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算法经济 : 商业逻辑与人类生活的智能演进(生动呈现AI与算法的创新应用与商业价值)
》
售價:HK$
79.4
《
家书中的百年史
》
售價:HK$
79.4
《
偏爱月亮
》
售價:HK$
45.8
《
生物安全与环境
》
售價:HK$
56.4
《
泥土:文明的侵蚀(城市与生态文明丛书)
》
售價:HK$
84.0
《
医用化学(第三版)
》
售價:HK$
57.3
《
别怕,试一试
》
售價:HK$
67.9
《
人才基因(凝聚30年人才培育经验与智慧)
》
售價:HK$
103.4
|
內容簡介: |
孟氏家族,是孔孟颜曾四大圣裔家族之一。孟氏 家族*杰出的人物孟子,不仅继孔子之后对儒家文化 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而且对中国文化的发 展也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被称为“亚圣”。孟 氏家风重道德教化和品格塑造,尤以母教文化*称。
孟母三迁、孟母断机、杀豚示信、出妻之教、拥楹之 教等故事激励着孟氏家族后人,也成为中国母教文化 的源头。朱松美编*的这本《邹城孟氏家风》简明地 阐述了孟氏家风奠基、演进、传承的历史进程,图文 并茂,通俗易懂,是了解影响海内外两千余年的孟氏 家风和儒家思想的一本很好的通俗读物。
|
目錄:
|
前言
一、“峄阳孕地灵,邹鲁曾观风”——孟氏家族是怎么崛起的
(一)孟子与孟氏家族
(二)“亚圣”封号与孟府繁荣
二、“届仁由义,守先待后”——孟子弘道与家风奠基
(一)艰难游历
(二)弘扬儒道
(三)家风本源
三、“蒸尝千万祀,仁义总居安”——孟府家祭与孝礼文化继承
(一)祭祀次数的频繁与仪式的隆重
(二)祭品的考究与祭器的完备
四、“辨亲疏,厚伦谊”——谱志编写与血缘存续
(一)孟氏家谱
(二)孟氏家志
五、“母教一人”——孟母教子与母教典范
(一)孟母教子的故事
(二)孟母教子教什么
(三)孟母教子怎么教
(四)孟母教子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六、家学训诲,“以继圣贤之业”——从三氏、四氏学到三迁书院
(一)孟氏家学的盛与衰
(二)孟氏家学的教育宗旨和教育特点
七、“野棠开处空流水,执帛雍容自进趋”——孟氏后裔对儒家精神的传承
(一)气——孟浩然:高山可仰,徒揖清芬
(二)权——孟知祥:善用机变,乱世英杰
(三)忠——孟珙:忠勤体国,疆土藩篱
(四)智——孟广均:东鲁春风,吾与曾点
(五)信——孟雒川:瑞蚨吉祥,儒商传奇
结语 圣贤家蕨与孟氏家风
附录
(一)孟氏大宗世系
(二)家规二十条
|
內容試閱:
|
18岁到40岁,是孟子学习知识和了解社会的积累 期。他先是到鲁国游学四年,跟随孔子的孙子子思的 门人学习儒家经典,持之以恒的旦夕勤学,奠定了他 一生追慕孔子、承继儒学的知识体系和思想基础。学 习回国后,开始模仿孔子创办书院,广育天下英才。
甚至因为显著的教育效果而很快就小有名气了。有一 次邹国和鲁国发生了纠纷,邹穆公还亲自向他询问处 理办法。
但是,正像《论语》里说的:“士不可以不弘毅 ,任重而道远。”在那个诸侯争霸、死难无数的战乱 年代,受到孔子思想影响的孟子格外有一种铁肩担道 义的使命感和“仁以为己任”的强烈情怀。他要像孔 子一样,周游各国,到任何一个有可能接受他思想的 地方去践行他仁爱天下的宏图抱负。于是,从40岁开 始,学有所成的孟子走上了艰难的弘道之路:辗转于 宋、滕、魏之间,并前后两次到齐国,游说诸侯摒弃 霸道,实现王道。
他先是到了当时东方的大国齐国。在那里,孟子 与告子展开了关于人性善恶问题的辩论,正是在这场 辩论中所暴露出的矛盾问题,引起了孟子的深入思考 ,并不断完善他的理论学说,最后形成了仁、义、礼 、智的思想体系。
后来,在滕国,孟子受到了“馆于上宫”的良好 待遇,滕文公还多次就治国大事求教于他。借助这个 机遇,孟子在滕国发表了一系列有关国家经济、国民 教育和社会秩序等方面的重要言论,提出了正经界、 行井田、制民之产、减轻赋税,以及设学校、重教育 等重要的治国方略。它们作为孟子仁政思想的重要组 成部分,标志着孟子政治思想体系的日臻完善。
但是,滕国是一个小国,虽然竭尽全力,仍不免 时时受到齐、楚两个大国的威胁,滕文公整日惶惶不 可终日,以苟延残喘为目的。孟子意识到,在如此弱 小、自顾不暇的小国中实现仁政的路途似乎太过于遥 远。孟子对于在滕国实现仁政逐渐由希望而失望。恰 在此时,魏国的魏惠王正在为了强大自我招贤纳士, 于是,孟子便率领门徒千里迢迢地来到魏国。
魏国在韩、赵、魏三家分晋后,在魏文侯统治时 期因为发奋变革而一度成为战国首霸。但到魏惠王后 期,由于东方的齐和西方的秦的改革都已初见成效, 魏国渐次失去了独霸地位,由强转弱,不断受到齐、 秦、楚几个周边大国的威胁和侵夺。对此并不甘心的 魏惠王决意招贤纳士,重振旗鼓,以图东山再起。所 以,当魏惠王见到孟子的时候,掩饰不住内心的急切 ,劈头就问:“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 乎?”这一问,引出了孟子关于义与利的辩论,展示 了孟子以义取利,义以为上的著名思想。但这在一心 强国争霸雪耻的魏惠王看来,远水不解近渴,无疑迂 阔至极,孟子的仁政思想再遭拒绝。
孟子因为对梁惠王一心热衷于急功近利的“霸道 ”而心怀不满,黯然地离开魏国。而此时的齐国经过 威王改革,日渐强大,刚继位的宣王正踌躇满志,一 心想称霸统一。几度失望的孟子又燃起了最后一线希 望,再度到齐国推行他的仁政理论。
齐国田氏的第三代国君齐桓公田午为了聚集人才 ,在齐都临淄城西门(一说南门,当时称“稷门”) 附近成立了一个稷下学宫(相当于今天的“官办高等 学府”)。学宫经威王到宣王的努力经营,一直保持 了自由、开放的学术风气。无论来自哪个国家,也无 论哪个学派和持什么思想的学者,都可以来到这里, 享受“上卿”的优厚待遇,衣食无忧地在这里袒露自 己的思想,发表自己的见解。因此,稷下学宫当之无 愧地成为各国各派学者研究学术、阐发观点、议论政 治的学术中心和思想前沿,最兴盛的时候达到数干人 。孟子到齐国后,接受了齐宣王“卿大夫”的名衔, 住进稷下学宫,与齐聚于此的诸子彼此争鸣,共论天 下。当然,更重要的是利用一切机会,循循善诱、曲 折迂回地向宣王灌输“置民之产”、“关市不征”、 “任贤使能”的仁政思想。但齐宣王固执地认为这些 措施并不能使齐国迅速强大并快速称霸,因而对孟子 的主张常常虚与委蛇,“顾左右而言他”,孟子仁政 的最后一线希望破灭。
62岁的孟子最终意识到,在那个崇尚“力功争强 ,胜者为右”的年代,“虽有道德,不得施谋”,想 想一生为仁政理想而苦苦求索,四处奔波,现在已经 年老体衰,该是叶落归根的时候了。绝望的孟子怀揣 一腔无奈回到了自己的出生地邹国,在生命最后的20 年里著书立说,留下《孟子》一书,寄希望于在将来 道德可以“施谋”的时候,能够为实现仁政提供一些 有益的指导。
……P39-4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