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金托邦:江湖中的沉重正义
》
售價:HK$
62.1
《
易经今解:释疑·解惑·见微
》
售價:HK$
90.9
《
东欧史(全二册)-“中间地带”的困境
》
售價:HK$
227.7
《
虚拟资本:金融怎样挪用我们的未来
》
售價:HK$
79.4
《
刻意练习不生气
》
售價:HK$
40.3
《
大宋理财:青苗法与王安石的金融帝国(全彩插图本)
》
售價:HK$
112.7
《
安全感是内心长出的盔甲
》
售價:HK$
68.8
《
快人一步:系统性能提高之道
》
售價:HK$
113.9
|
編輯推薦: |
《科研方法导论》可作为综合院校、理工类和师范类院校研究生、本科生科研方法课程的教材,特别适合科研初学者学习和实践,也可作为教师、科技工作者和科技管理干部的参考用书。《科研方法导论》各章内容独立,读者可根据学习和工作需要进行选读或选学。
|
內容簡介: |
《科研方法导论第2版》是南开大学与科学出版社合作的“国家级教学团队·科学素质教育丛书”中的一本。全书分五篇——科研基础知识篇、科研方法技能篇、科研实践应用篇、科研学习结合篇和科研素质培养篇;以科研方法为核心,结合科研工作实际,系统地阐述了科研基本概念、科研工作规程、典型科研方法、科学思维方式、基本科研技能、课题组及其管理以及科研素质培养,体现了“体系创新,篇章独立,研学结合,学以致用”的特色。
本书可作为综合院校、理工类和师范类院校研究生、本科生科研方法课程的教材,特别适合科研初学者学习和实践,也可作为教师、科技工作者和科技管理干部的参考用书。本书各章内容独立,读者可根据学习和工作需要进行选读或选学。
|
關於作者: |
科研基础知识是指研究者及科技人员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创新和应用开发所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本篇由第一至三章构成,主要介绍科研与科研方法的基本概念、科研特征及价值、科研对象与分类、科研方法与分类等;阐释科研的基本过程,以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技术科学的研究特点和基本程序;论述问题层次分析法、科研选题原则与方式、科研信息与查新等;简要介绍本书的体系结构、主要特色和编写目的。本篇提出了问题层次分析法,初步建立了提出问题、梳理问题和提炼问题的三层次分析理论;阐释了科研方法与一般意义上的科学方法之区别,科研方法注重科研过程实际问题的解决以及有效性和可操作性。本书体系结构由内核模块、中层模块和外围模块有机组成,构成正三角形三层次模块结构;其特色是“体系创新,篇章独立,研学结合,学以致用”。第一章科研与科研方法跛足而不迷路的人能够赶过虽健步如飞却误入歧途的人。——[英]培根第一节科学与科学认识科学是人们对自身及其周围客体的规律性认识。随着各种认识活动的不断丰富和深化,人们逐渐形成了对某些事物比较完整、合乎逻辑而系统的知识体系,科学由此而产生。一、科学概述“科学”概念是伴随人类认识的发展而逐步形成的。在古代,人类的认识水平不高,许多无法理解的自然、社会及自身等现象便被归结于天意或神鬼之说,而这种认识又反过来束缚了许多正确认识的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认识的经验也在积累和提升,在有效促进大脑智能发展的同时,也对自然、社会及自身等现象逐渐有了正确的认识和理解。在漫长的未知探索过程中,人们将这些正确的认识分门别类地进行整理、提炼,形成了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由此便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科学。随着科学的形成与发展,人类逐渐摆脱了神鬼之说的禁锢,进入了全新的发展时期。1.科学概念的形成人们对科学的理解是伴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不断演化的。在古代,人们对科学的理解很简单,只是把它看做一种知识,这种观点在当今社会也有相当的影响。1希腊文中本无“科学”一词,但有“知识”之词——“επιστ′μ”。后来,“επιστ′μ”就被赋予了科学的含义。在拉丁文中,“科学”一词源于“scio”,后来又演变为“scientin”,其本意就是学问或知识。英文“science”、德文“wissenschaft”、法文同英文一样“science”,皆由此衍生演变而来。2在中国古代,科技水平较为发达,但形成“科学”概念并确定该名词则晚于西方。约16世纪,中国学者才将英文“science”介绍到国内,并译成“格物致知”,简称“格致”,意指通过接触事物而穷究事物的道理。3在日本,直到19世纪下半叶,才借用“格致”一词,并将“science”译成“格致学”,而至产业革命兴起才译成“科学”。4在中国近代,康有为(1858~1927年)在1885年翻译介绍日本文献时,首先把“科学”一词引入中国;1894~1897年,严复(1854~1921年)在翻译《天演论》、《原富》等名著时,也把“science”译成“科学”。2.科学概念的定义科研方法导论(第二版)第一章科研与科研方法科学概念很难定义,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解释。时至今日,为科学寻找一个完满、统一的定义已经非常困难。笔者对科学概念进行了梳理和提炼,以下是几种有代表性的阐释。1韦氏词典(Webster’s Dictionary)定义。韦氏词典对科学所下的定义是:“科学是从确定研究对象的性质和规律这一目的出发,通过观察、调查和实验而得到的系统的知识。”该定义指出了科学的目的、方法和特征。2苏联大百科全书定义。其对科学的解释是:“科学是人类活动的一个范畴,它的职能是总结关于客观世界的知识并使之系统化;科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式。在历史发展中,科学可转化为社会生产力和最重要的社会建制。 从广义上说,科学的直接目的是对客观世界做理论表达。”该定义指出了科学的知识、学术和社会特征。3科学基本概念。根据科学发展历程和上述科学定义,笔者认为,科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规律性认识,它是系统的、逻辑的、自洽的知识体系,可用于认识自然、辨识社会和洞悉自身,从而造福人类并完善自我。科学基本概念指出了科学的任务、目的和功能。4科学一般概念。科学是反映客观世界(自然界、社会和思维)的本质联系及其运动规律的知识体系,它具有客观性、真理性和系统性,是“真”的知识体系。科学一般概念包含了知识体系、科学方法和社会建制三方面含义,前两个属于科学哲学范畴,而后者则属于科学社会范畴。二、科学认识人类的认识活动伴随着人类的整个发展历史,科学认识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自从完备的科学体系正式建立后,人类的科学认识活动便可以在已有科学原则与知识的指导下进行,这大大促进了科学认识活动的发展。1.认识的三个层面人类的科学认识活动范围广泛,并且在不同的角度、层次和意义上进行,因此其划分标准亦有所不同。就认识的层面而言,认识活动由浅入深可分为常规认识、科学认识和哲理认识三个层面:①常规认识属于表层认识,一般不涉及事物的本原,属于泛现象学的认识层面;②科学认识追求事物的本原,以探索事物的本质为目的,以发现事物的内在的、特定的规律为目标;③哲理认识是人们对事物规律性的高度抽象,是对事物普遍的、规律性的认识和把握,属于高级认识层面。科学认识的目的在于发现、探索、研究事物(自然、社会和思维等现象)运动的客观规律,对这种规律的寻求则突出体现为逻辑上的严谨性、表征上的简捷性以及知识上的完整性。人类对事物运动的客观规律探索是无穷无尽的,而科学探索总是从遇到问题并想办法解决时开始的。2.科学认识类型从继承和创新的角度分类,科学认识可分为传承性认识和探索性认识两大基本类型:①传承性认识,以学习、继承、传播前人已有的知识为目的,包括科学教育、科学普及、科技情报工作等;②探索性认识,以探索、发现、创立前人未有的认识成果为目的,包括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工程应用等。本书所阐述的科研方法,是针对探索性认识的科研活动而言的。而探索性的科研活动,其特点在于“创新”,即能够提供新的科学知识和开发先进的技术。3.科学认识工具科学认识工具是科研工作者借以探索、发现科学事实(事物的现象),进而获取科学认识成果(客观规律)的工具。就有形(物质的)和无形(意识的)工具而言,科学认识工具可分为科研仪器和科研方法两种类型:①科研仪器,属于科学认识的“硬件”,即在科学认识活动中进行观察、测量、计算、存储信息的各种物质手段,如各门学科中使用的实验仪器、计算机等;② 科研方法,属于科学认识的“软件”,即科学认识活动中长期积累的、科学有效的研究方式、规则以及程序等。对于具体学科使用的科研方法而言,有关于自然科学的科研方法(包括工程技术科学及应用科学等科研方法)和社会科学的科研方法(包括文、史、哲、心理、艺术等科研方法)之分。三、科学分类一般而言,以研究对象为分类标准一直是科学分类的主流,由此可以把科学分为哲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三个基本部类,而哲学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概括和总结。进而,可以再寻找这三大部类之间的二级、三级联系。1.哲学哲学是从总体上研究人与世界的关系的科学,它既包括人们从总体上认识、处理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也包括人们对这种关系的驾驭程度。自古至今,关于哲学的内容如何分类这一问题,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一般而言,哲学大体可分为广义哲学与狭义哲学两大类:①广义哲学,包括自然哲学、历史哲学、认识哲学、政治哲学、道德哲学(伦理学)、艺术哲学(美学)、宗教哲学、人生哲学等;②狭义哲学,一般是专指过去哲学里的本体论与形而上学,亦称第一哲学(由亚里士多德所创立),以及纯粹哲学。哲学是一个综合概念,如何对哲学做出划分,如何使哲学分类更科学、更有利于哲学的发展,这不仅是哲学家、逻辑学家所关注的问题,也是哲学研究工作者所关注的问题。2.自然科学自然科学是研究自然界的物质结构、形态和运动规律的科学,是人类生产实践经验的总结,反过来又推动着生产不断地发展。就自然科学而言,因其研究领域不断扩展,故其内部产生了诸多新学科,现已形成了庞大而复杂的体系。有关自然科学内容的分类问题,现在仍然众说纷纭,是一个值得继续探讨的课题。其中一种有代表性的观点认为,现代自然科学由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和应用科学三部分组成:①基础科学,是研究自然界物质的本质和各种不同运动形式的基本规律的科学,主要包括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地学、生物学六个学科;②技术科学,是研究技术理论性质的科学,如电子技术、激光技术、能源技术、空间技术等;③应用科学,是直接应用于生产和生活的技术和工艺性质的科学,如应用数学、应用化学、医学、农学、水利工程学、土木建筑学等。上述三部分互为条件,互相促进,相辅相成。基础科学是技术科学和应用科学的理论基础,且随着科学的发展,正在不断分化、交叉,产生了许多新的分支(如分子物理学、天体物理学、非线性光学等)、边缘学科(如物理生物学、物理化学等)以及综合性学科(如仿生学、信息科学等)。3.社会科学社会科学是研究与阐释各种社会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其各种学说一般属于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的范畴;在有阶级存在的社会中,它们一般具有阶级性质。在现代科学的发展进程中,新科技革命为社会科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手段,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互渗透、相互联系的趋势日益加强。根据人与社会的相对关系,社会科学可分为三大类:①纯粹社会科学,是以作为社会团体中之一员的人为对象,而非以独立的、单独的人(个别本身)作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如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学、法律学、人类学、刑法学、社会学等;②非纯粹社会科学,是以个人为出发点探索社会内容及伦理道德等的科学,如伦理学、教育学等;③交叉社会科学,是以自然的本体为对象,将其研究结果应用于人类社会某些环境之中的科学,如优生学、人文地理学、公共卫生学等。第二节科研特征与价值一、科研概述科学研究是人们探索未知领域的一种科学认识活动,是探索客观世界规律性并利用这些规律造福人类、完善自我的过程。科研是对自然界的认识由不知到知之较少,再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进而逐步深化进入到事物内部发现其本质规律的认识过程。具体而言,科学研究是整理、修正、创造知识以及开拓知识新用途的探索性工作。从这个意义上说,科学研究属于探索性认识的范畴。二、科研特征科学研究具有两个显著的特点,即继承性和创新性。1.科研继承性科研继承性是指科研是传承、连续、终身学习的不断认识过程,是科研工作者一代接一代进行探索、不断发现真理并累积科学知识的过程。任何人的任何科研活动,究其本源,都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向上不断攀登的过程。一个人的精力、智力和体力是有限
|
目錄:
|
第一篇 科研基础知识篇
第一章 科研与科研方法
第一节 科学与科学认识
第二节 科研特征与价值
第三节 科研方法及作用
第四节 本书结构和特色
第二章 科研过程与程序
第一节 科研基本过程概论
第二节 自然科学研究程序
第三节 社会科学研究程序
第四节 技术科学研究程序
第三章 问题分析与选题
第一节 问题的层次分析
第二节 课题来源和类型
第三节 选题原则与方式
第四节 科研信息及查新
第二篇 科研方法技能篇
第四章 科研方法及启示
第一节 科研方法层次
第二节 经典科研方法
第三节 现代科研方法
第四节 科研方法示例
第五章 科研思维及培养
第一节 科研思维概论
第二节 典型科研思维
第三节 创新思维培养
第四节 科研思维示例
第六章 论文撰写与发表
第一节 论文特点及类型
第二节 论文撰写的规范
第三节 投稿及发表规程
第四节 论文和论著示例
第七章 专利撰写与申请
第一节 发明创造概论
第二节 专利特征及类型
第三节 专利撰写与申请
第四节 典型专利示例
第三篇 科研实践应用篇
第八章 课题研究阶段论
第一节 课题及阶段划分
第二节 课题前期及特点
第三节 课题中期及特点
第四节 课题后期及特点
第九章 科研设计及应用
第一节 研究型设计及应用
第二节 实验型设计及应用
第三节 应用型设计及应用
第十章 科研机智与运筹
第一节 科研中的战略和战术
第二节 科研中的机智运筹
第三节 科研阻碍及其辨析
第十一章 学术会议及报告
第一节 会议类型与模式
第二节 报告准备与演讲
第三节 典型的会议示例
第四节 国际会议常用语
第四篇 科研学习结合篇
第十二章 研究性学习科研
第一节 研究性学习特点
第二节 研究性学习科研
第三节 经典科研示例
第十三章 课题组及其管理
第一节 课题组结构和特点
第二节 课题组职能及管理
第三节 科研关系及处理
第五篇 科研素质培养篇
第十四章 科研素质及培养
第一节 素质与素养
第二节 科学素养概论
第三节 科技创新素质
第四节 科研素质培养
第十五章 科研道德与规范
第一节 研究者类型及品格
第二节 科研中的道德规范
第三节 科研有效监控
第四节 科研激励机制
参考文献
附录 笔者获得的部分科研与教学奖励证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