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组队:超级个体时代的协作方式
》
售價:HK$
77.3
《
第十三位陪审员
》
售價:HK$
53.8
《
微观经济学(第三版)【2024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作品】
》
售價:HK$
155.7
《
Python贝叶斯深度学习
》
售價:HK$
89.4
《
启微·狂骉年代:西洋赛马在中国
》
售價:HK$
78.4
《
有趣的中国古建筑
》
售價:HK$
67.0
《
十一年夏至
》
售價:HK$
76.2
《
如何打造成功的商业赛事
》
售價:HK$
89.5
|
內容簡介: |
在人口老龄化和健康中国建设的背景下,本书聚焦积极健康老龄化的测度问题,在深入研究积极健康老龄化概念框架的基础上,构建了一套适应我国国情,又基本与国际接轨的积极健康老龄化综合统计指标体系和评价体系;采用第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数据,构建了分地区综合指数,用于评估和监测不同地区和城乡的积极健康老龄化水平;同时,充分利用信息化和网络化背景下的大数据信息,采用网络社会舆情分析方法,创新数据获得方法,挖掘年龄友好环境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结合综合评价体系和区域比较研究,加强对积极健康老龄化状况的现实把握,推动社会对积极健康老龄化的理解,促进老年人的健康长寿,提升社会政策对老年人的支持,促进老龄化社会下的可持续发展。
|
關於作者: |
王晓军,中国人民大学杰出学者特聘教授,统计学院院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统计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联合国大数据全球平台中国区域中心国际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首席专家,中欧社会保障合作项目特聘专家,世界银行中国财政部精算能力建设项目特聘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主要从事人寿保险、养老金、社会保障以及与健康相关的风险量化模型与应用的研究。
|
目錄:
|
导言面向未来的积极健康老龄化
0.1人口老龄化和人口长寿趋势
0.2积极和健康老龄化的国际行动
0.3积极和健康老龄化的概念框架
0.4研究目标和内容框架
指数篇
第1章中国积极健康老龄化指数的编制
1.1老龄化统计测度的相关研究
1.2积极健康老龄化指数的定义
1.3积极健康老龄化指数的测度体系与方法
1.4中国31个省区市积极健康老龄化总指数测算分析
1.5中国31个省区市积极健康老龄化要素指数测算分析
1.6中国积极健康老龄化指数的主要结论
第2章主动健康与积极健康老龄化分析
2.1健康现状分析
2.2自我管理分析
2.3主动健康与积极健康老龄化的关系
2.4主动健康与医疗卫生发展水平的关系
2.5主动健康的国际比较
2.6本章小结
第3章社会参与与积极健康老龄化分析
3.1经济参与分析
3.2文化参与分析
3.3家庭参与分析
3.4社会参与与积极健康老龄化的关系
3.5社会参与的国际比较
3.6本章小结
第4章环境支持与积极健康老龄化分析
4.1公共服务分析
4.2社会支持分析
4.3环境支持指数对积极健康老龄化指数的贡献
4.4环境支持指数的国际比较
4.5本章小结
发展篇
第5章老龄化、健康与保障能力的地区差异
5.1全国和地区人口老龄化
5.2全国和地区的预期寿命和健康预期寿命
5.3养老医疗保障与卫生健康投入
5.4本章小结
第6章积极应对老龄化能力国际比较
6.1老龄化问题与全球应对
6.2国际比较框架
6.3人口结构
6.4经济实力
6.5卫生条件
6.6环境支持
6.7技术应用
6.8中国的优势与劣势
6.9国际比较的结论和启示
探索篇
第7章积极健康老龄化要素分析
7.1积极健康老龄化的社区分布
7.2社区区格分析
第8章积极健康老龄化社会舆情分析
8.1社会舆情分析介绍
8.2研究设计
8.3基于传统媒体的舆情分析
8.4基于新兴媒体的舆情分析
8.5总结
附录
附录1中国31个省区市积极健康老龄化指数编制结果
附录2基础数据简介
附录3情感分析方法介绍
附录4主题模型结果
参考文献
后记
|
內容試閱:
|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技术的进步,人口预期寿命不断延长,使人口年龄金字塔顶部不断扩大。与此同时,随着人们婚育观念的转变,妇女生育率持续下降,使人口年龄金字塔底部持续缩小。从而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不断提高,人口年龄结构持续老化。人口老龄化和人口长寿已成为全球人口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也不例外。
依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00年我国60岁及以上年龄人口达1.3亿人,占总人口比例超过10%,按联合国的标准已进入老年型社会。2019年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超过2.54亿人,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18.1%,老年人口的数量和相对比例几乎比2000年翻了一番。按照联合国人口司2019年居中假设下的预测结果,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在未来的30年里将再次实现翻番,到2050年上升为35%。这一人口老龄化的程度和速度远远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和绝大多数中低收入和高收入国家水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