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大唐名城:长安风华冠天下
》
售價:HK$
87.4
《
情绪传染(当代西方社会心理学名著译丛)
》
售價:HK$
88.5
《
中国年画 1950-1990 THE NEW CHINA: NEW YEAR PICTURE 英文版
》
售價:HK$
236.0
《
革命与反革命:社会文化视野下的民国政治(近世中国丛书)
》
售價:HK$
93.2
《
画楼:《北洋画报》忆旧(年轮丛书)
》
售價:HK$
337.5
《
大国脊梁:漫画版
》
售價:HK$
80.2
《
跟着渤海小吏读历史:大唐气象(全三册)
》
售價:HK$
189.0
《
心智的构建:大脑如何创造我们的精神世界
》
售價:HK$
81.4
|
編輯推薦: |
《驱动力》是全球箸名商业思想家、超ji畅销书丹尼尔·平克集40年研究成果的经典力作,他颠覆了传统的激励理念:“给我奖励,我就更努力”,提出了具有颠覆性的有关积ji性的理论:真/正驱动我们的是第三种驱动力。 畅销全球10余年,翻译成40种语言。出版当年赢得你所能想象的和不能想象的一切畅销榜大满贯,位列《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波士顿环球报》《华盛顿邮报》《洛杉矶时报》畅销榜头名。 360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CEO周鸿祎、易观国际创始人,董事长兼CEO于扬、恒信钻石机构董事长、IDo基金创始人李厚霖、《中国经营报》副总编辑王立鹏、《长尾理论》作者克里斯·安德森、《世界是平的》作者托马斯·弗里德曼鼎力推荐。 作者丹尼尔·平克亲笔作序,他指出:在这个驱动力3.0时代,旧有的奖励惩罚式的激发人们积ji性的方式已经不再有效,我们要把我们的驱动力系统升级到3.0时代,这个新系统的核心是自主、专精和目的。 这个时代不需要更好的管理,而需要唤醒内驱力;自主是我们的天性,在工作中体验心流,是我们存活的意义,是我们灵魂的氧气;寻找目的是我们的天性,我们在复兴属于我们的商业,重塑我们的世界。 《驱动力》提出
|
內容簡介: |
《驱动力》是全球箸名商业思想家丹尼尔·平克的经典力作。在书中,平克详细阐释了在奖励与惩罚都已失效的当下,如何焕发人们的热情,是对当前有关人类积ji性的传统理论的颠覆之作。
过去我们大部分人都遵循着如下的行为模式:老板答应我们加薪,我们的工作就格外卖力;用功渴望拿到好分数,我们就花更多时间读书;迟到要扣薪水,我们就乖乖准时上班……本书将告诉你一个令人惊讶的真相:是什么在激励着你?
丹尼尔·平克以40年来有关人类激励的研究为基础,通过大量真实案例和科学研究成果,为每个人、每个组织指出了在物质激励和赏罚机制失效的时代如何提高绩效、焕发热情的3大要素:自主、专精和目的。
丹尼尔·平克通过大量的案例及科学研究成果指出,在驱动力3.0时代,真/正激励我们的是第三种驱动力:如果工作能够让人可以做出自主选择,发展自己的技能,做有意义的事情,那么人们往往会非常努力并取得良好业绩。我们天生就是自主的个体,而不是机器人。我们希望达到专精,让我们把想做的事情做得越来越好。寻找目的是我们的天性,我们在复兴属于我们的商业,重塑我们的世界。
|
關於作者: |
丹尼尔·平克
箸名未来学家、畅销书作家、趋势专家,TED大会特邀演讲嘉宾,全球50位蕞具影响力的商业思想家之一。
全球知名的演讲经纪公司华盛顿演讲局签约演讲家,与该公司签约的还有美国前总统里根、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美国前国务卿鲍威尔、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
曾任美国前副总统阿尔·戈尔的首xi演讲撰稿人,美国前劳工部部长罗伯特·赖克的得力助手。
世界知名杂志《连线》特约编辑,《纽约时报》《哈佛商业评论》《快公司》等的长期撰稿人,也是全球知名媒体CNN、CNBC、ABC、NPR的商业趋势分析专家。
美国西北大学文学学士,耶鲁大学法学博士,蜚誉全球的美国大学优等生荣誉学会会员,杜鲁门学者奖获得者。
|
目錄:
|
中文版序
引言 科学向左,企业向右
第一部分 驱动力3.0时代来临
第1章 我们需要一次全面的升级
第2章 奖励的惩罚,胡萝卜加大棒失效了
I型工具箱:驱动力3.0与报酬
用I型方式支付报酬
第3章 做I型人还是X型人
I型工具箱:驱动力3.0与个人
唤醒积极性的9大策略
第二部分 驱动力3.0的3大要素
第4章 自主:我做什么,我决定
I型工具箱:驱动力3.0与教育
帮助孩子的8个方法
第5章 专精:把想做的事情做得越来越好
I型工具箱:驱动力3.0与企业
改良组织的9个方法
第6章 目的:超越自身的渴望
I型工具箱:驱动力3.0与思考
助你思考和讨论驱动力3.0的20个话题
|
內容試閱:
|
科学向左,企业向右
回溯到20世纪中叶,两名年轻科学家所做的实验本应改变世界,但事实却并未如此。
哈利·哈洛与恒河猴实验
哈利·哈洛(Harry F. Harlow)是威斯康星大学的心理学教授,20世纪40年代,他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研究灵长类动物行为的实验室之一。1949年的一天,哈洛和两个同事找了8只恒河猴进行为期两周的有关学习行为的实验。他们设计了如图Ⅰ—1所示的一个简单装置。要解开这个装置需要3步:拔出插销,解开挂钩,掀开有铰链的盖子。这一连串的动作对你我而言易如反掌,但对于实验室里不足6千克重的猴子来说,就要有挑战性得多了。
实验员把这个装置放在笼子里观察猴子们的反应,同时也为两周后测试猴子解决问题的能力做好了准备。很快,奇怪的事情发生了。
没有受到任何外界的鼓励,实验员也没有给任何指示,这些猴子就开始专心致志地玩起这个装置来,而且不解开不罢休,看起来似乎还很享受。很快,它们就弄明白了这个装置是怎么回事。等到哈洛在第13天、第14天用这些猴子进行实验时,它们对此已经驾轻就熟。它们时不时地解开这个装置,而且速度很快,几乎每次都能在60秒内解开。
这就有点奇怪了。没有人教这些猴子怎么拔出插销、松开钩子、揭开盖子,它们即便成功了,也没有人给它们食物或者感情上的奖励,连一点点掌声都没有。这与有关灵长类动物行为的普遍观点背道而驰,包括人类这种脑容量更大、毛发更少的灵长类动物。
当时,科学家们认识到,行为有两种主要的驱动力。第一种驱动力是生物性驱动力:人类以及其他动物饮食以止饿,饮水以解渴,交配以满足性欲。但这种驱动力在这个实验中并没有出现。哈洛在报告中说:“解开装置不会给猴子带来食物、水或性快感。”
但是,仅剩的另一种已知驱动力也无法解释猴子的这种特别行为。如果生物性驱动力来自内部,那么第二种驱动力则来自外在动机:主体做出特定行为时会得到来自环境的奖励或惩罚。对人类而言,这是千真万确的,人类会对这种外力做出精确的反应。如果老板承诺加薪,员工会工作得更努力;如果父母说考试得A会有奖励,孩子就会学习更长时间;如果有人威胁说迟到或者填错了表就扣钱,你就会准时到达或是小心翼翼地填好每份表格。但是,这也不能解释猴子的行为。哈洛也百思不得其解,他在报告中写道:“在这个实验中观察到的猴子行为对动机理论提出了一些有趣的质疑。我们发现,即便在没有特别外部诱因的情况下,被试也可以完成有效的学习,并维持这种学习。”
还可能是什么原因呢?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哈洛提出了一个新理论,实际上这可以称为第三种驱动力。他说:“完成任务取得的成绩就是内在奖励。”猴子解开装置仅仅是因为它们发现这么做很好玩,因为它们喜欢这么做,而这项任务所带来的愉悦感就是奖励。
如果这个观点太激进,那么之后发生的事情则更是只会增加疑问和争论。也许这种新发现的驱动力,也就是最终被哈洛称为“内在动机”(intrinsic motivation)的东西的确存在,但是显然它从属于另外两种驱动力。如果猴子解开装置可以得到葡萄干作为奖励,那么它们本应该毫无疑问地表现更好。但是哈洛这么做的时候,猴子们犯的错误却越来越多,装置解开的次数也有所减少。哈洛说:“将食物引入实验,打乱了猴子的表现,这一现象在之前的文献中没有被提到。”
这的确很奇怪。从科学的角度来看,这就仿佛是沿着一个斜面抛掷钢珠来测量其速度,却发现钢珠飞到了空中。这似乎表明,我们对影响自身行为的因素理解得还不够充分,我们所笃信的定律其实漏洞百出。哈洛强调了这种推动猴子解开装置的驱动力的“强度和持久度”。他指出:“似乎这个驱动力......和其他驱动力一样基础、一样强大。此外,我们有理由相信它在促进学习方面也一样有效。”
然而,在那个时候,流行的两种驱动力理论严重限制了科学思维。哈洛也因此发出警告,他提醒人们对人类行为的解释还不完善,敦促科学家“关闭理论废品站”,为人类行为提出更新、更精确的解释;为了真真切切地了解人类状况,我们必须考虑第三种驱动力。
但自那之后,哈洛几乎抛弃了与之相关的全部想法。他没有继续充实这一学说,提供更全面的有关动机的观点,转而去研究与情感有关的科学,并因此功成名就。他关于第三种驱动力的观点在心理学文献中不时被人提起,但始终游离于行为科学以及人们对自身理解的边缘地带。20年后,另一位科学家继承了哈洛的衣钵,重拾他在威斯康星实验室的研究。
第一章 我们需要一次全面的升级
假设现在是1995年,你正与一位经济学家坐而论道,他是一位杰出的商学院教授,拥有经济学博士学位。你对他说:“我这里有一个水晶球,能看到15年后的样子。我想考考你的预测能力。”
教授半信半疑,但还是决定迎合你一下。
“我向你描绘两个百科全书,其中一个刚问世,还有一个将在几年内启动。你来预测一下2010年哪一个会比较成功。”
“说来听听。”教授说。
“第一个百科全书来自微软。如你所知,微软已经是一个大型营利性企业了。随着Windows 95的问世,它即将成为划时代的商界巨人。微软会为这个百科全书提供资金支持,会雇用专业的作者和编辑编撰数千条词条,会高薪聘请管理者来监督这个项目的进展,确保项目在规定时间、规定预算内完工;之后微软会销售百科全书光盘,还会销售在线版本。”
你接着说:“第二个百科全书不是某个公司的产品,而是由数万名以写作和编辑为乐的人共同完成的。这些爱好者不需要任何特别资质就能参与进来。编写这些条目一分钱都得不到,他们要无偿贡献自己的劳动力,有时一周甚至需要花上二三十个小时。这个百科全书会免费在网上呈现,不向使用者收取任何费用。”
“现在,考虑一下,15年以后会是怎样,”你对教授说,“我的水晶球预测,2010年这两个百科全书中有一个会成为全球最成功、最受欢迎的百科全书,而另外一个将不复存在。那么,哪个会成功,哪个会失败呢?”
在1995年,我相信在地球上的任何一个地方,都不可能找到
一个头脑清醒却认为第一种模式不会成功的经济学家。这就好像是问一个动物学家“你和猎豹比赛200米跑谁会赢”一样,两者之间连实力相当都说不上。
当然,这群由志愿者组成的杂牌军也许能创造出些什么,但他们的产品不可能与一个实力强劲、以利润为导向的公司抗衡。微软是想从产品的成功中获利,而另一个项目的参与者们从一开始就知道,成功不能给他们带来任何东西。最重要的是,微软的作者、编辑和管理者都是有报酬的,而另一个项目的贡献者则分文不取。事实上,每次他们放弃做有报酬的工作而选择无偿劳动时,甚至有可能还要花自己的钱。我们的经济学家都不屑于把这种不需要动脑子就能回答的问题放到MBA班的试题中去,这实在太简单了。
然而,你知道事情最后的结果如何吗?
2009年10月31日,微软终止了MSN Encarta的服务,其光盘不再销售,在线服务也停止了,16年的服务历史画上了句号。而与此同时,维基百科,也就是第二种模式,却成为全世界最大、最受欢迎的百科全书。投入运行的前8年,就已经拥有1300万条词条,涵盖260多种语言,其中仅英文词条就有300万条。
到底发生了什么?有关人类积极性的传统观点很难解释这个问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