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绝美的奥伦堡蕾丝披肩编织
》
售價:HK$
177.0
《
狂飙年代:18世纪俄国的新文化和旧文化(第二卷)
》
售價:HK$
177.0
《
万有引力书系 纳粹亿万富翁 德国财富家族的黑暗历史
》
售價:HK$
109.8
《
中国常见植物野外识别手册:青海册
》
售價:HK$
76.2
《
三星堆对话古遗址(从三星堆出发,横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对话11处古遗址,探源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
》
售價:HK$
87.4
《
迷人的化学(迷人的科学丛书)
》
售價:HK$
143.4
《
宋代冠服图志(详尽展示宋代各类冠服 精美插图 考据严谨 细节丰富)
》
售價:HK$
87.4
《
形似神异:什么是中日传统政治文化的结构性差异
》
售價:HK$
55.8
|
編輯推薦: |
1.于谦的历史形象不止于北京保卫战中的大智大勇,本书对于谦早期作为地方官,任劳任怨,造福百姓的经历也进行了描述。2.于谦的横空出世,挽救大明,并非偶然现象,他心怀天下,为官施政,爱民如子,时刻准备着为了苍生粉身碎骨,只是历史给了他以机遇,他则顺应潮流,完成了历史使命,他像流星一样划过历史的天空,发出了耀眼的光辉。3.本书以历史的视角,在详述人物生平的同时,探讨了历史英雄人物的历史地位问题。
|
內容簡介: |
于谦从小心怀以身许国的志向,历经数十年的磨砺与考验,从一个孤灯下苦读的学子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他出将入相,不爱“朱家”爱天下,在几十年的官场生涯中不贪污、不受贿,不结党、不营私。“土木堡之变”,使大明帝国陷入万劫不复之境,他力挽狂澜于既倒,举扶大厦于将倾,再续大明二百年,被誉为“救时宰相”。明英宗通过“夺门之变”复辟后,他受到徐有贞、石亨等人的污蔑陷害,含冤遇害。
本书在解读史料的基础上,对于谦的一生进行了生动、详尽的描述,深刻展现了他一心为民、以身许国的英雄气概,揭示了在封建王朝体制下,由于权力和欲望失控,无数英雄含冤受害的政治悲剧,令人扼腕痛惜。
|
關於作者: |
从事党史、军史、政治理论教学研究,获火箭军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征文一等奖、火箭军纪念新中国成立70周年征文三等奖。参与、主持各类课题13项。其中,参与国家级清史编纂课题《晚清日本驻华领事报告编译》,主持《火箭军旅团部队群众路线长效机制研究》。出版《将帅修养八论》等专著4部。发表各类文章3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天皇战争责任问题研究》等9篇。
|
目錄:
|
第一章 早年时光
第一节 世宦之家麒麟儿
第二节 乡里奇才终及第
第三节 脱颖而出斥逆贼
第四节 初露锋芒帝储才
第二章 巡抚晋梁
第一节 赈水灾安定民心
第二节 筑堤防安军济民
第三节 疏运河清理冤狱
第四节 才能现内阁雅重
第三章 土木国殇
第一节 瓦剌兴边关告急
第二节 排众议英宗亲征
第三节 阻亲征犯颜急谏
第四节 蠢王振利令智昏
第五节 遭国殇土木之变
第四章 救时宰相
第一节 帝北狩明宫大乱
第二节 左顺门朝堂惊变
第三节 临大难郕王继位
第四节 失先机瓦剌北返
第五节 备大战于谦集兵
第五章 保卫北京
第一节 露破绽紫荆失守
第二节 展斗志背城列阵
第三节 战北京双方死斗
第四节 哀明军全线反击
第五节 驱强敌众人受赏
第六章 朝中柱石
第一节 正朝纲景泰御宇
第二节 拒和议于谦用计
第三节 滑杨善巧舌如簧
第四节 辩礼仪争执再起
第五节 改军制重组团营
第七章 夺嫡之争
第一节 帝位稳夺嫡再起
第二节 斗群臣景泰行贿
第三节 太子夭朝局陡变
第四节 也先死于谦欲退
第五节 帝不豫于谦秉政
第八章 祸起夺门
第一节 阴徐珵密谋于室
第二节 争大位英宗复辟
第三节 困西宫景泰归天
第四节 忠于谦无辜受审
第九章 少保蒙难
第一节 黑云压城城欲摧
第二节 有贞败天理昭昭
第三节 石亨亡全族覆灭
第四节 曹钦反天雷滚滚
第五节 英宗悔边患累累
第十章 热血千秋
第一节 葬西湖热血千秋
第二节 广加恩后嗣绵延
第三节 继奉祀万古流芳
第四节 内阁强盛世隐忧
|
內容試閱:
|
前言
救时宰相,碧血千秋!
于谦,字廷益,今浙江杭州钱塘人。大明“赠特进光禄大夫、柱国、太傅、少保兼兵部尚书,谥忠肃”,时人赞其“公、忠、能”。所谓“公”,于谦拥有一颗公正之心,他年近而立之年出仕,巡抚晋梁十七年,公正无私,深得百姓拥护;所谓“忠”,于谦忠诚于国家和百姓,而非一姓之君王;所谓“能”,于谦遭逢“土木之变”,仍能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故谓之“救时宰相”。
于谦,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戊寅四月二十七日生于杭州一官宦世家,属虎。出生前,先人梦其为南宋宰相文天祥转世。年少时,展露才华,被视为“异日宰相”。入学后,能文善对,过目不忘,出口成章,尤善《易经》。十五岁投身科举,中秀才;二十三岁乡试第六,中举人;二十四岁会试第一,夺会元;同年殿试赐同进士出身,取三甲九十二名。
宣德元年(公元1426年),于谦从征平定汉王朱高煦之叛,奉旨斥贼,大义凛然、吐字清晰、声音洪亮。朱高煦伏地战栗,口称死罪。宣宗大喜过望,将于谦提拔为“从二品兵部侍郎衔,巡抚山西、河南等地方,兼提督雁门,兼管河道提督军务”,成为大明帝国的一位封疆大吏。此后十七年间,于谦风餐露宿、披星戴月来往于山西、河南。开仓赈灾、新修水利、整顿军屯、清理冤狱、排查盗匪、疏浚运河,为大明一朝封疆大吏之楷模,备受两省官民爱戴,亦获内阁“三杨”青睐,深得宣宗皇帝赏识。
可惜,宣宗早逝,英宗昏聩,偏信王振,于谦被诬陷下狱,几乎不免于难。幸得两省官民及亲王力保,方得开释,回京任职兵部侍郎。
大明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夏,蒙古瓦剌大举南侵。英宗轻敌冒进于前,临敌失机于后,致使数十万大军于土木堡溃败,几十年汇聚之英才将星、精兵器械、粮草辎重,一朝丧尽。天子北狩,群龙无首,大明帝国几陷万劫不复之境。
朝议之中,有人倡议南迁,于谦坚决反对:言南迁者,可斩也。京师天下根本,一动则大事去矣,独不见宋南渡事乎!大明朝廷遂以此定下死战决心。之后,于谦力促景泰帝登基御宇,平息“左顺门事变”,请命诛杀奸党,京城人心始定。
景泰帝临朝,升于谦为兵部尚书,主持北京保卫战。此后,于谦殚精竭虑、日夜筹谋,一面调军勤王、通州运粮、稳定宣府、大同等军事重镇,一面重组京军、赶制器械、修缮关城,一面提拔名将,清理内部,稳定军心。
大明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十月十三日庚申,于谦亲率二十万明军与强敌浴血厮杀,明军重振军威,力挫敌酋,斩首过万,取得北京保卫战的决定性胜利。五十年的寒窗苦读、官场历练都在这一天化作手中令旗,指引全军,一举破敌,不愧“救时宰相”之誉。
此战之后,于谦官拜少保,执政掌军,与景泰帝君臣相知,携手共治天下。一时间大明帝国政治清明,军事重整,颇有中兴气象。
可惜,英宗回銮,风波不断。先有礼仪之争,后有夺嫡之辩,文官武将站队倾轧,朝局又趋混乱。于谦眼见朝局动荡,便投身军旅,改造团营,重修关城,用间敌国。终使蒙古瓦剌首领也先因内讧身死,瓦剌举族西迁,大明北方边患骤减。
此时边患消除,又逢贤妻过世,于谦遂起急流勇退之念。然树欲静而风不止,景泰帝也遭逢后死子亡,唯寄希望于谦能托身后之事,故不允其乞骸骨之念,多方强留。于谦也感念宣宗、代宗知遇之恩,遂以身许国,担当伊尹、霍光重任。
景泰八年(公元1457年)正月,群小并起,英宗夺门,景泰帝被废,于谦被捕。无耻小人,以“意欲”二字诬陷于谦谋反;昏君英宗,为一己之私擅戮于谦于市,遂成千古奇冤。
八岁的于谦已经把“四书”读完,可以和老师就其中的问题进行深入交流,钱塘乡里的所有老师都把他当成“神童”[《于谦集·先忠肃公年谱》。
]。十岁,于谦开始在对联的基础上学习诗词和古文写作,这是科举考试*的技能。当时可以教授此技能的人不多,但于家世代官宦,对此等学问不曾荒废,而且人脉深广,在祖父、父亲和他们的亲朋故旧帮助下,本就聪颖的于谦学问长进颇快。
十二岁,于谦就开始积极准备科举考试。他喜欢在僻静的地方学习,于是家里人就把他安排到慧安寺里静心攻读备考。慧安寺也叫惠安寺,在今天浙江绍兴。这座寺庙始建于南北朝时期,宋元之后一直是江南佛教重地。明代读书人继承了宋代文人“茶禅一味”的喜好,也喜欢栖身于名山古刹间,读书修身。
于谦这趟读书修行的旅途,留下了一段颇具神话色彩的故事:他还没来,慧安寺的住持就在梦中接到佛门伽蓝(护院法神)的告知:“明日有丞相至,当起迎之。”[《于谦集·先忠肃公年谱》。
]第二天,平日来客不断的慧安寺只有年纪轻轻的于谦进寺学习修行。晚上,住持将自己的梦告诉庙里的其他僧人,并嘱咐他们小心伺候:“此公异日大贵之兆。”[《于谦集·先忠肃公年谱》。
]
之后三年,于谦专心研习科举八股文。由于记忆力惊人,他对于当时备受推崇的名士解缙等人所撰的八股范文,可以一字不差地背诵。他对于诸葛亮的《出师表》、文天祥的《正气歌》更是十分推崇喜爱。十五岁那年,于谦顺利通过考试,正式成为钱塘县的一名生员,有了参加乡试的资格。
只是他的科举之路并未一直顺风顺水下去。两年后,十七岁的于谦第一次参加乡试并未中第。这对他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打击。于是,于谦谢绝一切迎来送往,专心读书,再次备考。二十岁时,于谦再次参加科举考试,功夫不负有心人,这次于谦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县学廪生。廪生即廪膳生员,由国家提供学生的生活费,按照洪武初年的规定,“令师生廪食月米六斗。后复令日米一升,鱼肉盐醯之类皆官给之。十五年,令廪馔月米一石。”各级学府都有名额限制,明朝规定:“在京府学生员六十人,在外府学四十人,州学三十人,县学二十人,日给廪膳。”洪武以后,各地学校生员的廪膳数目不尽相同,如正统时,四川的生员月支米一石,而云南的生员月仅有米三斗,后增为六斗。[《明英宗实录》卷27正统二年二月丙戌、卷28正统二年三月癸卯。
]
明代的廪膳生员如果多次参加乡试不中,可以根据食廪的年头依次贡入太学,以后他们既可以继续参加顺天、应天府乡试,走科举之路,也可以经过拔历,听选于吏部,最后谋得一官半职。
接着,于谦又迎来了另一桩喜事。他已经到了成家的岁数,于谦家人为他迎娶了翰林学士董镛之女为妻。史载这位董夫人“柔惠静嘉,孝友敦睦”[《于谦集·先忠肃公年谱》。
],是一位难得的贤内助,这年于谦二十一岁。
也就在这一年除夕,于谦根据熟知的《易经》给自己算了一卦,测出了自己未来“做尚书、做丞相、天杀之”的卜辞。也就是自己将来虽然位极人臣,但是会遭无妄之灾而死,于谦不以为意,说出了这样一段话:“吾一腔热血,不知沥于何地?”既然一腔热血可以报效国家,死何足惜?
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二十三岁的于谦再次参加乡试。这次考的重点是于谦在五经之中最熟悉的《易经》。结果于谦不负众望,考了南方九省第六名,成了一名举人。[《于谦集·先忠肃公年谱》。
]
于谦中举之后没有丝毫的得意,反而把自己关在家里,继续谢绝一切迎来送往,认认真真地备考。他怎么会仅仅满足于中一个举人呢?他瞄准的是明年的会试和殿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