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科学的奇幻之旅
》
售價:HK$
77.3
《
画艺循谱:晚明的画谱与消闲
》
售價:HK$
143.4
《
新民说·现实政治史:从马基雅维利到基辛格
》
售價:HK$
99.7
《
宽容是件奢侈品(人生360度·一分钟经典故事)
》
售價:HK$
44.6
《
甲骨拼合六集
》
售價:HK$
333.8
《
视觉美食家:商业摄影实战与创意解析
》
售價:HK$
132.2
《
中国经济发展的新阶段:机会与选择
》
售價:HK$
99.7
《
DK月季玫瑰百科
》
售價:HK$
210.6
|
編輯推薦: |
本书卖点
《经济学人》2015年度好书、《金融时报》推荐读物!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倾心之作!打破大众对经济理论的固有认知:经济学本质上不是一门枯燥艰深的学科,只是其模型化的呈现形式容易让人产生误解。本书包含丰富的世界经济发展史料,于实例中讲述经济学模型如何改善社会福利的故事,以更加鲜活亲切的方式呈现经济理论!普及宏观经济学的魅力:大部分经济类通俗读物强调经济学思维的日常应用,但本书更侧重于展现宏观经济理论(例如失业、商业周期等)的现实应用,为读者解读公共政策的底层逻辑!解答经济学模型的实用性:不少经济学学生觉得经济理论和模型像是空中楼阁,手拿经济学的工具箱却不知其实际价值或如何应用。本书从模型构造的角度出发,悉心解读模型的用途、如何选择模型等内容,是经济专业学生的课外bi读物!随书随机附赠4款“模型使用指南”书签之一:精心设计4款“模型使用指南”书签,以故事、游戏等创意形式启发读者开动脑筋,体验经济学的乐趣,书签中更有隐藏彩蛋等待细心读者的发现!每款书签随机附赠,让你拆书如同拆盲盒!
编辑推荐
一本经济学的祛魅之书。经济学与我们因其专有理论而产生距离。但别怕,数学和模型并非洪水猛
|
內容簡介: |
经济学是一门有门槛的学科吗?抽象模型、数学分析、专有理论,似乎都足以将人拒之门外。经济学也时常被诟病其语言故作艰深、形式枯燥难懂,它所呈现给世人的,似乎只能是经济学的思维方式。
但我们对经济学的了解只能止步于此吗?不!这本书就是要告诉你,经济学中看似抽象难懂的模型,
其实是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用来理解现实世界的最佳工具!
本书包含世界经济发展进程中的丰富实例,讲述了经济学模型如何改善社会福利的故事。不仅如此,作者丹尼·罗德里克还指出:经济学家是因为不够聪明才需要数学的;经济学并非要倡导单一宏大的叙事,而是要透过各种多样化的小模型来理解世界。希望这本书能帮助你打破经济学无意建立的门槛,感受经济学模型的独特魅力。
|
關於作者: |
作者:丹尼·罗德里克(Dani Rodrik),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国际政治经济学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全球化、经济增长与发展、政治经济学。著有《贸易的真相:如何构建理性的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悖论》等。
译者:刘波,中山大学经济法学硕士,现任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言论及公共政策主编,知名媒体人、评论人。代表译作有瑞·达利欧的《原则》、保罗·克鲁格曼的《一个自由主义者的良知》等。
|
目錄:
|
导言 经济学理论的利用与误用 01
章 模型的用途 07
模型的多样性 09
作为寓言的模型 14
作为实验的模型 17
不符合现实的假设 20
数学与模型 24
简单还是复杂 30
简单性、实用性和真实性 35
第二章 经济学建模科学 37
澄清假说 38
当直觉误导我们的时候 46
经济科学的进步方式:不同时候用不同的模型 52
模型与经验模型 59
模型、权威与等级 62
错误与“连错都不算” 66
第三章 如何选择模型 69
对增长战略的诊断 72
模型选择的一般原理 78
验证关键假设 78
验证机制 82
验证直接含意 83
验证附带含意 90
再论外部有效性 92
第四章 模型与理论 95
价值与价值分配理论 98
商业周期和失业理论 105
作为解释具体事件的理论 114
理论其实只是模型 119
第五章 当经济学家犯错时 121
忽略之错:2008年金融危机 125
执着之错:华盛顿共识 131
经济学的心理学和社会学 137
权力与责任 142
第六章 经济学及其批评 145
重新思考常见的批评 146
价值观问题 152
欠缺多样性 161
雄心与谦逊 170
跋 二十诫 175
经济学家十诫 175
非经济学家十诫 176
|
內容試閱:
|
导言 经济学理论的利用与误用
1944年7月,44个国家的代表在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开会,构建战后国际经济秩序。在三周后离开时,他们已设计了一套将维持三十多年的全球体系的宪章。这套体系是两位经济学家智慧的产物:英国经济学巨擘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和美国财政部官员哈里·德克斯特·怀特(Harry Dexter White)。
凯恩斯和怀特在很多问题上都有分歧,尤其是在涉及国家利益的时候,但他们有一种共同的、由两次大战期间的历史所塑造的思维模式。他们的目标是避免金本位制末期的动荡与大萧条。他们都认为,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固定汇率制(但一定情况下可以调整);国际贸易而非资本流动的自由化;各国货币与财政政策发挥更大的作用;通过两个新国际机构加强国际合作,这两个机构就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即后来的世界银行)。
事实证明,凯恩斯和怀特设计的机制非常成功。无论对发达市场经济体,还是对后来逐渐独立的许多国家而言,它都开启了一个史无前例的经济增长与稳定的时代。终在20世纪70年代,投机性资本流动的滋长破坏了这个体系,对此凯恩斯早有警告。但它一直是全球机制设计的典范。每当世界经济动荡时,改革者的动员口号都是“建立新的布雷顿森林体系!”。
1952年,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家威廉·维克里建议纽约市地铁采取一套新的计价系统。他提议,在高峰时间和客流量多的路段提高交通费,在其他时间、其他路段降低交通费。这套“拥堵定价”系统不过是把经济学的供求定律应用于公共交通领域。差别定价将使时间需求更灵活的旅客有动力避开高峰时段。这将使客流量逐渐变得均衡化,既降低地铁系统的压力,又实现更大的总客流量。维克里后来还为公路和汽车交通建议了一套类似的收费体系。但是当时很多人认为他的想法不切实际、无法实行。
后来新加坡首先把拥堵定价理论付诸实践。从1975年开始,进入市中心商业区的司机需要交费。1998年一套电子收费体系将其取代。新体系可以根据不同司机在道路网内的平均行驶速度,对其征收不同的费率。所有记录都显示,这套体系缓解了交通拥堵,提高了公共交通设施的利用率,降低了碳排放,而且为新加坡政府创造了可观的财政收入。其成功引来伦敦、米兰、斯德哥尔摩等大城市效仿,在实施中各有一些具体的改良。
1997年,在祖国墨西哥担任助理财政部长的波士顿大学经济学教授圣地亚哥·莱维(Santiago Levy),试图改变墨西哥政府的减贫思路。当时的减贫项目主要是以食品补贴的形式补助穷人。莱维认为这些项目效率低、效果差。经济学的一个核心信条是,对于穷人的福利而言,直接的现金补贴要比特定消费品补助更有效。此外,莱维还觉得,他能利用现金补贴作为杠杆,提升穷人的健康和教育水平,比如,通过向母亲提供现金,要求她们确保子女入学、得到医疗服务。用经济学家的行话来说,这样的项目能给予母亲激励机制,促使其投资于子女的未来。
Progresa(后相继改称为Oportunidades和Prospera)是发展中国家实行的个大型的有条件现金转移支付(CCT)项目。除了这套准备渐进推行的项目之外,莱维还设计了一套巧妙的执行方案,可对该项目有效与否进行精准评估。该项目只是基于简单的经济学原理,但它使决策者思考减贫项目的方式发生了革命性变化。随着积极效果的显现,该项目成为其他国家的范本。巴西和智利等十几个拉美国家终都发起了类似项目。甚至纽约市也在迈克尔·布隆伯格市长主持下,启动了一项试验性的有条件现金转移支付减贫项目。
以上是三种经济学思想在三个不同领域的应用,分别是世界经济、城市交通和减贫计划。在每个案例中,经济学家都通过把简单的经济学分析框架应用于公共问题,重塑了世界的一部分。这些案例呈现了经济学的效果。此外还有很多例子:运用博弈论设计通信频段的拍卖体系;帮助医疗界分配住院医师的市场设计模型;支持竞争与反垄断政策的产业组织模型;近年来宏观经济学理论的发展使世界各国央行广泛接受了通胀目标制。1当经济学家得出正确的理论时,世界也变得更美好。
但是,正如本书的很多例子将要表明的,经济学家也经常失败。我写作本书的目的,是试图解释,为什么经济学有时做得对,有时做得不对。“模型”——经济学家用于理解世界的通常是数学化的抽象分析框架,是本书论述的核心。模型既是经济学的力量所在,也是它的“阿喀琉斯之踵”。正是模型使经济学成为一门科学,虽然不是量子物理或分子生物学意义上的科学,但依然是一门科学。
经济学包含各种模型,而不是单一的特定模型。经济学通过扩大模型的数量、提高模型与现实世界的拟合程度而不断进步。因为人类社会的灵活性,经济学模型必须是多样化的。不同的社会条件需要不同的模型。经济学家永远不可能发现普适的通用模型。
但是,部分由于经济学家把自然科学当作榜样,他们有误用模型的倾向。他们常常会把某个模型误解为在任何条件下皆适用的模型。经济学家必须克服这种倾向。他们必须根据条件变化、根据关注对象的变化而谨慎选择模型。他们需要学习如何更自如地在不同模型之间转换。
本书既赞赏也批评经济学。我为经济学的核心辩护是:经济学模型在知识创造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是,我批评经济学家在实践中常犯的方式性错误,即他们对模型的误用。我提出的观点并不是经济学家的普遍看法。我怀疑很多经济学家不同意我对经济学的批评,尤其是我对经济学学科性质的看法。
在与许多非经济学家及其他社会科学研究者交流时,我常常困惑于外界对经济学的看法。很多抱怨司空见惯:经济学是简单化和与世隔绝的;它提出普适性断言,忽视了文化、历史及其他背景条件的作用;它将市场这个抽象概念视为现实;它充满了潜在的价值判断;它未能解释和预测经济的发展状况。这些批评中的每一项,很大程度上都是由于未能认识到经济学其实是多种模型的结合体,这些模型没有特定的意识形态倾向,也不导向固定的结论。但是,当经济学家未能在自己的职业中展现这种多样性的时候,他们当然就要自负其责。
从一开始就要澄清的另一点是,人们已经开始在两种意义上使用“经济学”一词。一种定义基于具体研究领域。按照这种定义,经济学是研究经济如何运行的社会科学。第二种定义是基于方法:经济学是一种运用特定工具研究社会科学的方式。根据这一定义,经济学的特征是形式化的建模与统计分析,而不是与经济有关的具体的假说或理论。因此,经济学方法可应用于经济之外的方方面面,从家庭内部决策到政治制度方面的问题。
我主要在第二种意义上使用“经济学”一词。我对模型的好处及其错误应用的所有论述,都同样适用于以模型方式开展的政治学、社会学或法学研究。目前公共讨论中的一个趋势是,只把这些方法与所谓的“魔鬼经济学”(Freakonomics)联系起来。由经济学家史蒂芬·列维特普及的这种思维,已被用于解释各种社会现象,从相扑选手的比赛,到公立学校教师的欺诈行为,都运用谨慎的经验分析和以激励机制为基础的推理。一些批评者认为,这种做法让经济学琐碎化,只关注经济学方法的世俗、日常应用,而回避了经济领域的重大问题:市场何时有效、何时失灵,推动经济增长的因素是什么,充分就业与物价稳定如何协调,等等。
在本书中,我只集中于这些更为重大的问题,说明经济学模型如何帮助我们理解这些问题。我们不能期待经济学提供普适性解释或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药方。社会生活的可能性太丰富,不能用固定化的框架来解释。但每个经济学模型都像一份小地图,显示部分山川河谷。放在一起,经济学家的模型就是我们认识无穷无尽的社会经验山川河谷的指南。
经济学家设计模型来反映社会交往的显著特征。这样的交往通常发生在商品和服务市场。经济学家倾向于对市场做相当宽泛的理解。买家和卖家可以是个人、企业或其他集体组织。几乎任何东西都可成为商品和服务,包括政治职位、地位等不存在市场价格的东西。市场可以是本地市场、地区市场、全国市场或国际市场。市场可以是有形的,如集市;也可以是虚拟的,如远程商务。经济学家通常关注市场的运行情况:市场是不是有效利用了资源;市场能不能改进,如何改进;交易收益是如何分配的。不过,经济学家也会用模型来说明其他机制的运行情况,如学校、工会、政府等。
然而,究竟什么是经济模型呢?便捷的解释是,模型是对事物的简单化,通过剔除干扰因素,来表现某种具体机制如何运行。模型集中分析特殊原因,研究这些原因如何在某个体系中产生效果。建模者构建一个虚拟的世界,揭示整体的不同部分之间某些类型的联系,这些联系是你在看这个无比复杂的现实世界时难以觉察的。经济学中的模型与医生、建筑师使用的物理模型没有区别。你在医生办公室看到的呼吸系统的塑料模型,就只显示肺的细节,而忽略身体的其他部位。建筑师可能造一个模型来反映某栋房屋周边的地貌,或显示屋内布局。经济学家的模型与此类似,只不过不是物理的,而是用语言和数学来象征性地表现的。
经济学常用的模型是供求模型,这是每个经济学初学者都熟悉的。它表现为一条向下倾斜的需求曲线和一条向上倾斜的供给曲线的交叉,两个坐标轴代表价格和数量。供求关系图和两条交叉的曲线,似乎早出现在1838年法国经济学家古诺的一本书里。古诺今天更多以对双寡头垄断的研究而为人所知,而供求曲线通常被归功于1890年阿尔弗雷德·马歇尔所著的流行教科书。它所代表的虚拟世界是经济学家所说的“完全竞争市场”,其中有大量的消费者和生产者,都追求各自的经济利益,没人有能力影响市场价格。这个模型忽略了很多因素:人可能有物质动机之外的动机;情绪或者错误的认知惯性可能遮蔽理性;有些生产者的行为可能是垄断性的,等等。但是,它的确能说明现实市场经济的一些简单的运行原理。
(节选自章:模型的用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