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社群运营的艺术:如何让你的社群更有归属感

書城自編碼: 3030966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管理市場/營銷
作者: [美] 查尔斯?沃格 著
國際書號(ISBN): 9787508092317
出版社: 华夏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7-07-01
版次: 1 印次: 1
頁數/字數: 220页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60.9

我要買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人格阴影  全新修订版,更正旧版多处问题。国际分析心理学协会(IAAP)主席力作
《 人格阴影 全新修订版,更正旧版多处问题。国际分析心理学协会(IAAP)主席力作 》

售價:HK$ 67.0
560种野菜野果鉴别与食用手册
《 560种野菜野果鉴别与食用手册 》

售價:HK$ 67.1
中国官僚政治研究(一部洞悉中国政治制度演变的经典之作)
《 中国官僚政治研究(一部洞悉中国政治制度演变的经典之作) 》

售價:HK$ 62.7
锂电储能产品设计及案例详解
《 锂电储能产品设计及案例详解 》

售價:HK$ 110.9
首辅养成手册(全三册)(张晚意、任敏主演古装剧《锦绣安宁》原著小说)
《 首辅养成手册(全三册)(张晚意、任敏主演古装剧《锦绣安宁》原著小说) 》

售價:HK$ 121.0
清洁
《 清洁 》

售價:HK$ 65.0
组队:超级个体时代的协作方式
《 组队:超级个体时代的协作方式 》

售價:HK$ 77.3
第十三位陪审员
《 第十三位陪审员 》

售價:HK$ 53.8

 

建議一齊購買:

+

HK$ 101.4
《先发影响力(时隔三十年,《影响力》作者新作)》
+

HK$ 71.1
《目标与关键成果法:盛行于硅谷创新公司的目标管理方法》
+

HK$ 71.1
《三步打造高绩效团队:沃顿商学院广受欢迎的团队管理课》
+

HK$ 86.9
《赋能领导力:指数时代领导力转型的关键》
+

HK$ 84.1
《新物种爆炸:认知升级时代的新商业思维》
+

HK$ 86.9
《高价值创造者的5个思维习惯》
編輯推薦:
知识社群、粉丝社群、跑步社群,移动互联时代,人人入群。
但时有社群成羊群,付费变浪费,让你怀疑自己加入假社群。
回看人类3000年社群史,成功社群都符合归属感七原则。
不成功的、假的社群,各有缺损。
帮组织者运营社群,教参与者品鉴社群。
內容簡介:
社群存续的秘密,长期以来只有少数人知道,比如佛陀、耶稣及其弟子。
回溯3000年社群史,《社群运营的艺术》作者查尔斯沃格总结了有归属感社群的七大原则。
在前互联网时代,七原则曾经造就伟大社群。在人人互联时代,应用七原则的社群将更繁荣。
本书作者耶鲁大学神学硕士查尔斯沃格研究人类社会3000年的历史,结合个人亲身操作经历,提出了七条历经时间考验的原则:界限原则、入会原则、仪式原则、神殿原则、故事原则、符号原则、内圈原则,以打造圈子存续长、互动效果好、人际连接强的社群。作者还提供了动手运营的工具,以便将这些原则运用于任何社群,包括正式的、非正式的社群,使命驱动型的、社会型的社群,实体的、虚拟的社群等等。
關於作者:
查尔斯沃格

获奖作家、演讲者、企业顾问,耶鲁大学神学硕士。曾经在耶鲁大学领导力研究所和耶鲁大学管理学院举办讲座,并担任斯科特谢尔曼教授助教,辅助指导耶鲁的第一门社会创业课。作为美国和平护卫队志愿者时,他就致力于建设社区。如今,他与技术、金融、媒体、政府、社会组织的领导者们一起工作,帮助他们改变世界,创造不同。
目錄
代 序
魅力型连接者和群体智慧
VII
推荐序
道当有道 XIX
引 言 XXIII
导 语
本书灵感 XXXI
第一部分 认识社群
第一章 理解社群 003
有的社群并不需要正式入会,却让我们觉得自己与它紧密相关。因为这个社群的价值观和定位让人感觉舒服且合适,并且通过独有的方式帮助成员们解答三个问题:我是谁?我该如何行动?我有怎样的理念?
第二部分 归属感的七条原则
七条原则 027
第二章 界线原则 029
界线是一条内部人员和外部人员之间的公认分界。有了界线,内部人员会更坚信和认同他们拥有共同的价值观,并比外人更了解彼此,同时也能够将外人们隔离在外,更好维护成员们的体验和权益。
第三章 入会原则 039
许多社群成员缺少归属感,即便是在所有成员都需受邀才能加入的私密社群,这种现象同样存在。不同类别的入会仪式或形式会让成员们消除归属感危机,帮助他们清楚地知道,自己已真正地为所加入的社群接纳。
第四章 仪式原则 045
无论在工作还是生活中,一定的仪式都非常重要。它是一种将意义带入我们生命的工具,让我们得以界定或明确某个关键性时段或事件。有的人甚至将某种仪式与一个人的实际成长或成就画等号。
第五章 神殿原则
063
神殿是拥有共同价值观的人们举行社群活动或仪式的地方,社群成员们能够在这里找到大本营。某种程度上,神殿代表着社群的力量和正统性。它是一个神圣的场所,一个专为特殊用途留出的场所。
第六章 故事原则 071
故事是人类进行学习的最有效方式。在传达社群价值观及打造社群上,故事的传播速度及效果是使命宣言或价值观宣言所不及的。不仅如此,故事对于社群定位的介绍,要比其他所有传播加起来的效果还要更好。
第七章 符号原则 077
使用符号是一种让社群变得更强大的方式,它代表了一系列的理念和价值观。符号最好不要浅显易懂,从而留出诠释空间,使其内涵能够涵盖不断演进和发展的新的社群理念。
第八章 内圈原则 083
几乎每个社群都有层层递进的内圈,代表不同的层级。人们都想要跻身某个负有盛名的内圈,或许并不只是为了显示权力、身份和被尊敬,也是为了找到新的方式参与集体并做出贡献。
第三部分 深层思考
第九章 识别不健康的社群
113
有害的异教组织会引导人们做他们以前认为可憎的事情,甚至会让他们在数月到数年的时间里进行自我伤害,甚至失去某种自由。必须清楚宗教与异教之间的异同,以正确识别宗教,避免陷于异教。
第十章 在线管理社群的智慧
121
在线社群可以不受地域限制地帮助社群成员找到彼此并进行沟通交流。通过在线平台发展起来的情谊不仅强大坚固,也有效地充实了人们的生活。管理者要充分利用七条原则进行在线社群管理。

后 记
终点与开端 135
附录A 领导者问题清单 141
附录B 晚餐社群案例研究 153
致谢 185
作者简介 187
內容試閱
【代序】
魅力型连接者和群体智慧

当初,卡斯帕罗夫输给深蓝后,提出并实践了人机合作的构想,由此诞生了一批半人马型选手,他们是人类和人工智能结合的赛博格(Cyborg),人类棋手会听取那些人工智能提出的走棋建议,偶尔也会否决他们。半人马垄断了国际象棋领域,目前自由式国际象棋比赛世界冠军是两位业余棋手和八台计算机的半人马组合。彼得蒂尔在Paypal和Plantir也运用人机合作策略来做商业智能和决策咨询服务,取得良好成效。王煜全还分享过一个惊悚故事:美军用脑波设备将多名士兵大脑联网,以快速检查卫星图片中可疑建筑物。这些案例告诉我们,凯文凯利在《技术元素》中提出生物的技术化和技术的生物化趋势正在逐步合流,人机合作的半人马状态或许是人机合体之前的过渡阶段。半人马借助信息化和社群化手段,有效地组合人工智能和人类群体智能的优点,胜过纯粹的人工智能和纯粹的人类群体智能,因而成为我们的优势策略。基于这一判断,我认为不远的未来,人皆为半人马,兼顾人心与马力。马力来自我们对信息化工具的掌握,对人工智能的驾驭;人心则来自于我们对社群化技术的熟悉,对群体智慧的获取。
如何获取群体智慧?最初是工作需要促使我思考这个问题。我的工作是为地方党委、政府运营官方智库,具体就两句话和专家打交道,为领导写报告。最初我和专家一对一交流,后来发现,任何一个专家都不足以解决当前遇到的复杂问题,于是我转而搭建智库社群,希望通过推动专家交流来获得更多信息。为了让专家们释放出超越个体的群体智慧,我从自己感兴趣的心理学和信息化知识入手,先阅读,后实践,总结出一条经验,若想获得群体智慧,必须先建立智慧社群;若要建好智慧社群,必须先成为魅力型连接者。
人是社会动物,发展需要贵人相助。当代的贵人不是单数,而是复数,他们是Oliver
Ding(丁健)的学习部落,Helen
Li(李颖生)的个人发展网络,也是我的智慧社群。从智慧社群中获取群体智慧,犹如酿制蜂蜜,你要做蜜蜂,采蜜的同时,帮花儿授粉。你将成为连接众人的节点,推动组织内的想法和智慧流通,你在催生群体智慧的同时,将集百家之所长。美国麻省理工大学的社会物理学家亚历克斯彭特兰教授强调:拥有最好想法的人并不是最聪明的人,而是那些最擅长从别人那里获取想法的人。他将这些人称作魅力型连接者(Charismatic
Connector)。
彭特兰通过大量实验发现,群体智慧水平与其内部互动频率成正比,魅力型连接者则是推动交互的发动机。阳志平(开智学堂创始人)就是典型的魅力型连接者,他将国内一流的青年学者集聚一堂,创建开智书友会,让好学的年轻人以部落形式组队,加入开智学堂和开智世界,形成互助,为众人提供鲜花盛开的园地。下面就如何成为一名魅力型连接者,构建智慧社群,获取群体智慧,分享几点我的观点和建议。
魅力型连接者一段新人指南
如果你是社群新人,那么你要设法讨人喜欢。人们喜欢自己帮助过的人,所以主要任务是让他人帮助你。为此,你要做两件事。
第一,展示自己,让自己看上去像一个值得投资的好项目。
魅力型连接者要好看,要爱美。现在都是线上认识,关系好了才有可能线下见面,所以网络形象就是第一印象,十分关键,个人昵称、头像、简介和签名就是个人推销广告,每个细节都会影响你的估值。《设计心理学3》里有句大实话,好看的东西才好用。人也一样。光环效应下,好看之人方是好人。
第二,请教他人,给他人一个投资自己的机会。
魅力型连接者要好奇,要爱提问题,善用问题连接一切。提问有两点注意:一是提问要适度。问题不宜太过复杂,谁也没义务帮你解决超复杂问题,相反,可以问笨问题,聪明人都是从笨问题开始的。二是提问要公开。公开有三个好处:一是给被提问者社会压力,在众人面前有问不答,有失面子;二来给回答者以社会激励,在众人面前表现自己,总有面子;三来给有同样困惑的朋友知识红利,问了他们不好意思问的问题,给了他们本来得不到的答案,他们得益,你也没损失。
魅力型连接者二段老鸟手册
如果你是社群老鸟,那你要懂得有为才有位的道理,多做贡献,多帮他人,在这个过程中,大胆连接各种人、事、物。这里也是两件事:
第一,教学相长,通过分享知识来提升自己。
《礼记》云: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你将是新人们经常请教的老师。独乐乐不如众乐乐。输出大于输入。你要积极输出,主动分享。《百喻经》里有个愚人集牛乳喻,说愚人怕牛乳挤出来没地方放会变质,就存在牛肚子里,结果可想而知。古人有藏之名山,传之其人的说法,这是稀缺时代的遗迹。当时物资匮乏,大家都养成了把好东西藏起来,留到最后的习惯。但如今是知识过剩时代,把知识藏起来,违背了基本逻辑,最好的结果就是孤芳自赏、锦衣夜行,最差的结果是好点子不分享,隔夜作废。相反,分享就是顺应知识的属性,智力成果保质期短,唯一好处是可以无限复制和分享,在它腐烂之前,最大程度传播出去,与更多人分享,获取反馈,快速迭代,才是正道。
你可能会担心分享的个人成果被人剽窃,不过仔细想想,大可不必。你把所思所想都告诉他人,他人也未必都能理解。即便理解了,也未必能从中受益。即便受益,也未必就对你有害。相反,他受益就是你投资成功,眼下获得助人之乐,远期获得投资回报。更有意思的是,常有歪打正着的时候有些东西对你价值不大,对他人却是宝贝。
20世纪20年代的量子物理学没有宣称过它要达到什么商业目的,却给我们带来了晶体管、激光、纳米技术的认知基础以及更多其他东西。退一万步说,真有人剽窃,发表你的想法,也是帮你布道。只要是通过数字方式发布的东西,互联网时代都有痕迹,诚如舍恩伯格所言,在广泛流行的技术的帮助下,遗忘已经变成了例外,而记忆却成了常态。将来你真要夺回首创身份,总能找到证据。你甚至要多在网上发表文章,积极占坑。阳志平深谙此道,经常在互联网上分享心理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因而成为许多研习者学习时绕不过去的节点。最后,分享还有利于你找到自己的不足。分享之后,若有来自他人的反馈,甚至是批评,即可更快找到改进方向。你越成长,越会感慨提问者和批评者的价值。要以提问者为师,以批评者为镜。
第二,见贤思齐,利用同侪动力来提高效率。
古话说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只要连通社群,老鸟就能充电,获得来自社群的新信息和新动力,提高学习效率。
一是新信息。段子云: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学到一定程度之后,个人精力、能力和资源都会遇到瓶颈,必须向他人学习才能更上一层楼。彭特兰甚至认为,对于提升群体智慧而言,群体内和群体间的探索(exploration)和参与(engagement)的最佳比例是9∶1,即花九分时间精力去发现信息组件,花一分时间精力去设计信息组合。一个连接通畅的社群能为你提供正面与反面案例,让你通过社会观察机会来模仿学习。
二是新动力。一方面,要学会化同侪压力为同侪动力,不要因为其他牛人的碾压而放弃努力。彭特兰指出:平均而言,社会网络激励方法的有效程度几乎是传统的个体激励方法的4倍。对于和指派的对象互动最多的伙伴而言,社会网络激励的效果几乎是传统的个体激励方法的8倍。也就是说,他人的关注比钱更能激励你前进。而且,关系越好,效果越强。伴侣对你的认可比同事有用,同事给你的认可比路人有效。另一方面,要向榜样借力。《自控力》一书指出,意志力可以传染。实验发现,一个举着杠铃的人想到自制力强的朋友比想到自制力弱的朋友能举得时间更久。《成功、动机与目标》一书作者借此引出一种目标感染的技术。苦不苦,想想红军两万五,有效果,也有道理。下次学不动时,想想社群大牛们在做什么,怎么做,你会更有力量。
魅力型连接者三群主攻略
如果你是社群领袖,正在创建新社群,或在改造旧社群,希望籍此产出群体智慧,那你必须先问自己两个问题,一是你打算解决什么样的问题,二是你打算建立什么样的社群。
第一,你打算解决什么样的问题。
你可以把问题分为两类,一是简单问题,即有标准答案的问题;二是复杂问题,即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简单问题,参与回答人数越多,越可能获得正确答案。背后逻辑是,人群中总有知道正确答案的人,其他人答案虽有偏差但可相互抵消,最后群体共识最近于正确答案。再细分下去,填数值请用均值,单选题请用多数。《群体的思维》作者利奥尔左雷夫上TED演讲时就牵了一头牛上台,让现场观众猜牛的体重,最后众人答案的平均值与真实体重相差无几。复杂问题往往没有绝对的标准答案,解题过程需要专业知识,所以专家智慧强于一般公众的个体和群体,但不如有效组织的智慧社群。简言之,简单问题问大众,复杂问题问专家。
有趣的是预测未来。未来有标准答案,所以专家表现不如大众。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管理心理学教授菲利普泰特洛克调查了284个以对政治或经济形势进行评论或建议谋生的专家,要求他们在各自的专业领域做出预测。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到2003年,他总共积累了82361个预测。两年后,他写了《专家的政治判断》。总体上说,专家的判断不佳,甚至不如粗略的外推算法,即看着后视镜向前开车都比他们预测的准。很不幸的是,大众就是用简单启发式(直觉)来推断未来,所以经常打败专家。《超级预测者》提出一种更优秀的方法,即找到一批善于预测未来的专家,用一套加权的方法来计算他们对未来某个特定事件发生概率的估值。这是智慧社群的逻辑群体智慧高于个体智慧,可以理解。
第二,你打算建立一个什么样的社群。
系统论认为,系统的功能由要素的结构决定。五官相同,布局不同,颜值不同。社群亦然。社群之为系统,要素就是人,有规模差异,包括数量差异和质量差异;结构主要是人际关系,由规则决定,包括正式规则和潜规则。以规模和规则为维度,可以粗略将社群分为四类:
一类社群规模庞大,规则复杂,如开智社群,数千人规模,要学习开智学堂app,
github, markdown,最好再改入Mac,并需遵循许多阳先生的教诲。这类社群具备了生成群体智慧的全部条件,缺点是运维成本高,需要多名魅力型连接者协助群主开展工作。
二类社群规模庞大,规则简单,如庐客汇,上万人规模,交年费,每周微信听课即可。这类社群并不智慧,能否产出群体智慧全靠运气,如舍基所言,它追求的是无组织中的组织。这种理想化的模式较难操作,看似无需魅力型连接者,实际上最需要燃烧你的激情。如果管理不当,这类自组织社群很可能退化为乌合之众。
第三类是社群规模较小,规则复杂,如我带领的温州信息化研究中心团队,由18位各个学科的博士硕士组成,有完善的管理制度,大家平日里线上交流,定期线下开会,合作推进研究项目,在规则框架内高频互动,产出群体智慧。这类小精尖团队只需一名魅力型连接者即可运作。
第四类社群规模较小,规则简单,这类社群要么处于发展初期,要么处于死亡前夕,应增加规模或规则,向第二三类社群演进。显然,这需要魅力型连接者的大力参与。
明确了四类社群后,你可从自己希望解决的问题出发,从第四类起步,边做边完善,逐步升级到第二类或第三类,再向第一类迈进。
关于社群规模和规则,我有一些思考。
第一,在扩大群体规模时,必须坚持专业性、多样性和独立性原则。
大脑神经网络是智慧社群的最佳比喻。神经科学家尼克莱利斯(Miguel
Nicolelis)发现,脑机接口需要一定数量的神经元来维持运行。他逐个减少连接到脑机接口的神经元数量,发现神经元越少,算法表现越差,到10~20个神经元时,算法表现骤降,由此它得出结论,单个神经元不足,少量神经元即可,大量神经元更好。你的智慧社群也要有一定规模来支撑基本热度,确保每个时段都有人参与讨论,不至于冷场。在此基础上,你还要尽可能地扩大社群规模,所谓多者异也。所谓大而不倒,智慧社群人数突破一定临界点时,即可达到全知状态,即无论什么问题,都能找到了解相关情况的专家,或者认识这类专家的专家,提供线索,支撑进一步的讨论。
扩大规模意味着选人,有三个原则:一是专业性原则,邀请入群的新人须在特定领域有过硬专业素养,最好是实践型专家。若是打造程序员社群,就要找大公司的一流程序员。二是多样性原则,海纳百川,寻找不同时空背景下不同特点的人,扩大人员覆盖面。一流程序员也要分分类,找男的、女的、老的、小的、国内的、国外的、专业的、业务的,五花八门的人。三是独立性原则,寻找有独立精神,能独立思考,会坚持己见,敢批评他人的人。独立性原则帮助我们避免群体思维(Group
Thinking)、群体极化(Group Polarization)和社会流瀑效应,后三者可谓会导致群体智慧的坍塌。
群体思维是指群组内的成员由于社会压力而形成一种自欺欺人,强迫性同意,以及与群组价值观和道德观一致的思维模式。群体极化是指团体成员一开始即有某种偏向,在协商后,人们超偏向的方向继续移动,最后形成极端的观点。社会流瀑效应则是指,当流瀑发生时,信念和观点从一些人那里传播到另一些人,以致许多人不是依靠自己实际所知,而是依靠(自己认为)别人持有什么想法。这种信念很可能是错误的,因为人们不是依靠自己私人的信息,而是依靠自己所信任的别人做出的判断。
在优化群体规则时,必须坚持互动性、开放性和包容性原则。
有观点认为,规模达到一定程度时,系统必须优化规则以实现升级,否则就会崩溃。优化规则比扩大规模更难,也更具可复制性,单点突破即可全面推广。人是认知的吝啬鬼,所以群规少即是多。刘邦进咸阳,仅约法三章。之后若必须增设规则,则要分步到位,尽量顺应人性,减少阻力。
根据规则的精细化程度,社群可以分为强组织、自组织和弱组织三种模式。弱组织我不推荐,强组织需要较多魅力型连接者参与,自组织看上去很美,做起来很难。这种模式有一个重大缺陷,就是依靠大量的失败换取成功,只适用于失败成本较低的行为,而且需要社会网络激励来鼓励更多人次的反复试错,所以很挑环境。现实中这两个条件都难满足,所以自组织经常变成无组织。自组织规则简单,难以承载激励魅力型连接者的复杂规则设计,加上社群规模往往很大,造成魅力型连接者穿针引线的任务很重,结果是留不住魅力型连接者。管理者燃烧激情,自组织就见成效,社群开始火爆,一旦耗尽离开,自组织就碎片化,社群趋于冷寂。
规则的设计需遵循以下原则:
一是互动性原则。规则必须有利于互动,降低所有成员尤其是连接者的成本,提高所有成员尤其是连接者的收益。以微信群为例,当群规模超过邓巴数(150人)时,陌生关系出现,群管理员应编制并发布《群友录》,降低新人认识老人的成本;同时,做好新人介绍,降低老人认识新人的成本。群管理员还要招募社群志愿者,勤用@,做好话题问答组织工作,培养新的魅力型连接者。
二是开放性原则。人员要保持开放,社员可以自由进出,既为社群带来新鲜血液,也可回击搭便车行为。同时,话题要保持开放,问答向所有人开放,鼓励人人参与。
三是包容性原则。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人类的神经网络是个很稳定的系统,尽管神经元90%的时间都在错误地放电。要用制度化手段去保护每个社员的言论自由,将包容不同意见写进群规。包容性原则的目的是建立容错机制,创造一种让人提出愚蠢问题的安全氛围很重要,使得错误成为社群进步的基石。
彭特兰认为:在社会接触驱动想法流的过程中,起作用的不是直接互动的数量,而是与他人的观点和表达的接触量,包括通过对话的直接接触和通过偶尔观察的间接接触。
总之,成为魅力型连接者,构建群体智慧社群,有许多方法和技巧,但我认为真诚永远都是第一位的。不论你现在身处哪个阶段,听从内心,真诚表达,总是能帮助你离智慧和真知更近一些。

倪考梦
温州市决策咨询办公室主任
北京大学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温州信息化研究主任、温州民间智库创始人

【后记】
终点与开端
社群的终结没有关系。导致社群终结的原因很多:成员搬离,目标达成,兴趣转移,出现其他更为重要的事件,抑或无法再为成员提供服务。在社群解散时,成员们的关系仍可能持续下去。社群的真正目的是通过某种方法让成员们获得提高,考虑到这一点,即便成员们从某个时间点开始停止集会也没有关系。或许,社群的解散表示你无法再保留神殿、举行仪式或是使用符号了。但是如果运气好的话,你仍然能保持在社群中建立起来的友谊,单凭这一点,就算是一种成功了。
如果你因为社群即将解散而担心失败,请记住,终点并不一定意味着失败。或许,你所建立的社群只是为了解决彼时的所需,而现在,你已经有了迎接下一个任务的条件。我最喜欢用的一个例子,是在海王星工作室工作的朋友艾米丽与我分享的。她告诉我,她曾经在一个电影项目上投入了三年的时间,并在其间与同事们变得亲密无间。无论从任何标准来看,他们都组成了一个社群。大家一起庆祝,在危难中互相支持并聆听彼此的故事。电影制作一完成,团队便自然而然地解散,成员们继续投入到另外的电影项目。艾米丽在电影圈工作了十多年,对于这样的周期也经历过很多次。这并不是社群有问题:只是社群的成员们成功完成了他们的目标,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艾米丽告诉我,解散后,成员们仍然会互相来往。她会在工作室或其他项目中见到这些朋友,还会与他们探索以什么方式再次展开合作。大家都通过新的项目加入了新的社群,并通过新的方式在事业和个人领域得到了成长。

从致谢开始
大家可能记得,在本书的开头我曾告诉大家,在生命中的很多年里,我都不知道自己归属何处。换一种方式来说,那些年里的我不觉得自己是所在的地方和所认识的任何人中的一员。现在,我不再这样想了。无论你是谁,无论你在哪里阅读这本书,我都希望能将我所知的打造归属感的最有效的方法与大家分享。就像我在本书开头提到的那样,当人们相信彼此之间存在着相互关爱时,社群就形成了。想要达到这种效果,我所知的最快的方式就是告诉人们他们对你的重要性。没错,感谢人们对你的生命产生的影响。这个理念太过简单,以至于几乎无法让人信服其有效性。我向你保证,这招是灵验的。在这里,我跟大家分享一个我使用这个理念的
方法。
我在过生日的时候有一个习惯,当天,我会腾出时间至少做两件事情。第一件事是给自己写一封信,记录过去一年发生的事情、我的感受,以及未来想要做的事情。这种方法,让我得以对自己利用时间的方式以及共处的人加以审视。在此之后,我会将对我产生影响的人列出来,并按照清单顺序一个个致电。我的每一通电话的唯一目标,就是告诉他们,我认识到了他们为我所做的付出、对我的影响以及在我生命中的重要性。有的时候,他们做的是对困境中的我出手相助这样的大事;有的时候,他们只是向我伸出友谊之手,让我感到自己是受欢迎的。我从来不会夸大其词,只是原原本本地让他们知道,他们对我的生命产生了影响。电话的内容,差不多是这样的:
梅丽塔,
我打电话来是因为今天是我的生日。
这对我来说是一个自我反省的日子。
我会回顾过去的一年,看看生命中出现了哪些人,又有哪些人参与打造了我这一年的历程。
打电话的原因,是我想让你知道,我会将你对我的付出放在心上:
你邀请我到你家。
将我介绍给你的朋友。
当我遇到重大问题的时候,你毫不犹豫地与我分享你的专业意见。
你是个非常慷慨的人。
我觉得,无论一天中的哪个时段给你打电话,你都会尽己所能地给予我支持和鼓励。
这对我的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对此我非常珍视。
我打电话,就是要说这些。
有的朋友告诉我,这些简短的电话对他们心情的影响能持续一周之久,也有朋友说,接到这些电话的时候,他们正在经历人生中巨大的困难。我一般会将这些信息留在电话留言里,并告诉朋友们,他们可以选择回电,但这不是必需的。一些朋友对我恩深义重(比如本内特博士。我的母亲在国外旅行时出了事故,本内特博士用丛林中的树枝为她做了一个脊柱板),对于这样的朋友,我会诚恳地说:我实在找不到语言来形容我们的友谊有多深重。
打完电话之后,一件神奇的事情便会发生。我生命中的二三十个朋友都意识到了他们在我生命中的重要性,也感觉到了我对他们的关爱。其中一部分朋友会直接告诉我:我也有同感。这样一来我就知道,我也是有人关爱的。在仅仅几个小时的时间里,我生命中的支持群体便更加强大了。我坚信,无论发生什么事,都有人想要为我提供帮助,也知道我会把他们放在心上。这是全世界对我来说最为重要的社群。我不需要在其他社群的内圈有一席之地,这些对我来说只是身外之物。
如果想尽快创造社群,现在就可以练习让生命中重要的人知道他们对你的重要性。如果这些人中的一部分人表示你对他们也很重要,你的社群就形成了。在此基础上,你便可以对社群进行扩大。做这件事并不一定非要等到生日当天,我发现,想要告诉别人他们对你的重要性,任何理由都行得通。你可以告诉他们你读了一本专家写的书,是书的作者启发你这样做的。但是,你不一定非要这样说。如果想不出好的理由,你可以借鉴我下文中的简单提示。如果这些提示对你不适用,可以用其他方法。
我给你打电话,是因为我正在寻找那些让我的生活变得更好的人。
我想到了你。
我想告诉你,我认识到了你的付出,并且心怀感激。
你的付出对我来说很重要,
对我的生活产生了影响。
我想说的,就是这些。
绝大多数人永远也不会说出这样的话。因此当这些话从你口中说出的时候,难免听上去怪怪的,但这种怪,是一种让人舒服的怪。从来没有人因为我打这样的电话而感到不快,反倒有许多人感觉自己重获了赏识,并成为一个日渐壮大的社群的一员。


魅力型连接者和群体智慧

当初,卡斯帕罗夫输给深蓝后,提出并实践了人机合作的构想,由此诞生了一批半人马型选手,他们是人类和人工智能结合的赛博格(Cyborg),人类棋手会听取那些人工智能提出的走棋建议,偶尔也会否决他们。半人马垄断了国际象棋领域,目前自由式国际象棋比赛世界冠军是两位业余棋手和八台计算机的半人马组合。彼得蒂尔在Paypal和Plantir也运用人机合作策略来做商业智能和决策咨询服务,取得良好成效。王煜全还分享过一个惊悚故事:美军用脑波设备将多名士兵大脑联网,以快速检查卫星图片中可疑建筑物。这些案例告诉我们,凯文凯利在《技术元素》中提出生物的技术化和技术的生物化趋势正在逐步合流,人机合作的半人马状态或许是人机合体之前的过渡阶段。半人马借助信息化和社群化手段,有效地组合人工智能和人类群体智能的优点,胜过纯粹的人工智能和纯粹的人类群体智能,因而成为我们的优势策略。基于这一判断,我认为不远的未来,人皆为半人马,兼顾人心与马力。马力来自我们对信息化工具的掌握,对人工智能的驾驭;人心则来自于我们对社群化技术的熟悉,对群体智慧的获取。
如何获取群体智慧?最初是工作需要促使我思考这个问题。我的工作是为地方党委、政府运营官方智库,具体就两句话和专家打交道,为领导写报告。最初我和专家一对一交流,后来发现,任何一个专家都不足以解决当前遇到的复杂问题,于是我转而搭建智库社群,希望通过推动专家交流来获得更多信息。为了让专家们释放出超越个体的群体智慧,我从自己感兴趣的心理学和信息化知识入手,先阅读,后实践,总结出一条经验,若想获得群体智慧,必须先建立智慧社群;若要建好智慧社群,必须先成为魅力型连接者。
人是社会动物,发展需要贵人相助。当代的贵人不是单数,而是复数,他们是Oliver Ding(丁健)的学习部落,Helen Li(李颖生)的个人发展网络,也是我的智慧社群。从智慧社群中获取群体智慧,犹如酿制蜂蜜,你要做蜜蜂,采蜜的同时,帮花儿授粉。你将成为连接众人的节点,推动组织内的想法和智慧流通,你在催生群体智慧的同时,将集百家之所长。美国麻省理工大学的社会物理学家亚历克斯彭特兰教授强调:拥有最好想法的人并不是最聪明的人,而是那些最擅长从别人那里获取想法的人。他将这些人称作魅力型连接者(Charismatic Connector)。
彭特兰通过大量实验发现,群体智慧水平与其内部互动频率成正比,魅力型连接者则是推动交互的发动机。阳志平(开智学堂创始人)就是典型的魅力型连接者,他将国内一流的青年学者集聚一堂,创建开智书友会,让好学的年轻人以部落形式组队,加入开智学堂和开智世界,形成互助,为众人提供鲜花盛开的园地。下面就如何成为一名魅力型连接者,构建智慧社群,获取群体智慧,分享几点我的观点和建议。
魅力型连接者一段新人指南
如果你是社群新人,那么你要设法讨人喜欢。人们喜欢自己帮助过的人,所以主要任务是让他人帮助你。为此,你要做两件事。
第一,展示自己,让自己看上去像一个值得投资的好项目。
魅力型连接者要好看,要爱美。现在都是线上认识,关系好了才有可能线下见面,所以网络形象就是第一印象,十分关键,个人昵称、头像、简介和签名就是个人推销广告,每个细节都会影响你的估值。《设计心理学3》里有句大实话,好看的东西才好用。人也一样。光环效应下,好看之人方是好人。
第二,请教他人,给他人一个投资自己的机会。
魅力型连接者要好奇,要爱提问题,善用问题连接一切。提问有两点注意:一是提问要适度。问题不宜太过复杂,谁也没义务帮你解决超复杂问题,相反,可以问笨问题,聪明人都是从笨问题开始的。二是提问要公开。公开有三个好处:一是给被提问者社会压力,在众人面前有问不答,有失面子;二来给回答者以社会激励,在众人面前表现自己,总有面子;三来给有同样困惑的朋友知识红利,问了他们不好意思问的问题,给了他们本来得不到的答案,他们得益,你也没损失。
魅力型连接者二段老鸟手册
如果你是社群老鸟,那你要懂得有为才有位的道理,多做贡献,多帮他人,在这个过程中,大胆连接各种人、事、物。这里也是两件事:
第一,教学相长,通过分享知识来提升自己。
《礼记》云: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你将是新人们经常请教的老师。独乐乐不如众乐乐。输出大于输入。你要积极输出,主动分享。《百喻经》里有个愚人集牛乳喻,说愚人怕牛乳挤出来没地方放会变质,就存在牛肚子里,结果可想而知。古人有藏之名山,传之其人的说法,这是稀缺时代的遗迹。当时物资匮乏,大家都养成了把好东西藏起来,留到最后的习惯。但如今是知识过剩时代,把知识藏起来,违背了基本逻辑,最好的结果就是孤芳自赏、锦衣夜行,最差的结果是好点子不分享,隔夜作废。相反,分享就是顺应知识的属性,智力成果保质期短,唯一好处是可以无限复制和分享,在它腐烂之前,最大程度传播出去,与更多人分享,获取反馈,快速迭代,才是正道。
你可能会担心分享的个人成果被人剽窃,不过仔细想想,大可不必。你把所思所想都告诉他人,他人也未必都能理解。即便理解了,也未必能从中受益。即便受益,也未必就对你有害。相反,他受益就是你投资成功,眼下获得助人之乐,远期获得投资回报。更有意思的是,常有歪打正着的时候有些东西对你价值不大,对他人却是宝贝。
20世纪20年代的量子物理学没有宣称过它要达到什么商业目的,却给我们带来了晶体管、激光、纳米技术的认知基础以及更多其他东西。退一万步说,真有人剽窃,发表你的想法,也是帮你布道。只要是通过数字方式发布的东西,互联网时代都有痕迹,诚如舍恩伯格所言,在广泛流行的技术的帮助下,遗忘已经变成了例外,而记忆却成了常态。将来你真要夺回首创身份,总能找到证据。你甚至要多在网上发表文章,积极占坑。阳志平深谙此道,经常在互联网上分享心理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因而成为许多研习者学习时绕不过去的节点。最后,分享还有利于你找到自己的不足。分享之后,若有来自他人的反馈,甚至是批评,即可更快找到改进方向。你越成长,越会感慨提问者和批评者的价值。要以提问者为师,以批评者为镜。
第二,见贤思齐,利用同侪动力来提高效率。
古话说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只要连通社群,老鸟就能充电,获得来自社群的新信息和新动力,提高学习效率。
一是新信息。段子云: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学到一定程度之后,个人精力、能力和资源都会遇到瓶颈,必须向他人学习才能更上一层楼。彭特兰甚至认为,对于提升群体智慧而言,群体内和群体间的探索(exploration)和参与(engagement)的最佳比例是9∶1,即花九分时间精力去发现信息组件,花一分时间精力去设计信息组合。一个连接通畅的社群能为你提供正面与反面案例,让你通过社会观察机会来模仿学习。
二是新动力。一方面,要学会化同侪压力为同侪动力,不要因为其他牛人的碾压而放弃努力。彭特兰指出:平均而言,社会网络激励方法的有效程度几乎是传统的个体激励方法的4倍。对于和指派的对象互动最多的伙伴而言,社会网络激励的效果几乎是传统的个体激励方法的8倍。也就是说,他人的关注比钱更能激励你前进。而且,关系越好,效果越强。伴侣对你的认可比同事有用,同事给你的认可比路人有效。另一方面,要向榜样借力。《自控力》一书指出,意志力可以传染。实验发现,一个举着杠铃的人想到自制力强的朋友比想到自制力弱的朋友能举得时间更久。《成功、动机与目标》一书作者借此引出一种目标感染的技术。苦不苦,想想红军两万五,有效果,也有道理。下次学不动时,想想社群大牛们在做什么,怎么做,你会更有力量。
魅力型连接者三群主攻略
如果你是社群领袖,正在创建新社群,或在改造旧社群,希望籍此产出群体智慧,那你必须先问自己两个问题,一是你打算解决什么样的问题,二是你打算建立什么样的社群。
第一,你打算解决什么样的问题。
你可以把问题分为两类,一是简单问题,即有标准答案的问题;二是复杂问题,即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简单问题,参与回答人数越多,越可能获得正确答案。背后逻辑是,人群中总有知道正确答案的人,其他人答案虽有偏差但可相互抵消,最后群体共识最近于正确答案。再细分下去,填数值请用均值,单选题请用多数。《群体的思维》作者利奥尔左雷夫上TED演讲时就牵了一头牛上台,让现场观众猜牛的体重,最后众人答案的平均值与真实体重相差无几。复杂问题往往没有绝对的标准答案,解题过程需要专业知识,所以专家智慧强于一般公众的个体和群体,但不如有效组织的智慧社群。简言之,简单问题问大众,复杂问题问专家。
有趣的是预测未来。未来有标准答案,所以专家表现不如大众。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管理心理学教授菲利普泰特洛克调查了284个以对政治或经济形势进行评论或建议谋生的专家,要求他们在各自的专业领域做出预测。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到2003年,他总共积累了82361个预测。两年后,他写了《专家的政治判断》。总体上说,专家的判断不佳,甚至不如粗略的外推算法,即看着后视镜向前开车都比他们预测的准。很不幸的是,大众就是用简单启发式(直觉)来推断未来,所以经常打败专家。《超级预测者》提出一种更优秀的方法,即找到一批善于预测未来的专家,用一套加权的方法来计算他们对未来某个特定事件发生概率的估值。这是智慧社群的逻辑群体智慧高于个体智慧,可以理解。
第二,你打算建立一个什么样的社群。
系统论认为,系统的功能由要素的结构决定。五官相同,布局不同,颜值不同。社群亦然。社群之为系统,要素就是人,有规模差异,包括数量差异和质量差异;结构主要是人际关系,由规则决定,包括正式规则和潜规则。以规模和规则为维度,可以粗略将社群分为四类:
一类社群规模庞大,规则复杂,如开智社群,数千人规模,要学习开智学堂app, github, markdown,最好再改入Mac,并需遵循许多阳先生的教诲。这类社群具备了生成群体智慧的全部条件,缺点是运维成本高,需要多名魅力型连接者协助群主开展工作。
二类社群规模庞大,规则简单,如庐客汇,上万人规模,交年费,每周微信听课即可。这类社群并不智慧,能否产出群体智慧全靠运气,如舍基所言,它追求的是无组织中的组织。这种理想化的模式较难操作,看似无需魅力型连接者,实际上最需要燃烧你的激情。如果管理不当,这类自组织社群很可能退化为乌合之众。
第三类是社群规模较小,规则复杂,如我带领的温州信息化研究中心团队,由18位各个学科的博士硕士组成,有完善的管理制度,大家平日里线上交流,定期线下开会,合作推进研究项目,在规则框架内高频互动,产出群体智慧。这类小精尖团队只需一名魅力型连接者即可运作。
第四类社群规模较小,规则简单,这类社群要么处于发展初期,要么处于死亡前夕,应增加规模或规则,向第二三类社群演进。显然,这需要魅力型连接者的大力参与。
明确了四类社群后,你可从自己希望解决的问题出发,从第四类起步,边做边完善,逐步升级到第二类或第三类,再向第一类迈进。
关于社群规模和规则,我有一些思考。
第一,在扩大群体规模时,必须坚持专业性、多样性和独立性原则。
大脑神经网络是智慧社群的最佳比喻。神经科学家尼克莱利斯(Miguel Nicolelis)发现,脑机接口需要一定数量的神经元来维持运行。他逐个减少连接到脑机接口的神经元数量,发现神经元越少,算法表现越差,到10~20个神经元时,算法表现骤降,由此它得出结论,单个神经元不足,少量神经元即可,大量神经元更好。你的智慧社群也要有一定规模来支撑基本热度,确保每个时段都有人参与讨论,不至于冷场。在此基础上,你还要尽可能地扩大社群规模,所谓多者异也。所谓大而不倒,智慧社群人数突破一定临界点时,即可达到全知状态,即无论什么问题,都能找到了解相关情况的专家,或者认识这类专家的专家,提供线索,支撑进一步的讨论。
扩大规模意味着选人,有三个原则:一是专业性原则,邀请入群的新人须在特定领域有过硬专业素养,最好是实践型专家。若是打造程序员社群,就要找大公司的一流程序员。二是多样性原则,海纳百川,寻找不同时空背景下不同特点的人,扩大人员覆盖面。一流程序员也要分分类,找男的、女的、老的、小的、国内的、国外的、专业的、业务的,五花八门的人。三是独立性原则,寻找有独立精神,能独立思考,会坚持己见,敢批评他人的人。独立性原则帮助我们避免群体思维(Group Thinking)、群体极化(Group Polarization)和社会流瀑效应,后三者可谓会导致群体智慧的坍塌。
群体思维是指群组内的成员由于社会压力而形成一种自欺欺人,强迫性同意,以及与群组价值观和道德观一致的思维模式。群体极化是指团体成员一开始即有某种偏向,在协商后,人们超偏向的方向继续移动,最后形成极端的观点。社会流瀑效应则是指,当流瀑发生时,信念和观点从一些人那里传播到另一些人,以致许多人不是依靠自己实际所知,而是依靠(自己认为)别人持有什么想法。这种信念很可能是错误的,因为人们不是依靠自己私人的信息,而是依靠自己所信任的别人做出的判断。
在优化群体规则时,必须坚持互动性、开放性和包容性原则。
有观点认为,规模达到一定程度时,系统必须优化规则以实现升级,否则就会崩溃。优化规则比扩大规模更难,也更具可复制性,单点突破即可全面推广。人是认知的吝啬鬼,所以群规少即是多。刘邦进咸阳,仅约法三章。之后若必须增设规则,则要分步到位,尽量顺应人性,减少阻力。
根据规则的精细化程度,社群可以分为强组织、自组织和弱组织三种模式。弱组织我不推荐,强组织需要较多魅力型连接者参与,自组织看上去很美,做起来很难。这种模式有一个重大缺陷,就是依靠大量的失败换取成功,只适用于失败成本较低的行为,而且需要社会网络激励来鼓励更多人次的反复试错,所以很挑环境。现实中这两个条件都难满足,所以自组织经常变成无组织。自组织规则简单,难以承载激励魅力型连接者的复杂规则设计,加上社群规模往往很大,造成魅力型连接者穿针引线的任务很重,结果是留不住魅力型连接者。管理者燃烧激情,自组织就见成效,社群开始火爆,一旦耗尽离开,自组织就碎片化,社群趋于冷寂。
规则的设计需遵循以下原则:
一是互动性原则。规则必须有利于互动,降低所有成员尤其是连接者的成本,提高所有成员尤其是连接者的收益。以微信群为例,当群规模超过邓巴数(150人)时,陌生关系出现,群管理员应编制并发布《群友录》,降低新人认识老人的成本;同时,做好新人介绍,降低老人认识新人的成本。群管理员还要招募社群志愿者,勤用@,做好话题问答组织工作,培养新的魅力型连接者。
二是开放性原则。人员要保持开放,社员可以自由进出,既为社群带来新鲜血液,也可回击搭便车行为。同时,话题要保持开放,问答向所有人开放,鼓励人人参与。
三是包容性原则。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人类的神经网络是个很稳定的系统,尽管神经元90%的时间都在错误地放电。要用制度化手段去保护每个社员的言论自由,将包容不同意见写进群规。包容性原则的目的是建立容错机制,创造一种让人提出愚蠢问题的安全氛围很重要,使得错误成为社群进步的基石。
彭特兰认为:在社会接触驱动想法流的过程中,起作用的不是直接互动的数量,而是与他人的观点和表达的接触量,包括通过对话的直接接触和通过偶尔观察的间接接触。
总之,成为魅力型连接者,构建群体智慧社群,有许多方法和技巧,但我认为真诚永远都是第一位的。不论你现在身处哪个阶段,听从内心,真诚表达,总是能帮助你离智慧和真知更近一些。
倪考梦
温州市决策咨询办公室主任
北京大学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温州信息化研究主任、温州民间智库创始人

在我的职业生涯中,我一直与科技、财经、政府以及社会改革机构中的领导人一起合作,创造意义深远的变革。我从灵修的传统中汲取一定程度的养分,帮助这些领导者理解如何建立忠诚,加强自我认识,实践共同的价值观。当领导者创造出一个精力充沛而坚定忠诚的社群时,他们也就搭建了坚韧有效的人际关系。而这些关系,会衍生出巨大的变革。这本书是这项工作的一个延伸。这本书首要(但不是唯一)的意图,是帮助那些想要将人们团结在一起的勇敢之人,打造出使人进步、给人满足且意义深远的结果。有的时候,这所谓的结果指的就是一个能够改变地球未来的社群。但现在,我们暂且放一放这个话题。
在人生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一直有一种局外人的感觉,而这,也是我能写这本有关打造社群以及归属感的书的原因。我所说的局外人,是指那种怀疑我到底能不能拥有我想要的朋友以及世上到底有没有我能融进去的地方的人。曾经的我,会因孤单难耐而在黑夜中独自哭泣。二十岁出头的时候,想要寻找一个灵修社群的我,会跟着表妹埃琳一起去位于洛杉矶的年轻时尚的大教堂。礼拜随着现代赞美诗乐队的强拍鼓点拉开帷幕,在那一刻,教堂中的一千多人几乎同时站起身来,双手在空中舞动,并跟着音乐摇摆。礼拜进行到一半,我再也不想假装自己乐在其中了,我喜欢的形式,要比这舒缓沉静很多。于是,我便坐下了。
我至今仍然记得那些对独自坐下的我投来的不满目光。很明显,我不属于这里。多年来,我探寻了许许多多的团体,想要找到一个适合我的、容纳我的群体。
二十五岁那年,我作为美国和平护卫队的成员,远赴赞比亚北部,靠近刚果扎伊尔边境一带。离开家的时候,我向往能够遇到像我憧憬中一样勇敢而敢于冒险的人。村子里的人们慷慨欢迎了我的到来,但身处一个有着不同语言和食物的陌生地方,许多个夜晚,我都受着孤独感的侵袭。没能融入那个环境其实并不意外,但我同时也记得那些与其他志愿者一起坐在篝火旁的夜晚。在这些时候,不远处经常会摞起一箱箱的啤酒,而身后总有人在乐此不疲地玩着一系列的喝酒游戏。一天晚上,一位我暂且叫作拉尔夫的志愿者对我说:我不相信从不喝醉的人。我不喝酒,这么说,他是不信任我的。
通过那场谈话以及几个类似的夜晚,我发现,我其实与这些志愿者也是格格不入的。
离开和平护卫队之后,我搬到了纽约市,依然盼望着能够找到我可以归属的群体。曼哈顿东区的一位牧师,将C. S. 刘易斯(Clive StaplesJackLewis)一篇名为《内圈》的演讲的精髓传达给了我。刘易斯写道,我们都想要进入私密的圈子,这些群体,要比我们现在所属的群体更私密也更高端。问题不在圈子本身,而在于我们想要进入圈子的欲望与期盼,这种欲望会驱使好人做出伤天害理的事情。而这,就是人们尚未意识到的导致不幸福的原因。刘易斯继续解释道,不幸的是,真正进入这些私人圈子时,我们总会发现,还有一个更吸引人且更为私密的圈子在前头。这个规律在我们打破之前将一直延续下去。而这,就是小圈子的陷阱。
刘易斯的方法是,寻找我们喜欢做的事情,并经常去做,然后邀请那些同样喜欢做这些事情的人加入我们。加入进来的人会创造出一种特殊的关系,让我们逃脱小圈子的陷阱。这种关系,就叫作友情。这个理念,给了我启发,如果找不到合适的社群,或许我能够自己创造。当时,我在没有充足技术和资源的情况下制作了一个后来变成PBS独立纪录片的项目。另外,我还将被一家无视劳工法的公司所虐待的酒店服务人员组织了起来。我逐渐明白,建立社群对于这两件事情的成功都是很重要的。
三十多岁的时候,我到耶鲁大学研究生院学习宗教、伦理以及哲学。在那里,我学到了很多传承千年、将遍布全世界的人们团结在一起的理念。我学到了犹太人如何在一个敌意满满的帝国里团结一心,学到了再洗礼派如何为了与罗马教堂抗争而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学到了禅宗僧侣时至今日仍然劝阻外人参加他们长期保留下来的秘密仪式,学到了耆那教徒如何在一个充满暴力的世界维系着他们纯粹的同情心,以及环保派修女如何团结一心弘扬围绕我们与地球的关系建立起的新神学。在漫长的岁月流转中,千千万万的人在充满了暴力和杀戮的时期坚守在一起,其中的很多人取得了巨大的成果,我们至今仍能见到这些人的子孙后裔。即便规模不大,即使遭遇灭顶之灾,这些群体仍能坚守一心,这着实令人鼓舞。能从他们身上学到的东西太多,这些经验不仅很容易用于世俗的社群中,在灵修社群中也同样适用。
到达耶鲁大学后,我清楚地意识到,这所大学的历史是如此悠久,品牌是如此卓然,以至于许多像我一样的学生会觉得自己永远也不配真正融入这里。我们认定自己只是虚有其表,担心随时会有人让我们原形毕露、打包走人。耶鲁大学中弥漫着许多孤单和恐惧。秉持刘易斯的箴言,我和当时还是我女朋友、后来成为我妻子的索琦塔每个周五的晚上都会在自家举行晚宴。我们会烹制一顿由好几道菜组成的大餐,将食物分给任何来赴宴的人。
在耶鲁的第一个学期,我经常会感觉我们许下了一个愚蠢的承诺。有的客人会在最后一刻临时悔约,有时我做了一大桌菜肴,却只有三个人来赴宴。另外,我还得婉拒周五在校园以及纽约的其他有趣的活动。可是时间一久,事情便发生了变化。由于坚持和努力,我们的晚宴积累了人气。不过,在宴请了五百多位客人之后,我们俩筋疲力尽。但我们没有停止晚餐宴请,而是组织了一队志愿者来策划菜谱、烹饪菜肴以及布置环境。阿尔詹自愿提出管理和任命晚宴协调者,而山姆则会统筹赞助人和客人名单。
在制作晚餐、分享食物以及打扫厨房的过程中,我和很多人建立了最为珍贵的友谊。这些朋友与我一起跨越国界,在我的婚礼现场陪伴在我身旁。当我陷入谷底,我会打电话给他们,不致独自落泪。而有的时候,他们也会在我的客厅里潸然泪下。现在的我们对于彼此而言,就是我的朋友尼克所说的凌晨三点的朋友。我们知道,如果在凌晨三点接到对方打来的电话,我们会询问彼此该如何帮忙,然后采取行动。我们让彼此变得坚强了许多。
在纽黑文度过的第六个年头,我的朋友梅洛带我到耶鲁大学学生食堂吃午饭。我俩在餐厅北面的一张长桌前坐下,他跟我分享了一个特别的故事。他告诉我,在耶鲁的第一年是他人生中最艰难的一年。他来自菲律宾,美国的文化、新英格兰的气候以及学校的课业已经让他穷于应付,而他做内科医生的妻子洁斯又不能在康涅狄格州工作。为了勉强度日,她只得在几百公里外工作和居住。第一学期,他母亲的癌症也逐渐恶化,他却没钱买机票回马尼拉给母亲一个惊喜。在母亲去世时,他连见面道别或者最后一次说再见的机会都没有。像我经常所做的那样,他也常在夜里独自饮泣。暑假的时候,在马尼拉的家中,他下定决心永远不回纽黑文了,即便他获得了全额奖学金,即便他是整个耶鲁寥寥无几的菲律宾人中的一位,这些都不重要了。实在太艰难了,他应付不来。
梅洛说:但后来,我想到了邀请我在家共进晚餐的你。我知道,我是有所归属的。我知道,我不是一个人,而这,给了我回到美国的勇气。他那天邀请我吃午餐的时候,我并不知道,他下个月就要毕业了,而邀我吃饭,是想让我知道我改变了他的整个人生。打造社群看似简单甚至枯燥,却同时也能改变人们的生活。我们不仅仅是在做晚餐,更是在打造提供服务、支持以及疗愈的情谊。
改变,近在眼前
在学习宗教的时候,我有一点认识,就是我们对于社群的体验在二三十年间发生了改变。最近几十年间,表达无人倾谈、难以启齿的话题的人数比以前翻了三倍。不仅如此,在这段时间里,人均社交网络的规模也缩小了三分之一。实际上,表示没有知心朋友的人要比有知心朋友的人更多。与上一代人相比,以三十岁以下人群为首的美国人中,参与正式宗教组织的人已经出现了下降趋势。而这些宗教机构,往往是社群价值观的基础。根据2012年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的报道:现今,15的美国民众以及13的30岁以下的成年人没有宗教信仰,在皮尤研究中心的调查中,这个比例还从未如此之高过。不仅如此,在这些无信仰的成年人中,大约34(74%)的人在宗教环境中长大,却选择了放弃宗教。最让调查者感到吃惊的是,与普通民众中的其他成年人相比,这些没有宗教信仰的成年人表示自己归属于有共同信仰的群体的概率较低,认为价值观对于他们来说很重要的概率也较低。不过这些数据并不意味着美国人对于上帝或灵性的看法有任何改变,相反,绝大多数人仍然表示上帝和灵性是很重要的。
教堂不是唯一逐渐遭到削弱的社会性机构。20世纪70年代,参加某种俱乐部活动的美国人所占的比例几乎达到23,到了90年代末,从未参加过任何俱乐部活动的人则占到了将近23。1965年到1995年的三十年间,美国人在组织机构(除了宗教组织)中平均投入的时间减少了大约三成。就算是人均参加的野餐数,也在1975年到1999年间下降了60个百分点!
对交流与社群的渴望
与之前的人相比,千禧一代对于交流和以价值观为核心的激进主义或许更有热情。他们或许想要抛开上一代人沉重的层级包袱,渴望得到更深层的交流。千禧一代更喜欢居住在人口稠密而多样的城中村,因为在这里要比在偏远的郊区更能与人进行密切的社交互动。相比于社交俱乐部,这些人更容易为某项事业(环保、社交、经济等)聚集在一起。同时,千禧一代也希望在自己的社群中产生影响力:相比于上一代人,当今的高中三年级学生更容易表示,对社会有所贡献对他们而言非常重要,也愿意在自己的社群里担任领导者。2014年,为慈善事业捐款的人占到了84%,这个数字与研究结果相符。
我们知道,社会关系对我们的身心健康、寿命以及幸福程度都有着巨大的积极影响。孤独能够置人于死地,人际关系的质量也很重要。历时75年的成人发展研究表明,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让我们更快乐且更健康。与不孤单的人相比,在社会上处于孤立状态的人不仅幸福指数较低,较早感到健康状况变差,寿命也较短。15的美国人表示有孤单感。一份超过30万人参与的2010年的研究总结说,社会关系不牢靠对健康的伤害与酒精相当!具体来说,缺少社会关系的危害等于一天抽整整15根烟。
这项研究表明,当今的美国人会在与他们有同样价值观的人里寻找沟通交流,却很少参与那些提供持久的深层次交流、会员制以及对生命表示崇敬的仪式化的社群。畅销书作家以及营销大师赛斯高汀(Seth Godin)写道,当今的人们对沟通的渴望超过对物质的渴望。他相信,我们身处一个互相联通的经济体内,那些善于与他人沟通的人将会取得成功。
当我们找到至少与我们有一些相似价值观的人的时候,友谊就有机会开花结果。无关是否共事、住在相同街区或是在遥远的国度当志愿者。创建社群为友谊提供了一片场所,而友谊又能击败孤单。在有深层联系的社群里,我们可以在展现软弱一面时仍然相信自己有所归宿。无论将人们团结在一起的动机是什么,我们之中能够与有可能成为孤独新一代的人进行沟通的人,会对这些人的身心健康产生巨大的影响。之所以误打误撞地展开了这段旅途,是因为我迫切想要为自己寻找一个社群。我可以确定地告诉你,能够在这段旅途中继续走下去,是因为我明白让大家认识每个人都有所归属的重要性。能够建立这样的社群的领导者们,我们将一起改变世界。希望这本书能对你有所启发。
查尔斯沃格
加利福尼亚奥克兰


本书灵感
一个阳光明媚的六月天,我和凯文林(Kevin Lin)一起坐在人流熙攘的旧金山市中心一家墨西哥餐厅。凯文林是视频游戏平台Twitch(一个面向视频游戏的实时流媒体视频平台,世界领先的视频游戏直播网站编者注)的联合创始人兼首席运营官,负责管理一个价值10亿美元、每月吸引千万访客的在线游戏品牌。我们一边吃着玉米饼一边喝着冰茶,他向我透露了他的用户量是如何不断飙升的。仅仅三年,他的品牌几乎在无意之间为热爱视频游戏的用户打造了一块聚集地。
凯文很清楚,用户们渴望成为一个能够代表他们的人格、价值观以及共同兴趣的社群中的一员。前不久,这家公司邀请了1000名用户成为品牌的合伙人。这些用户能够得到更多的权限,以特殊的方式与公司合作,并得到更高的曝光率。凯文告诉我,有的用户甚至被公司的邀请感动得落泪。他知道,这感动与金钱没什么关系,因为这些用户已经表示他们是愿意免费提供内容的。触动他们的,是一种受人欢迎、被人欣赏的感觉。
谈到视频游戏迷所背负的污名,凯文说,在现实世界中,Twitch的很多用户都感到被人误解、不受赏识以及与世隔离。仅凭在Twitch上投入的在线时间,这些用户就已经表现出他们是多么感激能够找到彼此。但是,凯文并不知道如何将这个团队转化成一个紧密的社群,他只知道,他应该邀请这些用户来访问和使用网站。实际上,公司中没有一个人知道有什么经过时间考验的原则可以指导搭建一个团结而充满生机的社群。不仅如此,Twitch的领导层也不愿意选择冒险的方式来组织用户,怕这种决策会让现行的机制毁于一旦。当时的我心中有好多想要与凯文立即分享的理念,帮助他和他的团队更好地服务全球几百万用户,加强大家的团结感。他告诉我,他计划在全球组织更大的现场活动,想要创造出一个更为和谐的全球性社群。
这本书,就是我送给凯文以及所有社群创造者的礼物。这些人打造的空间,让我们通过了解自己归属何处以及如何融入而学会彼此联通、战胜孤寂并丰富人生。简而言之,这本书就是一个在有着孤单、恐惧以及隔离的地方播种友谊与支持的工具。祝愿你的社群能够借由成员们渴望体验的所有渠道造福他们。
你可能已经认识到,归属于强大的社群是一件重要的事情。这样的社群能够帮助我们更有效地实现目标,克服大大小小的挑战。当两个或以上的人开始对对方的福祉有所牵挂的时候,社群就形成了。如果有其他人加入这股微小的关爱火苗,那么这股社群之火便会越烧越旺。无论是邻里之间,还是面对巨大挑战的全球激进主义分子及其同仁(甚至是竞争者),都是如此。我对这本书的设计,就是要面向当今和未来线上线下的领导者,帮助他们理解如何将自己的社群打造得更加团结、持久且落地。如果我们成功如愿,那么你的社群至少会在四件事情上实现进步:第一,你的社群能够帮助成员们以他们理想的方式成长,这种成长可以是技术、社交或是人格方面的;第二,你的社群将会让作为团队一员的成员们感觉彼此亲密联通、被更好地接纳,为之自豪和兴奋;第三,你的社群会帮助成员们一起朝向你所憧憬的目标努力;第四,你的社群会让成员的体验更加有趣。
共同价值观
在这本书中,我们所说的部落,是指那些拥有某种共同价值观的人,即便他们来自不同地方或是尚未产生联系。这些价值观或许会在共同兴趣、共同进行的活动或是对人生的选择上表现出来。部落里的人希望与他人发生联系,想要被理解他们的人所包围。比如说,世界上很多人都认识到在女孩子身上树立自信心和勇气的重要性,也愿意为此付出行动。即便不通过女童子军组织这样的正式社群,他们仍然是部落的建立者。将部落组织在一起从而创造出社群的人,就是部落的领袖。正在阅读这本书的你很可能就是一位部落领袖。抑或,你虽然是部落领袖,但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如果真是如此,你对于其他人的重要性或许远远大过自己的
想象。
建立成熟社群
你的社群或许非常渺小,事实上,你的社群可能还没有建立起来。又或者你会发现,本书中讨论的这些原理,几乎没有一条是你的社群正在使用的。没关系,即便没什么结构可言或对社群运营方式没有进行什么思考的小型非正式社群,本书也能够提供可观的价值。很有可能,这些原理是存在的,只是你还没有开始寻找罢了。你所面对的挑战,很可能是以下两者中的一个。第一种可能性是,你想要建立或是发展一个社群。社群的成员可能是一群学生、科技工作者、教师、治疗师、咨询师或是想要与周围的人进行沟通和奉献爱心的其他部落。社群可以是有着正式成员制度和管理者的正式组织(比如无国界医生组织),也可以是因共同价值观和目标而联系在一起的非正式组织(比如丛林荒野飞行员
组织)。
第二种可能性是,你认为现有的一个社群有潜力变得更能凝聚人或更有成效。现有社群从表面看来或许挺成功,甚至拥有大量的成员、活动以及资金,但是,一些看上去强大而有活力的社群在组织上却大有问题。许多人对自己在做的事情或是发展目标不甚明了,他们不知道该如何让社群的活动变得更加成熟、有效或是令人受益。他们或许不懂得如何通过有意义的方式搭建起新老成员沟通的桥梁,也或许不知道如何挖掘合适的潜在成员,帮助他们参与进来。现在,我正在与旧金山一座著名的老教堂进行合作,每到周日,这座教堂里会聚集两千多人参加礼拜。这个社群虽然看起来强大,但我认为,真正的挑战在于让更年轻的成员加入进去,并给访客指明一条能与现任成员进行沟通的明确路径。虽然教堂里的活动繁多,但其可持续性堪忧。
如果你并没有遇到以上这些挑战,那也没关系,因为能从阅读本书中得到的东西还有很多。这本书能够帮助理解你现在的社群以及领导方式。你或许正置身于某个社群之外,想要理解它,这或许是因为你想要加入进去,或许是因为你很确定自己不愿加入。又或者,你是一位尚未意识到自己一直在等待着书中理念的领导者,而这本书,则可能会让你的努力大放异彩。
打磨社群
之所以将这本书命名为《社群运营的艺术》,是因为最高明的社群建设是一门艺术。对此,并没有单一的准则。对你和你的成员适用的方式,不一定放之四海皆准。你的成就,可以反映你的价值观、优先事项以及成长,就像艺术,可以作为基础并加以发展的形式和技能确实存在,但是,复制他人是不会创造出真正触动人心的作品的。你必须将自己的创意和经验带到作品中才行,因此,你必须精心打磨自己的社群。不过,读完这本书你会发现,在社群建设中有七条在几千年间一直为人所用的核心原则。即便是将自己定义为非正式和无组织的机构,在机构不断成熟的过程中,无论社群成员能否意识到,这些原则都是必定会出
现的。
服务成员
想要打造出别人愿意参与和支持的东西,我们必须谨记一条核心原则:只有帮助成员们在不断变化、相互联通的世界中通过某种方式变得更加成功,社群的运转状况和持久性才能达到最佳。如果你忘了这一点,或者更甚,你从未理解这一点,你的努力就不可能用在正确的地方。我鼓励大家创建的,是能让人们(包括你自己)更强大、更快乐、更充满健康活力的社群。仅是将你所住的街区上的人们召集在一起,就能达到这个效果。而将全世界千百万人联系在一起,也能达到这个效果。如果我们不能让社群成员为投入时间和精力感到兴奋,他们就终将离开。
自我意识vs优秀的社群领导力
在步入正题之前,先给大家提个醒。你或许加入过这样的私密团体:在团体里,某个人(或是一部分人)认为,自己是这个特殊团队中的一员,因此就有权利沉浸于自己的成就之中,对新来的成员颐指气使。但愿你目睹过这种态度对于互相尊敬和社群名声的蚕食速度有多快。在第八章里,我们会对这些内圈从细节上加以探讨。领导者们必须以身作则,让资深成员尊重新成员、服务新成员。做不到这一点,有些人就必定会自我意识膨胀。他们会忘记,只有在吸引和支持价值观相同的人群的时候,社群才是最强大的。对新成员的不平等对待会让人们看到,这样的社群不仅自私自利、自我吹捧,而且有可能是个危险的组织。之所以说危险,是因为这个社群不仅不大可能为世界的福祉做出贡献,还很有可能只为自己谋取私利。
最后再提醒一点。你或许拜访或是加入过某个(正式或非正式的)社群,在刚开始的时候感觉一切都很美好,但后来,你的兴趣却渐渐变淡了。或许,社群的运作方式让你无法接受。似乎这个社群不能再帮助你成为理想中的自己,似乎参加社群变成了负担或责任。或许,是这个社群没有将其真正的目标解释清楚。在参与进去时,你本以为可以在目标甲的实现上得到帮助,没想到,这个社群真正关注的却是帮助成员达到目标乙。如果你从一开始就明白这一点,绝对不会参与进来。有的时候,将人们团结在一起的领导者很容易会认为自己高人一等。我们应该避免这种想法,要记住,想要长期领导下去,唯有服务于他人。
下面,我们开始进入有意思的话题吧。


第一部分
认识社群


第一章?理解社群
在这本书中,我将社群定义为一个由彼此关心对方福祉的个人组成的群体。有的群体中的成员虽然享有共同理念或兴趣、距离较近,或是拥有某些共同点,却缺少彼此之间的关心,而社群则与之截然不同。这样的群体或许拥有大量的成员,比如现代艺术博物馆、美国医学会,或是绿色和平组织,但是,这些成员在人际关系上并没有任何紧密的联系。对此,哈佛大学的政治科学家罗伯特帕特南(Robert Putnam)一语中的:这些人会支持同一支球队,也有一些共同的兴趣爱好,却对彼此的存在浑然不知。简而言之,他们之间的联系维系于共同的符号、共同的领导者或者共同的理念,但并不维系于彼此身上。
在看到别人对我们自己的幸福表示关心时,我们会更加致力于与这些人共建社群,也会感觉大家的关系更加紧密。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的社群并不需要正式入会,我们却觉得自己与这个社群有着紧密的联系。这正是因为我们感知到了彼此的关心,比如和你住在同一条街或是同一间公寓楼里的邻居,业余体育小组的队友,甚至包括你在通勤途中遇到的人。这些社群虽不正式,却是实实在在而有重要意义的群体。
认识一个社群
有一些特征,是几乎所有健康的社群共有的。虽然社群的成熟度和复杂度各有不同,但随着社群的愈发成熟和地位的提高,这些特征很快就能彰显出来。你打造一个社群是否成功,要看你是否能够理解和清晰地表达出以下这些因素:
共同价值观
成员身份
道德规范
内部人士的认识
社群由价值观统一
我们都想成为一个与我们有共同价值观的人群中的一员。穿着、举止、工作、消费习惯是否相似,甚至居住地是否相同,这些都不重要,我们想要相信别人看重我们所看重的东西(以及轻视我们所不屑的东西)。共同的价值观是将我们吸引到同一个团体中的首要原因。理解了一个团体发展和表达价值观的方法,领导者就能够帮助社群逐渐成熟和成长。
之所以找到某个社群,或许是出于共同参与的活动或共同的兴趣(有共同兴趣的人往往在行为举止上也相似)。共同参与活动的人,基于这项活动共享一定的价值观。但是,一旦发现共同的价值观不够多,我们就会对这个社群产生疏离的感觉。以奥克兰混合健身中心(CFO,CrossFit Oakland)举例。这是一家健身训练机构,隶属于以特殊高强度健身运动所著称的全球混合健身网络。打造这一网络的混合健身公司,是由格雷格格拉斯曼(Greg Glassman)和劳伦杰奈(Lauren Jenai)在加州北部创立的。现在,全球隶属于这个网络的健身房超过了13000家,2000年锻炼人数超过了200万。这些健身房以深厚的文化而闻名,打造促进女性与男性一起强身健体的社群,就是其文化主张之一。
奥克兰混合健身中心是迈克米尼厄姆(Mike Minium)创建的健身房,位于奥克兰。迈克知道,成员们之所以愿意加入中心,或许是因为健身房提供了高强度而多样化的培训,但他们之所以愿意留下来,是因为感觉自己能够融入群体、受人欢迎。这个社群对于健康、安全、尊重个人成长的重视,远远超出其对于力量、速度以及竞争心理的重视。这一点,在成员们的语言、行动,以及对体能参差不齐的同伴的包容中,都可以看出来。在CFO的网站上,你会看到这样的文字(有删改):
我们相信,强身健体能够让你在户外玩耍,在室内玩耍,与你的孩子们玩耍,与朋友们玩耍,在度假时玩耍,在玩乐中度过人生。
之所以从事这一项事业,是因为我们相信这项事业能够帮助你变得更健美、更强壮、更有活力。
我们相信,这项锻炼能够给你力量,让你在健身房、体育场以及人生中表现更出色。
我们坚信,将专注和资源投入高质量的健身指导以及社区,这是正确的选择。
从事这项事业,是为了让更多的人体验更长久、更健康、更幸福、更精彩的人生。
如果你想要健美的身材却不知从何下手,请让我们为你服务。
如果你想要在运动中有更好的表现(身体更快、更强、更健美),请让我们为你服务。
如果你想要在整体健康和形象上得到实在、具体而持久的改变,请让我们为你服务。
如果你正在寻找高质量的健身指导以及一个相互支持的社群,请让我们为你服务。
在健身中心的网站上看到关于信仰和服务的字句,或许会让你感到吃惊。对此,我会在后文中加以讨论。这家健身房的公共用语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他们重视更敏捷、更强壮、更健康的成员。同时,他们也重视社群、健康以及那些不知从何下手的人(也就是新人)。从与迈克的谈话以及在CFO健身房的亲身体验中,我发现,这个社群还有一些没有明言的价值观,即尊重那些在身体上需要克服最大挑战的人们所付出的努力。这些价值观包含着对安全、耐心、从长计议的健康的重视,而并不着眼于短期的表现。任何能付得起CFO会费的人都能参与进来,但只有那些接受了明确表达以及没有明言的价值观的人,才能融入进来并真正感到自己是受欢迎的。CFO之所以是一个社群,是因为成员们不仅仅在一起锻炼,也彼此互相关心。只有在感觉到CFO对这些价值观的坚守的时候,成员们才会继续留下来。
几乎所有的社群都会在有意和无意间将自己的价值观表达出来,而且往往是有意与无意参半。价值观是通过行动以及语言体现出来的。通过网站、营销材料以及正式咨询,外来者可以通过显性的途径认识到社群的价值观。相比之下,隐性途径的能量只高不低。这些途径包括成员们内部谈话交流的内容,欢迎什么样的人,共享的东西,选择将钱投给何人何事。无论显性的价值观是什么,隐性的价值观都会向我们揭露真相。
我最爱用的方式,就是找出社群成员将自己温暖的身体放在何处。我会看社群成员们到底对什么重视到了会用自己的身体去靠近的程度。以CFO来说,领导者和成员将大块时间花在健身房里,亲自迎接新成员,协助新手或是表现不佳的锻炼者进行锻炼,而不只是陪在那些体能好的人身边。成员们将温暖的身体置于什么地方,能让外来者看到成员们是否言行一致。你或许见过那些自称重视分享、贡献以及合作的团体,却发现他们其实是一帮自私自利之人。绝大多数人都能很快认清真相。
在纽约市做纪录片导演的时候,我紧密地融入了一个由支持社会公义的电影制作者组成的社群。这个社群不颁发正式的会员卡,也不搞什么秘密的握手礼仪。我们中的绝大多数人都是好几个电影机构的成员,但是,这并不是加入这个社群的必要条件。虽然这个社群没有正式的会员制,但我感觉自己是其中的一员,因为我知道,其他的电影制作者关心我的成功和健康,而我对他们也同样关心。我们共同分享器材、制作团队、法律知识、自己的劳动以及许多来之不易的经验。当一位成员的电影制作伙伴在尼日利亚被绑架之后,大家筹钱将他安全赎回,并提供了急需的感情支持。
之所以喜爱这个社群,是因为我们都重视讲述能够为世界带来公正和疗愈的有分量的故事。我们重视的,是将自己的时间和金钱花费在讲述或许永远也不会带来积极经济回报的故事上;我们重视的,是在远超我们个人安逸之外的世界中做出改变。时至今日,我仍因作为一名社会改革纪录片制作者而感到自豪。对于领导者来说,理解吸引和保留社群成员的共同价值观是很重要的。为了社群的成功存续,领导者们必须要对这些价值观进行明确分享并以身作则,以便让其他人认识到想要加入的原因。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人们的改变,一个社群的价值观也在不断地进化。与外界相比,你的社群肯定会对某些事情更为关注。你不必在第一天就认识到社群的终极价值观并为之命名,实际上,想要理解你比其他人更为重视的东西是什么,这或许需要一定的时间。不仅如此,随着时间的推进和文化的改变,社群价值观的变化是势在必行之事。这样,你才能在一个瞬息万变的世界中立足。举例来说,并不是很久之前,种族隔离还是美国的许多社群(比如教会)所重视的事情,虽然这个理念现在在一些地区仍然存在,但自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大局已经出现了改变。
如果置价值观于不顾,那么正规化或许能将一个社群毁掉。不难理解,当有人开始努力想要将一个社群正规化或是企业化的时候,人们往往会担心这种本想为社群带来成长的努力是否会让社群毁于一旦。正因为如此,对于吸引成员以及让成员持续融入的显性和隐性两种价值观的认识,才显得如此的重要。想一想CFO是如何将关注更好的表现以及相互扶持的社群作为显性价值观,并如何将关注表现较差的锻炼者的不懈努力作为隐性价值观的。一旦成员们意识到社群领导者忽视了重要的价值观或是引入了不合适的价值观,任何在社群成长上所付出的努力就都必定会打水漂。尤其是对于营利性公司来说,如果他们只关注成员的创收潜力,却对其认真和忠诚视而不见,就更容易掉进这个陷阱之中。在对一个社群实施正规化或公司化的过程中,让任何核心成员感到被孤立或是被遗忘,都会引发严重的威胁,并最终有可能让社群支离破碎。
多年以来,我的朋友玛格丽特一直在一家著名的滑雪度假村工作,我们暂且把这家度假村叫作滑雪谷吧。她跟我讲述了一家大型度假村经营公司被接手后发生的事情。新来的经营者虽然在营销中凸显了这个度假村的灵魂,但是其行为却在侵蚀着员工们在工作中感受到的归属感、同事友谊以及忠心。我的朋友向我讲述了她和她的同事们以前是如何彼此关照的,她很重视将工作和社交联系在一起,很感恩自己能为改善度假村的运营尽一份力,也很享受这个快乐的工作场所之中弥漫的友好气息。
然而,在新的领导团队到来之后,一切都改变了。接待小屋进口处的欢迎标语被三个新的标牌所代替:狗勿入,酒水勿入,勿用无人机。之前,每个部门都能自己选择节日举行派对进行庆祝,现在,所有的活动都被合并为一,大家只能参加一个亲密感尽失的有1500人出席的活动。之前,如果想要讨论如何改善运营,员工们可以直接到管理者的办公室或是在更衣室里聊天探讨,而今,他们却只能从几公里外的管理者那里接收指示。玛格丽特想念那些与大家探讨改善方法的岁月,更甚的是,现在的她连决策制定者的名字都不知道。她在这个社群中所欣赏的价值观已经荡然无存。她说,那些打从心里想要让世界变得更美好的人全都已经离职了。以前为了给顾客提供更好的体验而精神饱满地上班的人,现在往往只是来混日子罢了。我想,无论那些高管想要树立的标准是什么,将一个自觉进步而相互支持的文化摧毁应该不在他们的计划之中。
有的社群或许(在不自知的情况下)拥有不健康的隐性价值观,这是指那种没有服务于成员甚至有碍于彼此沟通和成长的价值观。对此,你或许会在某个社群中有所目睹。我曾经在一家精英教育机构里短暂供职,这个机构有一个隐性的价值观,那就是轻而易举的成功。有的人对此很感兴趣,喜欢靠炫技来显摆自己的能力。但是对于许多学生来说,这种价值观却让他们感到压抑、恐惧且陷入困境。他们不相信自己具备能够与人分享的禀赋。他们担心,有人会靠找寻他们的漏洞来显示自己能比别人更轻易地得到成功,因此不愿做任何发言。
你可以想象,当学生们惧怕开口说话的时候,沟通交流以及成长该有多难。这个问题非常严重,以至于我所认识的学生只能自己创建社群,好找个避风港躲开同学们的抨击和指责。灵性以及宗教社群往往更容易出现排外性隐性价值观的问题。这些社群或许在表面上具有支持欢迎新人的显性价值观,但其使用的语言(以及结成的盟友)往往让人们看到,他们关注的是与自己相同、相似以及相符的东西。一般来说,让外来者心生怨怼以及阻止访问者加入互动的,正是关于价值观的分歧以及一捅即破的虚伪。
价值观以及成员身份
因为社群成员享有共同的价值观,社群能够通过某种方式帮助成员们解答以下三个重要的问题。
我是谁?
我该如何行动?
我有怎样的理念?
我将这些称为成员的身份。这种身份或许无法适用于这个人生活的各个方面,实际上,在旁观者看来,这些价值观和身份或许与此人生活的其他方面格格不入。比如说,有的人或许会在某个社群表现得慷慨而和善(比如在教会里,在扑克牌友面前,或是在校友会中),但在其他地方却是一个横恣霸道的自私之人。这种分化型的人格,你可能见过。
我们需要理解,当一位成员身处一个社群,这个社群的价值观和定位应让人感觉舒服且合适。进一步来说,当社群的成员与其他成员在一起的时候,这些价值观和成员的身份会得到巩固和加强。很显然,那些得到巩固的价值观和身份会对不同人的生活产生截然不同的影响。有的价值观和身份非常有益,而其他则对人毒害不浅。为了方便起见,我在此将那些鼓励成员关爱和充实自己及他人的价值观称为健康价值观,对于这种关爱的定义,越广泛越好。
我们先暂停一下,想一想这个问题:你对你的社群的成员身份作何描述?如果你的回答是,你的社群在任何阶段都没有告诉成员他们是谁、应该做什么,或是应该对事情具有什么样的信仰,那么可能性有两种。第一,你实际上并没有打造一个社群,而只是打造了一个团队。一个团队或许有共同的兴趣和价值观,但社群中才存在沟通与交流,能让成员们关心彼此的福祉。第二,你并没有认识到成员的身份。想一想人们为何会找到你的社群,以及想要通过参与社群得到些什么。考虑一下,这个人对正式及非正式的成员们和领导者有什么样的期待。
假如你拥有一个周末骑行社群,那么,你的成员们对于骑行抱有什么理念吗?他们之所以享受骑车,或许是因为骑车有益于健康,又或许是因为骑车是勇敢而爱冒险的人的运动,也可能是因为骑车是一项有益环保的户外运动。这些理念为你的社群定位提供了一个纲要。你的社群对于好的自行车手的行为举止有没有什么界定?(这通常是通过与自行车手的不良行为对比得来的。)你对于社群成员们的自行车手身份有什么认识?你是否无视年龄或技术,对每一个有自行车的人都一律欢迎呢?为环法自行车赛做准备的选手能不能融进你的社群?一个骑山地车的十岁孩子能融入吗?你或许会说,所有热爱骑行的人都是受欢迎的,你为初学者、自行车手、越野自行车手都专门设置了不同的活动。但是,一位为了监控恐怖分子而对你的团队进行拍摄的骑行警,是否也同样能融入你的社群呢?
这些问题的意义在于帮助你认识到,你的社群中或许存在着没有被人认识或没有表现出来的身份。你需要对这些身份进行认真的思考,因为认识不到这些身份会对你带来双重的危害。以下,是我认识的人与我分享的事例,这些事例来自他们所珍视的支持氛围浓厚的社群中。
最近,作为康涅狄格州纽黑文历史上第一位女性消防队长的玛丽莎退休了。在漫长的职业生涯中,她负责管理市里最繁忙的消防站以及两支消防队。在那些年里,她从失事汽车中救过人,面对过真枪实弹,当然也救援过火灾。她非常肯定地告诉我,她拥有一个由消防队员组成的社群,无论在任何时间、任何气候、任何紧急事件下都会响应她的指挥。这些人知道,她对这个社群也会做出同样的奉献。以下,她为我们描述了对自己的消防队员社群的定位:

玛丽莎的消防队员社群
价值观
对于挽救生命保持高度警惕,愿意承担高风险。
拥抱现有的生活。
几年的训练,就是为了应对别人人生中最不幸的某一天。
对地点和环境进行深刻了解,以做好准备迎接紧急事件(火灾前的计划)。
身份
我是谁:在遭遇不幸的时候,我是化解问题的人。在糟糕的情况下,由我来保护平安。
我该如何行动:无论情况有多么糟糕或不可控,我都会前来救援。无论遇到什么意外情况,我都会充满自信、把控局势。
我的理念是什么:我相信生命是脆弱的。我相信我们的生活可能在弹指间面目全非,我相信,为了挽救别人的生命而拿自己的生命冒险是值得的。
亚当是旧金山湾区的一位行政总厨,不仅负责专业厨房,还为餐厅老板提供咨询服务。另外,他还正在创建一家全国性的食品公司。他拥有一个由行政总厨组成的社群,大家在遇到大型活动和物流问题时会相互帮助,还会聚在一起大快朵颐、共同庆祝。以下,是他对他的行政总厨社群定位的表述:

亚当的行政总厨社群
价值观
为打造美食而进行长时间的工作。
打造新鲜的美食体验。
尊敬那些能够制作珍馐的人。
身份
我是谁:我是烹饪方法方面的权威,负责每次都将几千盘菜品打造得精美可口。
我该如何行动:我进行新食品的研究,探索其口味以及原料。我会寻找更好的方法来解决烹饪上遇到的难题、改良菜品,并在其他主厨需要时提供帮助。
我的理念是什么:为人们提供食物是一件重要的事情,值得花长时间去将这件事做好。食物不仅让人兴奋,也能让人们的生活变得更美好。
莎拉是一位电影导演和制片人。十多年来,她的工作足迹遍布纽约和旧金山,涉及的项目在电视联播网以及全美PBS台播出,还周游世界参加各种电影节。她是一个纪录片社群中的一员,这个社群中的成员不仅共享器材和人生,还会相互帮助,以面对多变的传媒融资和法律环境。她是这样描述她的电影人社群的:

莎拉的电影人社群
价值观
理解对方的观点。
摒弃陈规和偏见。
无论让人感到多么难以接受,依然要传播真相。
让人们对那些不为人知或是被人误解的人和理念产生共鸣。
身份
我是谁:我是一个希望传播人们真正的独特之处并营造共鸣的讲故事的人。
我该如何行动:我会寻找那些有着不为人知或是遭到误传的故事的人,将这些故事分享给大家,以推进人们了解这个世界。
我的理念是什么:我相信,人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声音,但并非每个人都拥有将其传播出去的工具。我相信,我的职责就是让更多的声音被听到。我相信,通过有渲染力的视觉途径分享事实,能够对人们的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
想要培养一个紧密团结的社群,至少对你自己来说,清晰表达社群的核心价值观是非常必要的。你并不用一一表达所有价值观,只需选最为重要的就行:那些将社群成员联系在一起的纽带。想要成为能够发挥作用的成员的人,必须与社群享有某些共同价值观才行。如果不重视烹饪,或是不重视质量,你能否成为一个相互扶持的主厨社群中的有效成员呢?
拥有核心价值观,我们才有能用来为社群衡量各种选项的原则。这个决策能不能帮助我们加强核心价值观的建设呢?这是我们可以提出的问题。的确,并非所有因素的发展都要牵扯到价值观,但是若不如此,我们就越来越难判断新的理念和选择的发展走向是否能够服务成员、巩固
社群。
举例来说,凯文的在线游戏社群的成长规模大大超乎了他的想象。他本来预期可能会有几百人愿意参与进来,谁知现在参与的人数已经达到了几千万。他不知道,如果想要巩固社群又不破坏社群,让社群像现在这样顺利发展,领导层该如何投入资源,什么才是最好的选择。对此我也拿不定主意,我毕竟不是这个社群的一员。但我知道的是,这个社群对于能够支持其核心价值观的投资是会心存感激的。
这个社群应该重视也的确重视的东西有很多,其中包括:
业绩
提高游戏技能
认识新科技
影响游戏研发
让玩家一争高下
沟通
与其他玩家沟通交流
与来自同一个地方或线上用户结交朋友
娱乐
寻找廉价的娱乐方式
自尊心
让人们对网络游戏玩家的看法有所改进
在全球竞技游戏社群中提高身份
凯文需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与这个社群的成员进行交谈。通过对话,他将会更清楚地认识到成员们所重视的价值观是什么。这个特殊的社群具备一定的历史和规模,现在已经出现了子社群,而这些子社群成员的价值观或许存在一定的差异。
凯文的第一步应该是透彻理解、清晰表述他想要巩固的核心价值观,这其中的原因,希望大家都能明白。比如说,如果凯文的第一步只是打造一套帮助玩家提升技能的课程,而社群的真正核心价值观是把玩家们联系起来,那么这笔投资不仅有可能是竹篮打水,甚至可能适得其反。相反,如果凯文为了促进沟通而将投资用于打造社交功能,玩家们的目的却是从专家那里得到技术的进步,那么这些新的功能就有可能让人觉得浪费、碍眼或是格格不入。
如果你不理解价值观是什么,或许就不知道需要你的成员是哪类人。你甚至可能会找到那些价值观和理念与你大相径庭的人。如果你的目的是吸引更多与社群现有价值观相符的人,从而壮大现有团队,那么这种做法就毫无意义。我曾经和一位武术学校的企业家聊天,他说,武术学校之所以容易失败,是因为导师们认为学员们所重视的是打斗、自卫、自律。但实际上,很多武术学校的学生所注重的,只是通过一种有趣的方式强身健体罢了。他们只是临时的运动员,而不是斗士。
你或许会期望或要求成员们做出与其价值观相悖的事情。一些人为正规化所付出的努力之所以适得其反地毁了社群,就是犯了这个错误。如果成员们觉得这些努力与自己的价值观和身份相符,便会充满热情地适应这些新加的条条框框。反之,你就有可能面对与你的核心成员疏离的危险。我认识一位培训总监,他会催促领导力志愿者培训师将几个小时的教材压缩到几分钟讲完。他所重视的,是将课程材料快速讲完。但相比于此,培训师和学生们对于互动式学习却要重视得多。不到几天的时间里,所有的培训师和参与者都弃课离开了。
在人们接纳共同价值观之前,往往先要在行为上做到一致。当我们理解了核心价值观和共同价值观与行为之间的关系,就能清楚地看到区分核心和共同价值观的重要性了。访问者在考虑参与之前应当先理解团队的核心价值观,但并不一定要接受团队的所有共同价值观。
对于一个飞速发展的社群而言,有意参与的成员在真正加入之前应当先参与社群的活动,这一点非常关键。在正式加入之前,有的访客们可能只有泛泛的兴趣,有的则想要先体验一下。很多宗教和灵修社群对于这个理念都存在误解。无论想参与哪个级别都必须要先接受一大堆改变生活的价值观的社群,是很少有人愿意加入的。必须先信奉五项关于自行车如何改变生活方式的价值观(比如说,自行车可以改变饮食、拉伸、外出方式的价值观)才能加入的自行车俱乐部,你能想象吗?换一种方式来讲,有些社群的成员虽然很早就产生兴趣,但做出行动往往是第一步,而对于价值观的接受,则或许会随着体验而来。
虽然社群的一些价值观处于核心地位且不可或缺,另一些价值观则是成员们原本就共有的。如果有意向加入的人通过参与发现自己对核心价值观持反对态度,就会自行离开社群(实际上,如果核心价值观在一开始就被清楚说明,有意向加入的人或许根本不会参与)。给新成员足够的时间和自由度来接受价值观,这一点很重要。住在康涅狄格州的纽黑文的时候,我曾经组织过一个冥想祷告团队。在创立团队的时候,我认为成员们对于上帝的性质是否有特定的理解,是否与上帝保持一种特殊关系,甚至是否相信上帝的存在,这些都不重要。我只是想要将所有有兴趣的人召集起来,加入我们的探讨和冥想祷告。
我们有一位非常乐意成为祷告团队一员的参与者,但是我们很快就发现,相比于神学,他对于哲学的兴趣要更浓厚。他拒绝接受上帝的存在,这让我们无法从任何层面探讨对于上帝的理解。因此我必须将这支团队的核心价值观确立出来:什么样的价值观才能让我们为召集来的成员营造一个安全的空间呢?成员们重视广义上的冥想祷告,并认为这能够充实他们的人生,这些固然重要,但是,能够分享和聆听大家通过感知上帝而产生的想法,这一点也不可小觑。
对于我来说,限制入会的想法让我很矛盾。但当我考虑到自己想要创造的社群时,我必须要认识到,其中的一个核心价值观,就是在他人分享关于上帝的思考时给予尊敬和重视。别人是否持有与我对上帝同样的看法,这并不重要。如果我能够将这个核心价值观在一开始就传达出去,那么我的这位朋友也就能早点意识到,这个社群不适合他。或者,他可能会通过参与社群而了解,我们的核心价值观最终会衍生出关于神学的讨论(即行为),如果他的价值观因此有所改变,便可以选择正式加入。或许,亲眼看到我们投身于冥想祷告之中,会让他的心中萌生出新的兴趣。
我忽视了两件事情:第一,没有清楚认识到团队的核心价值观;第二,我没有建立两个不同的圈子,一个供外来访客参与,一个为内部成员提供一个安全的共享空间。举例来说,消防队员在消防站共同生活和工作了一年之后,他们学会带着敬重之心珍惜队友们的信任和付出,另外也学会了在工作之外支持队友们面对生活的挑战。这样的价值观,能让人们成为更好的消防员。高级餐厅的厨师通常要在高水准的厨房中度过一年的时间,才能认识到花时间把菜做好以及将原料用到极致的重要性。交响乐团的乐手们重视音乐在其生命中的地位,在交响乐团有过表演经验的乐手,会意识到在准备时同步呼吸的重要性。他们认识到营造出磁性音质的重要性,而不再将关注点放在如何成为杰出的音乐家上。
这件事给我们的重要经验是,只有在有意加入的人有途径与现有成员进行同样行为(也就是参与)之后,我们才能要求他们接受我们的理念(无论这理念多么微小或多么宏伟)。理解了这一点,我们才能找到一种方法,让我们一方面尊重社群的价值观,一方面也意识到新来者或许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完全融入进来。
社群和道德规范
社群会提供成员应该采取何种行为以及如何对待他人的道德规范。这个规范或许不会涉及道德的方方面面,但一定要涉及与社群核心价值观相关的领域。这些道德标准或许没有被标明,很少被讨论,或是尚未被认识到。但是,如果你能提出下列问题,这些道德标准便会清晰地显现出来:
我们要保护什么人或事?
哪些东西是不可容忍的?
我们与人共享的东西是什么?
我们与谁共享这些东西?
我们尊敬的人是谁?
我们如何将尊敬表现出来?
想到那些支离破碎或是摇摇欲坠的社群,你可能会想起那些与社群价值观和道德规范相违背的活动,无论这价值观或道德规范有没有被清晰地表述出来。举例来说,天主教教堂虐待儿童事件的曝光,就使得人们对于教堂的敬重大打折扣。这不仅是因为孩子们受虐事件本身,还因为犯罪者明显受到了庇护,受害人的应有权利惨遭否决。这与教堂所表述的为所有教会成员服务以及尊重正义的价值观南辕北辙。
如果你的团体一起做过事情,或是支持成员参加过活动,我们就可以说,这个社群肯定有其提倡的道德规范。比如说,即便是在一个自行车团队中,也设有区分讲道德的骑行者(也就是我们!)与不讲道德的骑行者(别人!)的道德规范。道德规范的严格程度,根据社群的不同而不同。许多领导者并没有意识到他们的社群中存在着道德规范,因为这听起来太过严苛。但是,即便是暴力犯罪团伙也有关于行为的道德规范。这些规范影响着成员们对彼此、领导者以及社群里其他重要成员的尊敬。违反这些规范的成员,面对着被驱出团体甚至更严重的处罚。作为一名领导者,或许你从不需要为社群编写行为准则(也就是道德规范),但是,将道德规范清晰表述出来是终将要做的。不要害怕。强大社群的界定,正是由这些标准完成的。只要这些规范能反映出人们对你的社群所共有的价值观,成员们就会报以热情。社群应当提供与其价值观相符的道德规范。
社群和内部人士的认识
成为社群成员的一大乐趣,就是我们无须再做自我解释了。我们希望无须解释自己,就能被人认识、受人理解。有了这种基本的理解,我们在社群中会感到更自在和更安全。在外面的世界,我们或许不太确定自己的价值观能否被理解和接受。我们的一部分自信心来自客观或是外界的理解,这也是内部人士理解外部世界的方式。我们不愿意花时间解释术语或是重述我们所处领域的历史和基本信息,而是想要聚在一起,分享我们的价值观和技能。
前不久,我的朋友卡丽回到了家乡俄勒冈,和一群以前一直在一起玩爵士乐的朋友们小聚。其中一位乐手带来了一个朋友,这位朋友虽然也涉足音乐,但并不是爵士乐手,也没有带乐器来。她没有遵从爵士乐中的惯例,因此,在六位爵士乐手演奏的时候,她便礼貌地坐在一边。卡丽告诉我,六个人没像以前那样演奏两三个小时,而是只演奏了30分钟就收场了,这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一个不是很欣赏爵士乐的外人闲散地坐在一边,这让他们的演奏很不尽兴。虽然每个人的出发点都是好的,但是,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机邀请一个既没有技术知识又对爵士不感兴趣的外人加入,不仅让场所变了味道,也让社群的亲密感大打折扣。
在内部成员的认识上,情感因素或是对内幕或黑语的理解属于较为重要的部分。这是指作为内部人士的感觉,以及通过在外人看来或艰难,或容易,或有趣,或费力,或可怕,或高尚的表象来理解驱动社群做出选择的价值观。比如说,慧俪轻体(Weight Watchers)社群的理念,就是相信成员们理解和重视保持健康体重所需付出的努力。对于消防员而言,他们知道什么样的体验是有危险的,也理解这些体验为何危险,以及经历这些体验时在感情上需要承受什么。同时,他们也能认识到将人们从生命危险中挽救出来时他们对工作产生的热爱。在那些由同病相怜的患者们组成的社群中,当一间屋里的所有人或谈话的所有参与者,都能够理解彼此在患病过程中遇到的恐惧、挑战、不适以及欣喜时,患者们会感到莫大的慰藉。
我最喜欢的例子,来自我的消防员朋友玛丽莎(Melissa)。她向我解释,或许是因为经常面对生死挑战,她的队友们培养出了一种黑色幽默感。这种幽默感对于他们来说是一种宣泄,只有他们能够理解,因此就算只有消防员的伴侣在场,这风趣的谈话也无法进行得像以往那么自然,语言也没有那么随便。她知道,在消防队友面前,她能够一面说出让外人瞠目结舌的话,却同时保持对一同出生入死的队友们的尊重。
我相信,上面的内容能让你看到,你所重视的社群是如何以及为何团结在一起的。你或许得到了一些新的洞见,如果这样,你就可以将这些以前没有明说的洞见清晰表达出来。这可以是你的社群成员已然看重的事情,也可以是社群成员共有的某个认识。通过明确表达这些洞见,你可能会发掘到大家团结在一起的原因,并认识到有哪些人正在找寻你的社群,以便召集他们为你发起的社群添砖加瓦。无论你的社群如何发展,都要以创始时的核心定位作为根基。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