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置身教育实践——
——幼儿工作者的视野
在教育一线工作一天,就像在读一本书。有时是一边理解一边读,有时是不明其理地读。
——摘自当时的日记
怀着昨天的感动而度过今天。
——摘自当时的日记
一第一天留意孩子们开始做的小事
当决定把每一天接触相同的一群孩子作为生活的时候,面对在教育现场第一天所发生的事,对于任何人来说都应该是难忘的。我也一样,第一天的事至今一直记在心里。当时的感觉,当时的疑问,我都一直在反复思考。十几年过去了,有了很多的经历,现在想借助回忆来记录自己作为一个保育者的第一天,来思考“保育者的坐标”。
第一天
我来到院子里,正好遇到4岁的H和他2岁半的弟弟,他们由父母领着来了。已经有几个孩子在院子里玩,H却直愣愣地站在那里,这引起了我的注意。H站在那里的样子是一个随时准备离开的姿势,如果我走近他,这个紧张着的孩子一定会感受到压力,于是我想找一个中介物。我把一个小铲子轻轻地放在了他身边,可弟弟先伸出了手。看得出玩具被拿走后,H流露出遗憾的表情。我又给H拿去一辆玩具卡车。于是H蹲下去,开始推动卡车。这时弟弟拿着小铲子开始往卡车里装沙,H也把小铲子插进沙坑里,铲沙装到卡车里。这时候,我蹲下身加入到他们中间,我保持这个姿态,让他们觉得我留在那里
是想和他们一起做些什么。
从那以后,我常常有这样的体验:如果孩子们意识到我是有意识地在他们身边,而不只是随便站在那里看他们,那他们的行为就会有不同的变化。我的加入可以让孩子们获得这样的空间,既能和我近距离接触,又能有按照自己的想法自由活动的空间。正因为此,那一天我们三个人都开始了大量的活动。
培养自主活动的能动性对于孩子每天的生活和若干年后的生活都很重要。第一天那样的事例在本书中还有很多地方可以看到,不过,在第一天是预见不到后来的日子的。
在这里我想对第一天的工作记录做一说明。
我和孩子接触的时候:1.相遇;2.交往——表现和理解;3.形成适时的行动;4.观察与思考。相遇时,重视这个偶然的机会,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行事。相遇后,把对方的行动理解为一种表现,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去呼应。如何理解孩子是保育者要思考的问题。在此基础上,通过充实现在,向下一步发展。
回忆自己当时的体验,我认为进行思考的全过程都是教育工作。培养孩子的存在感、能动性、相互性、自我意识,这些都是幼儿教育的重要课题。对孩子来说,能实际感受到幼儿园是自己生活的地方,能做自己选择的事,能和他人互相协调,形成自我,这些都是发展其各种能力的基础。
以上观点是贯穿全书并反复讨论的课题。
保育者的行为相遇;交往——表现和理解;形成适时的行动;观察与思考。
培养孩子的内容存在感;能动性;相互性;自我意识。
第一天,我来到院子里,正好和被爸爸妈妈领来的4岁的H和他2岁半的弟弟相遇。直愣愣地站在那里的H引起了我的注意。我没有预想到会和这个孩子相遇。相遇是偶然的。这个孩子一直站着,是随时都准备离去的姿势。这是将孩子的行动看作是其表现时的理解方式。当时,H还没有在那个地方的存在感。我如果接近那个紧张状态的孩子会让他感到压力。于是我拿出了小铲子作中介,但小铲子被弟弟先伸手拿走了,H感受到了丧失感。而当我拿来玩具卡车后,他蹲下去用自己的手开始推,其能动性开始萌动,已不再是想离去的姿势。我蹲下去也让孩子明白了我确确实实存在于他面前。这时,适时的行动形成了,并将会发展下去。
第二天
今天,只有H和妈妈两个人来幼儿园。H一到就马上到沙坑里,往玩具卡车里装沙子,用自己的手推卡车。虽然他没有做什么特别的事情,只是稍稍活动了一会儿,但却能看出H因为没有别人的干扰而显得很高兴。我和他妈妈都只是在旁边看着。
在沙坑里,我先跑过去往杯子里装满沙子,然后把杯子反扣过来,在沙坑边扣糕糕。可H觉得我扣的糕糕很碍事,不予认可,用手和脚把它们弄碎了。我注意到他这个行为并作出反应,进入到和他的相互性游戏。
尽管成人想先制造一些变化扣糕糕的想法在开始被否定,孩子还是会把这个想法转化成游戏的。
不一会儿下起了小雨,我觉得有些冷,劝H一起进教室,可他不愿意,我就让他继续在外面玩。因为我觉得让他继续现在的游戏是必要的。慢慢地我不再只是在旁边看着,而是和他搭话,他居然坐到我的膝上来了。H不经意地说了一句“大蜻蜓”,我也跟着说“大蜻蜓”,H便哈哈大笑。显然,他的紧张感消失了,我们彼此变得亲近起来。
有了昨天的开端,今天再次身处教育现场,我心情变得平静了。想到明天也能和这些孩子们融合在一起,心里不由得高兴起来。
第三天
H来到幼儿园,在院子里看着我笑了。之后,我们在廊柱的阴影里玩了多次“相视而笑”的游戏。
和教师的相互性关系是孩子能动性发展的基础。
我将一把黏土放在桌上,他马上就伸手来摆弄;我把纸和笔拿出来,他马上就用它们画曲线;我一开始画坐在旁边的他妈妈的脸,他就要我把汽车和小狗也画上。对孩子来说,画上的小狗和汽车不仅是一个形状轮廓,还被看作是一个鲜活的生命。我尊重这样的想法,所以一边画一边嘴里还说“小狗汪汪跑”,不光是画外形,还画出表示小狗跑动的曲线。这时H从我腋下伸手拿走画笔,一边“汪汪”地叫着,一边一圈又一圈地画曲线,连纸都画破了。给他换了一张纸后他又一个劲地画,一直画到纸破。他的表情是全神贯注的。
快放学的时候,H走到下着雨的院子里,在水坑里啪嗒啪嗒地走着。H的妈妈撑着伞一直陪在他的旁边。他们从院子里回来的时候,我对H的妈妈说,孩子的绘画不光是形状,重要的是表现心情。“是啊,您说得很对。”这位母亲马上就理解了我的意思。她允许孩子在水坑里走,可以看得出H的妈妈在努力配合孩子。H的妈妈说她第一次看到孩子这样主动地玩。
那天以后,我每天生活在孩子们当中,既常常为自己所做的事情感到惶恐,同时又感到一种踏实的快乐。
这个星期,H高高兴兴地上幼儿园,每天都积极主动地来,回到家里也感到很满足,他过得十分愉快。
此后,我和H的接触还持续了几年,这里不过是最初三天的记录参考第七章。
教师每天都要接触好多孩子。在这个时间里和这些孩子接触,在另一段时间里又和另一些孩子接触。就是这样密切频繁的接触让教师和孩子们逐渐建立起了相互关系。
二充满活力的教育工作的一天
作为一个研究者,我多次看到过这样的情形:早上,孩子们很松懈,但他们慢慢找到自己的游戏节奏,让班级整体充满活力地动起来,并带动教师也跃跃欲试。
在四月的头几周里,我让一个孩子和另一个孩子之间建立起了互信的关系,却没能让更多的孩子在充满活力的相互交往中游戏。这是由于我的教育技巧不够成熟呢,还是由于在残障儿童的教育中这是不可能做到的呢?带着这样的疑问,我度过了最初的几周。
六月的一天,尽管我头天晚上很早就睡了在第一线工作时,我常常为第二天的工作早睡觉,但可能因为有点着凉,早上起来还觉得头痛。可一到幼儿园,我立刻就被来园的孩子、家长及教职员工的生气勃勃所吸引,竟然连感冒都忘记了。这一天就这样开始了。当这一天结束的时候,我被孩子们充满活力的活动深深地感染了,这是一个教师的真实感受。然而那充满活力的活动是很难用语言来描述的。当然,如果仅是单纯的记录的话,对于不在现场的人来说,那不过是枯燥无味的文字罗列而已。不过,我可以十分肯定地说,“在残障儿童中不能产生充满活力的游戏”这句话是不对的。如果教师有意识地细心引导的话,一定会让教育现场出现充满活力的活动,孩子们也一定会觉得他们度过了愉快的一天。我将那一天6月9日的过程分析记录如下。虽然过于具体的记述会让读者厌烦,但是孩子们所表现的每一个行为,都会变成他们未来的成长课题。
在面向全体中考虑我的位置
I早上来园后,从院子中间穿过,一直走到院子的另一头。他抬头望着树上,倒着走了几步,然后又朝前飞快地穿过院子走了回来。
H一家把小弟弟也带来了,他们开始在沙坑里玩。最初,我打算和H一起玩,但看到H的妈妈和他弟弟在玩沙,H一个人在一边看书,我觉得把这里交给H的妈妈比较好,于是就去了没有教师的地方。
哪怕是简单的行为也要看到它的意义
H的弟弟让妈妈念图书,H把图书翻到了自己喜欢的地方,蹦跳起来。看上去H没在看图书,可我觉得H已经用他的肢体表现出对图书的兴趣。
每个孩子都在做自己想做的事,并以此产生互动
I老师抱着T去二楼。另一个孩子想让我抱,我就抱起那孩子。
过了一会儿,T把我拉到院子里的秋千旁让我坐下,然后他就坐在我膝上。
一起愉快地滑滑梯
T沿着滑梯的阶梯向上爬,开始他自己先滑下去,再确认我是不是跟在他后面滑下去。后来他让我先滑,他趴在我的背上滑下去。不一会儿,我看见H在旁边又蹦又跳,他拉着我的手爬上滑梯,我们又滑了一遍。这样重复了多次。在一起下滑的瞬间,我也体验到了忘记一切,脑中一片空白的感觉。
不知不觉玩到了吃饭时间。
共处一个空间开灯关灯
有的孩子关灯,有的孩子开灯,还有好几个孩子哇哇喊叫着进进出出。我也凑着喊:“天黑了!”“天亮了!”加入到他们的行列中,我实实在在地感受了一回与孩子们共处同一个空间的喜悦。
投入到孩子们当中,热衷于他们的游戏
玩着玩着,H来追我,我假装逃跑,他的弟弟也跟着一起跑。我加入到他们玩得起劲的游戏中,什么也不想,只是快乐地游戏着。H大喊着跑来跑去,我加入其中,觉得和孩子们共有同一个世界,共有相同的体验。
大家都想做一样的事,为了满足每一个孩子我绞尽脑汁
T拉着我的手去厕所小便,他让我打开窗子,好看到外面的汽车。这时双胞胎进来了,也想一起爬到窗户上看汽车。H也进来了,也想一起看汽车。孩子们之间发生了冲撞,于是我就扭动着身体和他们挤来挤去,这样一来,本来要吵架的孩子们全都笑了。
到需要帮助的孩子那里去
我正在吃饭,没一个孩子在身边。突然我听到有孩子在厕所里哭。原来是T把卫生纸放进冲水马桶,他把手伸进去捡,马桶盖落下来夹到了他的手。我抱起T把他带到院子里,他马上跑向一个储藏柜。
T找到了一个大箱子,拼命想把我装进去。箱子里面空间很小,我不知道该怎样才能进去。看到我这样,T开始生气,让我把左脚右脚放进箱子里。我一双脚进去后箱子就塞满了,我在箱子边上坐下。这时T爬到我的膝上,把自己的脚伸进本来已经很狭窄的空间里,让我用手从后面抱住他。那个样子好像要和我合为一体。在这样狭窄的地方我们就像两只猫一样。
尽情地用颜料涂抹
E把手指伸进颜料瓶里,密密实实地把颜料涂在方块积木上,然后拿着它在大型积木上走来走去。后来他坐在我的膝上。因为用沾满颜料的手摸身体和脸,E的脸上和身上全是颜料。我想带他去洗澡,他看出来了就到处逃跑。我抓住他,I老师帮他擦干净了。E玩得很尽兴。
风平浪静的一天。孩子们在轻松的一天中情绪稳定。老师和孩子们面对面地尽情接触。昨晚,我还梦到了同事们,这个梦让我今早的心情非常愉快。我相信教职员们今后会积极地工作,做把自己的全部能量释放出来贡献给孩子的教师,我认为这一点是非常珍贵的。傍晚,在夏日的天空下,我回到了家。天渐渐黑了,身处潮湿的空气中,我度过了片刻宁静的时光。
——摘自当时的日记
三存在和不存在的疑问黄色玩具小汽车
孩子们说什么也要做一件事的时候,教师要做出相应的回应是需要极大的努力的。成人可以想出很多理由来对付孩子而不必让自己身心疲劳。但是,作为一个人生的探求者,孩子比成人认真得多。通过和孩子的交往,我们了解到,孩子的生活世界和成人的生活世界中的真实和底线是共通的。
早晨,在院子里,J把一辆黄色玩具小汽车放在沙坑边,自己坐在沙坑里看着那辆玩具小汽车。我在不远的地方观察他,觉得给他一个人独处的时间和空间是很重要的。这时T过来把玩具小汽车拿了起来。我很紧张,觉得J会生气。果然不出所料,J马上站起来,把玩具小汽车抢了回去。接着又来了一个孩子,从J的手中把玩具车抢走了,两个孩子之间的气氛变得十分紧张。我立刻拿了另一个玩具小汽车过去,可两个孩子连看都不看一眼。这时我明白了,他们都只想要那辆黄色玩具小汽车。后来T拿着黄色玩具小汽车走了,J把一辆白色的玩具小警车放置在刚才放黄色玩具小汽车的地方,继续开始看。(“放置”的意思是说,从手中放下去,放到另一个空间里,也就是说占据一个神圣的空间。)
J和我在这之前有一年多的接触,我不知道该如何理解他表面上看起来很奇怪的一些行为。比如,在幼儿园里,J喜欢搭坐在成人的自行车后架上。他要求在自行车行驶的路上放上喷壶、水壶、玩具小汽车、铲子等东西,让自行车在这些东西中穿行,还不能碰到或移动这些东西,也不能从远处绕过去。所以带着J骑自行车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有时候J会朝年龄较小的孩子脚边扔东西,这十分危险,所以我总得时常注意他。和J接触的时候,不知何故,为了满足这个孩子的强烈欲望而又不让别的孩子有危险,我花费了相当多的精力。我迫切地想了解在他过激行为的背后到底有怎样的动机。
J在不乘坐自行车的时候,常常站在沙坑边上看着什么,这一行为给所有的人很深的印象。仔细看看,好像是在监视自己放置的东西有没有被别人的自行车撞到,自行车有没有在这些东西中间通过。自行车撞到什么东西的时候,J就会跑过去把东西再摆回原处。除此之外,别的事情他好像都不放在眼里。别的地方不管发生了什么事,他既不靠近,也不去看。J只专注自己的事,别的什么也不管。
J看到的事物是他精神生活的一个写照,他像是在思考自身的存在或不存在。自行车撞到某个东西,那个东西在被放置的地方就不存在了。自行车贴着东西通过的时候,正是他确认东西会不会有不存在可能的时候。在沙坑边看着黄色小汽车的时候也是如此,J不只是看着小汽车本身,他还在思考小汽车会不会有从沙坑边缘掉下去的可能。
这时正是我准备辞去大学工作的前夕。我那时正在思考关于人的存在何以证明人的存在等问题。和J接触的时候,我觉得他也有同样的困惑——存在和不存在,在being和non-being的境况中存在着不安定因素。只不过没有语言能力的孩子和在社会上有稳定地位的教师有着完全不同的立场,孩子在社会中的存在感和自身存在的确实性都很模糊而已。鉴于此,在和J接触的时候,我开始思考该如何做才能让J确信自身的存在。
正是在这段时期,我遇到了本节一开始提到的场面:J看着放在沙坑边上的玩具小汽车。存在和不存在的危机在人生的任何一个阶段都可能出现。当遇到这样的危机时,任何人都会认真对待。老年时,当社会工作结束,生活模式改变的时候,人总是要回顾一生并重新确立自我。因此可以说,存在和不存在的不安定感在人生的任何时期都会产生。在儿童期,孩子不能通过回顾过去而发现自我,他们是在现实的生活中,通过直接接触的周围的人和环境而认识自我价值,并进而确立自我的,所以教师的作用非常重要。
两个星期后,J又蹲在沙坑边,我于是和他一起蹲在那里。他往自己手上撒沙子,直到沙子几乎盖过他的手。他的手一会儿看不见,一会儿又看得见了。沙坑边放着一只黄色的玩具长颈鹿。这时T来了,拿走了黄色玩具长颈鹿。J马上抢回来,T又立刻抢回去。我拿来一个玩具电车,可是它马上被J扔掉。这时来园的另一个孩子把玩具电车捡了起来。J好像很在意,时不时地回头看那孩子,但在自己的位置上几乎没动。J让我拿起一把小铲子,并用他的小铲往我铲子里装沙子,想把铲子的凹部填平。如果我把手放低,他就不高兴,他不许我的手低下去,必须保持一个让他满意的高度。我的手一低下来,他就把我的手抬高,一定要我的手保持在固定的位置。尽管上次是黄色玩具小汽车,这次是黄色玩具长颈鹿,而他关心的核心同样还是物体在固定的地方存在与否。
那以后我继续和J接触。十几年后,他在造型工作室的展览会上展出的画吸引了我。他用颜料画了一个四方框,紧贴着四方框的内侧和外侧画着很粗的线。这和骑着自行车既不撞到东西又要紧贴着东西驶过是一样的。那时带着紧张感探求过的存在和不存在的状况,现在成了留存于心的画的主题。J现在虽然不会说话,但他可以通过书写表达自己的意志,可以独自去工厂上班,是一个很像样的青年人了。存在和不存在的疑问是一个在人生之初要涉及,在人生各阶段都要不断被重新确认的课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