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 老先生们估量人们知识的深浅,往往以知道的、记得的事情多少为标准。讲历史,自然尤其是如此。但无意义的事实,知道了,记得了,有什么用处呢?尤其是观点误谬的,知道了,记得了,不徒无益,而又有害。而且平心论之,也不能算知道史事。因为历史上的事实,所传的,总不过一个外形,有时连外形都靠不住,全靠我们根据事理去推测他、考证他、解释他。观点一误,就如戴黄眼镜的,看一切物皆黄,戴绿眼镜的,看一切物皆绿了。我们在社会上,遇见一个人、一件事,明明是好的,却误把恶意猜测他,就会觉得处处可疑;明明是坏的,却误当他好的,也会觉得他诚实可靠。历史上的事情,又何尝不是如此?
l 三国时代,既然是人们所最熟悉的,就此加以讲论,自然最为相宜。 所以我想就这一段史事,略加说述,或者纠正从前的误谬,或者陈述一些前人所忽略的事情。以我学问的荒疏,见解的浅陋,自不免为大方所笑,我只是一点抛砖引玉的意思,希望以后人们能注意到这一方面的渐多,亦希望人们就我所说的赐与教正。
l 当两个文明程度不同的社会,接触以后,较高的社会文明,总会输入文明程度较低的社会中去。这本是有益无害的事,然而文明程度较低的社会,竟有因此而陷于衰亡的,这是什么原因呢?无他,明明可用来生利之物,你却不用之于生利,而用之于浪费虚耗之途而已。在历史上,一朝开国之后,总能盛强安稳一个时期,独晋朝不然。 从武帝平吴(280 年)到洛阳沦陷(311 年),不过三十一年而已。这又是为什么?我们知道:一个人享用过度,就精力耗损,志气消沉了。晋初有一个远从魏武帝、近从晋宣帝遗留下来的腐败的文臣和骄横的武人的政治集团,其中荒淫奢侈之事,真是不胜枚举。
l 夫好恶之不可一久矣。今读《三国志》,诸葛亮为朝野所好,更无异辞,此岂实录乎?邈几为先主所诛,亮为请得免,则于亮非有私憾,其言如此,则当时同邈所危者,必不止一人也。特莫敢以为言,若有私议,则史不传耳。然邈则可谓直矣,纵不然其言,何至下狱诛之?后主之暗,亦可谓甚矣。岂邈素好直,怨者孔多,而借此陷之欤?君子是以知直道之不见容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