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宏观经济学(第三版)【2024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作品】
》
售價:HK$
155.7
《
UE5虚幻引擎必修课(视频教学版)
》
售價:HK$
110.9
《
真需求
》
售價:HK$
110.9
《
阿勒泰的春天
》
售價:HK$
50.4
《
如见你
》
售價:HK$
51.3
《
人格阴影 全新修订版,更正旧版多处问题。国际分析心理学协会(IAAP)主席力作
》
售價:HK$
67.0
《
560种野菜野果鉴别与食用手册
》
售價:HK$
67.1
《
中国官僚政治研究(一部洞悉中国政治制度演变的经典之作)
》
售價:HK$
62.7
|
編輯推薦: |
埃里克·施密特(谷歌前CEO)
让·梯若尔(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
罗杰·奥特曼(美国财政部前副部长)
德隆·阿西莫格鲁(《国家为什么会失败》作者) 联袂推荐!
吴军(计算机科学家)
王煜全(全球科技创新产业专家)作序推荐
《公司》、《麻省理工科技评论》年度商业图书
美国《国防》杂志力荐
入选TechCrunch 2020年重磅图书榜单
|
內容簡介: |
本书详细梳理了美国创新的重要历史,并对当下的处境表示了担忧,对未来提出了具体可行的策略支撑。本书的开头部分,聚焦公费资助的科学创新如何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做出了贡献、为战后充满活力的美国经济奠定了基础。作者通过分析美国历史上科技突破助推经济增长的成功案例,以及揭开尘封历史中那些曾立下汗马功劳的“关键人物”的不为人知的故事,将美国经济开始飞跃的深层原因清晰地揭露出来。接下来,这一部分还解释了科学的过度自信、政治家的互相冲突,以及预算问题如何促使公共开支逐渐倾向于削减科学经费。
在第二部分,作者通过具体的经济案例阐述了今天美国的公共资助已经成为推动科技研发的主力,尽管力度尚太低,但公共资助的科学将继续获得创新性并贡献就业岗位。同时这一部分还解释了为什么私营企业在科学方面的投资存在系统性的不足。
第三给出了作者的核心观点,也是一份关于创新的国家型战略:吸取以前的经验教训,通过政府强有力的参与,扩大科技投资,鼓励地方创新,并帮助普通的美国人创造更好的就业机会,以确保资金被明智地使用,利益在美国各地共享,重获美国经济增长的引擎,并终使美国落后的地区受益。
|
關於作者: |
乔纳森·格鲁伯是麻省理工学院的福特经济学教授,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的卫生保健项目主任,美国健康经济学家协会前主席。他发表了一百七十多篇研究文章,并著有公共财政领域主流的教科书《公共财政与公共政策》。作为罗姆尼医疗法案和奥巴马医疗法案的策划师,他与美国政府和国会合作,协助起草了《医疗改革法案》,还出版过生动介绍《平价医疗法案》的科普读本。在2020年他荣获了古根海姆学者奖。;.;西蒙·约翰逊是麻省理工学院的库尔茨创业学教授,曾被授予斯隆商学院教学大奖——杰米森奖,也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前**经济学家。他的文章常发表在《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金融时报》《大西洋月刊》以及其他一些知名刊物上。他与别人合著过畅销书《13个银行家:下一次金融危机的真实图景》及《火烧白宫》,同时也是被广泛引用的经济博客“基线情景”的创始人。
|
目錄:
|
中文版推荐序Ⅰ 美国科技为什么领先 001
中文版推荐序Ⅱ 科技创新不是一个孤立的行为 005
自 序 写给每一个关心国家前途的人 009
导 言 创新永无止境 001
问题出在哪儿? 008
重获引擎 011
路线图 014
第一章 为了我们的舒适、安全和繁荣 017
企业创新的兴起 020
受到挑战的大学 023
政府的缺席 025
你现在能看见我吗? 025
终拥抱未来 031
战后的发明热潮 034
花钱不设限 036
新的前沿 037
中产阶级奇迹 040
全球新秩序 044
创新让美国伟大 046
第二章 无论需要什么 047
布什模式的论战 050
支持科学的共识 052
带我去月球 054
不是菓珍 057
电脑计算 060
越来越大的机器 062
小晶体管的大影响 064
军工创新综合体 067
第三章 从天堂跌落 071
一个大爆炸 075
远大的期望 077
辐射毒物 078
《寂静的春天》 080
基斯佳科夫斯基的《旅程》 082
政治家与科学家的对比 084
在大学的肉汁列车上踩刹车 088
收紧钱袋 090
里根革命 091
再度拥抱科学 095
第四章 私企研发的局限性 097
平板显示屏:错失良机 100
研发、生产和美国生活标准 104
私营研发的个局限:溢出效应 106
私营研发的第二个局限:专属的私营研究 109
私营研发的第三个局限:发展滞后 112
进入死亡之谷 113
私营研发投入太低 119
朝着错误的方向前进 123
当想法越来越难得 125
私营研发的承诺和局限 126
第五章 公共研发:推动前沿发展,促进增长 129
人类基因组计划 132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创新机器 137
不仅是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 140
公共技术融资产生红利 142
投资要浮起所有的船,而不只是快艇 146
公共研究经费和工作岗位——证据 148
公共投资的局部效益 150
公共研发有风险——必须容忍失败 153
对公共研发的总结 156
第六章 美国:机遇之国 159
超级明星城市拉大差距 162
房租居高不下 166
缺少资助的婴儿爱因斯坦 170
经济两极分化影响到政治分化 171
谁能加冕新超级明星城市? 172
超级明星城市是怎么形成的? 174
肯德尔广场:世界生物技术中心 175
西雅图与阿尔伯克基的对比 178
州府政策跑向谷底 180
美国以地区为政策基础的历史 183
赠地大学:建设美国的高等教育 184
田纳西河谷管理局:建设南方能源基础设施 186
军事基地:扩散战后的财富 187
你要去的地方 189
是时候给一些超级新星加冕 195
第七章 创新支持增长 197
不是关于米老鼠的故事 201
为科学的发展提供资金 205
不仅要正义的研究,而且要产品的发展:跨越死亡谷 207
扩散财富 209
通过竞争创造新的创新中心 211
启用独立委员会 214
钱到底花在哪里? 216
供给满足需求 217
如何筹到钱? 220
建立创新红利 221
为创新红利投资:不是为了地主,而是为了让纳税人致富 222
分配红利 226
行动时机 227
第八章 大科学和未来工业:如果不是我们,还会是谁? 229
合成生物学 234
氢能源 239
深海资源 243
美国领先的滑落 247
技术领先促进经济增长 250
知识产权、环境和道德 252
其他国家和地区如何前进:研究型园区战略 255
中国台湾地区 256
新加坡 258
中 国 261
加拿大 263
谁赢得了好工作? 264
附 录 美国科研力量的具体分布情况 267
致 谢 289
注 释 295
|
內容試閱:
|
中文版推荐序Ⅰ
美国科技为什么领先
吴 军
《美国创新简史》一书回答了美国科技为什么领先的问题。
这不是一本容易读的书,但对于想了解美国创新力来源的人来说,这又是一本的书,因为没有其他的读物像这本书一样系统地介绍了美国创新的全貌。
这本书不容易读有三个原因。
首先,它要求读者对于美国的历史有比较多的了解。毕竟这本书是写给美国人看的,因此有很多历史背景,甚至一些关键事件的作用,书中讲得很简洁。在这里我觉得有必要把一些背景给读者朋友补上,以便大家更好地理解美国创新的历史。
对于美国创新历史影响的三件事情分别是1862 年的《莫里尔土地赠与大学法案》(Morrill Land-Grant Colleges Acts,简称《莫里尔法案》),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范内瓦·布什建立起美国政府资助科研的体制,1980年通过的《贝赫-多尔法案》(Bayh-Dole Act)。《莫里尔法案》使得美国得以大量创办州立大学,保证了全国各地有大量的知识经验投身到创新当中。范内瓦·布什是美国创新史上的关键性人物,如果把整部美国创新史,以及美国成为创新大国的原因浓缩到一个人身上,这个人就是范内瓦·布什。
范内瓦·布什开创了美国政府直接资助科研的传统,本书作者所讨论的所有内容几乎都是基于范内瓦·布什所构建的美国政府研究基金管理和分配的机制。甚至美国政府长期关注的研究方向,包括涉及国家安全、治疗疾病和大众健康以及公民福祉的研究,都是1945年范内瓦·布什在给时任总统罗斯福的建议书(即《科学:无尽的前沿》一书)中指出的。后,《贝赫-多尔法案》明确了由政府支持的研究将来所产生的巨大经济利益由谁来获得,答案是发明人和承担科研任务的机构,而不是政府。这个决定激发了科学家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动力,同时也造就了一大批所谓的“知本家”,即通过发明创造发财致富的人。我们今天了解到的斯坦福大学大量的学者通过帮助企业而变得富有,是在有了《贝赫-多尔法案》之后的事情。
其次,读这本书时大家需要清楚作者的写作目的。作者是要完整地讲述美国创新的历史,而不是炫耀美国在历史上创新的成就。因此,书中对于美国人没有做好的地方讲得比美国做得成功的地方还要多。通常,我们在成功之后总结经验是相对容易的,但是对于失败,不同的人找出的原因会千差万别。这种情况也体现在这本书中。作者用了大量的篇幅谈失败,而他们找到的原因也只是个人的理解。比如,由于作者非常相信政府的力量,所以他们会在书中强调政府的作用,淡化私营企业和资本的作用。美国在冷战后科技发展速度放缓,作者将原因归结为政府支持力度不够。其实,美国私营机构,包括私营企业,以及有私人捐助支持的大学实验室,在美国的创新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像微软、苹果、亚马逊和谷歌的创新,几乎没有得到政府的任何支持,完全是私营企业内部出于竞争和生存的目的自我激励完成的。再比如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华盛顿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和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大量的由私人支持的实验室,在美国的基础研究方面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美国在科研上秉持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就是上帝的归上帝,恺撒的归恺撒。那些已经能够盈利的,或者在短期内能够盈利的科技研发,交给企业,交给市场,国家不需要扶持;对于那些有意义,但暂时看不到市场前景的事情,则是要由国家来扶持。书中讲述了政府支持对于美国科研的作用,省略了私营机构和民间资本的作用,这是读者需要注意的地方。
后,虽然这本书讲述了美国创新的整体情况,但是它并不是按照标准历史书的方式创作的,因此如果按照历史书来读它,读者可能找不到线索。事实上,这本书的原名是《启动美国:科学的突破如何让美国经济和美国梦复苏》,把握这个主题,就容易理解书中的内容和作者的意图了。
这本书必须读,也有三个原因。
首先,这本书系统地论证了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国家竞争力提升等结果之间的关系。我们都知道,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但很多人并不清楚它是如何直接推动经济发展,如何提升国家竞争力的。这本书对此给出了清晰的答案。
第二,这本书道出了很多地区科技水平得以快速发展的两个秘诀。首先是要拥有一个具有发展前景的新产业。如果没有这样一个新产业,即便是过去的发展水平不错,科技水平较高,一代人之后,科技水平也会明显落后。20世纪80年代,美国中部传统工业区的科技水平和东西海岸差距不大,但是仅仅一代人的时间,由于前者没有赶上IT(互联网技术)产业和生物制药产业的发展机会,今天已经完全落伍了。这个规律不仅针对美国,在世界其他地区也适用,比如芬兰一度是欧洲科技的中心,这得益于它在早期移动通信中确立的核心地位,但是随着技术的日新月异,它便失去了往日科技中心的地位。其次,对于科技公司低税收的扶持政策很重要,美国科技产业发达的地区,大多具有这一特点。
后,这本书量化地给出了衡量一个地区科技水平的指标和方法,这一点对于中国每一个试图增强科技水平的地区,以及每一个挑选科技水平高的地区生活的年轻人,都有意义。在所有的指标中,一个地区适龄工作人口的数量;有大学学历人口的比例,特别是从好大学获得科学(包括工程)学位的比例;人均拥有专利的数量以及宜居的程度(包括房价、犯罪率、交通便利情况等),是四个重要的指标。虽然并非这些指标高的地区都是科技重镇,但是所有的科技重镇在上述四个指标中得分都很高。因此,一个在上述条件满足了基本要求的地区,如果现在还不是科技重镇,只要发展方向选择正确,还是有机会变成科技重镇的。
由于中美两国之间的社会制度、文化传统、发展水平、地理环境差异巨大,我们显然不能简单套用美国的模式。不过,全面了解美国在创新方面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对于我们每个人规划自己的生活,或者从事相关的工作还是很有益处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