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小原流花道技法教程
》
售價:HK$
109.8
《
少女映像室 唯美人像摄影从入门到实战
》
售價:HK$
110.9
《
詹姆斯·伍德系列:不负责任的自我:论笑与小说(“美国图书评论奖”入围作品 当代重要文学批评家詹姆斯·伍德对“文学中的笑与喜剧”的精湛研究)
》
售價:HK$
87.4
《
武当内家散手
》
售價:HK$
50.4
《
诛吕:“诸吕之乱”的真相与吕太后时期的权力结构
》
售價:HK$
99.7
《
炙野(全2册)
》
售價:HK$
78.2
《
女人的胜利
》
售價:HK$
55.9
《
数据有道:数据分析+图论与网络+微课+Python编程(鸢尾花数学大系:从加减乘除到机器学习)
》
售價:HK$
266.6
|
編輯推薦: |
1、台湾《商业周刊》创始人金惟纯。
2、一本教你如何活得更好的书。人生没有比学怎么活更重要的事。
“小时候我们很简单,随着成长,角色越来越多,事情越来越复杂,就不知不觉把自己活复杂了。这些年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人生原来可以很简单,简单到只剩下一件事——活好。”(金惟纯)
生而为人,你真的会“活”吗?
人真的想要幸福,就能够幸福吗?
3、随时都能开始的人生幸福课。
事业不顺?婚姻不幸?工作焦虑?人生困顿?……
人生的大小问题,其实都是自己造成的。
若想解决人生的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站在更高的维度,重新审视自己,调整自己的心念,激发人生的高效能。
|
內容簡介: |
人生所有问题,都是自己造成的。
一个人只有从头开始“学怎么活”——学如何听话,学如何说话,学如何赞美,学如何助人,学如何信任,学如何做小事……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家庭、事业和人生中遇到的难题。
人生是大功课,必须从头学起。只有从自己的起心动念开始调整,才能逐步改善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难题,从而拥有成功的事业和幸福的人生。
人生只有一件事,就是“活好”;除了“活好”,人生没别的事。本书不仅是作者十多年来“学怎么活”的“学习笔记”,也是他给所有人的一堂幸福重修课。
抓住大道理不放,是心性成长、事业发展和人生圆满的障碍。
“修愿意”不仅是企业实现*效能的方法,也是人生幸福的大道。
我人生的重大决定,从来不是经过慎重考虑、严谨计划、认真追求而来的,一直都是“意外的旅程”。
把目前正在做的事视为人生此刻的背水一战,斩断自己的退路,必须打赢这场仗,至少取得“战胜自己”的成果,再谈其他。
人若发觉“自我”感觉良好,就得马上有警觉。
把“对”让给别人,把空间还给别人,不仅对别人有帮助,更有益于彼此的关系,何乐而不为?
|
關於作者: |
金惟纯 台湾具有影响力的商业财经杂志《商业周刊》创始人,被李敖誉为“台湾新闻界大才子”。
28岁时出任台湾《中国时报》主笔。30岁,他放下高位厚禄,负笈美国研读企业管理。35岁回国,创办《商业周刊》,历经7年经营危机,把公司从亏损1亿多台币扭亏为盈,创下商业杂志发行量超过八卦杂志这一全球媒体发行记录。现在商周集团属华人首富李嘉诚旗下的TOM集团一员,堪称两岸三地华人圈传媒巨子。
2009年6月,卸任商周集团执行长一职,现为商周集团荣誉发行人,以及《商业周刊》“创办人聊天室”专栏作家,并持续投身生命教育工作的推动。
|
目錄:
|
序言 学怎么活
第一部分:从“我”开始学
第一章:看见我自己
“看不见”自己
不能做小事
被宠坏的中年男人
祸由“想”出
骨子里的傲慢
自我感觉良好
早跟你说过了
活颠倒了
接受自己
生活需要“空”和“闲”
君君臣臣,才能幸福
第二章:可以不一样
“半成品”人生
人生只有一件事
放下评判心
“叫停”的机制
“爱自己”的方式
“选择”焦虑
从小事做起
别错过白花齐放
第三章:转动的心念
揪出“不愿意”
修“愿意”
“执念”即地狱
管好“念头”
找回“真心”
逆境的三句“咒语”
决定要快乐
人生总是“不得不”
好为人师
人人都该改个性
第二部分:更好的自己
第四章:自我的突破
开窍之路
如何“放下”
“怕麻烦”才麻烦
太多“我认为”
自己最厉害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先“搞定自己”
自我评分降为零
在跟随中突破
自我了解的镜子
“认错”必修课
第五章:高效能人生
“听话”的效能
解忧之法
被动人生未必不好
认真别人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感谢的力量
努力无极限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一百万分的人生
第六章:还在学活好
学“不讲道理”
学“感同身受”
学“面对脾气”
学“说对不起”
学“听话”
学“说话”
学“赞美”
学“感恩”
学“信任”
学“助人”
学“不计较”
学“记名字”
第三部分:修炼的智慧
第七章: 家庭的修炼
善根
母亲的“苦肉计”
“贵人”正解
谁能教出好孩子
事事关心而不担心
童蒙养正
从“家族业力”中解脱
成为你的样子
从进食顺序开始
“父母难为”的根源
尽孝即“进化”
第八章: 职场的修炼
甘愿受,欢喜做
心真事实,愿广行深
离苦得乐的药方
像孩子一样
培养洞察力
任性无解,觉性突破
以假修真(一)
以假修真(二)
“恢复正常”就对了
把自己捐出去
人生实业家
“五随”人生观
第九章: 领导的修炼
对“人”就不累
“活在当下”就不忙
事上练心
开发内在,更有力量
归零即突破
都是我的错
反求诸己
领导者的考验
以空间换时间
给人空间
用愿意换愿意
带出“愿意”的团队
第十章: 企业的修炼
企业的“刚需”
企业文化是头等大事
压力来自业力
“创新”是果,不是因
赚到“做”
用脑太多,用心太少
把公司卖给巴菲特
传承之道
向禅宗五祖学“交班”
摆地摊,跑江湖
玩真的,一定成
“真”有效能
最高效能的学习
“喜欢”的威力
企业要修“简单”
成功恐惧症候群
追求极致价值
组织的“秘密”
后记 重返童年
|
內容試閱:
|
人生只有一件事
人生到了一个阶段,开始越来越简单,也更能体会“大道至简”的真义。简单到后,只剩一件事,就“近乎道”了。这件事,也只有两个字:活好!
既然生而为人,当然没道理不“好好活”。这件事,人尽皆知。但我说的是:除了“活好”,人生没别的事。这就需要解释了。
人生苦乐成败,大约脱不了“关系”二字。在关系中,无论男女老幼、尊卑贵贱,其实只有两个念头。其一,叫作“我想不想跟你在一起?”其二,叫作“我想不想和你一样?”如果别人并非“不得不”,而是真心地想和你在一起、想和你一样,那么彼此的关系,应该就“没别的事”了。
举例来说,如果你家的孩子,是发自内心地想和你“在一起”,想和你“一样”,这样的孩子,应该是不用教的。他每天待在你身边,看你在想什么、说什么、做什么,就偷偷跟着学。他看你往东,他就跟着往东;看你往西,他也跟着往西。这样的孩子,还需要教吗?反之,如果他不想跟你在一起,更不想和你一样,你叫他往东,他偏要往西。原因也很简单,就是他不想和你一样嘛!这样的孩子,是没法教的。难怪德国教育学家福禄贝尔说:“教育之道,爱与榜样,除此无他。”
在工作中亦然,如果你的属下,都想和你在一起,想和你一样,你就不必“管理”他们了。否则必然大费周章,事倍功半。
在社会上的影响力亦然。如果你周围的人都想和你在一起,想和你一样,影响是自然发生的,不必刻意经营。这也许就接近经典上所说的“无相布施”了。
世界上影响的圣者,诸如孔老夫子、释迦牟尼、耶稣基督,经过了两千多年,还有数以亿计的人想和他们在一起,想和他们一样。这些人生不逢时,只好从经典中揣摩他们曾经活出的“样子”,想方设法活成一样。所以人生的意义,真的不是“想”出来的,只能“活”出来。人生除了活好,真的没有别的事。
一个活好的人,可以通过遇见的每个人、发生的每件事,让自己越活越好。所以发生的都是好事,遇到的都是好人,怎么可能有“分别心”呢?因为越活越好,所以人生当下的每一刻,都是好的时光,后必能含笑而去。除了活好,人生哪有别的事?忙别的事,都是庸人自扰。
讲了那么多,你难免会问我“活好了没?”,我的回答是:“还在学!”还在学“怎么活才会好!”活到老,学到老,也真的只有这件事。
从小事做起
少年时代,读到孙中山先生说:“立志做大事,不做大官!”我十分佩服,也立志要做大事。既立此志,我的处世原则自然发展为“大节不亏,小节不拘”。后来,虽然没做成什么大事,却变成十足不拘小节的人,也觉得没什么不好。
近听到一位朋友的小故事,却让我猛然惊醒。我这朋友是个名医,全力投身工作,疏于照顾家庭,夫妻感情一般。但日前通过学习,决心改善夫妻关系,却不知从何着手。后来他想起过去老婆常抱怨他在家脱了袜子到处乱丢,他屡劝不改,数十年如一日。因为他自认工作忙碌,赚钱养家,又没什么不良嗜好,只不过在家乱丢臭袜子,老婆就唠叨他,简直太不体贴。但他上过课后决心改正,开始把脱下的袜子丢进洗衣篓。没想到,这么做了一段时间后,老婆不但注意到,而且甚为惊讶、欣赏,夫妻关系也开始日渐好转。
我这朋友说完故事后,还是不理解,为什么他老婆眼中看不见大事,只在乎小事?我对他说:“你老婆没冤枉你,因为你乱丢袜子背后的念头,就是觉得自己很大、别人很小。你这么大、她那么小,人家很难平起平坐和你做夫妻,所以才和你过不去。”
听我讲得头头是道,我朋友频频点头。讲完了,突然想到,我这“做大事的人”,一大堆不拘的“小节”背后,是不是也都藏着一点也不“小”的念头?
检查一番之后,答案再清楚不过:原来自己每一个不拘的小节,背后都深藏着一堆念头。这些念头五花八门,但归结起来,不外乎:我自认为是谁?我眼中的别人是谁?我为别人承担了哪些事?哪些事别人该为我承受?
我还看到,原来表面上随兴的不拘小节,背后却有一把斤斤计较的尺,甚至是一根指挥棒,在发号施令让每一个人该做什么事,该认什么命。而这把尺、这根指挥棒,连自己都看不到,当然更不必经过别人同意了。
我进一步推敲,自己是如何判别何为大事、何为小事的?发现只有“能证明自己很厉害的”“能用来交换更多的”才是大事,其余都是小事。
原来,自己所谓的“做大事”,不过是自我膨胀的合理化,而且在膨胀自我的过程中利用了别人、贬抑了别人,还不认账。
那些为“小事”和我过不去的人,完全没冤枉我。因为在每件小事的背后,都有自以为是的“不愿意”。别人其实并非为小事在和我计较,而是在提醒我的自以为是,我却不接受、不感恩。
真正做大事的人,一定是有愿力的;愿力的修行,就是从每件小事背后的“不愿意”起修。通过小事,看见自己的不愿意,把这些小小的不愿意修成愿意,是愿力修行的不二法门。
我那位医生朋友,从“丢袜子”起修,结果效益惊人,真是个好例子。大家不妨学学他,找个一定可以做到的小事,立刻开始去做。
修“愿意”
一位创业投资高手近对我说,创业终的成败,大部分取决于初的起心动念。如果仅“动念”而未“起心”,只能称为“理想”,不能算是“愿望”。他说,多数人的理想力道不足,撑不到后的成功,所以他只投资有强烈愿望的创业者。
这位朋友对“理想”和“愿望”的分类很有意思,我完全明白他在说什么。事实上,我还曾撰文阐述“大愿”和“无我”的关联,认为只有发大愿者,才能真正无我。愿若大到连“我”都给“无”了,哪是头壳发热蹦出来的“理想”可比的?问题是,“大愿”要如何发?如何发了才能称之为“大愿”?
我扪心自问,“大愿”好像与自己一生浮沉没什么关联。从小到大,都是个性、能耐和环境这三个因素在舞来舞去。有时候环境形势强,个性只好委屈些,凑点热闹,谋个出路;有时候个性焕发,跳火坑也不怕,率性而为,直到受够教训或玩到没味儿了才收敛;有时候自觉能耐大,虽千万人吾往矣,但终遇到了环境和个性的局限,为德不卒。在沉沉浮浮之际,也算发过大愿,但事后却发现,那些愿,一点也不真实,完全没有力量,离“大愿”差十万八千里不止。
所以我很羡慕那些发大愿的伟人。经典上不是说有人“乘愿而来”吗?
但近的一些所见所闻,让我有了不同的体会。我有机会近身观察一些“大愿行者”,发现作用于他们身上的,并不是“大愿”,而是“愿意”。他们并不需要随时提醒自己“大愿”之所系,而是时时刻刻用“愿意”去面对每一件发生的事。他们只是打开真心、保持觉察,自然就“愿意”了。中国古字的“愿”,就是“原本之心”,早已道尽了一切。
我才发现,大家可能是倒果为因了。原来是有一些人在修自己,终于成就了人所不能。后来别人说他们的故事,就说有人发了大愿。大愿原来不是发出来的,而是用真心愿意彼此加持,后成其大。
有了这些发现,才明白自己所错过的,不是没发大愿,而是没用“愿意”去化自己的“个性”。如今过半百,再发大愿已时不与我,但每天日常修几个“愿意”还是可以的。也奉劝诸位,家里若有青少年,别忙着叫他写“我的志愿”,带着他从日常生活中修修“愿意”吧。说不定等他长大,我朋友会很乐意投资他呢。
“执念”即地狱
在书里读到一段关系的场景:你在餐桌上对伴侣说“早安”,但没听到回应。你内心产生干扰,觉得对方不再爱你了。这想法带来了伤痛,伤痛又带来评判,投射出一个不真实的对方,使彼此的联结中断。你因此被禁锢在受限的自我中,导致沮丧、冷漠和怨恨,激发出破坏性情绪和行为,从此陷入恶性循环而无法自拔。伤痛使你盲目,只看见自己想看的。这样的场景,大家应该很熟悉,因为每天都在上演。
这出大戏,角色常更换,但情节从来不变,总是照表上课:发生、解读、情绪、评判、投射、失去联结、自我禁锢、负面能量、破坏性言行……这出戏,有时是内心独白剧,有时是双人秀,当然也经常是大阵容、大制作。而刚开始时,剧情通常很单纯,却越演越复杂,时间越长,角色越少,就越搞不明白到底“所为何来”?
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说:他人即地狱。我的另类解读是:你把别人想成那样,你自己就坠入地狱;如果彼此都把对方想成那样,关系就坠入地狱;如果一群人把另一群人想成那样,社会就集体坠入地狱。而这些“想”,从来都不是全部的真相。
这一切,到底所为何来?毫无例外,都是在事件发生的当下,从有人“乱想”开始的。一旦有人开始乱想,就引发各种计较,人人拿起自己的一把尺,算自己的一本账,损益从此不可能平衡。
这念头一动,就是经典上说的“因地”,从此因果相生,纠缠激荡,共食恶果。所以才说“菩萨畏因,凡夫畏果”,就是要人“善护持”自己的起心动念,慎之戒之。修行人讲究的“戒”,主要的,就是“不要乱想”,这是一切戒的源头。自古以来,菩萨少、凡夫多,但过去的凡夫,自作自受而已。人一旦陷入自我的思维模式、情绪模式和行为模式中,就业力缠身,一群人的业力纠缠,则陷入共业。身处共业的人,对真相看不见,也没兴趣,即使铁证如山,仍然不信,继续上演罗生门。
如今又有一种论调:在公众事务中,可以温良恭俭,但不能让。但人人都不让,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是对的”,难道不是地狱?无怪乎美国政治家托马斯·潘恩说:政治是必要之恶。人到底要“让”什么?难道不是让出自己的“执念”?因为它是一切“对立相”的源头。必须有人先放下执念,才可能重建人与人的联结,有机会一起从地狱中解脱。谁先做?除了自己还有谁?
成为你的样子
常有朋友抱怨,家里的孩子难沟通、很叛逆。他们的说法通常是:“明明有道理的事,又是为他好,他偏偏不听,真不知该怎么办。”这说法我再熟悉不过,因为小时候长辈们就是这么说我的。
如今我劝朋友的说法是:也许你该想想看,他是否感受到你的真爱?他想不想变得和你一样?如果一个你不想变成和他一样又不觉得他真心爱你的人,对你长篇大论,又叫你做这做那,你会听他的吗?答案再清楚不过,不用再怀疑。
同样的情境,搬到职场也通。有些主管认为“九零后”的年轻员工难沟通,又叛逆,企业高级主管对他们如临大敌、束手无策,称他们为“难管的一群人”,这和多数人家里发生的事不是很像吗?
我听过在北京创业、当年二十五岁的娄楠石这么说:“现今社会太缺乏爱,我想把自己的公司变成很有爱的组织。”“如果我们这一代做得比较好一点,或许可以改变上一代的一些氛围。”
看到了没有?年轻人看到上一代不懂得“爱”,也不想变成上一代的“样子”,因此想用他们的做到,来改变上一代的我们。
有关家庭的一句名言“孩子是父母的镜子”,放在企业也适用,可改为“员工是老板的镜子”,尤其是“九零后”年轻员工。用感恩的心向孩子学习,是父母该做却少父母做到的事。企业老板和主管们也一样。
年轻人不想变成我们的样子,提醒我们该看看自己到底弄成什么样子了。有关这件事,谈细节会引起太多争论,我建议直接谈底线:“人能在地球上活多久?”所以命题只有两个:其一,如果我们照上一代的方式活,能在地球上活多久;其二,如果下一代照我们的方式活,能在地球上活多久。答案应该争议不大:如果我们按上一代的方式活,或下一代不按我们的方式活,人都能在地球上活更久!
谁闯了大祸?谁该向谁学习?难道还不清楚?当今世界的掌权者,比过去一代和下一代人都更不懂得爱,不够爱自己,不够爱别人,更不够爱地球。然后大家居然在抱怨“下一代很难管理”,在研究“如何领导下一代”。
别闹了,老板和主管们,需要改变的,其实是你自己。开始惭愧,开始反省,开始学习,开始虚心接受“被领导”!除了赎罪和改过,我们其实没别的事可做。也许有一天,党组织里的年轻人开始觉得你付出了真心,开始觉得“变成你这样子也不错”,他们就会和你在一起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