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海外中国研究·未竟之业:近代中国的言行表率
》
售價:HK$
135.7
《
我们为何建造(城市与生态文明丛书)
》
售價:HK$
89.7
《
算法经济 : 商业逻辑与人类生活的智能演进(生动呈现AI与算法的创新应用与商业价值)
》
售價:HK$
79.4
《
家书中的百年史
》
售價:HK$
79.4
《
偏爱月亮
》
售價:HK$
45.8
《
生物安全与环境
》
售價:HK$
56.4
《
泥土:文明的侵蚀(城市与生态文明丛书)
》
售價:HK$
84.0
《
医用化学(第三版)
》
售價:HK$
57.3
|
編輯推薦: |
“聚学文丛”为文汇出版社新近推出的一套文化随笔类丛书。由周伯军主编、鱼丽策划。“聚学”一词,语出范仲淹的“聚学为海,则九河我吞,百谷我尊;淬词为锋,则浮云我决,良玉我切”,意在聚合社科文化类名家的治学随笔、读书札记、史料笔记、游历见闻等作品,既有丰富的精神内涵,又有独到的观察与思索,兼具学术性、思想性和可读性,供读者闲暇翻阅时有所获益。
|
內容簡介: |
本书为上海学者谭正璧先生的文史类随笔作品集,多为佚文。这部书稿共18万字,配若干幅插图。本书从发表在民国报刊上众多作品中择其一角,以飨学者读者,内容包括《洛神赋》主角恋爱事迹考、顾横波的一生、绛云楼韵话、新中国丛书社、柳雨生论、忆滕固、论苏青与张爱玲、现代中国女作家、日本古代小说概观等三十余篇文章,这些读书读史随笔;有历史,有现实,作者耐饥煮字,穷愁著书,方寸螺斋流淌出的这些作品,让读者更进一步认识谭正璧的治学精神与人文情怀。
|
關於作者: |
谭正璧,上海嘉定人。幼时因家贫几度辍学。青年时曾受业于著名学者朱香晚先生。历任黄渡师范学校、上海女校教师,上海美专、震旦大学、山东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校教授,后受聘为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特约编辑、上海文史研究馆馆员。一生中教读三十多年,生前已出版著作上百种,包括学术著作、文学创作等。
谭箎,谭正璧之子。自1965年四年工业中专毕业后,进工厂工作至退休。近二十年专心于作家谭正璧的研究,著有《谭正璧传》等。
|
目錄:
|
目录
Ⅰ山高水长有先生(代序)卢润祥
001《洛神赋》主角恋爱事迹考
019《牡丹亭》女读者的恋慕狂
029《玉堂春》故事的演变
040绛云楼韵话(上)
058绛云楼韵话(下)
074顾横波的一生
096《长恨歌》本意
105狸猫案抉真
116李义山诗的钥匙——锦瑟诗
127读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134旧文学园地的新垦殖
139柳雨生论
154忆滕固
164忆虚舟
175论苏青及张爱玲
183忆白冰
193现代中国的女作家
207记“新中国丛书社”
214读《凄风苦雨记》
228关于韩侂胄读书散记
235日本古代小说概观
252民间文学与弹词的关系
255整理后记 谭箎
|
內容試閱:
|
山高水长有先生(代序)
卢润祥
一个冬日午后暖阳里,与海上谭正璧公子箎相约于沪上八景园,蒙赠其著《谭正璧传》等。想我大学时,常在图书馆查阅其父《中国文学家大辞典》等书,解疑释惑,学习文学,没有想到晚年时能与其哲嗣谭公子相识,听他言说父亲一生的故事与遭遇,私心自感庆幸!
人事有代谢 ,往来成古今!现在,当我站在南京西路润康邨一百四十号先生谢世前最后的一个住宅前,想到一代学人、为中国文化事业做出过贡献的先生此时竟晚景凄凉,在眼疾几近失明情况下,还在女儿帮助下,勉力完成他的《三言二拍资料》等好几种著作,不免唏嘘感怀不已!
记得我曾代表沪上辞书学会与原古籍社社长王兴康先生等一起筹办一个辞书界活动,听他感慨地说过: 谭先生虽没有很高学历,又非书香门第,却取得很大的学术成果,全靠天分和对文学事业的一份执着的热爱与勤奋,凭他的成就,不应该再是身后寂寞被遗忘呀!《中国文学家大辞典》曾有五个版本,印刷多达十次!一生著作涉及古小说、戏剧史、文化史、女性文学、国学概论等,多达一百五十种……后来就有了古籍社出版了先生的文集事,竟有十三卷之多。另外,据知: 他也曾应舒新城邀请,冒暑撰写《辞海》条目近千条。
谭公子说:父亲性温润善良而刚毅、守规矩、独善其身又喜欢读书,藏书曾多达上万种;他为人冲淡平和,生活不尚奢华而一心专注于学术。他不仅曾参加过一些抗日活动,而且,在新中国成立前还有过与中共地下党的接触,据说,办过艺术学院,秘密物色进步青年奔赴解放区(有当年相关人士的书面证明),但却不幸被诬遭中伤而严重地误会了,但他却能淡然处之,并没有十分在意,他说: 功过是非,人间自有公论,我自守清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他觉得这也是父亲一生不易的地方。
去年是先生诞辰一百二十周年和逝世三十周年,故乡嘉定人为他修订出版了纪念册,又曾举办“先生之风山高水长”的特展。几天前陈子善先生告我:他参与主编五十卷的《海派文学大系》肯定会研讨选收谭正璧先生的作品云云。这讯息也令我高兴不已。
(原载《新民晚报》二〇二二年二月二十八日)
整理后记
谭箎
想起终生默默耕耘在祖国文坛上的先父谭正璧,心中五味杂陈。他走过的是漫长而又艰辛的道路,因此他没有让我们继承他的事业。
先父逝世多年后,曾看到一些评价,复旦大学的《上海文学通史》中被喻为“被遗忘了的缪斯”,这是何等崇高的褒奖,陈青生则称其为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上海文坛历史小说创作的主要代表”……近二十年,我在搜集整理阅读先父作品的过程中,才越来越感到这些评说并非空穴来风。目前我可以说,已基本收罗齐全了父亲发表在各刊物上的作品,除了读书读史随笔,还有众多的小说散文、诗词剧本、历史小说等数百篇,这是一笔蕴含沉甸甸的历史、社会和生活的丰富的文化资源和宝藏。其中读史读书随笔共八九十篇。近年东方出版社推出了《煮字集》,碍于篇幅而从中选取了四十余篇,如该书书腰所题:“谭正璧先生文史随笔精华首次整理出版”,“史料加史识,熬煮一罐中国历史的高汤”。我眼疾甚重,也曾艰难地在电脑上录入多篇,并由此感受到父亲的文笔竟能如此别出心裁,引人入胜,等各位看了以后就会知道这绝不是我的吹嘘。这次“聚学文丛”又从未收入《煮字集》的作品中遴选了二十余篇,编成《螺斋拾珍》,得再窥其一斑。
父亲为我们留下的不只是千万字的文化的肥沃积累,更有那份不可多得的治学精神。
……
因为自幼拼命读书,父亲中年时早已高度近视,那时没有超薄的镜片,给我的印象是好厚的镜片,中间一个小圈,但这阻止不了他读书做学问的渴求。一九四九年后,他放弃了文学创作,又全身心地投入文学研究中,除了出版的《话本与古剧》《元曲六大家略传》《清平山堂话本校注》外,被迫删减到六十万字的《三言两拍源流考》排好清样后又被搁置多年,直至“文革”后得见天日。
《明清说唱文学作品叙录》,这是他早年为弹词正名后的又一宏愿。为此他不惜重金收罗弹词、宝卷、大鼓、木鱼书、龙舟、南音等唱本和其他相关书籍,而在生活上从他的穿着就可一望而知。他几乎是以一己之力在为此奋斗,堪比当年编写《中国文学家大辞典》之情境,我看到了父亲在阅读相关作品时所做的内容摘要,用的是当年厚厚的日记本,有好多好多本,可见其功夫之深厚、工程之艰巨。现在已出版的《弹词叙录》《评弹通考》《弹词艺人录》(弹词三部曲),《木鱼歌龙舟歌叙录》即其中的一部分。宝卷、大鼓的原始摘录和上述的原始稿现在都保存在北京现代文学馆里。
“文革”十年,父亲被迫中止了正在竭力进行的工作,被扣上“莫须有”罪名,成为专政对象。我原以为他那些年里无所事事,也不知他如何挨过这“度日如年”的日子。不久前,我看到了他在那个年代写下的数百首的诗词集,才恍然大悟,祖国文学就是他的生命,无论何时,他都生活在祖国的文学中。重见天日后,父亲已步入耄耋之年,渐渐失明的他依靠姐姐谭寻,又整理编写了《古木稀见小说汇考》《曲海蠡测》等书。
无论是艰难贫苦的抗战年代,还是十年“文革”,都磨灭不了他的初心——献身祖国的文学事业。
父亲谭正璧对祖国优秀文化的执着和不懈追求,在他的《国学概论讲话》和《新编》中,可以清晰地看到,他始终坚信“国学”中“藏有精金”“应从速发据”,“‘国学’这名辞虽然终将成为历史的陈迹,而它的本身的价值却是永远存在”,从他所编写的大量国文语文读本、中国文学史中更是屡屡可见。不久前我看到一篇署名九峰的《作家素描——谭正璧先生》的短文,其中说:“我与他的认识,说来也真惭愧,还是最近一年内的事情,当今年春季,他和几个知名的作家,联合创办新中国艺术学院之时,我才厕身学生之列,得识这位先生。”“在学说上,他不像一些自命为新文学家们,一开口,就骂孔子,诽古文;相反地,他对我们说,要学问的根基坚固,你们还是多看一些古文好,所以在他所办的‘新’中国艺术学院里面,还有古文这一科。他是一个多产的作家,也是一个纯粹为写作而生活的作家,只要你随便在各杂志上翻翻,就可以证明我的言语为真实的!”
螺斋——父亲对家宅的自诩。自一九五三年定居沪上,租居在南京西路润康邨的二十八平方米的二居室,一家五口,万卷藏书室、工作室、生活起居室皆在其中。时光倒流至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抗战时期,一家八口租居在汕头路一间十八平方米的客堂楼,一人挑起全家生活重担,不得不终日操劳。埋头奋笔疾书,写尽人生沉浮社会百态,有学术有创作,有历史有现实,耐饥煮字,穷愁著书,方寸螺斋流淌出成千上万字的不朽作品。
本书所收文章多创作于二十世纪三四十生代,发表于各种杂志报纸上,都从图书馆搜寻,复印扫描或胶卷翻录得来。囿于当时出版物的条件所限,排版错讹颇多;又因年代久远,多有字迹模糊难辨的。为此录入校正颇为不易,虽经再三校勘,仍难免不足之处。
感谢文汇出版社编辑出版“聚学文丛”,聚学者专家、贤达先人治学的点滴精华,为今人、后人传承和发展祖国的优秀文化又打开了一扇窗,鼓励人们发扬先辈执着追求和严谨治学的精神,在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不断地作出新的贡献而继续努力!
这里不得不感谢卢润祥老师,耄耋之年,为本书所作的努力并为之作序。感谢鲍广丽老师为整理编辑校阅书稿的辛勤付出!
二○二三年一月十一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