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国有企业条款研究
》
售價:HK$
98.6
《
银行业架构网络BIAN(全球数字化时代金融服务业框架)(数字化转型与创新管理丛书)
》
售價:HK$
98.6
《
金托邦:江湖中的沉重正义
》
售價:HK$
60.5
《
易经今解:释疑·解惑·见微
》
售價:HK$
88.5
《
东欧史(全二册)-“中间地带”的困境
》
售價:HK$
221.8
《
虚拟资本:金融怎样挪用我们的未来
》
售價:HK$
77.3
《
刻意练习不生气
》
售價:HK$
39.2
《
大宋理财:青苗法与王安石的金融帝国(全彩插图本)
》
售價:HK$
109.8
|
編輯推薦: |
二十一段趣味盎然的闪回,以十年为单位回顾百年电影传奇。
从好莱坞到全世界,从大导演到小演员,带领读者品味电影人生,玩转各地片厂。
近百幅罕见图片配以丰富图说,展现世界著名影人风采,揭秘经典名片幕后故事。
精准的研究视角映射出历历银幕往事,得兼学术的严谨与阅读的愉悦。
全书附有世界大事、电影大事年表拉页。
每章开头配以世界大事年表,从社会、文化、科技等角度横向解读电影发展时况。
|
內容簡介: |
本书涵盖了电影从草创之初直至进入21世纪成为娱乐龙头产业这一百多年的发展历史。内容简明凝练,毫无赘饰而又细节生动,带领读者了解电影发展脉络的同时还能使之重温电影与电影人妙趣横生的银幕往事。
采取每十年为一个讲述单元的结构框架,将好莱坞电影、欧洲电影、亚洲电影及重要电影人各阶段的发展概况归纳入其艺术特色最显著的十年,突出研究侧重,并在各章前附之以此段时期世界社会文化大事年表作为互文,视角广阔而又避免了泛泛而谈,使读者能了解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政治气候,轻松掌握电影发展脉络。
插图修订第6 版辅以更详尽的图说;并新增加了2000年后美国电影与世界电影的相关章节,展现电影发展潮流的当前动态并为读者带来新鲜的影片分析。
|
關於作者: |
著者简介
路易斯贾内梯(LouisGiannetti),美国著名电影理论家和影评人,俄亥俄州凯斯西储大学荣誉教授。他的作品雅俗共赏,内容涵盖政论、文学和戏剧等多方面,代表作有《美国电影大师》《认识电影》《戈达尔及其他:电影形式论文集》等。
斯科特艾曼(Scott Eyman),美国著名作家、编辑,主要为《棕榈滩邮报》及《纽约观察》撰稿。他为约翰福特撰写的生平传记《铸就传奇:约翰福特的生命与时光》被《洛杉矶时报》提名为1999年最佳图书。在新闻、评论、电视编剧领域屡获殊荣。
译者简介著者简介
路易斯贾内梯(Louis
Giannetti),美国著名电影理论家和影评人,俄亥俄州凯斯西储大学荣誉教授。他的作品雅俗共赏,内容涵盖政论、文学和戏剧等多方面,代表作有《美国电影大师》《认识电影》《戈达尔及其他:电影形式论文集》等。
斯科特艾曼(Scott Eyman),美国著名作家、编辑,主要为《棕榈滩邮报》及《纽约观察》撰稿。他为约翰福特撰写的生平传记《铸就传奇:约翰福特的生命与时光》被《洛杉矶时报》提名为1999年最佳图书。在新闻、评论、电视编剧领域屡获殊荣。
译者简介
焦雄屏,著名电影学者,华语世界重要电影人之一,曾任台湾台北艺术大学电影研究所所长,金马奖主席,世界各大电影节评委,监制多部在海内外获奖的经典电影,如《十七岁的单车》、《蓝色大门》、《听说》、《白银帝国》等,并成功推动台湾电影的国际地位。台湾几个出版社的电影丛书都以她的著作打前锋,这些电影馆丛书有上百种,是华语地区最受欢迎的电影书。她主持过电影年全年度项目,培育电影导演、监制与技术人员无数,并曾在海内外获得多项个人大奖。
|
目錄:
|
简 目
译者序
前 言
第一章 起 源
第二章 格里菲斯和同代人:1908-1920
第三章1920年代的美国电影
第四章1920年代的欧洲电影
第五章 好莱坞片厂制度:1925-1955
第六章1930年代的美国电影
第七章1930年代的欧洲电影
第八章1940年代的美国电影
第九章 1940年代的欧洲电影
第十章1950年代的美国电影
第十一章1950年代的世界电影
第十二章1960年代的美国电影
第十三章1960年代的世界电影
第十四章 1970年代的美国电影
第十五章1970年代的世界电影
第十六章1980年代的美国电影
第十七章 1980年代的世界电影
第十八章 1990年代的美国电影
第十九章1990年代的世界电影
第二十章 2000年后的美国电影
第二十一章 2000年后的世界电影
重要词汇
图例索引
出版后记
目 录
译者序
前 言
第一章 起 源
第二章 格里菲斯和同代人:1908-1920
第三章1920年代的美国电影
重要影人
女性神秘
有声电影
第四章1920年代的欧洲电影
苏 联
德 国
法 国
第五章 好莱坞片厂制度:1925-1955
票 房
片厂制度
明星制度
类型片制度
第六章1930年代的美国电影
有声片时代
新类型:黑帮片、歌舞片、神经喜剧
重要导演
第七章1930年代的欧洲电影
德 国
英 国
法 国
第八章1940年代的美国电影
片厂制度之衰退
第二次世界大战
重要导演
黑色电影和战后现实主义
第九章 1940年代的欧洲电影
德 国
法 国
苏 联
英 国
意大利
第十章1950年代的美国电影
新银幕
红色恐怖
社会现实主义
方法演技
重要导演
第十一章1950年代的世界电影
日 本
伯格曼
费里尼
法 国
第十二章1960年代的美国电影
吹嘘的年代
重要导演
新方向
第十三章1960年代的世界电影
法 国
英 国
意大利
东 欧
第十四章 1970年代的美国电影
越战水门时代
新电影
重要人物
第十五章1970年代的世界电影
英 国
法 国
西 德
意大利
东 欧
澳大利亚
第三世界国家
第十六章1980年代的美国电影
技术和市场
里根时代
主流电影
特立独行者
第十七章 1980年代的世界电影
英 国
西 欧
苏联和东欧
第三世界国家
日 本
第十八章 1990年代的美国电影
好莱坞片厂
好的一面
重要导演
独立电影
第十九章1990年代的世界电影
好莱坞高于一切
英国
爱尔兰
欧陆电影
崛起中的电影
澳大利亚和新西兰
第二十章 2000年后的美国电影
主要人物
崛起中的艺术家
第二十一章 2000年后的世界电影
欧 洲
伊斯兰电影
中国香港中国日本
拉丁美洲
重要词汇
图例索引
出版后记
|
內容試閱:
|
译 者 序
电影学生现在比较幸福
我27 岁时在美国念完书,被邀回台湾工作,并开始教书生涯,第一个教职即在文化大学。当时电影教育并不发达,文化大学(当时还是学院呢)是唯二有电影课的大专院校,挤在小小的戏剧系影剧组,与戏剧国剧并在一起。那还是录像带的时代,全班四十多人挤在小小的教室中,看一个超小的电视。但是学生们超热情,那一班出来了一个导演叶鸿伟(拍过《五个女子和一根绳子》,现定居西安)。他们是大二生。有个大四生偶尔来旁听,那是蔡明亮;另外有一个大一生提早来旁听,那是现在在政大教书的王亚维。班上还有个搞灯光舞台设计的简立人,现在是我北艺大的同事,曾任剧设系主任。
我排了一本《认识电影》(Understanding Movies)为教材,这是在美国学院指定的教科书,我个人认为深入浅出,颇有入门的功能。开始一两个礼拜,我就知道情形不妙。同学影印的教材上,查满了密密麻麻的翻译,看个五六页英文对他们太吃力了。我成了英文翻译,天天在教词汇与观念。还有我放映的影片也没翻译,只好逐句逐段现场口译。当时我便下决心一定要将此书译出。
那是不讲究版权的时代,《认识电影》译出后差点选上了台湾十大好书之列。以后著作
权正轨化,书商也去购买了版权,在台湾长销数年,大陆出现盗版,后来大陆也同步正版发行,据说也颇受各大学电影科系的青睐。
于是文化大学教学的窘境便成了历史。现在学生不单可以轻易看完《认识电影》而对电影有基本常识,而且陆续在许多出版的中文电影书籍中滋润陶冶(更别提现在成套出版的电影经典光碟呢)。《认识电影》是我帮远流出版社出版的电影馆丛书系列的第一本,尔后电影馆出版无数译作 著作,开启电影研究学术化 文字化先河,不仅在台湾地区受到欢迎,据说大陆朋友当时不惜成本,都越洋来购买整套丛书收藏,在电影圈内蔚为风气。远流之外,我也帮万象出版社、后来的江苏教育出版社、后浪出版公司等策划电影丛书,在大陆反响很热烈,所以回过头来,《认识电影》真是开疆辟土第一本。
为什么这本书如此受欢迎呢?这还跟此书作者有关。路易斯贾内梯(Louis
Giannelti)是位文学教授,他在1960 年代开始教书,很快就发现自己的兴趣远超过文学的范围,他喜欢戏剧、流行文化、社会学、表演艺术、新闻学、摄影学、舞蹈、绘画、音乐,这些全部可以统摄在电影中。于是他开始钻研电影,并与1970 年代风起云涌的美国大学电影系并行成长,加上他出身蓝领阶级家庭,没有身段,不似文学系学者那么咬文嚼字,所以编写的电影文字也就格外带了一份直性热情的感染力。《认识电影》又聪明地运用大量图说,让这个视觉艺术充满图像式的解释,读者因此一目了然,不至被阻挡于艰深的电影理论之外。
所以翻译贾内梯的书对我而言实在轻松,唯一吃不消的是他的活力精力。此人没几年就更版一次,内容大幅修改以适应潮流,于是出版社便会要求我重译,天哪,那真是无休止的恶梦,重译起码好几次了。
贾内梯重订新版不说,还有精力又出了一本形式接近《认识电影》的电影史,名为《闪回:电影简史》。这个工作又落在我身上。我译起来还算轻松,可是因为我现在又在监制电影又常为电影节担任评委,跑来跑去,常一丢下就几个月捡不回来,苦了出版社的人。
翻译此书,对贾内梯有些观点十分赞同,比方他因深谙类型电影及美国片厂制度,对电影与社会的密切互动关系颇有犀利看法。他说,一个国家的社会史,可由其明星反映出来。他举出约翰韦恩这位明星,韦恩数十年一直居票房最高明星之首,他代表了一种美国价值观,或美国人希望自己有的价值观:自信,有慑人的威严,对世故聪明的人或事不信任,我行我素,又带点孤独与疏离性格。他是个大男人,或带着男孩性格的大男人,见到女性总有点羞怯不自在,他非常爱国,讲究自我牺牲,说穿了是保守的右翼中产阶级。
美国人爱他,不是因为他的外表,而是他所代表的价值观。所以那么多俊男败在他手下,他是美国电影黄金时代最珍贵的明星。
同理,台湾观众在1970 年代最爱林青霞,纯粹因为她美吗?我想大家是忘了她所代表的三厅电影(客厅、咖啡厅、饭厅),那是物质,是当时民众所追求的生活质感:时装、豪宅、汽车、上流社会、炽烈的琼瑶式爱情。林青霞的出尘之美,就是这一切价值观上的bonus,观众照单全收。
就像现在,大陆电影一味追求大制作、大预算、大明星、大特效,其实反映出观众对电影奇观的需求。现实主义的作品,已经不能满足在现实压力下的逃避心理。虚幻的人物关系,飘渺的历史时空,吹牛夸张的神功,飞檐走壁的冒险,不但填充了观众在现实中的虚无,而且省去制片单位与电检铁腕的角力。
贾内梯为彰显历史时空与电影内容形式的交互影响,也制作了重大历史 文化事件与电影史的对照表。经济的因素,战争的动荡,社会的变革,无不牵动着电影美学与主题的走向。这是他提纲挈领之参照。
有些人对历史和老掉牙的电影不屑一顾,我也曾多次听到傲慢的创作者昭示,自己从不看他人的作品。请问,不知梅里爱,不知《月球旅行记》,不知卢米埃尔兄弟,不知《火车大劫案》,怎么能欣赏马丁斯科塞斯的杰作《雨果》?没有看过默片,不知默片大明星如范朋克、瓦伦蒂诺、约翰吉尔伯在有声时代来临的悲剧,不识《爵士歌手》、《万花嬉春》,没听过《迷魂记》,怎么能全面了解金像奖新赢家《艺术家》之美?
看此本《闪回:电影简史》,我以为贾内梯亦有一些盲点。首先,他对阅读美国作品是
准确而犀利的,但对照其他国家电影史就有泛美国观点的缺憾,尤其近三十年来世界各地电影文化产业蓬勃发展,贾内梯的理解就显得有局限甚至偏差。他对亚洲电影毫无概念,对华语电影没有看法,甚至对当代欧洲电影亦理解十分表面。《闪回:电影简史》是一本不错的美国电影史,它可能没法和《认识电影》的分量相当,但阅读它乐趣仍非常多。
另外,关于两岸三地译名差距问题还真令人头疼,尤其出版社用力过猛的编辑每次要和我角力将一些片名人名搞得混乱不已。有些大陆已行之有年,如Godard译为戈达尔,而非台湾行之有年的高达,或Truffaut译为特吕弗,而非台译音 义都较到位的楚浮,这我可以接受。但有些明明译错却援例不改的冬烘,如将Ginger译成金格尔而非金姐;Powell译成鲍威尔而非鲍尔;或将老上海时期就行之多年的梅蕙丝改成梅韦斯特;芭芭拉史丹妃改成斯坦威克;或The Grapes of Wrath硬译成《愤怒的葡萄》,而非信雅达之《怒火之花》,这我只好据理力争,以免贻笑大方了。我不信我们应以讹传讹,这是基本。
焦雄屏
2012年4月
出版后记
1897年,当流动放映商弗利科斯梅斯古稀的摄影棚因为放映带有沙皇影像的影片而被恐惧的当地农民以施弄巫术的罪名烧毁,谁也不会想到一百多年后,人们会拿着爆米花坐在空调冰凉座椅舒适的电影院里对《加勒比海盗4》那糟烂的3D效果大吐其槽的盛况吧?
沿着这番声讨一路追溯而去,电影从硬纸片上流动而过的几缕光影到大规模杀伤性CGI狂轰银幕,从宛如单细胞生物的单本短片到长达数小时绵延数集放映的系列大片,从25美分一张门票的低等杂耍到全球年票房总额狂飙突进的娱乐豪门,在艺术、商业、技术这三个维度里,它到底走过了一条什么样的长路?
也许这本《闪回:电影简史》可以成为你这场追溯之旅当之无愧的领航员。
在汗牛充栋的电影史类读物中,《闪回:电影简史》可谓独树一帜。虽然在内容上有已成经典体系的各次电影运动、各种电影风格、各路电影大师,但是本书绝不仅仅提供掉书袋式的单线条复述,你能从中获得的还有生动鲜活的时代背景、妙语连珠的评论以及精准独到的研究视角。借助本书以十年为一个阐述单位的闪回式结构,你能看到一个导演的艺术风格在其职业生涯不同分期中的起承转合,也能清楚地捕捉到每一场电影运动发生的前因后果及其时代底调。而本书每一章开头的世界大事电影大事对照年表,首次将人类的文化、政治、科学发展历程与电影的演进在形式上进行横向对接,为读者展开另一条微妙的叙述灰线,只需轻轻一抖即可将整条时代脉络上的星散事件聚沙成塔。
《闪回:电影简史》的两位作者路易斯贾内梯和斯科特艾曼,前者为 电影学院系列热销多年的经典《认识电影》的作者,其作为当下电影领域的学术先锋保证了本书不俗的理论水准;后者则是1999年《洛杉矶时报》年度最佳图书奖提名作家,这位将一系列好莱坞名人传记写得妙笔生花的作者为本书增添了更多传奇色彩。诚如两位在序言中所言,他们所提供给读者的将会是一部内容通俗有趣、观点新颖包容的电影史,相信两位的合璧之作不会令读者失望。
本书已在海外再版五次,此次翻译出版的是第六版,亦是首个中文译本。译者焦雄屏曾奉献了《认识电影》迄今为止最受欢迎的译本,其洗练而个人风格鲜明的文字为国内读者准确地传达了原著精髓,令人印象深刻。在本书的编辑过程中我们依照大陆地区较为通用的说法统一了人名、片名以及相关专业术语,而在一些两岸三地都相对常用的片名或说法上则尽可能地保留了译者的原文,并以括号的形式辅以大陆地区译法。由于本书涉及的电影人以及相关电影为数众多,难免依然存在疏漏之处,希望读者能不吝指正,以便我们在今后的改版中及时纠正。
服务热线:133-6631-2326 188-1142-1266
服务信箱:reader@hinabook.com
电影学院编辑部
拍电影网(www.pmovie.com)
后浪出版公司
2016年8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