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长高食谱 让孩子长高个的饮食方案 0-15周岁儿童调理脾胃食谱书籍宝宝辅食书 让孩子爱吃饭 6-9-12岁儿童营养健康食谱书大全 助力孩子身体棒胃口好长得高
》
售價:HK$
47.0
《
身体自愈力:解决内在病因的身体智慧指南
》
售價:HK$
98.6
《
非言语沟通经典入门:影响人际交往的重要力量(第7版)
》
售價:HK$
123.1
《
山西寺观艺术壁画精编卷
》
售價:HK$
1680.0
《
中国摄影 中式摄影的独特魅力
》
售價:HK$
1097.6
《
山西寺观艺术彩塑精编卷
》
售價:HK$
1680.0
《
积极心理学
》
售價:HK$
55.8
《
自由,不是放纵
》
售價:HK$
54.9
|
編輯推薦: |
1. 日本政权与经济的博弈,本书真实还原日本政府及金融部门的经济政策思路。
2. 作者在时事新闻领域和金融领域的报道和研究经验较权威。
3. 现在的记者及经济金融爱好者仍旧经常阅读这些书。能够了解泡沫破灭后的20世纪90年代的大藏省、日本银行、政府首脑这三者的动向。通过回顾战后经济史,可以知道产生泡沫的环境的各种情况。
4. 前车之鉴探查日本经济停滞的原因,反思中国如何吸取邻国经验。
5. 日本资深媒体人轻部谦介与西野智彦跟踪了泡沫后的90年代金融混乱时的政府、日银、政治家的动向,历经10年,采访了日本央行、财政机构、日本政府等关键亲历人物,并将很多一级保密文件首次示人。
|
內容簡介: |
日本失去的20年,是谁?做了什么?究竟是哪儿出了问题?政权与经济的博弈,真实还原日本政府及金融部门的经济政策思路。
《日本的迷失崩溃:1996~1998》关注了负责金融行政的大藏省和日银的负责人,探讨了1996~1998年日本经济政策的展开、官僚主导的经济失策,以及之后官僚机构的失权,结果导致政策选择的迷航。
1997年11月,三洋证券、北海道拓殖银行、山一证券等大型证券和银行接连破产,陷入未曾有过的金融危机。两位作者就财政结构改革路线的选择、财政通缩政策的采用和金融机构处理不良债权问题、大型证券和大银行的破产等,向金融行政和中央银行的负责人进行采访和追问。当时,据传总理大臣桥本龙太郎在读该书时发表了名言:是这样的吗?
《日本的迷失崩溃:1996~1998》作者跟踪了泡沫经济后20世纪90年代金融混乱时的日本政府、日银、政治家的动向。通过采访各个官员,还原了当时权力机构*真实的内部情况,阐述了这种博弈和不作为如何导致了更大的金融危机。
日本失去的20年,是谁?做了什么?究竟是哪儿出了问题?政权与经济的博弈,真实还原日本政府及金融部门的经济政策思路。
《日本的迷失崩溃:1996~1998》关注了负责金融行政的大藏省和日银的负责人,探讨了1996~1998年日本经济政策的展开、官僚主导的经济失策,以及之后官僚机构的失权,结果导致政策选择的迷航。
1997年11月,三洋证券、北海道拓殖银行、山一证券等大型证券和银行接连破产,陷入未曾有过的金融危机。两位作者就财政结构改革路线的选择、财政通缩政策的采用和金融机构处理不良债权问题、大型证券和大银行的破产等,向金融行政和中央银行的负责人进行采访和追问。当时,据传总理大臣桥本龙太郎在读该书时发表了名言:是这样的吗?
《日本的迷失崩溃:1996~1998》作者跟踪了泡沫经济后20世纪90年代金融混乱时的日本政府、日银、政治家的动向。通过采访各个官员,还原了当时权力机构*真实的内部情况,阐述了这种博弈和不作为如何导致了更大的金融危机。
|
關於作者: |
轻部谦介
1955年生于东京,早稻田大学毕业后进入日本时事通信社,曾任社会部、福冈支社、那霸支局、经济部和华盛顿特派员,现任产业部副部长、评论委员长。著有《政务官克林顿派对日战略的幕后操手》(Political Appointeesクリントン流対日戦略の黒衣たち)和《日美大米谈判》(日米コメ交渉,中公新书,获 1997年农业记者奖)。
西野智彦
1958年生于长崎县。庆应义塾大学毕业后,任职日本时事通信社,长期报道通产省、日本银行、日本经济团、外务省、首相官邸、大藏省等新闻,1995年从公司辞职。1996年进入TBS电视台, 1999年7月任JNN报道专集导演。
|
目錄:
|
第一章 预兆1
1996年11月大藏省新大臣决议的转变3
1997年1月首相官邸财政结构改革会议开始28
1997年2月柏林对日本无休止的批判44
保护20家大型银行不破产57
第二章 由谁掌舵81
财政重建路线的选择83
被废除的特别减税制107
什么,9万亿日元?119
第三章 走向转折点129
首相的野心131
指向美国副总统的反对意见148
讨伐凯恩斯派158
洛克希德事件的阴影167
第四章 在坡路上跌倒177
三洋证券的陷阱179
银行局的苦闷194
恶魔的剧本210
第五章 破产及失败229
丧失的神通231
金融恐慌的深渊242
桥本的道歉271
决定投入公共资金281
政策转变301
尾声317
后记325
|
內容試閱:
|
1997年大概会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史中被长久记忆的一年。以个人消费低迷为主要体现,经济崩溃,大型金融机构破产,日本经济出现了从未有过的连续两年负增长。直到现在,这些衰退所带来的后遗症都还影响着日本的方方面面。
从1997年1月起,日本政府就开始了关于财政结构改革的讨论,最终在11月出台了 《财政结构改革法》,并将其作为行动规范,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之后的政策选择。此外,政府在4月提高消费税税率的同时,又废除了特别减税制。而且,自9月开始,患者负担的医疗费增加,其中共产生了9万亿日元的增加额。
虽然因不良债权问题,经济崩溃的定时炸弹已经启动,但是标榜改革的政府在采取这些财政和税制措施之外,还想要实施金融大改革。
结果,受大型金融机构破产、个人消费水平急剧下降的影响,1997年下半年日本经济全面崩溃,银行滞贷,大量企业倒闭,众多家庭的生活遭到破坏。警察厅的统计显示,因长期经济萧条以及裁员的影响,日本自杀人数激增。经济一词本来源于经国济民(治国救民的意思),却引发了与这个理念完全相反的问题。
当时,提出这些政策的执政者满怀自信,认为这些政策是完全正确的,对日本的发展来说必不可少。他们认为改革能顺利解决不良债权问题,若不进行财政结构改革,将来日本会陷入危机;坚决实施金融大改革是很重要的;提高消费税税率对即将到来的老龄化社会来说是必要的。
这些执政者没有总结产生泡沫的经济政策的谬误,也没有评估经济崩溃所带来的影响程度,只强调了每个理论各自的正当性。
虽然每一步骤都看似正确,但最终结果并不理想,除了破坏平静的生活并把日本逼入濒临混乱的境地之外,没有带来任何福音。
不过,我们并不是经济学家,也没有试图用学术逻辑来解读事态的发展,或是站在某个特定的立场来指责或抨击他人。
我们作为近距离观察政策出台的记者,必须要思考能从这些经济政策的发展中解读到什么,不是简单地贴上政策失败政府判断错误这样的标签,而是仔细入微地验证和剖析执政者的所作所为,研究他们为什么会判断失误。因为政策作为国家意志的反映,其效力是直接影响国民的。
在解读之前,先要查证发生了什么。只关注如同大本营战报一样的表象是不可能解读到政策真正的含义的,并因此做出片面认定是不公平的。若是不查证谁想了什么、做了什么,是得不到真实答案的。
为什么在这个时候选择了财政结构改革这条路?为什么要废除特别减税制?为什么传播金融机构不良债权相关信息的途径如此之少?为什么大型证券公司和银行轻易地就破产倒闭了?本书将会对各项政策的发展进行周密的查证。另一方面,我们要有这样一种问题意识,即在国家意志的形成过程中,会不会存在什么缺陷。
根据议院内阁制,决定政策的是作为政治家集团的内阁。但是,现实却是:以大藏省(后改为财政省和金融厅)为首的官僚集团进行强烈的政策诱导。日本统治机构中还存在自民党族议员这种定位不清晰的人员。
财政重建的必要性如上所述,金融大改革也是时代所趋。但是,我们推测:当一定程度上方向正确的政策汇集时,合成谬误就产生了。然而在这一背景下,政策出台过程不透明、负责人不明确,而且不存在牵头组织、统筹考察整个过程的部门。当今国家意志的决定方式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通过查证我们发现:在官僚机构中即将形成的政策会回流到内阁,但官僚与内阁之间缺乏有效的信息交流。同时,因为中央官厅(霞关)在判断或是制定政策时,会把维持组织这一要素也考虑进去,这往往与原来的政策目标相违背,而官僚和中央官厅又都不能从整体把握所制定的政策对实体经济产生的影响。
经济政策的目标是实现稳定、可持续发展。财政政策和金融行政也应该以此为目标,在各国利益互相牵制、市场发展错综复杂、电子信息传播网遍布全球的今天,可持续发展是首先必须确保的,这是一个常识。但是,日本的现状却是连可持续发展都做不到,经济结构已经完全扭曲了。
现实暂且写到这里。在那些日子中,每位国民解读到的东西应该都有所不同。置身于传媒行业的我们也不过是提供一些判断的材料罢了。
本书的作者西野和轻部曾经是同事,在1987年到1995年间就职于同一家公司,但他们现在就职于不同的公司。本书由西野执笔,此外他还负责采访工作,其余的都由轻部负责,虽说两人以前是同事,但现在所属公司却是竞争关系。他们对各自收集的信息建立了严密 的防火墙,甚至连信息源都无从知晓,但他们仍然坚持完成了这本书。
他们在进行采访、信息交换和对接的时候,都不能涉及与信息源有关的事。当然贯穿这本书的核心思想是两个人反复讨论的结果,这个核心思想作为黏合剂,把二人零散的报告整合了起来。因此,若书中有不属实的地方,则是相应笔者的责任。并且在没有特别说明的情况下,文中的头衔沿用了当时的名称,而且省略了敬称。
1999年第一季度、第二季度GDP增长,大型金融机构的新设立,这些都是日本经济转变的预兆。随着新世纪的到来,日本制定政策的形式很可能发生巨大变化。
从1997年的教训中能学到些什么?怎样判断今后的经济政策?若是读者能从本书中得到启发,那将是我们的荣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