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天下的当代性:世界秩序的实践与想象(新版)
》
售價:HK$
77.3
《
德国天才4:断裂与承续
》
售價:HK$
109.8
《
妈妈的情绪,决定孩子的未来
》
售價:HK$
42.6
《
推拿纲目
》
售價:HK$
403.2
《
精致考古--山东大学实验室考古项目论文集(一)
》
售價:HK$
244.2
《
从天下到世界——国际法与晚清中国的主权意识
》
售價:HK$
76.2
《
血色帝国:近代英国社会与美洲移民
》
售價:HK$
58.2
《
海外中国研究·王羲之:六朝贵族的世界(艺术系列)
》
售價:HK$
178.1
|
編輯推薦: |
当时代在汽车的轰鸣声中不断前进时,
有那么一群人在反思,在寻找重返传统家园之路。
《碧山》Mook,有温度、有情怀的文化系列书
致力于传统文化艺术的梳理、传承与创新,让我们回归心灵原乡。
梁文道“开卷八分钟”诚挚推荐!
|
內容簡介: |
《碧山》系列书,主旨是寻找重返我们传统家园之路,试图以现代人的视角重新梳理传统文化在中国人的生产和生活中的位置,并以此为源头探讨展开传承与创新行动的可能。“碧山”并不是一个确切的地理名称,而是我们传统家园和心灵原乡的象征。《碧山》每辑围绕一个专题,集中于探讨传统文化在当下的处境、今后的努力方向,以及对不尽如人意的现实的批评。
《碧山》第六辑主题为“民艺复兴”,探讨了传统手艺的现状。飞速发展的大工业时代,生活和生产方式的改变、观念的转变,导致传统手艺逐渐衰落甚至消失。费力耗时的传统手工制品在廉价方便的批量工业制品面前不堪一击。而这些传统民间工艺的耗时性实际上构成了对我们这个时代的反抗,反抗这个时代人类最可宝贵的精神和情感的缺失。在《碧山06:民艺复兴》中,我们试图向手艺人学习,探索新旧事物的融合,实现民艺再生;希望搭建一座设计师、艺术家与民间手艺人进行合作的桥梁,改进和创新民间手艺的工艺和设计,使之适应现代生活的需求,让手艺以及手艺所承载的农耕文化因子传承下去,让我们对这个世界的感受回归到初心。
|
關於作者: |
左靖,1970年11月生。策展人,出版人,《碧山》杂志书主编。现居黟县、北京和合肥。2002年参与创办中国第一个三年展——中国艺术三年展(后更名为南京三年展)。2006年底创办《当代艺术与投资》杂志。2011年和欧宁发起碧山共同体计划,开始致力于乡村建设。他曾担任南视觉美术馆(南京)执行馆长、伊比利亚当代艺术中心(北京)艺术总监。作为艺术教育者,他在安徽大学教授纪录片和当代艺术课程;作为独立电影的推广者,他曾担任中国独立影像年度展和中国纪录片交流周的策展人,并发起、创办“艺术空间放映联盟”(ISAAS)和“中国独立影像档案馆”(CIFA);他曾经策划过很多当代艺术展览,其中包括“未来考古学”第二届中国艺术三年展、“诗意现实:对江南的再解读”、“趣味的共同体”、 “在瓦伦西亚55天:中国当代艺术展” 、“我的大学:刘大鸿与双百工作室”等,并为艺术家颜磊、王音、董文胜、高世强等策划过个展。他曾应邀在奥地利、西班牙、智利、日本、巴西和挪威的一些艺术中心和博物馆策划展览。他还曾主编《工作坊:艺术家是如何工作的》、《另类的表述者:他们的行为、舞蹈和录像》、《纪录何为:对大师与他们作品的凝视》等等。他目前的工作领域包括乡村建设、独立电影和当代艺术。
|
目錄:
|
卷首语 手工艺为什么衰落
卷一 专题
关于手的札记
编制时光的手艺时间投入在当代西方手工艺中的价值
从融化都融解,来自融的实验
让你看见台湾的好
不传统的传统工艺教育
卷二 行动的艺术
黟县百工六
荣昌夏布
卷三 传承与表现
缅怀俞师探俞学下
卷四 去国还乡
最熟悉的陌生人日本松户的社区再造故事
权利空间
卷五 乡土建筑教育与保护
走进滇西北纳西族乡土建筑研究散记
卷六 读影
对真实的理解与还原我拍泥中有我
卷七 品书
永康手艺人记忆与生活
|
內容試閱:
|
卷首语 手工艺为什么衰落
由于合作伙伴的变更,一再延期的出版又延期了五个月。好在下一辑《碧山》仍以“民艺复兴”为题,两辑一起推出,对于我们试图表达的内容来说,应该会更加从容和结实。
在以前的一篇文章中,我尝试把手工艺衰落和逐渐消逝的最主要原因归结为生活方式的改变(比如说,宗族活动的消失,直接导致了相关器具用品的消失)。在本辑中,汪民安给了另一种更有说服力的解释:机器打败手艺,是因为手艺不够经济。于是乎,手艺制品在耗时、耗成本的先天不足的情况下,被残酷的资本主义铁律所淘汰。紧接着,第二篇《编织时光的手艺:时间投入在当代西方手工艺中的价值》像是针对前者观点的详尽说明,一位英国人,莫尔·利专门就手艺的耗时价值展开了论述。手工的耗时性一直以一种隐形的价值存在于手工制品中,因其得不到有效的辨识,从而往往被人们所忽略。甚至将时间的消耗看做一种负面的“价值”——我以为,这种看法的产生源于资本主义的生产逻辑。在前工业社会,在很多情况下,手工艺品是带有人类身体温度的某种“信物”。我们可以联想起唐人孟郊的诗歌,“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在这里,“密密缝”这个动作,已经不再是普通的手工劳作,时间成了表达母爱的载体,似乎时间愈长,爱愈深切。游子身上的衣服成为寄寓了母亲深笃情感的象征之物。这种爱的温度既体现在手作的过程中,又随着衣物的完成而被固化。从这个角度来看,手工艺的耗时性实际上构成了对我们这个时代的反抗,反抗这个时代人类最可宝贵的精神和情感的缺失。如文中提到的设计师诺拉·福克所说“我所投入的时间是被他人认可的,但若用金钱衡量,就贬值了”。
人类为什么要做手工?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并非像上述列举的,只有温情脉脉的一个出处。在谭红宇的文章中,我们得到了另一种现实主义的回答。在海南黎族地区,长期来,制陶易物是生存的重要手段(“有了这个手艺,以后就不怕饿肚子了”制陶人羊拜亮自述)。然而当下,制陶这一传统的手艺由于经济、文化和政治的变迁,其本质发生了异化:即从拥有交换价值和日用价值到仅存日用价值,一直到转化为作为一种景观的社会与文化价值。谭红宇的纪录片《泥中有我》通过拍摄制陶人羊拜亮展开了对这种异化的思考,并对手工艺在当代的被景观化表达了忧虑之情。我认为,谭红宇拍摄《泥中有我》,实际上是想表达一种对社会观念的反抗,即对被文化权力景观化的反抗。通过影片,她把手艺和手艺人拉回到具有温度的现实生活中,让我们对这个世界的感受回归到初心。
对“为什么要成为一个手艺人”的回答,在卢敦基的文章中也能轻易找到。一个离我们最近的答案是,经过上个世纪五十、六十年代交替的那三年大饥荒后,随着婴儿成活率的提高,在浙江永康的乡村里学手艺的人明显增加。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迫于生计、养家糊口成了学手艺、做手艺的第一理由。在记述手艺人的师徒关系、生意、劳作、日常生活和社会关系,甚至在那个时代手艺人与国家的关系上,卢先生主编的《永康手艺人口述史》都是一本史料翔实、情感细密的深耕之作。由于被访谈人全是作者的亲人、同事或好友,通常都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这样的第一手资料,使得本书内容在最大程度上贴近了手艺人生活和劳作的世界。这既是一部鲜活的手艺人生活史,也是一部关于那个年代的社会生活史。
在今天,手工制品在当代社会越来越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乃是因为对手工艺的价值和意义的评判被当下的逻辑和术语所决定。我们也许可以做出这样一个判断,手工艺衰落和逐渐消逝的主要原因,在于文明的更迭带来的生活和生产方式的改变,以及由之而来的一系列观念上的变化。同时,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尤其在中国这样一个欠发达的国家,人们被挟裹在寻求效益和便利的道路上不计后果一路狂奔,灵魂已经远远赶不上欲望的脚步。同时,我们也看到,这种疯狂的发展模式已经开始遭遇到另一部分群体的反抗,这种反抗的力量正在汇聚和壮大。我不敢说倡导“民艺复兴”的同行们也是反抗队伍中的一员,但他们至少是迈向了一种更为传统和自然的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关系当中,尝试重新建立起彼此的相互尊重和信任——这是一种可以感受到温度的新的生活方式。
2014年10月27日赴北京列车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