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耕读史
》
售價:HK$
112.7
《
地理计算与R语言
》
售價:HK$
124.2
《
沈括的知识世界:一种闻见主义的实践(中华学术译丛)
》
售價:HK$
89.7
《
大思维:哥伦比亚商学院六步创新思维模型
》
售價:HK$
74.8
《
宏观经济学(第三版)【2024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作品】
》
售價:HK$
159.9
《
UE5虚幻引擎必修课(视频教学版)
》
售價:HK$
113.9
《
真需求
》
售價:HK$
113.9
《
阿勒泰的春天
》
售價:HK$
51.8
|
編輯推薦: |
张爱玲和杨绛对彼此有怎样的评价?
三年困难时期,鲍耀明寄给周作人的食品清单里有什么?
历经三十六年,《走向世界丛书》一百种终成完璧,出版家钟叔河耗费了多少心力,又得到了钱锺书怎样的指点?
从足球俱乐部总经理转身成为一流译者,戴大洪如何完成跨界?
名家前辈,也有普通人的一面;作品之外的花边闲言与人情世故,亦是帮助了解作家作品的有趣资料。这本《书人陆离》便是一部讲述书圈往事的书痴列传。
|
內容簡介: |
《书人陆离》是姚峥华书人系列的第六本,书中既有史料钩沉,也有日常白描,是为作家、译者、出版人所作的文学特写。
本书共两辑。辑一分两部分:第yi部分因书及人,由书引发联想,涉及杨绛、张爱玲、黄裳、止庵、谢其章、张辛欣、董宁文等;第二部分因人及书,从某个侧面素描作者所熟识的兄长师友普通人的一面,涉及戴大洪、陈丹燕、曹元勇、袁筱一等。辑二则集中写钟叔河所编的《走向世界丛书》《儿童杂事诗笺释》《知堂谈吃》的前世今生。
作者写自己的读书体悟,往往挖掘作品背后的故事,以此深入文本,进行介入式的阅读;写熟悉的师友,则多了一分亲切,仿佛私语谈笑间,已经将写作对象活画在纸上。
本书大部分文章首发于知名公众号冰川思想库。
|
關於作者: |
姚峥华,资深媒体人,多年来与书为伍,在多家纸媒及网络媒体上开设个人专栏,著有《书人书事》《书人小记》《书人依旧》《书人肆记》《书人为伍》《书犹如此》等。
|
目錄:
|
辑一
第一部分
白纸黑字里看杨绛张爱玲互评
从王祯和拒写张爱玲台湾游记想到
谢黄误会其实与《我所知道的黄裳和止庵》无关
《记忆小屋》里那个美好的下午
历史老车碾压过的圈圈年轮
奢华的《宁文写意》
父亲二字如此响亮
接力着一个传统
第二部分
寻找失踪者小说家张辛欣
兄及弟矣,式相好矣
让时间站在自己一边,不疾不徐
有阳光的下午,闲闲地喝点酒吧
勇于挑战帕维奇的人
看不见的客人
网红瑜老板
辑二
《走向世界丛书》的前世今生
《儿童杂事诗笺释》,二十六年一部历史
野记偏多言外意由二〇一七年版《知堂谈吃》说开去
后记
|
內容試閱:
|
序 一
黄子平
姚峥华寻找张辛欣。
张辛欣是谁?为什么要寻找她?张辛欣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文坛的风云人物:她的小说《在同一地平线上》《我们这个年纪的梦》《疯狂的君子兰》等,曾引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文学风潮;一九八五年,她单人骑车走读大运河,并以作家身份出镜主持《运河人》大型纪录片;她的首部非虚构文学作品《北京人100个普通人的自述》是现代中国第一部大型口述实录作品,被译成十多种外文,在国内外产生广泛影响。她是大型演出我们你们(一九八六年十二月二十八日)的总导演、剧作者和总策划,在首都体育馆和一万八千名读者在一起,这是当代中国第一次也是目前为止最后一次 现场展现中国重量级作家群体和作品。九十年代选择流落异国之后,她并未停止写作,而是尝试专栏、影评、绘本、连续剧、回忆录等全方位创作,多部作品也在国内出版。
那么姚峥华的寻找是怎么回事?原来她寻找的是失踪者小说家张辛欣。她由此引发了她们非常有趣的反复讨论(经由互联网):什么是小说?如今还有写小说的必要吗?小说这个创作形式,在二十一世纪究竟还有没有张力?有什么可能性?谁还在读小说?谁还会在小说这个坑里苦苦探索?小说是否走到了尽头?如果张辛欣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写小说写到底会怎样?表面看来,这是在争辩一种文学体裁在二十一世纪的前景或命运,但你会发现,其实这只是一个切入点,姚峥华对小说家张辛欣的寻找,实在是她一往情深,对八十年代生机无限的中国文学的缅怀、追索、反思和加入。
于是,姚峥华的写作,也就接力了一个传统,成为无情流逝的文学长河里的一粒石子。
姚峥华的阅读是介入式的进入文本与作者深度对话。她读《记忆小屋》,想象一个患了渐冻症的哲人,如何靠记忆度过不能动弹的漫漫长夜。这本小书的尾声部分,托尼朱特写道:瑞士的缪伦,一处位于雪朗峰半山、风景纯净的世外桃源,乘火车或缆车可以抵达,在那里可以俯瞰一片峡谷。二〇〇二年,托尼朱特在一场癌症手术后曾带着家人重返,那时他的两个儿子分别是六岁和八岁。这里是世上最快乐的地方。我们无法选择人生在何处启程,却可以选择于何处结尾。我知道我的选择:我要乘坐那辆小火车,无所谓终点,就这样一直坐下去。结尾的这句话让译者何静芝潸然泪下,也令读者姚峥华潸然泪下。
读孙爱雪的《流浪的女儿》,她更是哭得稀里哗啦。五保户女儿孙爱雪在父亲去世三十年后,蘸着血和泪,写尽对父亲的思念。我低微如草芥,而文字赋予生命以崇高。姚峥华想起了自己的父亲,想起了自己欠已故的父亲一本书,一本应该开始写的回忆之书、思念之书。
她对于未曾谋面的作者都有如此共鸣,写到见过面、采访过或交往多年的书人,就更多了一分亲切。姚峥华带我们跟着陈丹燕,作都柏林之旅、塞尔维亚之旅,带着我们在松山茶室听戴大洪讲他的翻译之旅,带着我们一惊一乍地翻开那本奢华的《宁文写意》这是立体的、逼真的、当下的阅读场景,令人难忘。
姚峥华爱读书。每写书评,又由书及人,并写书人。书人(依蒲松龄的说法应为书痴)有很多种:写书的人,读书的人,卖书的人,藏书的人,译书的人,还有,编书的人。有几种人较受关注,其中卓然有成者,每被誉为家:作家、小说家、书评家、藏书家、翻译家。他们的嘉言懿行,多有著述刊载。而编书的书痴,通常就比较低调,多数不为人知。近代以来,以出版家或著名编辑名世者,屈指可数。世人每以为他人作嫁衣裳俗套地赞美他们的牺牲精神,从而大大抹杀了他们的主体性存在。我认识的一位出版家,就曾对作嫁说大不以为然,其唯一的理由就是:子非余,不知余编书之乐,其乐无穷。且不论策划一本书或一套书时的愿景与雄心,亦不论发现一位新人作者时的兴奋和激动,编书之乐,就在那一步一步将人类智慧实现为书籍的时间进程之中。
姚峥华只眼独具,多年来为书人们作文学特写(依太史公的体例可称为书痴列传),对编书的书痴尤其不吝深情投入笔墨。钟叔河,这位被开除公职去拖板车的右派,在茶陵农场就跟好友朱正讨论中国与世界文明同步的问题,琢磨晚清第一代走出国门的人是怎么看世界的,这是煌煌一百册《走向世界丛书》三十多年编辑史的起点。一出牢门,走向世界,钟叔河卓具胆识,孜孜矻矻,成就了中国当代出版史里程碑式的工作。《周作人散文全集》的钩稽出版,更是非有胆识不能为之,经历了现当代政经风云的人,方能深味此中甘苦。而周作人的《儿童杂事诗》(丰子恺配图),钟叔河为之笺释,阐明其中的民俗学意义和思想意义,二十六年间由不同出版社出了五版,反复修订,遂已臻不朽,可以珍藏。
姚峥华的书人系列出到第六本了,真为她高兴。是为序。
二〇一八年八月七日
于北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