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剑桥日本戏剧史(剑桥世界戏剧史译丛)
》
售價:HK$
201.6
《
中国高等艺术院校精品教材大系:材料的时尚表达??服装创意设计
》
售價:HK$
76.2
《
美丽与哀愁:第一次世界大战个人史
》
售價:HK$
143.4
《
国家豁免法的域外借鉴与实践建议
》
售價:HK$
188.2
《
大单元教学设计20讲
》
售價:HK$
76.2
《
儿童自我关怀练习册:做自己最好的朋友
》
售價:HK$
69.4
《
高敏感女性的力量(意大利心理学家FSP博士重磅力作。高敏感是优势,更是力量)
》
售價:HK$
62.7
《
元好问与他的时代(中华学术译丛)
》
售價:HK$
87.4
|
編輯推薦: |
★ 名家心悟:本书系我国著名中医学家瞿岳云教授从业中医40余年教学、临床经验之总结,重在瞿老对中医学的心悟体验和授业解惑,从而让读者系统了解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和临床价值。
★ 轻松学懂:本书不追求“高深广博”的学术层次,亦不生搬硬套教材的固定模式,而是站在“自学”的角度,以大众喜闻乐见的形象比喻和案例分享将中医理论的基本内涵和中医临床的诊疗法则说清楚、道明白。
|
內容簡介: |
本书共分为18讲,涵盖天地之道与物以类聚——阴阳、五行理论,以象论脏的五脏系统——藏象(脏腑)理论,纵横交错的人体网络——经络、腧穴理论,无形之气与有形之血——气血理论及病症,高贵的生命源于水——津液理论及病症,百病所生各有所因——六淫、七情病因病症,邪正斗争与防患未然——病机、防治理论,视觉妙用,目察诊病——四诊之望诊,语言技巧,嘴上功夫——四诊之问诊,三个指头,把握人脉——四诊之脉诊,提纲挈领,纲举目张——八纲辨证,为官在位,失职追责——脏腑辨证,因病尝百草——中药性味功效,协同之妙用——方剂配伍功效,逐步学会辨治内科常见病症,逐步学会辨治外、男科常见病症,逐步学会辨治妇、儿科常见病症,逐步学会辨治其它科常见病症。
|
關於作者: |
瞿岳云,湖南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家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原病证研究室主任,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医诊断学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诊断专业委员会常委。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部分已收入《中医年鉴》。编著学术著作、教材30本,代表著作有《悟变中医》《中医经方全书》《疑难病症中医辨治》《常见病症中医辨治》《中医诊断历代医论》等。
|
目錄:
|
目 录
第一讲天地之道与物以类聚——阴阳、五行理论
天地之道,万物纲纪——阴阳之说
“物以类聚”的联系法则——五行之说
第二讲以象论脏的五脏系统——藏象(脏腑)理论
相应联系的取象思维——中医认知方法论
在解剖基础上的取象推理——藏象学说的形成
有诸内者必形诸于外——控制论黑箱方法
不同于西医的系统划分——独特的五脏系统
“官职”不同各谋其政——五脏各自的功能
以通为用协助行政——六腑各自的功能
别于其常辅助执政——奇恒之腑的功能
团结一致协同配合——脏腑之间的关系
第三讲纵横交错的人体网络——经络、腧穴理论
人体互联网络——经络系统
经络系统的主干——十二经脉
犹如湖泽的奇异经脉——奇经八脉
联系调节人体机能——功能应用
找准位置攻其一点——腧穴与针刺
一针见效得气病除——穴位与主治
第四讲无形之气与有形之血——气血理论及病症
无形之气
有形之血
气血不和,百病乃生——气血病症
第五讲高贵的生命源于水——津液理论及病症
滋润人体的津液
气血与津液相互关联
“干旱与水灾”——津液病症
第六讲百病所生各有所因——六淫、七情病因病症
六气逆乱——外感病因
情志过度——内伤病因
病理垃圾堆积——继发病因
审症求因——病因辨证
第七讲邪正斗争与防患未然——病机、防治理论
抓住要害——发病机制
防患未然——防治原则
第八讲视觉妙用,目察诊病——四诊之望诊
得神者昌——望神
察颜观色——望色
审脏之苗——望舌
观人之首——望头面
五脏外应——望五官
人之主干——望躯体
手足形态——望四肢
隐蔽下窍——望二阴
查看肤表——望皮肤
分泌排泄——望排出物
第九讲语言技巧,嘴上功夫——四诊之问诊
恶寒发热——问寒热
水液代谢——问汗出
痛定思因——问疼痛
喝水吃饭——问饮食
诸多不适——问头身胸腹
耳目视听——问耳目
失眠嗜睡——问睡眠
代谢糟粕——问二便
妇女特事——问经带
第十讲三个指头,把握人脉——四诊之脉诊
血脉相联——脉诊原理
寸口之脉——诊脉部位
持脉有道——诊脉方法
以常衡变——正常脉象
以脉测病——病理脉象
区别相似——脉象鉴别
复合相兼——相兼病脉
第十一讲提纲挈领,纲举目张——八纲辨证
表里寒热虚实——基本证候
相兼错杂转化——证候关系
第十二讲为官在位,失职追责——脏腑辨证
君主之官失职——心病辨证
相傅之官失职——肺病辨证
仓廪之官失职——脾病辨证
将军之官失职——肝病辨证
作强之官失职——肾病辨证
腑官失职——腑病辨证
脏腑相累——脏腑兼病辨证
第十三讲因病尝百草——中药性味功效
中药基本知识
功效不同,门类有别——中药分类
第十四讲协同之妙用——方剂配伍功效
方剂基本知识
配伍不同,功效各别——方剂分类
第十五讲逐步学会辨治内科常见病症
慢性病毒性肝炎
慢性支气管炎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冠心病
原发性高血压
慢性浅表性胃炎
慢性萎缩性胃炎
慢性胆囊炎
溃疡性结肠炎
肠易激综合征
反流性食管炎
消化性溃疡
胃下垂
肝硬化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脂肪肝
高脂蛋白血症
慢性肾小球肾炎
隐匿性肾小球肾炎
肾病综合征
IGA肾病
慢性肾衰竭
慢性肾盂肾炎
类风湿关节炎
糖尿病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白细胞减少症
脑动脉硬化症
老年性痴呆
癫痫
紧张性头痛
三叉神经痛
第十六讲逐步学会辨治外科、男科常见病症
胆石病
泌尿系结石
颈椎病
腰椎骨质增生症
腰椎间盘突出症
膝关节骨关节炎
脑外伤后综合征
血栓性静脉炎
痛风
坐骨神经痛
慢性荨麻疹
银屑病
过敏性紫癜
白癜风
慢性前列腺炎
前列腺增生症
功能性阳痿
功能性不射精症
精液液化不良症
精子异常不育症
免疫性不育症
第十七讲逐步学会辨治妇、儿科常见病症
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
痛经
闭经
多囊卵巢综合征
盆腔瘀血综合征
慢性盆腔炎
子宫内膜异位症
子宫肌瘤
卵巢囊肿
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
免疫性不孕症
不明原因不孕症
围绝经期综合征
先兆流产
习惯性流产
乳腺增生症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病毒性心肌炎
流行性腮腺炎
百日咳
麻疹
儿童多动综合征
二十三、抽动秽语综合征
小儿腹泻
小儿厌食症
小儿遗尿症
第十八讲逐步学会辨治其他科常见病症
睑腺炎
眼干燥症
结膜炎
角膜炎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化脓性中耳炎
梅尼埃病
慢性鼻炎
变应性鼻炎
慢性咽炎
慢性喉炎
白塞病
复发性口腔溃疡
|
內容試閱:
|
第一讲天地之道与物以类聚——阴阳、五行理论
天地之道,万物纲纪——阴阳之说
当人们一提到“阴阳”的时候,常常会想起一句贬人不懂事的话:“你不知道天地阴阳。”这里就说到相对自然“天地”而言,“天在上为阳,地在下为阴”。可见阴阳是一对抽象的概念,它渗透进中国传统文化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至今我们仍然能够感觉到它的存在。比如面对大自然的气候变化,我们常见到“昨天阴雨连绵,今日阳光灿烂”等,都使用着“阴”和“阳”二字。
“阴阳”一词的产生,最早来源于古人对自然现象和事物的直接观察,本身并非玄而又玄。地球自转一周即为一天,出现白天黑夜的交替。白天气温较高,能见度较强,象征着光明,人们也处于繁忙的活动状态;夜晚气温较低,能见度弱,象征着黑暗,人们也处于悠闲的安静状态;如此气温高与低、繁忙活动与悠闲安静、黑夜与白昼之分非常明显,因而将自然界具有气温较高、能见度较强、繁忙活动、象征着光明之特点的“白天”归属于“阳”,将气温较低、能见度较弱、悠闲安静、象征着黑暗之特点的“黑夜”归属于“阴”,说明阴阳原本是古人从大自然获得灵感而总结出来的一个相对概念。人类顺应这个规律,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经历长期的生存适应,使得人体的生命节律也与地球自转发生的阴阳变化同步协调,地球上的万物都是随着地球的自转而协调适应。阴阳学说被广泛地用于解释一切事物,成为普遍真理,堪称中国人发明的“宇宙第一定律”。我们的祖先把阴阳借用到医学之中来解释深奥的医学道理,可见它离我们的生活并不遥远。
一、从化验结果的“阴性、阳性”说起——阴阳的基本概念
也许我们每个人都有去医院看病,做某某化验检查的经历,而对于某个化验检查,人们常听到的是“阴性”或“阳性”两种结果,阴性就说明没有什么事,阳性就意味着存在有某种病症。推而广之来说,如物理学中的阴电、阳电,阴离子、阳离子;数学中的正数、负数,奇数、偶数,乘方、开方,微分、积分等都是指的相互关联事物的两端。
“阳阴”最初的涵义是非常朴素的,它是指物体对于日光的向背而言。朝向日光则为阳,背向日光则为阴,并不具备哲学上的涵义。以后随着人类对事物的观察范围不断扩展,阴阳朴素的涵义逐渐得到引伸。如向日光处温暖、明亮;背日光处寒冷、晦暗。于是古人就以光明、黑暗、温暖、寒冷分阴阳。如此不断引伸的结果,就几乎把自然界所有的事物和现象都划分为阴与阳两个方面。就昼夜而言,白昼为阳,黑夜为阴;就气候而言,睛天为阳,雨天为阴;就季节而言,春夏为阳,秋冬为阴;就上下而言,上部为阳,下部为阴;就方位而言,东南为阳,西北为阴;就物质形态而言,气态为阳、液态为阴等等。这时的阴阳不再特指日光的向背,而变为一个概括自然界具有对立属性的事物和现象双方的抽象概念。
那么,事物或现象阴、阳属性划分的依据是什么?阳代表着极积、进取、刚强等特性和具有这些特性的事物和现象,阴代表着消极、退守、柔弱的特性和具有这些特性的事物和现象。一般地说,凡是活动的、外在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功能的、功能亢进的,统属于阳的范畴;沉静的、内在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物质的、功能衰减的,统属于阴的范畴。例如,从事物的动运变化看,“静者为阴,动者为阳”,当事物处于安静状态时便属于阴,而处于躁动状态时便属于阳。事物和现象双方阴阳属性的划分,不能搞反了,把“阴”说成“阳”,把“阳”说成“阴”,造成“阴差阳错”。因为事物或现象的阴阳属性的划分,不能随意颠倒,而是有一定准则的。
二、无所不指,无所定指——阴阳的基本特性
(一)阴阳的相关性
所谓阴阳的相关性,也称为关联性,是指阴阳所分析的对象,应当是同一范畴、同一层面的事物或现象,只有相关联的事物,或同一事物内部的两个方面,才可以用阴阳加以解释和分析。自然界一切事物都存在着阴阳的两个方面,并且由于阴阳的运动变化,推动着事物的发展变化。由此可见,阴阳是自然界的根本规律,是一切生物生长、发展、变化的根源。但是,用阴阳来说明事物及其属性,这些事物必须是相互联系的而不是毫不相干的。如人体内部的气和血,同为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属于同一个层面、同一范畴,因气具有温煦、推动作用,故规定其属阳;而血具有营养、濡润作用,故规定其属阴。人体的生长壮老死的整个生命过程,就是阳气与阴精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以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但若以方位的上与下,温度的冷与热,自然界的火与水,人体的气与血而言,就不能把上与冷、下与热、火与血这样不在同一范畴的事物进行阴阳定性。不同层面、不同范畴的事物,如果在阴阴属性上没有可比性,就不能进行阴阳属性的划分。例如,一件金利来高级衬衣与一筐红富士萍果,就无法进行阴与阳的属性划分。
(二)阴阳的相对性
所谓阴阳的相对性,是指各种事物或现象以及事物内部对立双方的阴阳属性不是绝对的、一成不变的,而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是可变的,它通过与自己的对立面相比较而确定,随着时间和地点的变更而发生改变。也就是它无所不指,亦无所定指。所以中医说“阴阳二字,固以对待言,所指无定在”(《局方发挥》)。这种相对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阴阳可以互相转化。阴和阳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完全相反的方向转化,如阴可以转化为阳,阳也可以转化为阴。如在人体气化运动过程中,物质和功能,物质属阴,功能属阳。二者在某种条件下,是可以互相转化的,物质可以转化为能量,功能也可以转化为物质。如果没有这种物质和功能之间的相互转化,生命活动就不能正常进行。
其二,阴阳的无限可分性。由于阴阳是相对的,所以阴阳的每一方面还可以再分阴阳,表现为事物的无限可分性。例如昼为阳、夜为阴,而上午为阳中之阳,下午则为阳中之阴,前半夜为阴中之阴,后半夜为阴中之阳。阴阳之中仍可再分阴阳。由此可见,自然界任何相互关联的事物都可以概括为阴和阳两类,任何一种事物内部又可分为阴和阳两个方面。事物这种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的现象,在自然界中是无穷无尽的。所以中医说:“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素问·阴阳离合论》)这种阴阳属性的相对性,不但说明了事物或现象阴阳属性的规律性、复杂性,而且说明了阴阳概括事物或现象的广泛性,即每一事物或现象都包含着阴阳,都是一分为二的。
(三)阴阳的不可分离性
从自然现象看,没有天,就无所谓地,没有地,也无所谓天;没有昼,就无所谓夜,没有夜,也无所谓昼;没有热,也无所谓寒,没有寒,也无所谓热。从方位上看,没有上,就无所谓下,没有下,也就无所谓上;没有左,无所谓右,没有右,也就无所谓左;没有南,无所谓北,没有北,也就无所谓南。所以说:“阴不可无阳,阳不可无阴”(《质疑录》)。说明阴阳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阴依存于阳,阳依存于阴,阴阳双方均以对方存在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和条件。阴阳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深刻地揭示了阴阳两个方面的不可分离性。
三、人生有形,不离阴阳——借阴阳理论以释医理
中医学借阴阳来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并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是中医学的重要认知方法之一。它渗透于中医理论体系的各个层面,因而脏腑有阴阳之别,病理有阴阳盛衰之变,病症有阴证阳证之分,治疗有温阳滋阴之异,药物性味有寒凉阴药与温热阳药的不同,等等。
(一)脏腑阴阳——阐释人体组织结构
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也是一个极为复杂的阴阳对立统一体,人体内部充满着阴阳对立统一现象,人的一切组织结构,既是有机联系的,又可以划分为相互对立的阴、阳两部分。所以说:“人生有形,不离阴阳”(《素问·宝命全形论》)。“阳化气,阴成形”(《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五脏六腑之有形实体属于阴,而五脏六腑之功能(即五脏、六腑之气)则属于阳。即当事物表现为气化功能时便属于阳,而成为有形物质时便属于阴。根据阴阳所代表的不同功能和属性,中医学把对人体具有温煦推动作用的气称之为“阳”,而把对人体具有营养滋润作用的气称之为“阴”。就人体部位来说,人体的上半身为阳,下半身属阴;体表属阳,体内属阴;体表的背部属阳,腹部属阴;四肢外侧为阳,内侧为阴。
就人体脏腑功能特点来说,心肺脾肝肾五脏结构上为实体性器官,功能上主藏精气,故属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结构上为管腔性器官,功能上主传化物,故属阳。就人体经络来说,经属阴,络属阳,而经之中又有阴经与阳经,络之中又有阴络与阳络。就十二经脉而言,外属阳,内属阴,故有行于上肢外侧的手三阳经与行于上肢内侧的手三阴经之分,行于下肢外侧的足三阳经与行于下肢内侧的足三阴经之别。就人体血与气而言,血为阴,气为阳。在气之中,营气在内为阴,卫气在外为阳。
总之,人体上下、内外、表里、前后各组织结构之间,以及每一组织结构本身之间的复杂关系,无一不包含着阴阳的对立统一。
(二)气血阴阳——阐释人体生理功能
中医学认为,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是阴阳两个方面保持着对立统一的协调关系使阴阳处于动态平衡状态的结果。人体生理活动可概括为阴精(物质)与阳气(功能)的矛盾运动。属阴的物质与属阳的功能之间的关系,就是这种对立统一关系的体现。营养物质为阴,功能活动为阳,营养物质(阴精)是产生功能活动(阳气)的物质基础,而功能活动又是营养物质的能量表现。人体的生理活动(阳气)是以物质(阴精)为基础的,没有阴精就无以化生阳气,而生理活动的结果,又不断地化生阴精,没有能量也不能化生物质。这样,物质与功能,阴与阳共处于相互对立、依存、消长和转化的统一体中,维护着物质与功能、阴与阳相对的动态平衡,保证了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例如,属阳的气具有生血、行血、摄血的功能;而属阴的血则有载气、藏气、生气的作用。气血之间又体现着阴阳关系的多个层面。
不论是物质与功能的矛盾运动,还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形式,都说明在正常生理情况下,阴与阳是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处于一个有利于生命活动的相对平衡的协调状态的。如果阴阳不能相互为用而分离,阴精与阳气的矛盾运动消失,升降出入停止,人的生命活动也就结束了。
(三)正邪阴阳——说明人体病理变化
用阴阳学说来阐释人体的生理病理,则认为“阴平阳秘”,即阴阳的平衡协调,是人体生理活动的基础。这种平衡协调关系一旦受到破坏,使阴阳失去平衡,便会产生疾病。因此,疾病的发生发展取决于两方面的因素:一是邪气,所谓邪气,就是各种致病因素的总称。二是正气,正气泛指人体抗病能力。邪气又有阴邪(如寒邪、湿邪)和阳邪(如风邪、火邪)之分,正气又有阴精和阳气之别。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就是邪正斗争过程,邪胜正衰导致阴阳失调而出现各种各样的病理变化。无论外感病或内伤病,其病理变化的基本规律,不外乎阴阳的偏盛或偏衰。
1阴阳偏盛:盛,有余、亢奋之意。指阴或阳的任何一方面偏亢过盛而高于正常水平的病理状态。中医学把它概括为“阴胜(盛)则阳病,阳胜(盛)则阴病”;“阳胜(盛)则热,阴胜(盛)则寒”(《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1)阳盛则热:指阳邪侵犯人体,机体呈现出功能亢奋,而表现为一系列实热征象的病证。如暑热属阳热之邪,共侵入人体,可造成机体阳气偏盛而出现高热、汗出、口渴、面赤、脉数等症,其性质属热,所以说“阳盛则热”。因为阳热亢盛往往可以导致阴液的损伤,出现口渴饮冷、肤燥便结等阴液亏耗现象,故曰:“阳盛则阴病”。“阳盛则热”,是就因阳邪所致疾病的性质而言;“阳盛则阴病”,是指阳盛状态下对阴的制约过度,使机体呈现阴精(津)受损的病理状态。
(2)阴盛则寒:指感受阴邪致体内功能受到阻滞障碍,而表现为一系列实寒征象的病证。如寒冷属阴邪,受寒饮冷可以造成机体阴气偏盛,出现腹痛泄泻、舌淡苔白、脉沉迟等症,其性质属寒,所以说“阴盛则寒”。阴寒偏盛往往可以导致阳气的损伤,出现形寒肢冷等阳气耗伤的现象,故曰:“阴盛则阳病”。“阴盛则寒”,是指因阴邪所致疾病的性质而言;“阴盛则阳病”,是指阴盛状态下对阳的制约过度,使机体呈现功能减弱的病理状态。
以上阴阳的偏盛,是产生中医学所说的实寒证、实热证的病理基础。
2阴阳偏衰:衰,不足、亏虚之意。指阴或阳的任何一方面低于正常水平的病理状态。无论是阴或阳的不足,无力制约对立的另一方面,必然导致另一方的相对偏亢。
(1)阳虚则寒:指体内阳气虚损,对阴精的制约能力减退,导致阴精(津)相对偏盛的病理状态。临床常表现为形寒肢冷,面色苍白,神疲蜷卧,小便清长,舌淡胖,脉沉微等虚寒征象的病证。
(2)阴虚则热:是指体内阴精亏虚,对阳气的制约能力减退,导致阳气即功能相对偏盛的病理状态。临床常表现为五心烦热,或低热不退,潮热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等虚热征象的病证。
以上阴阳的偏衰,即产生中医学所认识的虚寒证和虚热证。
3阴阳互损:指阴或阳任何一方虚损到一定程度而引起另一方逐渐不足的病理变化。包括阴损及阳和阳损及阴。
(1)阴损及阳:指阴虚到一定程度时,不能滋养于阳,使阳亦随之生成不足的病理过程。此即“无阴则阳无以生”。表现为临床中先有阴虚的症征,继之又出现阳虚症征的病证。例如肾阴亏虚致形体消瘦,腰膝酸软,五心烦热,遗精滑精等,阴损及阳,致肾阳亏虚,则同时出现形寒肢冷、腰膝冷痛、阳痿不举、小便清长等阴阳两虚证候。
(2)阳损及阴:指阳虚到一定程度时,无力促进阴的化生,使阴亦随之化生不足的病理过程。此即“无阳则阴无以化”。表现为临床中先有阳虚的症征,继之又出现阴虚症征的病证。同理,例如肾阳亏虚,阳损及阴,则继也表现出肾阴阳两虚症征。
阴阳不可分离,“阴损及阳”或“阳损及阴”,最终导致“阴阳两虚”的病理状态。
“物以类聚”的联系法则——五行之说
从“买东西”而非“买南北”说起。
宋代王安石有一次上朝,路遇提篮购物者,问曰:何往?答曰:买东西。“为何买东西不买南北?”购物者哑然。王安石哂然一笑答:“东通于木,西属金,南为火,北为水,中间是土,提篮金木能盛,水火土不能盛也,故曰买东西。”这其中就含有五行之义。可见“五行”不仅常见于我国古代文献之中,而且早已深入人心,生活中处处都有它的影子。
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用以认识宇宙,解释宇宙事物在发生发展过程中相互联系法则的一种学说。
五行学说认为,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所构成,自然界各种事物和现象的发展变化,都是这五种物质不断运动和相互作用的结果。古人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逐渐地认识到自然界这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不是孤立的,而是存在着相互滋生和相互制约的关系,从而引申出五行间具有相生相克的关系,逐渐形成了五行学说。
中医学把五行学说应用于医学领域,用以观察人体,阐述人体局部与局部、局部与整体之间的有机联系,以及人体与外界环境的统一,成为中医学独特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喜欢数字“5”与“8”其理一也——五行的概念
学习或接触过中医的人都知道,中医特别喜欢数字“五”。那么中医对“五”为何如此“情有独钟”呢?说来话长,简而言之,是受金、木、水、火、土五行学说的影响。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用以认识宇宙,解释宇宙事物在发生发展过程中相互联系法则的一种学说。因为当时社会上都流行着“五”,处在这种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历代医家也不是独居“世外桃源”,因而也就不可避免的受到当时属于哲学范畴的五行学说“五”的熏陶,将其引入中医学之中,为我所用。其理就像当今人们都喜欢“8”一样,商家、宾馆、酒楼开业,结婚庆典,往往择吉日良辰,都选带“8”字的月、日、时辰;买小车上牌照,买手机上号码,都想选带“8”字的。就连我国首次举办的奥运会开幕式,也选择在2008年8月8日。
“五行”一词,最初的涵义与“五材”有关,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或基本元素。这五种物质是人类日常生产和生活中最为常见和不可缺乏的基本物质。由于人类在生产和生活中经常接触这五种物质,而且认识到这五种物质相互作用,还可以产生出新的事物,故《国语·郑语》说:“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
对“五行”最早作系统解释的是《尚书·洪范》,这是五行思维的经典文献。《洪范》说:“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说明了五行各自的特性与表现。
任何时代的人都以那一时代的理论思维为工具去认知、推理未知领域。此时的五行,已从金、木、水、火、土五种具体物质中抽象出来,上升为哲学的理性概念。古人运用抽象出来的五行性,采用取象类比和推演络绎的方法,将自然界中的各种事物和现象分归为五类,并以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来解释各种事物和现象发生、发展、变化的规律。这实际上就是为了使复杂的事物与现象条理化、系统化、类别化,以更有利于掌握与把握其规律。例如,不论怎么说,从人的性别而言,无论高矮、胖瘦、美丑、贫富,一般不外乎男人、女人两大类;从地域角度而言,不外南方人、北方人,广州人、北京人,湖南人、湖北人等。这里即是以木、火、土、金、水五类事物不同属性为划分依据,分为A、B、C、D、E五大类,或曰五大系。因此,五行学说是以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特性及其相生、相克规律来认识世界、解释世界和探求宇宙变化规律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
从方法论的角度来说,五行已经超越了其物质性的概念,衍化为归纳宇宙万物并阐释其相互关系的五种基本属性,并以此五种基本物质的特性为依据,来认识世界的一种方法论。中医学把五行学说应用于医学领域,用以观察人体,阐述人体局部与局部,局部与整体之间的有机联系,以及人体与外界环境的统一,成为中医学独特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抽象特性的概括——五行的特性
古人在长期生产和生活实践中,通过对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观察,归纳和抽象,逐渐形成的理性认识。
木的特性:“木曰曲直”,曲,是弯屈的意思;直,是伸直的意思。曲直,即能屈能伸之义。自然界的树木具有向上生长、能屈能伸的特性,引申为凡具有生长、生发、舒畅、条达等作用或特性的事物,均可归属于“木”这一系列。
火的特性:“火曰炎上”,炎,两个“火”字叠加,是炎热的意思;上,向上。自然界的火具有炽热、温暖、向上(例如说“火气冲天”)的特性,引申为凡具有温热、向上、升腾等作用或特性的事物,均可归属于“火”这一系列。
土的特性:“土爰稼穑”,春种称为稼,秋收称为穑,指农作物的播种和收获。意思是说春季播种在土地的“种物”,到了秋季就会收获到更多的谷物等,说明“土”能“化生万物”。自然界的土具有载物、生化的特性,故称土载四行,为万物之母。引申为凡具有生化、承载、受纳等作用或特性的事物,均可归属于“土”这一系列。
金的特性:“金曰从革”,从,顺从,服从;革,革除,改革,变革。自然界的金具有能柔能刚,变革,肃杀(例如说“鸣金收兵”)的特性。引申为凡具有肃杀、收敛、清洁等作用或特性的事物,均可归属于“金”这一系列。
水的特性:“水曰润下”,“润,湿润;下,向下”;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自然界的水具有滋润、就下、闭藏的特性。引申为凡具有寒凉、滋润、向下运动等作用或特性的事物,均可归属于“水”这一系列。
由此可以看出,中医学所说的五行,不是指木、火、土、金、水这五个具体物质本身,而是五种不同属性的抽象概括。如肝以柔和为性,富含生发之机,便以能曲能直的“木”名之。脾以运动为事,为气血生化之源,便以化生万物之“土”名之。
三、广泛的结构系统——五行的归类
五行学说,将自然界各种事物和现象,以及人体的脏腑组织、生理病理现象,进行广泛的联系和研究,按照事物的不同性质、作用与形态,分别归属于水、火、土、金、水“五行”之中,借以阐述人体的脏腑组织之间的生理、病理的复杂联系,以及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关系。
五行学说对事物进行属性归类的方法主要有以下两种:
一是取象类比法:所谓“取象”,是指通过观察而获取客观事物的感性形象、外在表象,尤其是事物的功能状态。“类比”,就是以五行的特性为依据,与要认知的事物的特有征象进行比较,如果所要认知的事物征象与已知的五行中某一行的特性相同或相类似,就可以将该事物归属于五行中的某一类。
例如,某事物的征象与木的征象相类似,就将其归属于木;某事物的征象与火的征象相类似,就将其归属于火;等等。以五方的五行属性归类为例,东方为日出之地,充满生机,与木的升发、生长特性相类似,故归属于木;南方气候炎热,植物茂盛,与火的炎上特性相类似,故归属于火;西部高原是日落之处,气候凉燥,万物凋落,与金的肃杀之性相类似,故归属于金;北方气候寒冷,虫类蛰伏时间长,与水的寒凉、向下和静藏特性相类似,故归属于水;中原地区气候寒湿适宜,有利于动植物的长养,与土的生化、承载特性相类似,故归属于土。
二是间接推演法:所谓间接推演法,是根据已知事物的五行属性,推演至其他相关的事物,以求知其五行属性的认知方法。中医学以天人相应为指导,以五行为中心,以空间结构的五方、时间结构的五季、人体结构的五脏为基本框架,将自然界的各种事物现象,以及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按其属性进行归纳。
例如,木有升发的特性,而春季草木萌发,是生长周期的开始,生机勃勃,故春季属木类;草木萌发,大地返青,故青色属木;我国东方临海,风调雨顺,气候温暖潮湿,适宜植物的生化,故东方属木;生是生长过程的开始,生机旺盛,故生属木;果实未熟之前,其味多酸,故酸味属木;平旦是一日的开始,太阳是从东方升起,是阳气升发之时,故平旦属木。通过这样的取类比象,推理演绎,把自然界季节之春、地方之东、气候之风、化生之生、颜色之青、味道之酸等归属于木类。结合到人体、脏腑的功能,将五脏之肝、六腑之胆、五官之目、之五体之筋、五志怒、五声之呼等均归属于木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