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是海伦·凯勒的标签式作品,是她人生经历与核心思想的精华。这篇文章的标题其实只有两个关键词,即“三天”(Three Days)和“看”(to See)。这两个词正是触及读者心灵的两把利剑,因为对于视力正常的人来说,三天看世界的时间简直平常到不值一提;而对于海伦,这却是一生求而不得的梦想,后只能在文字中运用想象的力量达成。海伦把这三天进行了非常有体系的规划,天看亲人和家庭环境;第二天通过博物馆和剧院遥看世界;第三天在纽约看世间繁华。这种强烈的“看”欲望足以使拥有视力的正常人为之震动,因为她要看的这些是我们日日所见、时时所看而并不在意的一切。海伦的人生缺憾俨然成为我们的人生余额,当我们恍然意识到拥有的这种巨大财富时,自然会形成对人生的深刻反思。
因此,这篇文章个让我们值得反思的是,到底什么才是财富。普遍的财富定义自然是金钱与物质,追求数量和品质不断提高的财富占有是当今社会无可置疑的主要价值观。人从未出生起便被身外的物质财富所绑架,人生所有的精力被物质财富获取的快感和物质财富求而不得的焦虑所占据,至于触目可及的寻常事物,人人都能看到,不能据为己有,那便毫无追求的价值。什么也看不到的海伦的诉求却像一个巨大的惊叹号,使任何读到她的作品的人突然意识到,原来能看到世界本身已经是一种巨大的财富,已经是人生值得慰藉的一种永恒的拥有。海伦在文章的后提醒世人,不仅视觉,正常人所拥有的任何感官都是一种财富。
而海伦正是由于视觉与听觉的丧失,前所未有地将这种普遍但却珍贵的官能展现在聚光灯下,使普通人得以再发现它的无上价值,也使海伦自己因这种特别的呈现成为焦点,被世人尊敬与铭记。从这个角度来看,生命的丰富性再一次得到了印证。失明与否并不是判断生命悲喜的证据,相反,海伦的失明失聪使她成为另一种生命体验的实践者,这种实践又使她卓然于众人之上。她的身体缺陷从某种意义上说成就了她的人生。从这个角度观人生,会发现人类所有的经历与体验都有积极的一面,人类的生命从来不能被任何外在形式所制约,人类生命的价值也并不能被任何外在的价值体系所衡量。生命的意义在于面对不同的生命内容,都能认真与细腻地去体验,而这种体验正是赋予生命价值的核心源泉。
另一个值得反思的问题是,何为光明?首先需要说明一下,该文的题目中并没有“光明”一词,但是将“Three Days to See”译为《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确恰当,在符合汉语表达习惯的同时,它将“看”的功能与对象做了具有哲学深度的提升。没有视力便意味着生活在永恒的黑暗中,“看”的功能必然指向的“光明”的世界。表面意义上的“光明”即明亮的世界,即任何有视力的人均能获得的感受。而从更深层的意义上说,“光明”指的是人的精神与灵魂获得启迪。在西方的文明史上,启蒙主义(enlightenment)的词根便是光明,而启蒙所指的光明即人类的思想与精神摆脱专制主义、宗教愚昧和特权主义,用理性之光驱散黑暗。海伦·凯勒的文字恰恰体现了光明的这两层含义。她渴望获得“看”的能力,首先要看的有自然万物的光明世界。更重要的是,她渴望看到更深刻的光明,即人类思想的光明。事实上,她在文章中已经提及了她对希腊罗马文化、西方绘画和西方文学的全面了解,这充分证明,她的眼睛虽然看不到现实的亮光,但她的精神已经被光明照耀。
可以说,海伦·凯勒的故事讲述了光明的真正实质,拥有视力的人因为无力得到启迪,那么便等同于生活在黑暗之中;相反,没有视力的人如果拥有了知识,那他便在精神与灵魂层面得到了光明。因此,人类肉身的任何缺陷都不能、也不应成为任何自甘堕落的借口,人类的生存尊严在于其精神上对光明的永恒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