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新加坡教育:神话与现实
》
售價:HK$
96.3
《
“口袋中的世界史”第一辑·冷战中的危机事件
》
售價:HK$
291.2
《
绝美的奥伦堡蕾丝披肩编织
》
售價:HK$
177.0
《
狂飙年代:18世纪俄国的新文化和旧文化(第二卷)
》
售價:HK$
177.0
《
万有引力书系 纳粹亿万富翁 德国财富家族的黑暗历史
》
售價:HK$
109.8
《
中国常见植物野外识别手册:青海册
》
售價:HK$
76.2
《
三星堆对话古遗址(从三星堆出发,横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对话11处古遗址,探源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
》
售價:HK$
87.4
《
迷人的化学(迷人的科学丛书)
》
售價:HK$
143.4
|
編輯推薦: |
[编辑推荐]
作者用轻松幽默的文字,融合管理、历史、商业与文学,告诉你日本出版史上许多畅销书和常销书的打造过程,帮你认识销售与创意之间的关联。书中大量作者亲身经历的编辑故事让读者有亲临现场之感。
日本《出版新闻》社长清田义昭说:编辑力,不单单是指制作出版物的能力,还包含读懂时代、读懂社会以及读懂读者的能力。 编辑,在传统的概念里,是把文字、图片拼凑成版面的人。现在不同了,编辑必须是有创造力和开拓市场能力的人。编辑力是指能把文字图像、市场开创串连拓展、成为资讯与制造流行风潮等的综合能力。
美国知名出版研究者,《图书出版业》作者艾伯特?格雷科说:编辑是一个偶然的职业,没有人天生就具备编辑技能;只有勤勤恳恳,才有可能精益求精。做编辑既要审慎严谨,又要幽默风趣,否则无法保持恒久的清醒。这就是编辑的生活。
湛庐文化出品
|
內容簡介: |
[内容简介]
本书为讲谈社现代新书总编辑鹫尾贤也35年编辑实战经验集萃,是一本亲炙现场的编辑教科书,从书籍创意构想、与作者的沟通方式、催稿的手段、目录的编法、书腰的优劣、怎么拟小标题、熟悉营销与销售等,彻底解说编辑工作的内涵,是出版老手、编辑新人都必须参考的实用手册。
本书开宗明义以幽默的手法点出电视剧里编剧不食人间烟火的谬误,进而以自身经验畅谈编辑工作种种。编辑是什么?编辑工作是怎样的?好编辑要具备那些才能?选题创意从何而来?如何打造成功的畅销书和长销书?如何和作者打交道?新书如何炒作?如何发展人际网络?书要往哪里去?本书均有详尽的说明。
|
關於作者: |
[日] 鹫尾贤也
◆ 出版老将,拥有35年编辑实战经验。
◆ 日本庆应大学经济系毕业,1969年,放弃佳能的高薪工作,一头扎进出版业。
◆ 从《周刊现代》编辑做起,历任讲谈社现代新书总编辑、学术局长、学艺局长、董事,现任讲谈社顾问,著有多部歌集和评论集。
◆ 开创选书技巧书系,推出《现代思想的冒险家》(全31卷)、《日本的历史》(全26卷)等兼具学术及商业价值,并在讲谈社史上留名的大型出版策划案。
|
目錄:
|
第一部分 编辑这一行
第 1 章 编辑是什么
难以定义的编辑
编辑要具备完整的人格
编辑要做打杂总管
编辑要具备适应性
第 2 章 直击编辑现场
做编辑,不能怕生
编辑的感觉靠磨炼
总编辑的执念
最前卫的策划案
出版时机不当怎么办
第 3 章 日本出版简史
立于危机的出版业
顺应时代发展的出版业
漫画的出现:出版业进行式
第二部分 编辑力核心
第 4 章 策划与创意
严苛的策划环境
策划三角形
策划面面观
培养策划创造力
编辑会议犹如整流器
策划的秘诀
第 5 章 约稿与构思
让作者欣然接受约稿
设计作品架构
第 6 章 催稿、审稿与改稿
十八般武艺,皆为催稿
审稿之慎
改稿之难
第 7 章 从校稿到出片
处理稿件的构想力
目录和小标题的学问
插图、照片和地图
第 8 章 封面设计、书名与书腰
书要衣装
书名的生命力
书腰现功力
第 9 章 编辑与营销
书,非一般化商品
书店,商业化之现实
营销:让读者知道书的存在
第三部分 编辑力与人际关系
第 10 章 编辑人际学
施与受
点与面
借助他人之力
与书交往的共通性
第 11 章 书籍的未来
书要往哪里去
改变中的编辑工作方式
村上春树的实验
对读者的尽心尽意
第 12 章 形形色色的作者
伴手礼的功用
拓展人脉网络
交稿快慢的经历
最长纪录封面设计
长期连载趣事
创刊很有趣
同年之谊
后记
|
內容試閱:
|
[精彩样章]
第1章 编辑是什么
难以定义的编辑
编辑是什么?被人这么劈头一问,我总是嗫嚅地答不出来。回顾日常所为,难免惭愧,因为做的都是些无足轻重的工作,只要有优秀的作者,没有编辑好像也无啥大碍。
然而深入编辑的工作现场,所见尽是相当复杂的事务,也有一些只有亲身体验一番才能明了、让人不吐不快的地方。
曾经看过以出版社为背景的电视剧。剧中有经常大声叫嚣的总编辑,吊儿郎当地把脚搭在桌面上;也一定有精明能干又漂亮的女编辑,似乎不将角色清楚定型化,观众就会看不懂。虽然无奈,但不可否认这与事实有点落差。
剧中也必定有编辑把酒言欢的场面。虽然不是很离谱,但是编辑如果天天这样喝酒,还能做事吗?其实编辑每天都很低调而本分地工作,但电视剧就是不肯这样演。
近几年来,尽管经济低迷,日本出版社的求职人气却异常地高,该不会是电视剧推波助澜的功劳吧!每到就业旺季,大出版社的接待部门前总是排着长长的人龙。竞争激烈时录取率只有千分之,负责面试的员工非常辛苦,而上面只交代录取优秀的人才就好。
可是,通过入社考试,并不能保证他就会是个优秀的编辑。感觉潇洒、薪水高、看起来时髦、可以采访名人,这些好像是出版社编辑工作广受欢迎的原因,其实一切只是表象。带着这些想法的人进到出版社后,出版也会跟着扭曲。
我是半路出家,从一般企业转进出版社的。大学毕业后,我在佳能做了不到两年,就跳槽到出版社。附近那家从小就认得我的玻璃店老板说:难得进到一家好公司,却不好好做,鹫尾家的儿子还是去搞服务业了。那是三十多年前的观念,可是直到现在,我也不觉得他这话有什么不对。
出版确实是个不安定的职业,除了少数大出版社,一般出版社再怎么努力,也说不上安定。最近几年,连大出版社也撑得很苦。劳动环境也千差万别。有些出版社的薪资确实很高,但是占业界大多数的中小型出版社,都说不上是高薪;待遇苛刻的也不罕见。这些都叫作出版社。
索尼公司不会和乡下小工厂生产同样的产品卖到市场吧?乡下小工厂要生产电视机再卖出去也蛮难的。可是出版界完全不同,所有书籍的形式都一样。不论是只有一张桌子、一部电话的小出版社,还是员工上千的大出版社,都生产同样形式的东西,在同一个市场里竞争,而且不是规模大就一定会赢。出版业拥有这种异于电子、汽车等产业的面貌。
编辑的定义也无法一语带过,因为他们有各种样貌。要定义编辑相当困难。
例如,编字典和编女性周刊杂志的人同样是编辑,但是工作内容却非常不同。编字典是需要耗费漫长时间(在日本,以10年为单位也不稀奇)的文字工作,是很典型毫无特色的工作。而周刊杂志编辑则每天追着时间跑,这期才出刊就忙着下一期的采访,在某种意义上也很空洞。
漫画编辑和学术书编辑差别更大。前者每本卖个几百万册很稀松平常,后者一本卖两三千册就算不错了,因此很难成为电视剧的描写对象。
文艺编辑和时尚杂志编辑也有差异。文艺编辑的主要工作是追着作家约稿,而时尚杂志的编辑则把多数时间放在模特儿、造型师、摄影师等人身上。两者即使在同一个出版社里,彼此也很少接触。
其实,出版社的规模和领域很多样化,却统统概括为出版,而且只以杂志和书籍的形式(任谁来做都是同样的形式)竞争,因此外界难以了解,而这也是我无法用一句话来定义编辑的理由。
编辑要具备完整的人格
编辑是什么?能够回答这个问题的书籍出乎意料地少。较常听到的说法是,编辑是舞台上检场的黑衣人,或者说,编辑是催化剂。感觉上好像可以了解,但还不够充分。因为工作的关系,我看过许多编辑专论和编辑的回忆录,可是展读再三,也无法从书中清楚勾勒出编辑的样貌。试看其中一二。
任职未来社期间,负责埴谷雄高、花田清辉、藤田省三、平野谦、桥川文三、杉浦明平、野间宏等作家作品出版事务的日本名编辑松本昌次认为:
编辑是全面动员自己的个性、人格、人生观、世界观以及知识、教养、技术,甚至日常生活方式等个人的一切,从事与专家、作者或创作书籍者有关的工作。编辑需要的不是其中某些项目,而是综合上述一切的完整的人格。
其实,编辑只是这世上无数职业中的一种,似乎无须考其志向,也不必受到特别要求或批评,但是人们会针对编辑提出各种问题,是因为希望编辑拥有能够面对作者、参与创作的精神,以及将此种精神以书的形式交到读者手中的知识构想力。
而发掘海明威、菲茨杰拉德等人的文学名编珀金斯认为:
编辑最需注意的是,不能为作品添加任何东西。编辑能做的,最多只是充当作家的手脚,为作家服务而已。编辑绝对不能认为自己身负重任。编辑不需创造,只需投注心力。
两位名编所谓的编辑,以及对编辑工作的认识,自有其道理,但在现代日本的出版环境里,仅仅如此定义编辑,似乎不够充分。先不提是好是坏,这10年来,以电脑为主的编辑技术变化、印刷技术革新以及成本管理、书店流通的转型等外在因素,使编辑工作出现了很大的变化。更有甚者,最重要的读者也不同以往,可以说阅读本身就受到了考验。现在确实还有人秉持着只要做出好书就必定有读者的信念,但是现实并没有那么简单,整个环境正朝着单靠志向与热情还不够的趋势推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