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汽车传感器结构·原理·检测·维修
》
售價:HK$
109.8
《
怪谈百物语:不能开的门(“日本文学史上的奇迹”宫部美雪重要代表作!日本妖怪物语集大成之作,系列累销突破200万册!)
》
售價:HK$
65.0
《
罗马政治观念中的自由
》
售價:HK$
50.4
《
中国王朝内争实录:宠位厮杀
》
售價:HK$
61.6
《
凡事发生皆有利于我(这是一本读了之后会让人运气变好的书”治愈无数读者的心理自助经典)
》
售價:HK$
44.6
《
未来特工局
》
售價:HK$
55.8
《
高术莫用(十周年纪念版 逝去的武林续篇 薛颠传世之作 武学尊师李仲轩家世 凸显京津地区一支世家的百年沉浮)
》
售價:HK$
54.9
《
英国简史(刘金源教授作品)
》
售價:HK$
98.6
|
編輯推薦: |
骆宾基作为东北作家群的代表作家,始终扎根生他养他的黑土地,创作取材丰富,文笔细腻,取譬深刻,文风朴质、厚实,充满生活气息和浓郁的地方色彩。他借自己敏锐的生活触角直面现实的残酷,在辛酸的场面中坚持对人生的肯定;用一种抒情的、含蓄的回忆性语调传达对东北家乡的执拗而深沉的思恋。他是忠厚而又执着的,也正因如此,他对于动乱背景下平凡人的刻画和关注,对于社会痼疾的批判和反思,饱含着呐喊呼啸的民族激情,也深藏着苦涩而忧郁的民族反省。
《骆宾基全集》由骆宾基之子张书泰先生授权,依据骆宾基著作手稿、最初发表的报刊、初版本、通行本汇校而成,收录了骆宾基在报告文学、散文、小说、剧本、杂文、古籍考释、民间故事、传记文学等方面的作品,文体全面,内容完整,力求达到精华不漏的目的,是骆宾基作品一次全方位的展示。本套丛书共14卷,1卷为报告文学集,2至6卷为小说集,7卷为传记文学集,8卷为纪实报告集,9卷为民间故事集,10卷为剧作集,11卷为杂文集,12至14卷为金文研究论著,是研究骆宾基著作的十分完备的参考资料。
|
內容簡介: |
《大上海的一日》是一本报告文学集,收录了作者文学创作早期的部分报告文学作品,其中有发表于1937—1939年的《救护车里的血》《落伍兵的话》《在夜的交通线上》《一个星期零一天》等篇目,反映了广大官兵和人民群众英勇反抗日本侵略者的战斗事迹,有发表于1960—1980年的《轻工业中的一枝花》《白衣指挥者和十六条生命》《草原上》《八十年代一座农业里程碑》等篇目,反映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工农业战线上一个个先进人物和一项项突破创新。这些作品注重写实,生动地再现了大上海的发展历程。
|
關於作者: |
骆宾基,曾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桂林分会理事、 东北文化协会常务理事兼秘书长、《战旗》《文学报》《东北文化》主编、中国作协北京分会副主席、中国作协第三四届理事等。本册为《骆宾基全集》中的杂文集,共收录作者发表过的杂文《新诗与诗人》《以往和未来》《富饶迷人的黑河》等70余篇,作者为抗日战争所鼓舞,以自己手中的笔为救亡图存的急迫任务服务,作品笔触细腻,有着独特的艺术风格,从中可以感怀前辈文人干预生活的勇气。
|
目錄:
|
【目录】
目录
001 / 好的文字越经过岁月沉淀,才越彰显价值
何鲁丽
002 / 他的根深深地扎在黑土地中,深深地扎在他的时代和人民中间
铁 凝
005 / 大上海的一日(代序)
茅 盾
001 / 救护车里的血
004 / “我有右胳膊就行”
007 / 在夜的交通线上
011 / 阿 毛
014 / 拿枪去
017 / 大上海的一日
020 / 一星期零一天
027 / 在庙宇里
033 / 失去了暖巢的人们
038 / 意外的事情
044 / 落伍兵的话
047 / 东战场别动队
094 / 两只箱子
100 / 海上人间——从上海到塘沽
103 / 少年英雄何畏——记东北抗日联军一战士
106 / 当轧钢厂在香坊诞生的时候
125 / 草原上
142 / 一九六二年秋天在苇河
152 / 春天的报告
167 / 轻工业中的一枝花——访松花江胶合板厂人民工程师刘秀丽
174 / 白衣指挥者和十六条生命——关于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门诊部的报告
183 / 八十年代一座农业里程碑——窦店纪行
197 / 《初春集》编后语
202 / 关于我的报告文学及其他——《诗文自选集》编后记
207 / 骆宾基年谱
241 / 骆宾基作品年表
298 / 骆宾基著作版本目录
306 / 《骆宾基全集》编后语
|
內容試閱:
|
【序言】
大上海的一日(代序)
茅 盾
短篇集,骆宾基作,烽火小丛书第五种,文化生活出版社发售,定价一角二分。
这里共收救护车里的血,《“我有右胳膊就行”》《在夜的交通线上》《难民船》《拿枪去》《大上海的一日》《一星期零一天》等七篇,都曾在《烽火》(周刊)上发表过。
作者是一个青年的战士,这里的七篇就是他生活的一部分。但是《救护车里的血》虽然是作者的第一个短篇小说,却还不是他的“处女作”。他的处女作是一个中篇《边陲线上》。“七七”前一年,作者由东北到上海写成了这中篇,曾经给我看过,和我商讨过中间几点,——关于思想的,也有关于技巧的。作者并且接受了我的意见,将其中一二章加以改写。“七七”前一月光景,好容易有一家书店愿意印这本作品了,不料上海战争又使它不能出世。那时候,作者就投效了上海市防护团,干着真正艰苦的工作;这短篇集里的前四篇,就是作者在那时期生活的实录。
当《救护车里的血》这一篇到了我手里时,我知道他是在怎样的环境下写成的:终日奔波乃至夜间也要出发几次,嗅的是血腥和火药气,看的是断肢破腹的尸体,只要有几分钟的时间,抓到了任何纸笔,他就写;——他是用他的心血来写,为控告敌人的残暴而写。写成后是个什么东西,他是无暇计及的。可是他写得真不坏!《在夜的交通线上》,是这样写成的第三篇,但进步是显然的,即使只从技巧上说。
作者在防护团约一月,就又转入了那时上海新组织的别动队,开到莘庄附近受军事训练;《拿枪去》中的东北老哥,恐怕就是他自己,“真想不到图们江见面后,又和这些屠手们将在黄浦江见面……”是他得了一支盒子炮后踌躇满志的话!未出版的中篇《边陲线上》中就
是作者在图们江参加义勇军的一部实录!
《一星期零一天》又是作者实践了《和这些屠手们在黄浦江见面》的血的记录。别动队是光荣地流了多量的血,作者却是少数幸存者之一,他被作为难民收容在法租界的一个收容所,后来又一机缘,使他能够到浙东去再干民众工作,前些时得他来信,他愉快地说,还有机
会拿一杆枪!
我不必多说,这里的七个短篇写得如何好;这样用血用怒火写成的作品,读者自能认识它们的价值。至少,《一星期零一天》这一篇将在我们的抗战文艺史上站一个永久的地位罢?这是散文,但也是诗;这是悲壮的但也是胜利的欢呼!“小杜”这人物,将使读者永久留一
深刻的印象!
顺带便说一句,未出版的《边陲线上》几乎被毁于炮火(因为愿意印行的那家书店在苏州河以北),幸而王任叔把它抢救出来,仍旧交给我,现在文化生活出版社打算把它印出来。(玄)
《文艺阵地》第一卷第九期
一九三八年八月十六日
【试读章节】
救护车里的血
急救车开足了马力,冲着气流的阻力,飞似的向前奔驰。插在车厢前的红十字旗,也激忿般抖摆不止。惊讶的眼光,窥探的眼光,一排一排,闪过去了。随着喇叭连续不断的急鸣,像海船样,车子劈开人群的波浪,而在车过后,人们重又拥到了一起,三五成堆。
“先到哪?”司机边转动驾驶盘,边迅急地按着喇叭。
“不知……”我这时只感到惶惶不安。
“董家渡,快……越快越好,董家渡,……听清楚!”短小精悍的童子军切望着前方,急喘地说。
“不,先到车站!快……快些!”防护团员秦挥起裹红十字臂章的胳膊。
“站住!”
“怎么?快开!不管他……”
“快些开。”
“站住!这里伤人很多……”警察站在车前,平伸着两手。
“不,回来再说,……快开,车站去。”
“停下,停下……”小珍跳下了车,“快……拿担架床。”
“别慌,要沉着。”正当我拉起担架时,急救车的喇叭又急雨样密响起来。
“小珍,小珍,快上来,快……开呀,到车站。”
“停下,停下……”大批军警围阻在车前,一个满面油汗的守卫兵,扯下了车前的红十字旗。
秦终于拖了担架床跳下来。小珍从车沿蹦下时,钢盔甩掉,作掩护物的柳枝,在她嫩脸上划了条微痕。
“同志!不要慌呵……沉着,极力沉着。”飞跑向沿街的墙角,
呵,红血与鲜肉一排排摆在眼前,自己感到慌了手脚了,虽是这些残伤者们自己陷入晕迷状态,没有啼号。
小珍打开急救袋,正将止痛片取出,向一个半身赤血淋漓的少妇的苍白如灰的嘴唇里送,一手擎着热水瓶。
“别忙,先看看,我……快死的不救……”秦跑过来,手按着少妇的胸膛,“完蛋了!……”这时从少妇屁股后,突然现出一个不满周岁的小孩,小拳塞进嘴里,惊啼起来。及至我跑到一个还能嘶哑低吟的老妇身旁,向小珍招手时,她已蹲下用酒精消毒棉在替少妇洗涤,刺目的紫血继续在流。
“……耶稣……耶稣……”老妇迟滞的眼神望向我。一阵麻酸刺遍了我的神经,但依然在勒着绷带。
“耶稣……救……”颤抖着手画了十字后,惨黄的两唇微启,舌头不住在搅动。
“小珍!小珍!”我喊着。然而小珍、受伤的少妇和小孩,都已不见,只遗下满地的血水。于是我转向身后的红十字会救护员:“同志!水……热水瓶……快些。”
“呀,耶稣,……我的菩萨……救我……”
回头不见了担架床,一个巨大惊慌,震撼了整个身子,因为我是与担架床共存亡的一名担架员。
撇下老妇,跑向急救车,红十字臂章杂乱地在眼前起落不停,鲜血染了每人的鞋袜,我晕眩了。
——我来做什么……头脑迷乱成一团,我又跑向老妇僵倒处。
“呵!……呵!……”白发上的绷带,已染透了浓血。
“喂!同志!担架起她来,快……”我向红十字会救护员叫。
“老骆,快来……开车了。”秦喊。
“这里还……”
“快跑……快……”
车轮已转动,我狂奔着追去,在抓到车篷绳索时,秦拉了我一把。
在横卧的血肉模糊的残骸中,第一眼我看到的,是那满身紫血的少妇,不满周岁的孩子伸着小指头,探入她那姜黄的嘴唇里去。不知谁掷过来一只口罩,这时才感到一股燥热而腥膻的气味直冲进了鼻孔。一群群苍蝇,开始哄来哄去。
“……不……”秦挪过来,又将手按在那重伤的少妇的胸口:“小珍,我不让你,你,看!这不是死了?——停下车!”
小珍默然低着头,不声不响!
抬下了尸体,我认识了那血染的担架床是“失而复得”了。车子又急驰起来,剧烈的喇叭声和失去了母亲的孩子哭声,在我仿佛没听到;我只听到好像是从远方传了来的“耶稣”的微吟,神经又透过一阵颤栗。
“我从前常干这救护营生,甚至抬死尸,然而没有这次所给的……
真的,我这样老练的人都措手不及了。”我默望向秦。
“嘘!”秦感喟般摇了摇头。
“组长,”小珍激昂的调子,使每个同志都向她掉过眼去,“我不干了!”
“怎么的,你……”
“我要到前线去,我要到前线去!我不愿再看这些野兽所造成的惨剧,我要到前线去讨这笔血债!……”
“耶稣”两字又在耳旁响起了,车子停在海格路红十字会门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