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日耳曼通识译丛:复原力:心理抗逆力
》
售價:HK$
34.3
《
海外中国研究·未竟之业:近代中国的言行表率
》
售價:HK$
135.7
《
我们为何建造(城市与生态文明丛书)
》
售價:HK$
89.7
《
算法经济 : 商业逻辑与人类生活的智能演进(生动呈现AI与算法的创新应用与商业价值)
》
售價:HK$
79.4
《
家书中的百年史
》
售價:HK$
79.4
《
偏爱月亮
》
售價:HK$
45.8
《
生物安全与环境
》
售價:HK$
56.4
《
泥土:文明的侵蚀(城市与生态文明丛书)
》
售價:HK$
84.0
|
編輯推薦: |
1.丝路译丛萃集英、美、德、法、意、印、俄等多个国家的*丝绸之路考古专家的力作,
涉及当今世界丝绸之路文化研究的*考古发现以及*成果,用著作填补了*近十年世界丝绸之路学的空白。本丛书的引进旨在弘扬丝绸之路文化,为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增加文化筹码,提升文化软实力,且对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全面发展同周边国家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2. 书中还配有大量插图,展示考古所出的壁画、佛像、珠宝,图文并茂,深入浅出,实为丝绸之路研究的佳作。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海外学人的丝绸之路文化研究视野开阔,观点新颖,对国内相关领域研究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3.丝路译丛同时以考古艺术这一物质文化的直观形式呈现了汉唐丝绸之路的历史,与《新唐书》《旧唐书》等史书形成历史研究的二重证据,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4.丝路文化成为当前的热点,受到多方关注,丝路沿线的*考古成果也极有必要翻译介绍给我国学界与读者,丝路译丛系列正是适应了这一需求,不仅展现了这些研究成果,更重要的是揭示了唐代以及中国古代文化与中亚诸文化的密切关系,具有很高的现实意义。
5. 本丛书从考古和艺术的角度对中古史重新进行研究,
|
內容簡介: |
撒马尔罕粟特古国的都城,即中国古籍中所言的康国。葛乐耐曾说,我虽然生在法国,但我更应该被称为康国人,因为我的青春和热血都洒在了撒马尔罕的土地上。葛乐耐教授自青年时代开始研究波斯语言和拜火教历史,1989年起,他投身于撒马尔罕古城遗址的发掘,带领各国博士们挥汗如雨度过27个夏日考古季,并获得丰厚成果。《驶向撒马尔罕的金色旅程》即是葛乐耐多年研究和考察的成就集结。在本书中,葛乐耐教授从撒马尔罕的艺术作品与粟特商旅之间的关系及撒马尔罕大使厅壁画的解读说起,梳理了撒马尔罕文明的发展历程,并从考古学、钱币学、文献学和星相学多角度切入,综合考证了粟特本土的各方神祇,同时对拜火教徒的纳骨瓮文化进行了深入解读,对撒马尔罕大使厅壁画中考证出的最新关于唐太宗、武则天以及佛教内容进行分析研究,给研究北朝的学者们提供了新的思路。
《驶向撒马尔罕的金色旅程》为丝路译丛的一种。1999年到2007年间,联合国考古队在中亚五国和印度北部玄奘之路上收获重大发掘成果:数百尊佛造像,两万平米壁画,足以再造一个敦煌;同样的八年,中国北方陆续出土中亚来华粟特人在北朝的墓葬文物,其数量与精美度百年不遇,且和玄奘之路海外成果遥相呼应;近年丝绸之路国际会议上,欧亚各国学者纷纷把上述两批文物糅合分析,取得里程碑式的学术突破。这些在中亚、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等国的重要考古发现,对于丝绸之路历史和文明的研究具有突破性的学术价值。
|
關於作者: |
葛乐耐(Frantz Grenet)
考古学家、壁画修复专家、粟特和波斯语言学家。巴黎人, 巴黎大学考古学博士,现任法兰西学院之丝路学科带头人, 曾任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CNRS)主席二十年,同时任法国高等师范学院教授二十年。
代表著作有:《丝路拜火教两千年史》《撒马尔罕古城考古发掘报告(19892015年)》《撒马尔罕古城大使厅壁画保护和修复项目(20092015年)》(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逐年出版,并每年提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代表论文有:《撒马尔罕大使厅壁画上的波斯新年场景》《粟特人的自画像》《震撼世人的喀拉汗王朝壁画遗产》《穿过钦瓦特桥:粟特移民聚落在北朝的拜火教葬俗》等。 因为杰出的学术成就,荣获法国金石碑铭学院奖章(1985、1997、2009年度)、法国国家学术勋章(2003、2010、2012年度)等。
译者毛铭,伦敦大学艺术考古博士,伦敦《中亚艺术考古学刊》编辑,在大英博物馆讲授《被遗忘的丝路:中亚五国》,守护联合国遗址的中亚考古队队员。现任北京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研究员,漓江出版社《丝路艺术》期刊编委。
|
目錄:
|
序一 玄奘之旅:血汗见证的丝路译丛(徐文堪)
序二 欧亚文明碰撞与交融的壮阔历史场景 葛承雍
译者前言 重新唤醒的北朝 (毛铭)
卷一 撒马尔罕壁画
粟特人的自我画像
撒马尔罕大使厅壁画都说了什么?
卷二 古城文书遗事
撒马尔罕古城,世界的纽带
白匈奴时代的撒马尔罕
片治肯特王最后的日子
卷三 星座钱币众神
大夏贵霜王朝的希腊万神殿(14世纪)
粟特拜火教神庙里的印度神祇
吐鲁番出土的唐代占星术绘卷中的印度和波斯天文学传统
卷四 拜火教与北朝
粟特早期纳骨瓮上的拜火教主题
花剌子模与粟特的纳骨瓮
穿过钦瓦特桥:粟特移民聚落在北朝的拜火教葬俗
译后记 葛乐耐:生在法国,长在康国
附录:北朝粟特考古大事年表
参考文献
|
內容試閱:
|
【译者前言】重新唤醒的北朝:近年西方学者对中国考古的贡献
毛铭
2003年夏天,我来到中亚古城撒马尔罕和片治肯特,跟随葛乐耐(F.Grenet)教授和马尔夏克B.I.Marshake,19332006教授发掘亚历山大的希腊式谷仓和喀喇汗王朝宫殿壁画。8月24日黄昏,考古队从烟尘满天的古城山丘,返回驻地撒马尔罕考古学院。忽然队员们一阵欢声雷动,原来是队里收到一份辗转数国发来的传真,通知我们又一粟特胡人墓葬在西安郊外发掘出土,入葬年代是北周(557579)。墓主人史君,生前定居河西走廊的凉州(今甘肃武威),身为北周高官凉州萨保,但是他的故乡却远在中亚史国,离考古队工作的场地仅60千米。
1999年和2000年,两位入华粟特人虞弘从严格意义上说,虞弘并非粟特人,根据墓志铭,他的故乡在中亚鱼国,目前确切地方不明,但是虞弘因为与粟特人通婚,文化上融入来华粟特社团,姑且算成粟特人一员。和安伽的墓分别在山西太原和陕西西安发掘出土。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太原隋代虞弘墓清理简报》;陕西省考古研究所:《西安发现的北周安伽墓》,皆刊登于《文物》2001年第1期,文物出版社,北京。粟特胡人粟特邻近中国新疆,位于阿姆河(Amu)和锡尔河(Syr)之间的肥美绿洲(汉文古籍也称呼为乌浒水[Oxus]和药杀水[Jaxartes],阿姆河也称为妫水)。在今中亚乌兹别克国南部和塔吉克国西部。的灵魂似乎在相互召唤着,陆续破土而出:在安伽墓所在的西安郊外方圆几百米之内,连续出土史君墓(2003)、康业墓2004、李诞墓2005,入葬年代都在550600年之间。一片沉睡千年的文化旧大陆被唤醒了,这就是北朝北魏拓跋鲜卑在大同、洛阳定都以来,在6世纪又分裂成东魏西魏、北齐北周,分别以河南安阳和西安为都城。因为与当时定都在南京的南朝(宋齐梁陈)南北对峙,而被称为北朝。。从公元前2世纪到盛唐8世纪,粟特人曾经是长袖善舞的商旅,穿越于沙漠驼铃之路、草原貂皮之路,还渡海往红海波斯湾,南下印度洋、东南亚,用昆仑舶载来撒马尔罕的金桃。新出土的粟特墓主人,大多年轻时是跋涉于丝绸之路荒漠的商旅和使臣,斡旋于北朝鲜卑宫廷与草原可汗国之间;中年之后定居北朝管理胡人移民社团;死后哀荣,葬在贵族墓地。这一系列的考古盛宴,给中外学界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视野,让人们得以重新考虑粟特人在北朝的汉化和鲜卑贵族的胡化。在虞弘墓所在的太原郊外王郭村,以前有著名的北齐大将军娄睿墓,还有2002年出土娄睿的继任徐显秀墓,出土图像带有祆教飞兽,萨珊联珠圈内刻画戴冠女神等,可能与鲜卑贵族亲近粟特文化有关。
中国的智识界一夜之间,迷惘地面对着充满了异国情调的图像:那些粟特胡人通过丝路经商暴富,在北朝封官受爵,锦衣玉食,穿戴如同萨珊波斯皇族一样;与草原来的突厥人和骑乘大象的嚈哒王子饮酒观舞,握手言欢;粟特人崇拜的娜娜女神有四条手臂,手托日月,骑着双头狮子;墓志铭由汉文和蝌蚪一样的粟特文共同书写。江南六朝烟水之中,有着秀骨清风的菩萨,手持麈尾玄谈的王谢子弟;而此刻北朝的帝王之家正忙着迎接远嫁而来的蠕蠕公主;北齐北周则向强悍的突厥可汗进贡大量绢帛,粟特胡商又进一步把这些丝绸贩往高加索和拜占庭。汉字文化圈熏陶下的中日韩学者,忽然一阵晕眩,发现我们对于南朝的了解如此入微,而对于流行鲜卑语的北朝文化,却是如此陌生!现在,汉族与西方站在同一地平线,那些擅长胡学的西方学者从一些新鲜的角度,为北朝文化做出贡献。1928年傅斯年评论:凡中国人所忽略,如匈奴,鲜卑,突厥,回纥,契丹,女真,蒙古,满洲等问题,在欧洲人却施格外的注意。因为史籍称游牧民族为杂虏,傅氏笑称,西洋人治这些匈奴以来的问题,不是汉学家,而是虏学家。
在北朝隋唐的入华粟特人中,有艺术家(如北齐曹衣出水的曹仲达)、音乐家(如歌唱家何满子)、织工巧匠(如隋代仿造波斯锦的何稠)、马弁狮奴(如《洛阳伽蓝记》里来嚈哒通过粟特商队朝贡北魏的白象黄狮子)、解九番语的互市牙郎(如未发迹时的安禄山)、外交官(代表蠕蠕和北周出使波斯和吐谷浑的虞弘),还有独霸一方的将领(如五胡十六国的石勒,中唐的安禄山史思明,五代敦煌的曹议金)。早在20世纪30年代,陈寅恪先生惊世骇俗地指出,隋唐皇室本身带有鲜卑血统,出身于北周盘踞关陇的武士集团;而在文化上,则继承了粟特风格浓郁的、繁荣于青齐的北齐文化。隋唐胡风,甚至隋唐的大兴佛教,都是对鲜卑化北朝的传承,而非对南朝的效仿。热爱羯鼓和胡旋舞的唐玄宗,是最后一位推动胡风的帝王。751年达逻斯战役,唐帝国丢失了西到波斯边境、东到陕西凤翔的万里西域;755763年的安史之乱,令大唐帝国的国力江河日下,由于作乱人是粟特突厥武士集团,心有余悸的唐朝人从此割断了胡风的爱好。到了繁华如梦、清明上河的北宋,这些早已经被人遗忘多年。
2002年以来,新出土的蕴含浓郁唐风的辽代佛像金冠丝绸,以及山东青州龙兴寺的北齐佛像,在伦敦、巴黎、维也纳巡回展出。一时间万人空巷,举国若狂,仿佛唐人争看洛阳牡丹的盛景。此刻西方学界解读北朝的热情再次高涨。2003年夏,在乌兹别克科学院瑞德维拉扎院士家的花园里,瑞教授充满深情地谈到广东遂溪发现的南朝银碗,上面的粟特铭文表明银碗出产于石国(Chach),而石国就是这个花园所在的城市塔什干。从这个银碗可以看到粟特人航海经过印度洋抵达南中国海的轨迹。在葡萄架下,我与波斯舞专家卡佳闲坐着吃哈密瓜,谈到唐诗中石国来的柘枝舞,扼腕叹息安史之乱后胡风在大唐帝国的衰微,多么想一睹当年与杨贵妃斗艳的胡旋女风姿!卡佳,这位胡旋女的传人,忽然神秘地定格了一个波斯舞的手势,问我,这像不像梅兰芳的兰花指?据卡佳研究,明清京剧旦角温婉缠绵的手势,涓滴保留了唐朝胡舞的遗存,可以与今日波斯舞相参照!卡佳和笔者的对话录《胡旋舞、波斯舞与京剧的文化互动》,发表于2003年9月《塔什干日报》,被当年《法兰西中亚学院通讯》转载。我顿如醍醐灌顶:遥远酣睡的粟特文化,曾与隋唐有如此千丝万缕的联系!2004年4月北京召开的中国法国粟特人在中国学术研讨会,达成一致共识:世界的粟特学中心已经从中亚撒马尔罕,移到了中国北部,聚焦在6世纪的北朝。
撒马尔罕大使厅壁画都说了什么?
四 波斯新年与夏至
如果我们想把大使厅西墙的政治意味精确解读出来,必须更多关注时间上的切入点和空间上的切入点。
很快我们就察觉到了接待使臣的时间是一个炎热的季节,因为所有来宾都腰悬着手帕,还有一位突厥武士正迎向高丽人和吐谷浑人,他嫌热,把丝绸袍子脱下来,挂在腰带上。在7世纪,波斯也好,粟特也好,波斯新年纳乌鲁兹总是在六月;而粟特的拜火教历法,总是比波斯本土的大使厅西墙壁画底部:突厥武士,吐谷浑人,新罗人
节日晚五天。在马尔夏克注意到大使厅南墙的画面是表现粟特拜火教徒的祭祖丧葬出行图之前,意大利女考古学家希尔维-安东尼尼(Chiara Silvi Antonini)已经提出一个很有远见的观点:把大使厅的四面墙都看成是波斯新年纳乌鲁兹的庆贺场面。接下来,此项研究中很重要的一步,是意大利的康马泰和克里斯托弗莱提出的:他俩寻找出了南墙粟特墙和北墙唐朝墙画面之间潜在的关联,以及二者在天文历法日期上的同步。接下来一段时间,学界没有对新年有进一步的诠释。对于拜火教祭司的工作和传统,在精确的修复线描图基础上,我们可以像专业的天文历法学家那样,精确计算出一千四百年前那个夏至日。
在此笔者要从康马泰他们的历法表说起,以得出我的结论。总体上和康马泰所说相似,但是细节上微有调整。魏义天认为我们必须纠正他们的夏至说和端午节说这个节日在中国是龙舟节。我们会按照儒略历的日期,把所有细节纳入一个联系更为紧密的系统里。
第一个跃入我的脑海,是作出这个诠释所需的基础:历史上只有很短的一段时间,夏至日是落在粟特的新年六天里的,那就是公元641和663年之间。这段时间,粟特王拂呼缦恰好在位。在《旧唐书》和《新唐书》里,该王在650年到655年之间首次出现。在这个语境下,我们需要注意两件事。第一,波斯或者粟特国王的加冕,通常是在新年纳乌鲁兹的第一天;第二,各种语言的史料尤其详细的记载来自阿拉伯学者比鲁尼(Biruni)表明,每次到了新年纳乌鲁兹节的时候,国王必须扮演伊玛波斯文化圈里的英雄,特别受到波斯皇家的推崇。比鲁尼写道:
在新年纳乌鲁兹的第一天,当阳光照着伊玛,人们仰望着他,向他谦恭敬礼,欢歌醉舞,度过这年的第一天。在新年第六天,当英雄前去和魔鬼大战。最后伊玛胜利回到人间,就像太阳那样冉冉升起,人们瞪大了眼睛,看到天空升起了两个太阳,原来的朽木在瞬间发出了嫩芽,长出了绿叶。
自然而然地,波斯新年和中国夏至日期吻合的历史现象,对于刚刚被唐朝加封为粟特九姓之王的拂呼缦而言,无疑是个王权祥瑞的兆头。从上述转引的句子中可以看到,在整个漫长的拜火教传统里,伊玛是原初的太阳神,几千年来神格不变。还有,比鲁尼也坚持说,夏至日,就是波斯新年纳乌鲁兹的元旦日。在这点上,我们知道他是不对的:在拜火教历法创始之初,薛西斯在公元前486465年创制的历法是以春分日为元旦的;只是因为岁月流逝,在7世纪初,波斯新年往前挪动了九个月,夏至日才变为元旦。不过比鲁尼的记载可能回应了拜火教精英圈子中的一个特别传统:纳乌鲁兹与夏至日的重合,是拜火教徒祭拜伊玛亡灵归来的日子。最后,还是根据比鲁尼的记载,夏至日的发明,来自古希腊天文学家,而古希腊天文学家恰好在大使厅东墙上出现,他拿着天球仪,正在给印度人传授星象知识。这也是一种巧合或者暗喻。
伊玛也是死亡之神,这一概念在拜火教文学中留下痕迹,更在粟特图像中频繁出现。如果真的如拜火教经典中所说的,那么伊玛就是守护地狱之门的。最后,伊玛还是人类黄金时代那个时候宇宙大同,天地澄明的王。在《阿维斯陀》(Avesta)经典里,伊玛被描绘成手持地球的七部分的形象。11世纪的阿拉伯史料中记载,伊玛经常携带长生药草,那些灵物让人类远离死亡、悲惨和战争。在粟特王拂呼缦统治的动荡岁月里,刚刚被大食亡国的萨珊波斯王朝,激发起波斯文化圈民众对强大波斯皇权的渴望。南墙上去往神庙祭祖的葬礼出行和各国使臣朝贺的场面,恰逢其时地成为了大使厅壁画的题材。
我们还可以更精确地进一步去探究。大家知道,伊玛战胜魔王后凯旋的日子是新年的第六天。比鲁尼把这一天称为纳乌鲁兹的吉日。一首中古波斯文写成的诗歌,就是专门歌颂这个日子的。这一天,所有拜火教的吉祥生物都被创造出来,世界和平幸福,波斯王的传奇也是发生在这一天。在复活的日子里,太阳将高高挂在天穹,并不落下,一直照耀九天。这个美好预言,自然是和波斯新年第六天与夏至日重合这一现象有关。夏至日确实是一年之中白昼最长、太阳久久不落的日子。要感谢《隋书》和《新唐书》中的《西域传》中有关石国和撒马尔罕风俗的记载,让我们知道第六天是粟特人祭拜祖先的日子,随带着还有其他粟特歌舞和仪式。这一天与夏至日重合,历史上有四年:660663年。如果我们把大使厅北墙的唐朝端午节图像也考虑进去的话,这四年里,有两年更是上上之选:在660年,纳乌鲁兹的第六天,唐朝的夏至和端午节,在天文历法上发生在同一天;在663年,端午节发生在纳乌鲁兹的第四天,而第六天的祭祖吉日和夏至日重合。当然这个天文历法上的重合不必如此精确;事实上,宫廷天文官不必向国王提供如此精确吻合的历法日期,他们需要给出一些黄道吉日的概念,在综合天文演算和当时国王对中亚政治格局的渴求的基础上。
大使厅创作之际,正是中亚历史上几大政治力量微妙消长的时期。最后一个真正掌控粟特的突厥可汗是咄禄可汗,他于642年继位,但是突厥内乱,九部很快分崩离析。之后史国国王维旭匹尔统一了撒马尔罕地区,第一次给自己加上了皇家头衔伊吉希德,当时撒马尔罕的铜钱上都铸有麦里克字样,意为国王。这一举动,明显是表明粟特地区已经从西突厥汗国的统治之中摆脱出来。拂呼缦是维旭匹尔的第二位继承者。658年,唐朝彻底击败突厥可汗阿史那贺鲁,将粟特九姓国并入大唐版图,称为康居都督府。在这件事情上,西突厥汗国戏剧性地成为了大唐帝国扩张的引路人。两个唐朝使臣被派遣来粟特:一个是董继升,658年由唐高宗派遣,前来加封撒马尔罕城主拂呼缦为粟特九姓之王;还有一位是王名远,在662年把唐帝国的旨意传到粟特以南的大夏地区。史书没有清晰记载王名远在粟特逗留情况,但是他去大夏路过粟特,是很自然的事。当时突厥十部落的使团分别为两个可汗跑腿:一个是投靠唐朝的东突厥可汗迷设,一个是西突厥的可汗普珍。第二个来访粟特的突厥使团,则全部听命于普珍可汗。德国学者莫德提出一个很吸引人的推测:西墙突厥墙的右侧有十一个长矛,很可能暗示了突厥的十个部落,中间那把长矛则象征着突厥可汗本人。经过如此观察,我可以自信地指出,其中一位突厥人是来自唐朝西域的焉耆,因为有一行详细的题记写在他的腰上。648年,焉耆绿洲国臣服于唐朝,662年处于焉耆北面的突厥部落孙尼设,叛离普珍可汗,唐朝兵力介入,让他重新归顺。所以这位来自于焉耆或其附近的突厥使臣,此刻在西墙上陪伴唐朝来使,这种场景直接诠释了当时的突厥局势。
总而言之,660年或者663年,是大使厅创作年份的最佳答案。影山悦子在研究唐朝新城公主墓壁画时,发现其唐朝贵族女子所穿的服装,与大使厅壁画上的使臣所穿非常接近。新城公主死于663年,她是唐高宗的妹妹;而唐高宗被画在大使厅的北墙上,正在上林苑猎豹。
我们回过头来,再仔细读一下比鲁尼对于纳乌鲁兹的记载,这一记载真是百看不厌、历久弥新纳乌鲁兹的风俗是萨珊波斯王定国定节日,他将与国同庆,获得上苍的护佑。第二天,国王大宴王公贵族和名门耆老,估计第二天也是国王接待各国使臣的日子。第三天国王接见牧马人和拜火教大祭司。魏义天指出,夏至日是突厥部落贮备马匹结营的日子。眼下突厥部落已经依附唐朝结为盟友,那么粟特王可以名正言顺地召唤突厥人前来,作为粟特王的牧马人。当时突厥汗国一夜崩溃,十大部落各自为政,粟特王经常让突厥人以部落为单位来担当粟特的军事任务。西墙的中部和下部出现了大量突厥武士是没错,但并不是说当时的突厥地位崇高到会出现在西墙的上部,这个位置是留给主神和重要国王的。最亲近粟特王的还是他自己的王公大臣,就像南墙上跟随他出巡的那些粟特人。总之,我把西墙的画面归结为波斯新年前三天的综合场面,包含了四个场景:粟特王的加冕,粟特王扮演伊玛,第二天粟特王接待各国使臣,以及第三天粟特王接待武士们和牧马人。
在此,史料的证据和考古图像的证据相互支持,把当年场景复原得很好。13世纪的阿拉伯博物学家喀兹维尼(Qazwini)在他的《宇宙宝典》也谈到了波斯新年,但他把比鲁尼的新年六天的节目压缩到了一天。不过,他补充了一些有价值的细节:在新年这天,国王举办听政大会,王公大臣趋奉而前,各携宝物、以悦圣心。结合大使厅西墙的画面来看,各携宝物,一一展示王座前的,不光是粟特本国的王公大臣,各国来使也在其中。12世纪的伊本巴尔基(Ibnl-Balkhi)在《法斯纳玛》(Faysnama)长诗中写到两个相互矛盾的国王听政大会场面:一方面,说在国王面前没有人敢坐下; 另一方面,说王公大臣根据官衔高低,一排排坐在国王面前,井然有序。还有一本史书是《王冠之书》,编译人是阿拉伯学者伊本穆卡法(Ibnal Muqaffa,724-759),他揭示出,纳乌鲁兹风俗是萨珊波斯王库思老阿努希尔宛(Khosrow Anoshiravan)创立的,在那一天波斯王中之王举办听政大会,准备了礼物和锦袍。宴会的桌子安排好了,届时满朝公卿按爵位高低而坐,锦袍的服色也把他们的官衔高下一一区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