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560种野菜野果鉴别与食用手册
》
售價:HK$
67.1
《
中国官僚政治研究(一部洞悉中国政治制度演变的经典之作)
》
售價:HK$
62.7
《
锂电储能产品设计及案例详解
》
售價:HK$
110.9
《
首辅养成手册(全三册)(张晚意、任敏主演古装剧《锦绣安宁》原著小说)
》
售價:HK$
121.0
《
清洁
》
售價:HK$
65.0
《
组队:超级个体时代的协作方式
》
售價:HK$
77.3
《
第十三位陪审员
》
售價:HK$
53.8
《
微观经济学(第三版)【2024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作品】
》
售價:HK$
155.7
|
編輯推薦: |
★ 历史是很好的教科书; ★ 12节点,浓缩新中国国史精萃; ★ 1984年之里程碑意义经济体制改革成绩初显,一国两制解决香港问题; ★ 一日轻松读国史:感名家学术精粹,品朴实畅达文字 ☆ 轻松读国史 ☆品名家精品 ☆ 感辉煌时代
|
內容簡介: |
中共中央总书记*强调,历史是很好的教科书。本丛书分别选取在共和国历史上产生过重大转折或引起过社会加速发展的12个年份为切入点,以生动的文笔和翔实的资料记述这些年份发生的重要历史事件。本书以生动的文笔和翔实的资料记述了1984年前后中国发展的历史:阐述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党和政府制定并实施的一系列改革开放的方针政策和这些方针政策所产生的结果,客观清晰地反映了这一时期所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和这些事件所带来的新的社会发展变化和历史成就。
读点国史:辉煌年代国史丛书选择在共和国历史上产生过重大转折或引起过社会加速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的12个年份为切入点,一年一本,以生动的文笔和翔实的资料记述了这一年份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描述其经济政治发展状况和社会风貌,论述其在新中国65年发展历程中的重要地位。
丛书共12卷,分别为:
《新元初始1950年的中国》
《大业宏图1954年的中国》
《意气风发1956年的中国》 中共中央总书记*强调,历史是很好的教科书。本丛书分别选取在共和国历史上产生过重大转折或引起过社会加速发展的12个年份为切入点,以生动的文笔和翔实的资料记述这些年份发生的重要历史事件。本书以生动的文笔和翔实的资料记述了1984年前后中国发展的历史:阐述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党和政府制定并实施的一系列改革开放的方针政策和这些方针政策所产生的结果,客观清晰地反映了这一时期所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和这些事件所带来的新的社会发展变化和历史成就。
|
關於作者: |
贺耀敏,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入选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经营管理人才工程,荣获中宣部和新闻出版总署中国百名优秀出版企业家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第十二届韬奋出版奖等。
先后承担国家和省部级重大、重点研究课题十余项,著有《中国经济史》《跨世纪的农业》《中国经济发展的轨迹》等著作,主编有《中国近现代经济史》《六十年国事纪要(经济卷)》《中国经济》(日文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史长编》等多部著作,发表论文近百篇。
|
目錄:
|
引 言
第一章 我们的政策是富民政策
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发祥地
◎与贫困奋斗几十年,依然贫困
◎小岗人的选择
◎安徽农村的星星之火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二、中央一号文件: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战略部署
◎农民吃了定心丸
◎指导农业生产的基本方针
◎一个崭新的经济学概念
◎改革统购派购制度
三、乡镇企业:一枝独秀
◎开拓市场经济的先锋
◎黄金时代的来临
◎农村现代化的主力军
◎未来的选择
四、人民公社:告别历史
◎风暴骤来
◎公社病大流行
◎悄然退场
第二章 运筹帷幄:揭开改革攻坚战
一、邓小平说:城市改革需要有更大的勇气
◎城市改革更为复杂
◎要突破更多的禁区
二、城市综合改革试点
◎扩大企业自主权
◎建立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
◎商业系统改革
◎城镇个体经济兴起
◎进行城市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
三、扭住中心:增强企业活力是城市改革的中心环节
◎利改税走出了两步
◎企业必须整顿
◎厂长、经理上考场
◎奖金不封顶
◎厂长(经理)负责制
◎股份制试点:北京天桥首开先河
四、战略攻坚:《决定》出台
◎挑战与机遇:《决定》出台前的改革形势
◎宏图初展:《决定》出台
◎一石激起千层浪:外国舆论对《决定》的反响
五、宏图大展:十二届三中全会后的城市改革
◎各项改革措施纷纷出台
◎改革大潮万马奔腾
◎经济生活出现崭新变化
第三章 惊涛拍岸:沿海大开放
一、开放的大门不能关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比较出了差距
◎闭关自守教训深刻
二、办特区,就是要横下一条心
◎体制脱敏与体制试验
◎边陲小镇起波澜
◎我们为什么要搞特区
◎特区就是要特
三、敢为天下先:蛇口工业区的创办
◎李先念批准设绿洲
◎谷牧知难而进
◎蛇口模式名扬全国
四、打开国门,杀出一条血路
◎广东、福建欲先行
◎邓小平说:中央没有钱,你们自己去搞
◎谷牧为特区鼓与呼
五、春潮初起:邓小平第一次视察南方
◎邓小平决定亲自去看一看
◎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
六、明珠成串:开放14个沿海城市
◎开放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春风又绿江南岸
◎谁持彩练当空舞
七、连线成片:建立沿海经济开放区
◎桥头堡要起跳板作用
◎外引内连,沿海连片
◎经济开放区新模式
八、石破天惊:海南大特区的兴起
◎南海上镶嵌着的明珠
◎开发海南计划细琢磨
◎20年后赶上台湾
◎特区大省:小政府,大社会
◎大胆借鉴台港澳经验
第四章 营造政通人和的新局面
一、政治改革的关键一步:新干部的培养和扶持
◎搞改革的都会得到党和政府的支持
◎具有战略部署意义的干部培养要求
◎组织部门的重任:把改革者推上来
二、管好干部管好党
◎整党与清理三种人
◎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
◎调整领导班子
◎严禁干部经商办企业
三、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欢欣鼓舞的局面
◎民主党派共议国事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现代化
四、历史的创举:县乡人大代表的直接选举
◎直接选举制度的创设
◎深远的社会意义和制度创新影响
第五章 百万大裁军
一、对国际形势的新估计:大仗打不起来
◎邓小平说:如果工作做得好,战争是可以避免的
◎美苏两家军事均衡
◎力量对比:和平超过了战争
二、国防新定位服从国家建设大局
◎节省人头维持费
◎军队直接参加经济建设
◎国防军工结构实现军民一体化
三、寓兵于民的创制:民兵与预备役相结合
◎群众武装大发展
◎预备役部队的兴起
◎大中学生接受军训
四、创新之举:培养军地两用人才
◎让战士既能打仗又能搞建设
◎一兵多能:方法多,路子广
五、初显神威:国防建设走向现代化
◎军队建设以现代化为中心
◎武器装备现代化
◎国防体制现代化
◎国防人才现代化
◎军事思想和军事理论现代化
第六章 围绕香港回归的智斗
一、艰难的谈判
◎历史性的会谈
◎中英初次交锋
◎从谈判桌到街头:第二阶段会谈的曲折发展
二、中国政府不是晚清政府
◎针锋相对的原则立场
◎缠斗不休的细节安排
◎峰回路转的结局
三、我们要在香港驻军
◎严正的主张
◎艰苦的谈判
◎公理终必高扬
四、《中英联合声明》的签订
◎联合声明协议的最终达成
◎香港过渡期的开始
◎历史性的文件:《中英联合声明》
◎百年国耻,一朝得雪
第七章 活跃在世界舞台上的中国
一、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
◎新的战略判断
◎实现战略目标的手段
◎正义的呼声:中国关于建立世界新秩序的主张
二、新中国在世界外交舞台上
◎高举维护世界和平的旗帜
◎站在第三世界一边
◎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三、一年来中国对外关系的新进展
◎同英国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协议
◎积极加强同亚洲各国的友好合作关系
◎发展同苏联东欧各国的友好合作关系
◎加强同包括美国在内的发达国家的关系
◎加强同非洲和拉丁美洲发展中国家间的团结合作
◎积极开展多边外交活动
结 语
后 记
|
內容試閱:
|
总前言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近七十周年之际,将自己多年的研究成果和心得付梓,是从事国史研究的专业人士理应做到的分内之事。
2013年6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七次集体学习时提出: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把党史、国史的学习提到各项事业前进的必修课的高度,这还是第一次。《读点国史:辉煌年代国史丛书》正是落实习近平这个号召的具体行动。它以正史的姿态普及国史知识,用它的品位在读点国史中尽一份社会责任。
这套《读点国史:辉煌年代国史丛书》选择在共和国历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或者引起社会加速发展并充实着重大事件的12个年份为时间节点,一年一本,各自成卷,构成了共和国历史的基本框架。
如果从完整的纪年看,1950年无疑是新中国的第一年。中国20世纪最伟大的女性、被人们称为国之瑰宝的宋庆龄,当年是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她将1950年称作第一年的新中国。这一年,我们的共和国到处洋溢着欣欣向荣的新气象。新社会、新政府、新生活、新天地大到国家关系,小到百姓的日常起居,人们都实实在在地感受到新旧社会两重天,感受到中国的历史巨变。当然,这仅仅是开始,更为波澜壮阔的变迁还在后面。在共和国历史中,1950年之所以具有里程碑意义,就在于它是一元初始,万象更新。
1954年之所以是大业宏图,皆因这一年召开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毛泽东主持制定了共和国第一部宪法。中国第一次以大国身份出席重要的国际会议,提出划时代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建立国际关系新秩序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令人信服的实践基础。这一年又是过渡时期总路线公布后的第一年,公私合营和农业合作化运动,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全面完成。接下来召开的中共八大清醒地认识到我国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解决,国内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为此,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就是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建设成为先进的工业国。这一年,双百方针的提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使整个科学文化事业呈现出勃勃生机。1956年的的确确是意气风发的一年。
从1956年至1966年的十年是共和国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这其中既充满艰辛的探索,也不可避免地在探索中曲折发展。这十年间,有代表性的是1962年。年初召开的七千人大会,初步总结了大跃进以来的经验教训,对推动国民经济全面调整起到了积极作用。9月召开的党的八届十中全会未使左倾错误在经济工作的指导思想上得到彻底纠正,而在政治和思想文化方面还有发展。国内形势困难曲折,国际局势错综复杂。印度不断在中印边界制造事端,中国军队被迫自卫反击。中苏两党分歧加剧,国际共运的争论和分歧达到新阶段。用关山飞渡来概括这一年,较为贴切。
1976年可谓大悲大喜。文化大革命这一全局性的错误至此已进入第十个年头,三位伟人相继离世,四人帮倒行逆施,唐山大地震损失惨重,国民经济濒临崩溃边缘。中国人民在关乎国家与民族命运的大搏斗中终于再次赢得胜利。噩梦醒来,艳阳高照。所谓激荡岁月,暗含这一年各种矛盾胶着、较量,经历着动荡和激变,代表着正义的力量终于取得了胜利的那样一种状态。
1978年是共和国历史上经历伟大转折的一年。粉碎四人帮后,我党为肃清左的影响,为发展国民经济进行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工作,但也遇到阻力。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在全党再次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在政治、思想、组织等领域全面开始了拨乱反正,揭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始,伟大转折成为新的起点。
1984年,农村改革使粮食产量第一次突破4亿吨,基层政权建设完成了政社分离,建立了乡政府和村民委员会,人民公社体制不复存在。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的决定突破了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为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改革的重点从农村转向城市。对外开放迈出新的步伐,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根据一国两制的构想,中英两国政府签订了联合声明,香港问题圆满解决。这一年,可谓春潮涌动。
1992年,邓小平视察南方并发表重要谈话,从理论上深刻回答了长期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问题。同年召开的党的十四大作出三项具有深远意义的决策:确立邓小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领导地位;明确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强调抓住机遇,加快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推进改革开放跃上新台阶,中国改革开放的大船迎风破浪,驶上新的航程。
1997年,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进一步阐述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进一步阐述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并就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作出全面部署,确定了跨世纪发展的宏伟蓝图,明确回答了国际国内普遍关注的邓小平逝世后中国怎样继往开来的重大问题。
2003年,是中国发展进程中重要而非同寻常的一年,也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显著成就的一年。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从改革开放25年的实践中、从抗击非典疫情的斗争中获得重要启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到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是中国发展观的重大进步,适应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要求。
2008年,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推进十一五规划顺利实施的关键一年,也是我们应对国际经济形势复杂变化、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一年。中国人民同心同德、顽强拼搏,成功抗击南方部分地区严重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和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灾害,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完成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举办第七届亚欧首脑会议,中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进一步增强,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中国人民同世界各国人民加强友好交流和务实合作,共同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等严峻挑战,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做出了新的贡献。这一年恰逢改革开放30周年,中国人民隆重纪念这一重要历史时刻,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对继续推进改革开放作出了部署。
2013年在新中国历史上值得书写,不仅因为这一年是新一届政府产生之年,而且因为执政的中国共产党的作风和纪律切实需要加以整顿,党内腐败蔓延正在侵蚀党的肌体,引起人民的强烈不满;改革开放到了深水区和攻坚期,如何让多年的改革开放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而不仅仅是一句漂亮的口号;粗放的经济发展模式,付出了太多的资源和环境成本的代价,必须下大决心转变。这一年,以习近平为首的中共中央在治党治国治军、改革发展稳定的征程上都迈出了坚定的步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人民永续辉煌的不竭动力。
尽管有人把国史看作是中国历史自然的延伸,但我觉得国史与历代中国断代史还是有所区别的。中国是历史积淀异常深厚的国度,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史官文化高度发达,史籍经典延绵不绝,史志资料浩如烟海。按照中国史学的一般传统,是后人记前人事,盖因后人看前人更客观,档案文献的查找也更便利。但也不尽然。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其作者司马迁就生活在汉武帝时代,书中就曾记录了不少当时的人和事,无怪乎有人干脆称《史记》为实录(《汉书司马迁》)。今天人讲今天事,当代人修当代史继承的就是中国史学的这一特殊传统,尽管在秉笔直书、正视历史真相方面多多少少还是有距离和难度的。但本套丛书还是做到了存史的目的。把过去发生的事情娓娓道来,写清楚它们的来龙去脉,应了孔子所说的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和刘知幾强调的良史以实录直书为贵的要求。
这套国史丛书由一批国史研究领域的专家担纲撰写,他们有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深厚的学术功力,不会轻易受干扰和动摇。笔者相信这些著作会给读者以不同的感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