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大家小书 译馆 骑士:历史与文化
》
售價:HK$
56.4
《
没有一种人生是完美的:百岁老人季羡林的人生智慧(读完季羡林,我再也不内耗了)
》
售價:HK$
56.9
《
日耳曼通识译丛:复原力:心理抗逆力
》
售價:HK$
34.3
《
海外中国研究·未竟之业:近代中国的言行表率
》
售價:HK$
135.7
《
我们为何建造(城市与生态文明丛书)
》
售價:HK$
89.7
《
算法经济 : 商业逻辑与人类生活的智能演进(生动呈现AI与算法的创新应用与商业价值)
》
售價:HK$
79.4
《
家书中的百年史
》
售價:HK$
79.4
《
偏爱月亮
》
售價:HK$
45.8
編輯推薦:
全景式地展现心理学历史上最重要的40项研究;
生动描绘心理学大师们的绝妙思路和天才想法;
首版于1992年,20年来畅销不衰的心理学入门经典;
科学松鼠会推荐的最佳心理学入门读物;
中国心理学会前理事长林崇德教授特别推荐;
教育部心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荐;
最新第6版进行了许多重要和实质性的修订,新增两项重要研究。
內容簡介:
《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的独到之处在于填补了心理学书籍和心理学研究之间的沟壑,从历史的角度展示了心理学史上最有名的40项研究,并介绍了这些研究的后续进展和相关研究。
自1992年初版以来,本书一直是备受推崇的畅销书,长期位居美国亚马逊心理学类TOP100之列。作者罗杰·霍克不仅是一位心理学家,而且也是位优秀的教育家和作家,他用自己简练的思维和生动的语言,将“枯燥的”心理学经典研究变成了一个又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阅读此书,会让你感到心理学将不再“枯燥”,不再“远离实际”,也不再“高不可攀”。同时,阅读这些经典研究,还会让你折服于心理学大师们的绝妙思路和天才的想法。
第6版进行了许多重要和实质性的修订,新增了两项关于人们如何知觉世界的重要研究:罗伯特·范茨关于婴儿注视偏好的研究,以及菲利普·津巴多的斯坦福监狱实验。此外,更新了每篇研究报告中的“近期应用”,反映了进入21世纪以来这40项研究被大量引用的情况,由此你将体会到这些研究在心理学发展中均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關於作者:
罗杰·霍克(Roger R. Hock)
博士是美国门多西诺学院(Mendocino College)的心理学教授,在心理学方面有多年教学经验。在教学过程中,他发现大多数心理学教科书因篇幅有限,无法详细介绍作为学科基础的研究过程,于是筹备本书以填补教科书与科学研究之间的沟壑。1992年出版本书的第1版之后,好评如潮且备受关注。霍克站在学科发展的高度,纵观心理学研究的发展历程,精心筛选出对心理学发展影响最大、文献引用较多且至今仍受关注的40项研究,范围涵盖广泛,介绍全面详实。
译者简介:
白学军 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获教育学博士学位,现任天津师范大学心理与行为研究院院长、天津师范大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博士点学科带头人。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心理学科评审组成员、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心理学组评审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高等学校心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心理学会副理事长及天津市心理学会会长。2004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06年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近年来,获得多项国家级、市级的教学类和科研类奖项,编著并发表多篇著作和国内外论文,目前正主持若干项重大科研项目。
目錄 :
前 言
第一章 生物学与人类行为
01 一个脑还是两个脑?
02 丰富的经历=更大的大脑?
03 人的本性是“天生的”吗?
04 小心视崖!
第二章 知觉与意识
05 注视偏好
06 睡眠,毫无疑问会做梦……
07 梦,并不浪漫……
08 行动,如同被催眠了一般
第三章 学习和条件反射
09 不只限于分泌唾液的狗
10 情绪化的小阿尔伯特
11 敲敲木头
12 观察到攻击行为……做出攻击行为
第四章 智力、认知和记忆
13 所想即所得
14 你在哪方面更聪明
15 心中的地图
16 感谢记忆!
第五章 人的发展
17 爱的发现
18 眼不见,不一定心不烦
19 你的品德如何
20 让你愉快的控制力
第六章 情绪和动机
21 性动机
22 我能读懂你的脸!
23 生活、变化和应激
24 认知失调
第七章 人 格
25 你能主宰自己的命运吗
26 男性化、女性化……还是双性化?
27 和心脏赛跑
28 个人与集体
第八章 精神病理学
29 这儿,谁是疯子
30 你再次获得防御!
31 习得性抑郁
32 拥挤导致行为失常
第九章 心理治疗
33 为自己挑选心理治疗师
34 缓解你的恐惧心理
35 投射出真正的你
36 编个故事吧!
第十章 社会心理学
37 斯坦福监狱实验
38 从众的力量
39 你会伸出援手吗?
40 无条件服从?
內容試閱 :
37 斯坦福监狱实验
你曾经被监禁过吗?先假设你与我的回答都是“没有”。那你认识在监狱里待过的人吗?可能吧。无论如何,我们大多数人都对监狱生活所带来的心理影响知之甚少。你可能读过一些关于监狱的文章、故事或者小说,而且几乎可以肯定你曾经在电影或电视中看到过描述监狱生活的场景。基于这些了解,大多数人唯一可以确定的是,监狱不是我们愿意去的地方!我们知道坐牢是一种可怕的经历,犯人会产生一些激烈反应,甚至做出病态的行为。而且我们中的大多数人还认为,监狱工作人员,例如看守和狱警,可能拥有一些独特的人格特征。但是,行为科学家怎样才能系统地研究监狱经历对监狱工作人员和犯人所产生的心理和情绪影响呢?
现实生活情境非常复杂。对研究监狱生活的心理学研究者而言,他们尤其面临一个艰难挑战,因为他们只能使用相关研究。也就是说,我们可以观察监狱生活、访谈犯人和看守、在犯人被释放后收集他们的信息,然后试图在这些数据的基础上形成假设。但我们不能使用科学方法来控制监狱生活,因而对所观察到的行为的真正原因无法得到清晰、有效的结论。是监狱改变了人们,还是监狱中的人原本就与常人“不一样”?解决这一困境的方法就是创建一个模拟的“科研监狱”,然后把人们分为“囚犯”和“看守”置于其中。听起来是不是很不可思议?如果现在来做一项这样的研究可能会很困难,但是在30 年前,著名心理学家菲利普 津巴多(Philip Zimbardo)及其同事克雷格 哈尼(Craig Haney)、柯蒂斯 班克斯(Curtis Banks)、戴夫 杰夫(Dave Jeffe)在斯坦福大学进行了这样的研究(在本节开头列出的两篇文章就是关于他们研究的最早论述)。他们想创建一个模拟监狱,然后将一些大学生随机分配为“看守”和“囚犯”。他们的“监狱”建在斯坦福大学校园内心理系大楼的地下室(有关细节稍后会详述)。
理论假设
津巴多想要验证的观点是:相对于一个人的内在性情和天性,周围的环境、事件发生的情境会更强有力地影响他的行为。津巴多主张,尽管我们拥有某些特定的遗传或内在行为倾向,但是强大的环境会战胜这些内在倾向,并导致我们做出一些反常的行为。津巴多及其同事想要看看,如果把正常人置于一个对个人施加强大影响的情境中(即监狱里)会发生什么。除了环境对我们的行为具有强大影响这一最初的信念以外,研究者们并没有提出其他特定的假设。为了检验情境的力量,他们将所有被试随机指派为“看守”或者“囚犯”。他们相信随机指派会导致两种角色在模拟监狱环境中的反应显著不同,例如交往行为、情感和病理情绪表现、对自我的态度,以及其他一些应对和适应这一新异情境的指标(Haney,Banks, Zimbardo,1973)。
方 法
情境设置
津巴多的目标是创设一个尽可能类似于监狱的情境。他请来一位曾坐过17 年牢的前罪犯作为顾问。尽管在这项研究中监狱并不是真实的,而且被试都知道这一点,但是津巴多希望确保这个过程模拟了真实的监狱体验。在津巴多的指导下,工作人员将斯坦福大学心理学系大楼地下室的一些房间和走廊改造为一所“监狱”。由于该研究计划持续两周,所以需要精心建造这所监狱。走廊的两头都被拓宽了,实验室被改成了牢房。为了增强真实感,每个牢房门都改装成了竖栏式结构,并配有单独的牢房号码(见图37-1)。沿着牢房的封闭走廊是“监狱院子”,作为囚犯的被试可以走出牢房到那里吃饭和活动。走廊的尽头是一间小黑屋,用来单独囚禁那些惹是生非、反抗或不尊重看守或者其他一些不合作的囚犯。浴室也位于同一走廊,但是守卫会把囚犯的眼睛蒙上把他们带过去,所以囚犯们并不知道他们的方位(Zimbardo,2007b)。“监狱”里安装了一个隐藏的摄像机和内部通话系统,这样实验人员就可以持续监督看守和囚犯的行为。
被 试
如果你之前不熟悉这个研究,那么你接下来读到的内容可能会让你觉得很惊讶甚至很震惊。当你阅读的时候,试着把自己置于被试的位置来思考。首先,研究者在斯坦福大学(位于加利福尼亚州帕洛阿尔托县)附近的当地报纸上刊登广告,以每天15 美元(大约相对于现在的75 美元)的报酬招募志愿者参与有关监狱生活的实验研究。为了保证被试的知情同意,研究者会告诉他们该研究的基本性质,并告知研究中可能会有一些侵犯其个人隐私和公民权利的情况,他们获得的食物可能仅仅只够满足其基本营养需要。所有的被试都同意了以上各项条款。
研究者进行了大量的测试以排除被试中有心理问题和犯罪前科的人,最终从将近100 名报名者中选取了24 名大学生。之后,通过投掷硬币的方式随机将这些人分成了两组:“看守”和“囚犯”。记住,津巴多的研究目标是将决定行为的内在人格因素和外部情境影响分离开来。所以,有必要确保这两组被试在开始的时候尽可能同质(Zimbardo, 2005)。然后,所有的被试都先回家,不再接受任何指导语、训练,不用为接下来的研究做任何准备。
研究程序
本研究的目的是观察、记录和分析囚犯和看守的行为。正如之前提到的,津巴多及其同事试图发现,这些年轻人所处的环境和在环境中扮演的角色,足以颠覆他们每个人的人格特征和行为倾向。“囚犯” 在初步筛选之后的某个星期天早上,被分派到囚犯组的被试在自己家中遭到帕洛阿尔托警察局一名(真正的)警官的突然拜访。所有被试都以“抢劫罪”被逮捕,接受搜查、戴上手铐,被响着警笛、闪着警灯的警车迅速带走。所有囚犯都被立案、采集指纹,然后被蒙着眼睛带到单人牢房。之后,告知他们将要转移到“斯坦福县监狱”(即心理系大楼地下室的那个模拟监狱)。
当这些囚犯到达监狱后,那些被分派充当看守的被试对他们进行了搜身(见图37-2),脱光他们的衣服并用气雾喷雾器进行除虱。守卫们给每个“囚犯”发放以下物品:一件类似于罩衫的囚服,囚服上有一个四位数字的编码(这些编码将成为囚犯们在整个研究期间的代号);橡胶拖鞋;需要一直套在头发上的尼龙袜(用来模拟大多数监狱中给囚犯剃光头的样子);缠在脚踝上的加锁铁链(铁链并没有真的锁在什么东西上,只是为了提醒囚犯的身份)。津巴多指出,尽管这些程序与现实中真实的监禁过程有所不同,但是这些程序背后的意思是模拟羞辱、镇压,以及在真实监狱中囚犯的体验。每三个囚犯分在一个小囚室中,每人有一张简易床和一个薄床垫、一条毯子。三张简易床填满了整个空间,囚室里再没有额外的空间了。
“看守” 与囚犯不同,看守们不需要一直待在监狱里(毕竟他们没有被监禁),他们分为三个人一组,每组值8个小时班,不值班的时候他们仍然过自己的生活。他们领到了统一的看守制服、警棍(但不容许他们击打犯人)、反光墨镜(让他们看起来更有威慑力,而且可以遮掩外貌)。津巴多解释说,关于反光墨镜的想法来自保罗纽曼在1967年主演的一部电影《铁窗喋血》(Zimbardo,2007)。这些看守没有受过任何专门的角色扮演训练,只是告知他们的责任是让囚犯们守规矩,以维持监狱的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