不断的调整中愈发清晰。为了从世俗的束缚与羁绊中尽力跳脱出来,我选择了僻居乡下村落,不断给生活做减法,目的也是能让精力更加聚焦。自然,我的艺术创作也发生了潜移默化的改变。这点变化尤其是在移居大理的八年里,最为明显。得以从书本上的文化知识河流,扩展到山川自然这个更加充满生机、蕴藏力量、更为宽广的世界里。经常在山水间游息,在田野间漫步,在天地间生活劳作,在日月山川与四季流变中感受着自然造物的神奇力量,每每良多玄思。我在大自然中的感受,也写在题跋文字里,如题《雨后溪山图册》。
早年在自然里大量写生的经验,在古人笔墨里学会的理法,也在另一种层境上被激活。我看山川河流、林木舟桥,从以前的笔墨构图、光色皮相的采集,到而今能熔铸进更多的要素进行提炼与结晶。师友评论我的书画与时风距离越拉越开,自己的面貌越发清晰起来。其实这也与我切入传统、审视时代的个人视角特点,互为因果。反观中国古典的精神世界里,那些在这个时代依然不过时的,是最为核心的价值部分,可在现代艺术教育体系下,那些却被我们忽略了。这些收获,自然也反映在我的艺术实践中。
我以为不论时代如何变化,对“道心”的体悟与践行,将人与文、与自然天地、与“道心”一以贯通,寻求古典的精神世界与今人的更好链接、生发与创造,是我做这件事不会改变的初衷。我在古典的精神世界里上下漫游,用这样在学院体系之外更为古典的“游于艺”的方式涵泳践习,以及在白话文时代,还用文言与旧体诗写作,目的不是为了复古与复刻古人,而是为了更好地接通古今、自然,将古典的精神世界与当下的时代连接,做一点与时代主流有所不同的探索与尝试。细心的读者,或许能在这些诗文题跋中读到这点意思。
整理电脑里扫描存图的积稿,这些涉及书画、金石、古籍、碑帖、文房铭刻等诸多种类的题跋图文,竟存满了好几个文件夹。掇选成册,想起曾有朋友开玩笑说,这类的玩法是“过时的游戏”,那就暂且以此作为这本小册子的名字吧。
蒙中
2022年暮春于万花溪畔
题《画竹》三首
一
隔窗舒细叶,抱影入虚空。
自带山林气,无须劳画工。
二
种竹苍山下,门前古柳稀。
微风来燕子,檐角复飞飞。
三
种竹苍山下,竿癯叶子稀。
映阶成疏影,自在藏天机。
题《猫儿眠叶图》
老鼠会偷拳,猫儿叶上眠。
抓来还溜走,终不必团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