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纯粹·“人书俱老”:观念与机制

書城自編碼: 3815624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藝術艺术理论
作者: 邱振中 纯粹pura出品
國際書號(ISBN): 9787559852175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2-11-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32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135.0

我要買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有趣的中国古建筑
《 有趣的中国古建筑 》

售價:HK$ 67.0
十一年夏至
《 十一年夏至 》

售價:HK$ 76.2
如何打造成功的商业赛事
《 如何打造成功的商业赛事 》

售價:HK$ 89.5
万千教育学前·透视学前儿童的发展:解析幼儿教师常问的那些问题
《 万千教育学前·透视学前儿童的发展:解析幼儿教师常问的那些问题 》

售價:HK$ 58.2
慈悲与玫瑰
《 慈悲与玫瑰 》

售價:HK$ 87.4
启蒙的辩证:哲学的片简(法兰克福学派哲学经典,批判理论重要文本)
《 启蒙的辩证:哲学的片简(法兰克福学派哲学经典,批判理论重要文本) 》

售價:HK$ 76.2
云中记
《 云中记 》

售價:HK$ 76.2
大模型应用开发:RAG入门与实战
《 大模型应用开发:RAG入门与实战 》

售價:HK$ 89.4

 

建議一齊購買:

+

HK$ 51.2
《纯粹·嘤鸣友声:致李万华书简》
+

HK$ 95.2
《纯粹·海子评传(第五版)》
+

HK$ 91.2
《纯粹·音乐的精灵》
+

HK$ 85.0
《纯粹·隐形伴侣》
+

HK$ 85.0
《纯粹·北极光》
+

HK$ 92.5
《纯粹·人与世界的相遇》
編輯推薦:
在中国书法界,邱振中是少数既对传统书法有精深把握,又对当代艺术文化有所涉足的艺术家。他在当代艺术中建立了自己书法的语言和图式。他对书法的认识和理解,有着融贯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艺术的广阔视野。本书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书法论著,这是一部充满现代思想和个人观点的书法理论与实践之作。

编辑推荐
“人书俱老”是中国书法史上一个重要的理论命题,好比数学界的“哥德巴赫猜想”。自从孙过庭提出这一理念后,历代解读者不乏其人。在这个百家争鸣的合唱中,邱振中先生提出了自己的一家之言。分析了“险绝”“平正”在书法学习过程中不同阶段的所指,阐释了书艺完善和人生阅历相辅相成的观点。由于作者的观点来自自己的书法实践,因此对当下的书法学习者具有切实的指导意义。
內容簡介:
“人书俱老”,出自唐代著名书法家孙过庭《书谱》,是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
《“人书俱老”:观念与机制》为书法大家、艺术理论家邱振中先生所著,其以《书谱》为基础,以书法理论领域的重要命题“人书俱老”为基点展开学术讨论,采用图形分析与文本细读相结合的方法,将古人的理论与当下的书法学习、人生体验结合在一起,既是学术探讨,又给人以生命的启示。
關於作者:
邱振中,1947 年生于江西南昌。当代艺术家、书法家、诗人、艺术理论家。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书法与绘画比较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美术馆展览审查委员会委员,潘天寿研究会副会长。曾任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水墨顾问,日本文部省外国人教师、奈良教育大学客座教授。于北京、香港、日内瓦、奈良等地多次举办个人作品展览,参加国内外多种重要展览。获“中国书法兰亭奖”理论奖、教育奖、艺术奖;获第十届“上海文学奖”诗歌奖、韩国全北世界书艺双年展金奖。著有《书法的形态与阐释》《书法》《中国书法:167 个练习》和诗集《状态-Ⅳ》等。
目錄
“人书俱老”:融“险绝”于 “平正” /1
后记 /81

附录 /85
书谱 /孙过庭
內容試閱
前 言
孙过庭在《书谱》中提出“人书俱老”的命题,它与后来出现的“书如其人”一起,成为书法史上关于“人”的表现最重要的观念。
《“人书俱老”:观念与机制》是作为一个书法理论问题来写作的:个体一生的体悟如果能进入作品中,它是怎样进入的。人们都觉得“人书俱老”是一个精彩的陈述,但是怎样做到这一点,人们从未深究。精神生活和作品构成的关系似乎从来不需要证明,它存在,我们能在某种程度上感觉到,如此而已。
我无法轻易放下这个问题。
当代学术中表现的机制亦是难题。艺术心理学和美学中对艺术作品中情感的表现有各种阐释,但对“人”的生命过程在艺术中的表现未见涉及。
我从孙过庭《书谱》的文本中察觉,作者对此似乎有一种感悟,不过没有更多的解说。文本下面有道光影一掠而过。我感到,这道光影或许是深入这个问题的契机。
首先是体察孙过庭写下这段话的感觉状态,推测他产生这一感觉的原因,寻找它在文本中留下的蛛丝马迹。
我试着把文本重新加以组织,看能不能靠这种关联而使某些隐藏的思想从文本的缝隙中逸出。我致力于建立作品与文本的联系,在文本的周边寻找能够作为证据的各种细节。就这样,一点一点推进,终于辟出能让读者通过的小径。
结论并不复杂,但异常重要:生存状态与书写状态的同一。
《“人书俱老”:观念与机制》完成四年后,出版社决定以单行本印行。
我注意到,它是一篇书法论文,同时又是一篇观念史论文。
这并不是什么新的发现。“人书俱老”本来就是中国7世纪一个重要的艺术观念、美学观念。我的想法是,既然它属于观念史的范围,对它的研究就必须在观念史学科中接受检验。
艺术领域有自己特殊的问题,它掩盖了研究中思想的一面。例如艺术史,数不清的细节看起来与思想无关,但只要进入对历史的思考,思维方法的问题无处不在;技法理论看起来离思想史更远,但不同时代对技法的归纳有不同的方法,今天对技法的思考,理路、目标都有很大的变化,其中便包含方法的创意;而艺术观念的研究,就是标准的观念史问题。
这使我不得不去思考观念史研究的诉求。
观念史(history of ideas)与思想史(intellectual history)在当代学术中有一区分,前者主要处理某些自成一体的观念,或者说“想法”“命题”;后者关注人类思想活动及其历史演变。观念史可以理解为思想史的一部分。观念史集中研究通过语言而成型的思想,它已经成为当代学术中独立的学科,形成了自己的方法、目标,取得众多的成果。1
在中国当代学术中,观念史与思想史的区分并不明显。关于“人书俱老”的研究,当然是标准的观念史课题,但是把它放在思想史中,没有任何问题。不过,艺术理论(也包括大部分艺术史问题)的各种研究中,都含有思想的成分,如何反思、评价有关的思想内容,亦成为我们在这里进行讨论的重要部分。以下的讨论偏重于观念史,但读者可能更习惯思想史的称谓。
观念史研究可以粗略地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对观念和文本的现代转述。
前人文本来源复杂,文本的结构与今天的逻辑多有不合,因此要进入现代思考,必须对其做一转述。例如《书谱》,涉及的内容有书法史、技法、社会活动、传承、欣赏等,而且彼此穿插,不按现代陈述的逻辑来处置,引述、阐释、评价其思想,多有不便,必须首先对文本加以整理,才好进行下一步的工作。
这一类转述,亦是研究工作的组成部分。它在历史类著作中表现得最为典型,如李泽厚、刘纲纪的《中国美学史》。以其中第三编第六章《嵇康的〈声无哀乐论〉》为例,著者能紧贴原文详细列出内容的各个方面,论述准确精当;对关联文本有充分的把握,能够在核心内容周边还原原著的思想背景和社会氛围。2
这是观念史研究的第一阶段。
观念史研究的第二阶段,可以英国观念史学家以赛亚·伯林的著作为例。
以赛亚·伯林是当代观念史研究的代表人物,以发掘文本隐藏的原创性思想著称。如《马基雅维利的原创性》一文,剖析历代对马基雅维利《君主论》的研究,认为人们忽略了其中最主要的思想:对西方真理一元论的否定。该书第一次为西方思想中的二元论奠定了理论基础,为西方文化中的“宽容”开辟了道路。3文章处处透露出对文本中隐秘思想的高度关注;能抓住文本中的蛛丝马迹,解读、分析精微而妥帖;精心策划论证线路,细致缜密;结论对思想史具有重要意义。
结合其他观念史著作,可以说到当代观念研究的几个特征:
一、对文献的分析能力。
解读文献,必须了解文献所有可能具有的含义。解读到达哪个层次,只能与已有的研究进行比较。如伯林对马基雅维利《君主论》的解读。伯林引用大量文献,剔除马氏观念与他人重合处,然后在他人的解说之外,层层剖析马氏文本,以至于揭示出马基雅维利最核心的思想。结果是“对一个完整的文明中的核心假设发动攻击” “为经验主义、多元主义、宽容和妥协敞开了大门” “使人们逐渐了解对公共生活和私生活中不可调和的可能性做出痛苦选择的必要”。
二、对常规问题的警惕。
在一个学科内部,会有长期积累所形成的一份通行的思想提纲。据此能轻松地组织一个课题、完成一篇论文,这份提纲既帮助人们思考(对初学者颇有用处),又成为一道围栏,使研究者失去锤炼自己独立思考能力和学术想象力的机会。例如对一位学者著作的研究,便有一个模式,它能够方便地形成一个“成果”,但不会有真正的学术价值。这是大量学术垃圾产生的主要原因。
三、运用理性的能力。
理性一般指的是“思考”,但如何使用理性,却不仅需要“思考”,还需要想象力和运用的智慧。一项研究取得进展,往往是直觉与理性的交织,文章中陈述的线索不一定反映了思想的过程,获取思想的过程在文章之外。
理论中的证明有时非常困难,像伯林阐述马基雅维利的意义,或许心中早有领悟,但文章必须绕过无数成见,让读者一步步接受自己全新的观点。他精心设计好说辞,细心剥去一层层包裹的误解,最后得出自己的结论。—如果你不赞同,得按原路退回,或从头再来一遍,在每一步论说前停下来,仔细阅读,寻找破绽。文章给出了一个将理性与自己的目标糅合在一起的范例。
四、对重大思想结论的敏感和执着。
伯林说到马基雅维利对西方文化中的“唯一真理”信念的冲击,以及由此造成的对西方观念“永难愈合的创伤” “对一个完整的文明中的核心假设发动攻击并造成持久的破坏,毕竟是第一流的成就”。思想竟然具有这种力量。阅读伯林的陈述,不可能不留下深刻的印象。可以想见,他生活在一种怎样的思想氛围中。一个人要是没有这种挑战一切成说的勇气,没有这种不获取重要结论不罢休的执着,不可能取得这样的思想成就。这首先是一个性格、抱负和勇气的故事。
有了对当代思想史研究的认识,我们能够对书法研究、艺术研究中的思想价值做出准确的判断。
它同时给艺术研究立下了一个苛刻的标准。
说它苛刻,是因为人们从来不这样看待一篇艺术理论著作。这既由艺术研究的特点所决定,又为艺术研究中长期形成的范式所致。其实一篇专业论文,除了担任推动专业思考的任务,还有思想的一面。特别是有关观念的研究,负有思想的推进之责。
不做到这些,我们的研究便不会有思想上的创获。
只有置身于观念史层面的研究,才可能揭示传统观念对于当下的意义。在此之前,人们的关注在很大程度上只是对这些陈述的玩赏。
观念史层面的思考对有关研究的深入,如方向和课题的选择、各学科成果的借鉴、对当代学术语境的思考和判断等,都有直接的帮助,但更重要的,是它决定了一个领域在这个时代精神生活、思想活动中的位置。
本书是书法观念史研究的一个个案。以上是为研究而阅读有关观念史、思想史著作时所做的一些思考。
研究艺术领域的观念问题有其特殊的困难,例如文献缺乏,无法构成合理而完整的阐释,“人书俱老”便是一个典型的个案。本书采用图形分析与文本细读相结合的方法,论证中缺失的、薄弱的环节,都由图形做了补充。图形与文本在这里不是“互证”,也不是“以图证史”的关系。
图形成为论证的逻辑环节。
以此就正于关心观念史和中国书法思想史的各位读者。
邱振中
2021年5月25日

1 《什么是思想史》中斯蒂芬·科林尼(Stefan Collini)的文章。《什么是思想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第4—5页。
2 李泽厚、刘纲纪:《中国美学史》第二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
3 [英]以赛亚·伯林(Isaiah Berlin,1909—1997):《马基雅维利的原创性》,见《反潮流》,译林出版社,2011。

后 记

2016年6月,我指导一位学生的博士论文。论文是对孙过庭《书谱》中“人书俱老”观念的研究。我发现“人书俱老”这一命题中核心的问题是“人”怎样进入书写中,并与书写融为一体。这位学生的文章没有提到这个问题。我准备写两则笔记,供他参考。但是一动笔,便停不下来。文章最后完成是在12月。
“人书俱老”,深入阅读过书法史的人,都会觉得很有道理,但从来没有人想到给它一个证明。
人们以另一种方式对它做出肯定:一次又一次地引用这个思想,说明书法表现范围之广阔,表现有关“人”的内容之深刻,表现生命的细微和深入;或者用它来描述自己对书法的感受。我把这种不加证明的背书称为“历史证言”。没有现代意义上的证明,但是在漫长时间里一次又一次的重复,便使人生出一种信任感:这么多人一直在说这件事,应该没有问题吧。命题的权威性,便由时间和人们无数次的重复来成就。
中国文化中这样的命题很多。“历史证言”成为一种文化现象。
当我们说到书法的时候,可以继续使用“人书俱老”的观念,没有人会指责引用者,但是这个命题便永远伫留在原地。
当然,也可以试着去做一件事:证明,或者证伪。
我选择的是证明。因为我从《书谱》里读出了一点什么。孙过庭似乎察觉到了其中的秘密,但他没有在这里停下来,说下去,而是说别的东西去了。但是他在不同的地方透露出有关的感觉。
前言所说的是另一个问题,一个独立的问题:专业研究中的思想性与思想史的关系。其实所有人文学科都遇到这个问题。
我阅读、思考了很长时间,思考书法观念研究的思想史意义。书法研究中没谁这样来要求你,但思想活动自有其规律,只要你做下去,它自动寻找新的目标。
对“人书俱老”的思考其实还与语言哲学有关。
孙过庭对书法现象具有出色的敏感,他心中积存了大量的关于书法的直觉内容,但他只能利用中国文化中的陈述方式来表达。“人书俱老”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直觉的丰富内涵与中国式的表达之间是大片的混沌地带。如何在混沌中找到或开辟一条道路,在直觉内容与语言表达之间建立可信的联系,是当代学术中一个重要的课题。这种联系一旦建立,对中国文化的阐释将开辟一个新的境域。
人书俱老,是一个艺术理论问题,一个观念史问题,同时又是一个语言问题、意义问题,一个概念和它的直觉内涵的关系问题。
感谢多马先生。每当我就出版事宜征求他的意见,他只是说,你决定。
向所有关心这本书的朋友致以由衷的感谢。
邱振中
2021年3月20日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