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三重间谍:打入中情局的“基地”鼹鼠(第一本关于美国反恐战争的反思之作 凤凰卫视军事评论员马鼎盛、资深国际问题专家,中央电视台马晓霖、美联社、《外交政策》《纽约时报》等权威媒体重磅推荐)

書城自編碼: 2235118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政治/軍事軍事
作者: [美]乔比·沃里克 著,王祖宁 译
國際書號(ISBN): 9787218084329
出版社: 广东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3-02-01
版次: 1 印次: 1
頁數/字數: 248/236000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100.7

我要買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微观经济学(第三版)【2024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作品】
《 微观经济学(第三版)【2024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作品】 》

售價:HK$ 155.7
Python贝叶斯深度学习
《 Python贝叶斯深度学习 》

售價:HK$ 89.4
启微·狂骉年代:西洋赛马在中国
《 启微·狂骉年代:西洋赛马在中国 》

售價:HK$ 78.4
有趣的中国古建筑
《 有趣的中国古建筑 》

售價:HK$ 67.0
十一年夏至
《 十一年夏至 》

售價:HK$ 76.2
如何打造成功的商业赛事
《 如何打造成功的商业赛事 》

售價:HK$ 89.5
万千教育学前·透视学前儿童的发展:解析幼儿教师常问的那些问题
《 万千教育学前·透视学前儿童的发展:解析幼儿教师常问的那些问题 》

售價:HK$ 58.2
慈悲与玫瑰
《 慈悲与玫瑰 》

售價:HK$ 87.4

 

建議一齊購買:

+

HK$ 84.8
《身边的江湖《乡关何处》兄弟篇,台北国际书展“非小说类”大奖得》
+

HK$ 84.8
《故国人民有所思:1949年后知识分子思想改造侧影》
+

HK$ 180.2
《国家的常识:政权.地理.文化(畅销30年的比较政治学经典力作》
+

HK$ 233.2
《邓小平时代(傅高义先生十年倾力之作,数次获奖)》
編輯推薦:
★第一本关于美国反恐战争的反思之作
★亚马逊国际关系、中东反恐题材超级畅销书
★普利策奖得主乔比·沃里克
-----------最新力作面世
★凤凰卫视军事评论员马鼎盛、资深国际问题专家,中央电视台马晓霖、美联社、《外交政策》《纽约时报》等权威媒体重磅推荐
★内容惊险刺激,悬念迭出,震撼人心。一个神秘的约旦人成功渗入基地组织内部和美国中情局,并对恐怖战争产生了破坏性的影响
★具有杀伤力的巨大的话题。"基地”组织、间谍、美国中情局三个元素交织更迭,带领我们深入了解中情局如何利用智能飞机和激光制导弹来对付恐怖分子的屠杀阴谋,并对基地组织进行的秘密战争。
★绝对的第一手资料,突破性的报告。
披露反恐行动的大量细节与内幕
再现反恐战争的残酷与步步惊心
★白衣天使为何在夜晚变身嗜血狂人?高智商高学历的社会精英又缘何甘当人
体炸弹?极端行为的背后究竟有何隐情?
★老谋深算的情报高官为何会被线人算计?她为何会允许线人不经任何安检就
进入秘密基地?
★本·拉登、哈卡尼组织、塔利班线人,美国在中东扶持的势力为何总会反噬?
他们之间有过怎样不为人知的暗中交易?
★美国反恐战
內容簡介:
是什么让美国、约旦和“基地”的三重间谍走上了人弹绝路?
又是什么让中情局遭受了62 年以来最惨重的悲剧?
2009 年12
月,美国中情局负责追捕恐怖分子的一群高官齐聚阿富汗的一个秘密基地,准备迎接一位近来声名鹊起的超级特工——打入“基地”组织高层的约旦籍双面间谍胡马姆·巴拉维。几个月来,巴拉维深入恐怖组织内部,透露出不少惊人内幕。这一次,他承诺要将中情局带往美国头号敌人本·拉登的藏身之处。然而,刚刚跨出车门,巴拉维立刻引爆了身上重达30磅的炸弹,致使7
名特工当场遇难,造成了中情局62 年来最惨重的一次人员伤亡。
在《三重间谍》一书中,普利策奖得主、著名记者乔比·沃里克将我们带入了中情局与“基地”组织之间的暗中对决。在这场战争中,无人驾驶飞机和激光制导导弹面对的是敌人在美国城市中大开杀戒的阴险企图。然而年轻的巴拉维却左右逢源,小心翼翼地周旋于这两方之间,无论是冷酷无情的恐怖分子,还是老谋深算的情报高官,都对他深信不疑。
从约旦贫民窟到弗吉尼亚州中情局总部,从巴基斯坦荒山野岭间“基地”组织训练营到阿灵顿国家公墓里庄严肃穆的排排青冢,从仁慈的医者到疯狂的人体炸弹,全书悬念迭起,一段段珍闻秘史仿佛让我们踏上了一次扣人心弦的惊险之旅。正是因为“9·11”后中情局雪耻心切,才导致了这次重大失策,也使2009
年成为中情局打击恐怖主义暗战历史上跌宕起伏、险象环生、充满了悲情和救赎色彩的一年,而作者对其间许多人物的刻画可谓入木三分,令人过目难忘。
關於作者:
◆ 普利策奖得主
◆ 美国国家事务最佳新闻解说奖得主
◆《华盛顿邮报》首席记者兼特别调查队成员
乔比·沃里克钻研国家安全事务已有16
年,曾因报道了一系列有关政治和环境污染的问题而荣获普利策奖,后又因报道国际核扩散威胁的消息而荣获美国国家事务最佳新闻解说奖。
《三重间谍》是其对“中情局霍斯特血案”进行了一年多的调查,在查看了大量官方文件和全部的现场录像,走访了众多罹难特工的家属及生还涉事人员的基础上创作的纪实性军事小说。《三重间谍》甫一出版,立刻成为超级畅销书,引起众多政府官员的重视,称本书“真实地反映了反恐历程的跌宕起伏与险象环生”
目錄
序 幕 打破铁则:会见非“常”间谍
为了防止泄露某个间谍的身份,接头上线的人数当然是越少越好。因此中情局精英尽出,集体会见“豺狼”的局面实在令人大跌眼镜。那么,这个“豺狼”到底是何方神圣?
预演“豺狼”情报汇报会
非“常”会面:CIA 精英尽出
神秘“豺狼”现身
第1 章 “基地”重现:死神再临
面对来势汹汹的“基地”组织,奥巴马总统竟然扶持一个外行人出任新任中情局局长!?他能否肩负起率领中情局击杀本·拉登、摧毁“基地”之重任?
“基地”死灰复燃,扬言血洗美国
“老将”最后的礼物
CIA 迎来“外行局长”帕内塔?!
第2 章 “9·11”噩梦挥之不去
人生春风得意之际,她却突然放弃舒服的工作岗位,执意前往充满未知与危险的阿富汗。这背后,是为了赎罪,还是“升官发财”?还是想挑战这个男权的世界?
酿成“9·11”惨剧的罪人
一条升官发财的捷径?
挑战男权世界
第3 章 谜一样的双面医生
白天,他是个温文尔雅、技术精湛的医生;到了晚上,他却化身狂热斗士,极力主张血洗西方国家。这极端的背后,到底有何隐情?
48 小时内成为最危险的恐怖分子?
是济世仁医还是嗜血狂人?
约旦王子亲自调查
激进分子竟是三高精英?
一脚踏上不归路
第4 章 信徒的困境
整天誓言要报复美国的巴拉维却连一天的审讯都扛不住!?也许对一个信徒而言,确实没有什么难题能比得上“信仰和家人、前途只能择其一”了。
遭受灵与肉的双重折磨
情可悯,法却难容
无法摆脱的家族诅咒
第5 章 成为非“常”线人
巴拉维既不是低级的告密者,也不是经过专门训练的双面间谍,而仅仅是威逼利诱的产物。他的倒戈,会为约旦情报局带来什么?
双面医生的危险关系
真正的特工王子
成为秘密线人
第6 章 中情局的“秘密武器”
这些办案人员居然是清一色的女性,而且是一群年轻、美丽又前途无量的天之骄女,她们缘何选择到世界最危险的前哨工作?!
塔利班掌握了核武器?!
死神局长帕内塔
像邻家女孩一样的特工
谁把脏弹送给了塔利班?
定点清除行动
第7 章 新恐怖大亨马哈苏德之死
混进塔利班的巴拉维突然发现曾经的偶像马苏哈德既非革命领袖,也不是宗教先知,而只是个暴徒、是个喜欢残杀同伴的刽子手时,他开始迷茫了……
顺利潜入塔利班
三岔路前的挣扎:该何去何从?
约旦情报局的赫赫战绩
主动请缨
比本·拉登更危险的人物
猎杀马哈苏德
第8 章 反恐战争,任重而道远
恐怖组织的首领被击毙后,很快会有人取而代之,新首领往往更年轻和激进,也更具野心。中情局不遗余力地反恐,却忽略了关键问题:为何恐怖分子很难根绝?
巴塔内斗升级,“基地”坐收渔利
帕内塔的反恐新战略
搜寻“基地”大人物屡遭惨败
谁将成为恐怖大亨终结者? 0
第9 章 恐怖组织遗祸谁之过?
前有极力培养的抗苏勇士本·拉登酿成“基地”之祸,现有中情局女高官刚到霍斯特就遭“哈卡尼组织”袭击。令人惊讶的是,该组织的崛起居然也得益于美国的扶持!
最血腥的见面礼
雄心勃勃的女主管
大放异彩:抓获
第一个“基地”头目
鲜血铸就的霍斯特基地
曾经心腹竟成今日大敌?
反恐体系的秘密
第10 章 最出色的双面间谍
利用秘密线人瓦解恐怖组织是中情局的惯用招数。巴拉维打入“基地”内部之后,中情局上下陷入一片疯狂--8
年来,美国从没如此接近“基地”。在欲望与绝对安全的潜意识交织之下,那一丝丝的不和谐被忽略了……
一份令人匪夷所思的礼物
质疑与希冀并存
狼烟下的兄弟情
“斯巴达人”拉邦特
“基地”再袭已不可避免
第11 章 一个危险的决定
巴拉维种种不寻常的举动局外人看得清清楚楚,怎奈中情局就是不上心。想到夙愿即将实现,即使是最老牌的情报机构,也早就把小心谨慎抛到了脑后。
“豺狼”再度传来好消息
扎瓦赫里:“基地”站着的老大
CIA 必须亲自操控“豺狼”
约旦情报局发出警告
第12 章 是“纸老虎”还是“铁打蝴蝶”?
精英马修斯为何这次表现大失水准?诸多显而易见的疑点懵然不知,处事方式不被同事待见,是性格使然,还是男性对女性固有的偏见?在男权社会里,女人真的无法成为“铁打蝴蝶”?
我的地盘我做主
完美无缺的会面计划
集体会见线人?
冥冥中的告别
第13 章 “基地”布下死亡圈套
巴拉维怎能瞒得过了解美国对手的“基地”首领?更何况前者还一度想报复美国。高度配合的诱饵,再加上“基地”精心布下的圈套,复仇心切的中情局怎能不上钩?
赶制炸弹背心
特殊价值惹来“基地”关注
投敌所好:“基地”巧设圈套
文弱医生走向人弹绝路
第14 章 不甘心的人体炸弹
巴拉维做梦也没想到自己有一天会变成人弹,面对死亡,他还是生出了深深的恐惧:自己能否经受住痛苦?家人以后要怎么办?这种自杀袭击价值何在?
危险正在迫近
拿命换钱的雇佣兵
领路司机是阿富汗人?
自愿执行殉教任务?
第15 章 线人的反噬
他设下圈套、以同归于尽的方式杀害了他的中情局上线。老牌情报机构反遭线人暗算,错愕之余人们不禁想问:在恐怖主义世界里,有什么是可以相信的?
线人的反噬
回天乏术:汉森与马修斯殉难
第16 章 罹难者家属
得知巴拉维与七名中情局高官同归于尽后,老巴拉维不断接到亲友们打来的祝贺电话,而不是悼念和安慰!痛失爱儿的老人陷入了更深的痛苦:这个世界究竟怎么了?
噩耗震惊美国高层
最艰难的任务:通知罹难者家属
陌生人打来报“喜”电话 0
第17 章 坚不可摧
线人的反噬掀起了白宫与中情局的滔天怒火。捕食者对“基地”所在地发起了大规模的报复性打击,阿富汗地区哀鸿片野……
小人得志,语无伦次
恼羞成怒,大开杀戒
25 场葬礼和悼念会
反恐信念坚不可摧
第18 章 阵亡将士纪念日
评估与操控线人是最基本的间谍规则,中情局为何把这些安身立命的本领给弄丢了,以至于酿成了这次血案?陷于困境的它,又能否重新振作起来,再现“世界间谍老大”之风采?
找到幕后元凶了
追寻血案起因
“基地”老三被击毙
后 记 本·拉登之死
內容試閱
《三重间谍》主要人物列表(按出场顺序)
美国、约旦阵营
马修斯(詹妮弗·马修斯):40
岁,霍斯特基地负责人,中情局高级指挥官,因擅于追捕恐怖分子而被称之为“女猎手”。曾先后在华盛顿和伦敦搜捕“基地”恐怖分子,并于2009
年初首次赴战区工作。巴拉维一案负责人。
帕里西(戴恩·帕里西):46
岁,绰号“胡狼”,黑水公司高级保安人员,前“绿色贝雷帽”成员,曾在阿富汗东部捣毁“基地”组织和塔利班的一队武装人员,并因此荣获青铜勋章。他为中情局提供保安服务,以赚取退休金。
怀斯 杰里米·怀斯:35 岁,黑水公司高级保安人员,前海豹突击队员。曾在伊拉克作战,2009
年退役后加盟黑水公司。受雇中情局为其提供保安服务。
布朗(小哈罗德·D. 布朗):37 岁,前陆军情报官,中情局驻霍斯特基地高级情报官。
罗伯森(斯科特·罗伯森):37
岁,中情局驻霍斯特基地安全分队队长。曾是亚特兰大州一名缉毒侦探,现负责保护在伊拉克战区的美国政界要人。
扎伊德(阿里·本·扎伊德):34 岁,约旦情报局上尉,约旦国王的堂弟,身份尊崇,绰号“王子”,巴拉维的直接上线。
拉邦特(达伦·拉邦特):34 岁,美国人,绰号“斯巴达人”,中情局驻安曼站情报官员,“王子”扎伊德的好友。
汉森(伊丽莎白·汉森):29 岁,中情局恐怖分子定点搜寻专家。2009
年被派往喀布尔,追踪“基地”高级首领的下落,并且协助中情局的无人机“捕食者”在巴基斯坦对塔利班和“基地”领导人展开追捕。
阿格哈凡:阿富汗人,霍斯特阿富汗安全分队负责人,深得中情局信任,巴拉维案中接头司机。
海登(迈克尔·V·海登):63
岁,小布什任内中情局局长,退休的四星将军,下属尊称其为“老将”。为人坚毅果敢,深谋远虑。在其任内率领中情局将恐怖分子多处藏身点和训练营夷为平地,重创“基地”。临离职之际,仍在最短时间内连续击杀“基地”组织的巴基斯坦指挥官基尼及中层头目斯维丹。
捕食者:美军无人侦察机。在美军无法涉足的地方,中情局需要依靠“捕食者”对恐怖分子进行打击。这种无人驾驶飞机能够在空中悬停数小时进行监视,并且极为精确地对目标发射激光制导导弹。自2008
年以来,“捕食者”在巴基斯坦击毙了数百名恐怖分子嫌疑人。
帕内塔(利昂·帕内塔):约70 岁,奥巴马任内中情局局长,人称“尖刀”,在其任内带领中情局击毙本·拉登。
布尔贾克(阿里·布尔贾克):年龄不详,绰号“红色魔头”,约旦情报局反恐首长,“王子”扎伊德的上级。
“基地”、塔利班阵营
巴拉维(胡马姆·哈利勒·巴拉维):32 岁,约旦人,儿科医生,博客作家,霍斯特血案制造者,外号“豺狼”。
扎瓦赫里(艾曼·扎瓦赫里):“基地”站着的老大,本·拉登的副手。
基尼(奥萨马·基尼):肯尼亚人,绰号“足球员”,“基地”在巴基斯坦的高级指挥官。为人争强好胜,极具感召力,在年轻斗士中颇受拥戴。曾参与刺杀巴基斯坦前总理贝·布托,并先后对多处警察局和军营实施炸弹和自杀式袭击。
本·拉登(奥萨马·本·拉登):“基地”创始人及首领。斯维丹(谢赫·阿哈穆德·萨利姆·斯维丹):奥萨马·基尼得力助手,人称“副手”,是“基地”中层头目。他被指控参与了1998年肯尼亚和坦桑尼亚美国大使馆的爆炸案。
马斯里(谢赫·萨伊德·马斯里):埃及人,“基地”财政大臣,逐渐接管了该恐怖组织的日常行动。巴拉维案幕后元凶。
霍拉桑尼(阿布·杜加纳·霍拉桑尼):巴拉维的化名。
马哈苏德(贝图拉·马哈苏德):巴基斯坦塔利班运动领袖,号称比本·拉登更危险的人物。策划了包括暗杀巴前总理贝·布托在内的多起恐怖袭击案,美国政府悬赏500
万美元捉拿他。
扎卡维(阿布·穆萨布·扎卡维):已故,约旦人,“基地”在伊拉克区首领。
哈基穆拉(哈基穆拉·马哈苏德):巴基斯坦塔利班运动2
号首领,马哈苏德的堂弟。在堂兄马哈苏德死后,成为巴塔新首领,带领残部投靠“基地”,成为“基地”的影子军团。
利比(阿卜杜拉·萨伊德·利比):塔利班残部高级头目,同时也是“基地”“影子军团”在巴基斯坦的首领。
拉赫曼(阿提亚·阿布德·拉赫曼):利比亚人,本·拉登的副官,“基地”爆炸专家和宗教顾问。
阿布·祖巴耶达赫:已故,约旦人,“基地”后勤管家,中情局在“9·11”袭击后俘虏的第一个“基地”高级头目。
哈卡尼组织:跟阿富汗塔利班关系密切的极端武装组织,因创建者贾拉勒丁·哈卡尼而得名。活跃于阿富汗首都喀布尔,以及与巴基斯坦交界接壤的部落地区一些省份。该组织2011
年发动了一系列高调的袭击行为,包括袭击驻扎在阿富汗的美国和其他外国人员,攻击美国驻阿富汉喀布尔大使馆。2012
年美国奥巴马政府宣布将其列入美国恐怖组织名单。
哈卡尼(贾拉勒丁·哈卡尼):哈卡尼组织领导人,本·拉登的好友。
其他
老巴拉维(哈利勒·巴拉维):约70 岁,退休大学教师,巴拉维的父亲,深爱儿女。
德芙妮 德芙妮·贝拉克:约30 岁,胡马姆的妻子。
序 言
打破铁则:会见非“常”间谍
间谍铁则:为了防止泄露某个间谍的身份,与其会面的官员必须控制在两到三名。因此中情局在中东会见线人“豺狼”时精英尽出的局面令人大跌眼镜。那么,这个令中情局冒险打破常规的间谍“豺狼”究竟是何方神圣?

预演“豺狼”情报汇报会
10 天来,美国中情局的一队人马一直在等着那位神秘的约旦人露面。从12
月中旬到圣诞节前夕,屋外冰天雪地,屋内的中情局官员们只能裹在毯子里瑟瑟发抖,重复一些老掉牙的笑话,一杯接一杯地喝着劣质咖啡,或者就着塑料杯呷几口白酒。他们计算着远处迫击炮进攻的次数,一边研究轰炸伤亡的报告,一边倾听运送伤兵的黑鹰直升机发出的沉闷轰鸣。能做的,除了等待,还是等待。
圣诞节的早晨,一阵凛冽的寒风不期而至,这里仍然不见丝毫动静。一名官员树起一尊耶稣诞生的陶瓷雕像充当圣诞树,从家中寄来的包裹里装着的姜饼已经变成了碎屑。他们直直地望着这尊雕像,分食了姜饼。
12 月30 日,也就是他们守在这里的第10
天,眼看一年将尽,终于有消息传来——那名约旦特工已经上路了。他身穿着当地的部族服装,戴着深色的墨镜,驾驶一辆汽车,避开塔利班的巡逻人员,穿越巴基斯坦西北部崎岖不平的山区,沿着通向阿富汗边境地势险要的公路,一路西行而来。
迄今为止,没有一名美国官员见过这个绰号“豺狼”、如幽灵般的线人,据说他的真实姓名只有十几个人知道。这名神秘的特工曾经打入“基地”组织,所窃取的秘密信息就像黑夜里的一道闪电,让中情局总部的高官眼前一亮。根据约定,阿富汗时间当天下午3
点,巴拉维将走出阴影,来到中情局在霍斯特的秘密基地,一栋用加固混凝土建造起来的灰色建筑。
在得知巴拉维即将到来的消息后,分析人员立即开始进行最后的准备。刚刚上任的霍斯特基地负责人马修斯来到阿富汗尚不足3
个月,几天以来,她一直为这次行动备感焦虑。马修斯派出几名助理,对录像设备和有线装置进行检查,并预演即将持续到深夜的情报汇报会。
马修斯亲自监督他们的工作,虽然精神高度紧张,但她却十分自信。她今年45
岁,一头棕色的短发从中间分开,显得精明干练。作为中情局反恐资深人士,对于“基地”组织及其狂热信徒,她也许比中情局的任何人都更加熟稔。事实上,她对这些人的了解甚至超过了对弗吉尼亚州弗雷德里克斯堡家长教师联谊会的了解,而弗雷德里克斯堡正是她孩子上学的地方。
马修斯性格倔强,不苟言笑。她就像中情局冉冉升起的一颗新星,深受上级赏识。当她决定放弃安逸的生活,离开自己的家人,接受这项危险任务时,就连她最亲密的朋友也认为她一定是疯了。尽管很多人都不理解她,她还是坚持己见。无可否认,马修斯还有很多地方有待提高。在此之前,马修斯从未在战区任职,更不用说应付像约旦双面特工这样的复杂局面了。但她不仅聪明过人、足智多谋,而且得到了中情局高层的大力支持。这些高级官员正在弗吉尼亚州的兰利总部密切关注着事态的发展。迄今为止,他们的建议只有一个:要像迎接贵宾那样迎接巴拉维的到来。虽然保安队伍中的一些特种部队老兵对安全方案颇有微辞,但马修斯还是签署了这项方案。她最担心的不是如何保障这名双面间谍的人身安全,这件事情自有那些荷枪实弹的卫兵负责,而是如何保证他的秘密身份不泄露出去。除了已经前去迎接巴拉维的司机,霍斯特基地的工作人员中还有几十名阿富汗人,如果被他们当中的任何人看到了这名间谍,后果将不堪设想。就连在前门把守的卫兵也接到命令转过脸去,以免看到巴拉维。
马修斯为这次会面挑选了一个安全的地点,位于霍斯特的秘密基地。这栋灰色的混凝土建筑是中情局内部秘密基地的一部分,四周不仅有高墙阻隔,还有配备突击步枪的职业保安把守。这栋建筑是专门为会见线人设计的,一侧还搭起了大型天篷,以便有人员进出时遮挡外界的视线。这里被中情局的官员层层封锁,“基地”组织的间谍绝不可能伺机窥探。届时,有关人员将对这名约旦来客进行搜查,确保他身上没有隐藏着武器或窃听器,以及任何其他可疑的蛛丝马迹。随后,巴拉维将详细陈述自己匪夷所思的经历。如果他不是已经向中情局提供了令人瞠目的证据,没有人会相信他将要讲述的故事。在一段录像中,巴拉维经出现在“基地”组织2
号人物、神秘莫测的埃及医生艾曼·扎瓦赫里的身旁,而后者正是包括2001
年“9·11”袭击事件在内的数十起恐怖阴谋的策划者之一。现在,巴拉维即将带领中情局深入扎瓦赫里的巢穴。
情况汇报结束后,一名医生将会检查巴拉维的健康状况,然后由技术人员为他配备相关设施,以便执行接下来的危险任务。直到那时,所有人才能松一口气,吃点东西,甚至喝上几杯酒。
此外,巴拉维还将收到一份出人意料的礼物——一个生日蛋糕。
马修斯得意地发现,这名约旦人在圣诞节当天刚满32
岁。事实上,巴拉维的父母本来准备为他取名为“艾萨”,也就是阿拉伯语的“耶酥”,但后来却改变了主意,决定将他命名为“巴拉维”(巴拉维的名字)。在阿拉伯语中,“巴拉维”的意思是“勇士”。此时,巴拉维正朝着霍斯特方向疾速而来,而他将成为中情局数年来收到的最有价值的一份圣诞礼物。由于这次行动可能为情报工作带来重大突破,因此中情局已经事先就此事向总统作了汇报。
在等待这名约旦特工的同时,马修斯的脑海中接二连三地冒出了许多疑问:这个人究竟是谁?扎瓦赫里不仅离群索居,而且周围警备森严,他怎么可能接近这名“基地”组织的头目?虽然巴拉维身上有太多令人疑窦丛生的地方,但是马修斯已经接到了上级的命令。她既不能退缩,也不能失败。
巴拉维将受到相当高规格的礼遇。由于这座位于阿富汗东部的前线基地条件极为恶劣,他们竟然找不到一根生日蜡烛。但是,巴拉维仍将得到属于他的生日蛋糕。
前提是,他必须在这里出现。

非“常”会面:CIA 精英倾巢而出
下午3 点30 分,在审讯楼外,中情局的整个团队都在翘首等候。30
分钟过去了,这名约旦人仍然没有任何消息。一个小时过去了。很快,太阳就从霍斯特西侧的山巅坠落下去,温度也骤然降低。神经紧绷的人们开始变得焦虑不安。
难道出了什么事情?难道巴拉维改变了主意?没有人知道问题的答案。人们能做的,除了等待,还是等待。
金属棚下已经聚集了14
个人。如此大张旗鼓地约见线人,不能不令人称奇。在正常情况下,按照规定,为了防止泄露某个间谍的身份,与其会面的官员必须控制在两到三名。但人们很快就清楚——在巴拉维一案中,没有任何正常可言。一名经历过这起事件的中情局官员后来回忆说,当时人们有一种使命感,仿佛他们即将创造历史,因此“所有人都想参与其中”。
这群官员逐渐三五成群地分了开来。其中,安全分队由中情局的两名雇员和来自安全承包商Xe
服务有限公司,即众所周知的“黑水公司”的两名保安组成。他们背着M4 卡宾枪,站在大门口低声交谈。
这四个人的关系已经十分亲近,其中三个都是军人出身。46
岁的帕里西,前“绿色贝雷帽”特种作战部队成员,是他们当中年龄最长的。在加入黑水公司之前,他曾被派往多处极为恶劣的地方,其中包括阿富汗,并因在作战中表现英勇而获得过青铜星章。伊拉克老兵怀斯,现年35
岁,是前“海豹突击队”成员,他的笑容极富感染力。为了能够支付账单,在从部队退役后,他来到了黑水公司。至于在接下来的人生里应该做些什么,他还没有想好。前陆军情报军官布朗则是中情局驻霍斯特基地的高级情报官。他热爱自己的家庭,曾经在弗吉尼亚州传授天主教教义,还当过幼童童子军的领导者。37
岁的罗伯森曾经是亚特兰大州的一名缉毒侦探,再过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他将成为一名父亲。

在大楼的附近,有两个身穿平民服装的人正在密切交谈,他们是相识多年的朋友。这两人受邀从约旦飞来阿富汗,来到霍斯特参加与巴拉维的见面会。个子高一些的来自约旦情报部门,名叫扎伊德,是约旦国王阿卜杜拉二世的堂弟。在这群人中,只有他亲眼见过巴拉维。另一个人叫拉邦特,他体格健壮,是前陆军突击队成员。拉邦特来自中情局,被派往安曼站工作。他带着一顶棒球帽,下颚留着显眼的胡须。这两人经常合作,因此关系十分要好,有时候他们还会带着各自的妻子一起度假。他们急切地想与巴拉维会面。此前一天,为了打发多余的时间,他们找来了一辆三轮车,一边拍摄照片,一边四处闲逛。

此时,马修斯的身旁围着一大群人。其中有一名相貌姣好的金发女子,她长着一双深蓝色的眼睛,由于出色的专业技能,受命从中情局的喀布尔站来到这里。她的名字叫汉森,是中情局最杰出的定点搜寻专家,她的任务是找出恐怖分子头目的藏身之处,并对其进行跟踪,直至中情局的刺杀队伍抵达。汉森年方而立,但看起来比她的实际年龄还要年轻些。现在,为了抵御12
月的严寒,她把自己裹在大号的法兰绒衬衫和夹克里。
风越来越大。随着傍晚将至,柏油路上投下了一道道藤蔓般弯弯曲曲的影子。也许是出于无聊,这群沮丧的人纷纷开始摆弄自己的手机。
帕里西放下手中的武器,给妻子发送了一封电子邮件。此时,正值假期结束,他的妻子明迪正在飞机上,与最小的女儿一起从俄亥俄州飞回西雅图。就像往常一样,帕里西会给妻子发送一封邮件,这样她一下飞机就可以看到自己的留言。他这样做只是为了让妻子知道,自己一切都好。
“到家以后给我发邮件,”他写道,“我爱你们。”
怀斯从人群中走开几步,想要打个电话。这名在阿肯色州土生土长的保安显得格外焦虑,他开始怀疑自己身上会发生什么不祥的事情。他拨打了家中的座机,电话接通以后,他的声音中明显充满了沮丧,“我的状况不太好,”他语速缓慢地说道,迟疑了一下,他接着说,“告诉伊森,我爱他。”
扎伊德是唯一一个能够直接联系到巴拉维的人,但令人不安的是,他的手机始终毫无动静。此时,这名大个子正一言不发地坐在那里,宽厚的手掌中紧握着手机。巴拉维是扎伊德招募的间谍,因此他负责与前者取得联系。现在,眼看事情有可能功亏一篑,他的胸口仿佛压着一块巨石。最为重要的是,出于私人原因,无论是扎伊德还是他在中情局的好友拉邦特都希望能够尽快离开阿富汗。拉邦特的家人,包括他的妻子和年幼的女儿,正在意大利一幢租来的别墅中等着和他一起度假。扎伊德新婚燕尔,计划与新婚妻子在新年前夜一起回到安曼。
他的手机突然响了一下,原来是妻子菲达发来的短信。菲达长着一头黑色的头发,她问丈夫第二天晚上是否一定能够返回家中。扎伊德的回复十分简短。“不一定。”他写道。
神秘“豺狼”现身
下午4 点40
分,扎伊德的手机终于响了起来,来电号码显示是阿格哈凡。阿格哈凡是一名阿富汗籍司机,被派往边境地区迎候巴拉维。接着,电话中就传来了巴拉维的声音。
这名间谍为自己的姗姗来迟表示了歉意。他的一条腿在一次事故中负伤,所以才耽搁了时间。对于第一次与美国人见面,巴拉维感到十分紧张。他再次问起大门口的安检程序,“我可不想被人推推搡搡。”他反复说道。
“你们会像对待朋友那样对我,是吗?”他问。
此时从瞭望塔上已经能够看到,阿格哈凡的红色“傲虎”汽车扬起了一股冲天的灰尘。为了避免路上的狙击手发现这辆无人护送的平民车辆正在赶往美国的军事基地,司机一路疾驰而来。中情局指示,不必在正门进行盘问或搜身。而这,正好符合巴拉维的愿望。前门的阿富汗卫兵立即拉开路障,刚好能够让阿格哈凡的傲虎呼啸而过。这名阿富汗司机猛地向左急转,沿着小型机场旁边的一条柏油路来到第二道门口,卫兵再次挥手放行。

马修斯看到,傲虎已经进入了院内。马修斯曾经告诉扎伊德和拉邦特,由他们负责迎接巴拉维。出于礼貌,她和其他官员将与之保持一定距离,在遮阳篷下一字排开迎候这名间谍。马修斯来到队伍的前头,一边走一边拽了拽自己的上衣。

安全分队的队长罗伯森和黑水公司的两名保安取下身上的步枪,穿过碎石铺成的空地,但是那辆傲虎却挡住了他们的去路。汽车猛地停了下来,驾驶门的一侧刚好朝着马修斯所在的位置。前排座位上只有阿格哈凡一人,由于挡风玻璃上盖着一层厚厚的灰尘,因此他的面庞看起来显得十分模糊。阿格哈凡的身后坐着一个人,身体略微前倾。马修斯竭力想要分辨这张面孔,但显然失败了。发动机停止了轰鸣,罗伯森立刻打开了巴拉维旁边的汽车后门。
巴拉维踌躇了一下,好像是在审视保安手中的武器。接着,他极为迟缓地挪到旁边的车座上,从这些美国人的另一侧下了车。
站在院子中的这个人个头不高,体型偏瘦但十分结实,年纪在30岁上下,长着一双黑色的眼睛,包头巾下露出了几绺乱蓬蓬的卷发。他穿着一件浅褐色的宽松克米兹,是巴基斯坦传统的部落服装。外面还罩着一件羊毛背心,所以腰部看起来有些粗壮。他的肩头搭着一条长长的灰色披巾,盖住了下颌和部分胡须。这名男子把手伸进车中,抓起一根金属拐杖。此时,他的披巾突然落了下来,露出了稀疏的胡子和毫无表情的面孔。
当其他人满腹疑惑地看着这一切时,这名男子弯着腰、步履笨拙地来到了汽车的前面,仿佛有什么沉重的东西压在他的身上。他开始喃喃自语。
扎伊德向巴拉维挥了挥手,但是后者却没有作出任何回应,于是他大声说道:
“你好,我的兄弟,”扎伊德说道,“这里一切正常!”
但事实恰恰相反。当巴拉维不愿从汽车左侧下车时,黑水公司的保安帕里西和怀斯本能地举起了步枪。前“绿色贝雷帽”特种兵帕里西看到,巴拉维步履蹒跚地绕过汽车,一只手拄着拐杖,另一只手藏在披巾下面。帕里西产生了一种不祥的预感,顿时心生警惕。出于在几十次枪战和近距离冲突中培养起来的直觉,他紧扣扳机,死死盯着巴拉维的披巾。只要一枪,就可以撂倒这名男子。但假如他是错的,假如这个人的身上根本没有炸弹,这一枪将成为他一生当中最大的失误。帕里西绕过汽车,以确保缓缓走近的巴拉维处于自己的射程之内。要沉着,再等等。但是,他的另一只手呢?
帕里西和怀斯举起枪,几乎异口同声地喝道:
“举起手来!把手从衣服里拿出来!”
巴拉维突然提高了嗓门。他正在用阿拉伯语祈祷。
“La ilaha illa Allah !”他说。
万物非主,唯有安拉。
扎伊德听到了这句话,他比任何人都更加清楚它的含义。
第1 章
死神再临:“基地”重现
中情局是世界最大情报机构,原则上其局长应深谙情报、间谍艺术。但是,面对来势汹汹、欲再度重演“9·11”的“基地”,奥巴马总统竟然无视原则,转而扶持外行人帕内塔出任新任中情局局长!?后者能否肩负起率领中情局击杀本·拉登、摧毁“基地”之重任?

“基地”死灰复燃,扬言血洗美国
近3
年来,本·拉登及其高级头目的下落让海登每天都忧心忡忡。每到夜里,只要他还没有睡着,偏头痛就会如期而至。现在已经是他担任中情局局长的最后一个月了,但让他寝食难安的还有另一个奥萨马。在元旦结束之前,他必须就这个人的生死作出最终决定。
这个人就是基尼(奥萨马·基尼),人称“足球员”,也是近年来中情局疯狂搜寻的对象之一。这个面带稚气的恐怖分子来自肯尼亚,从前是一名足球运动员,凭借自己过人的资质,逐渐从一名卡车司机升迁为“基地”组织的高级行动策划人之一。当他正在准备部署对西欧发起下一轮袭击的计划时,中情局开始时来运转。
12
月底,有特工在巴基斯坦西北部某镇发现了基尼一个得力助手的踪迹,于是立刻动用地面力量和高空暗中盘旋的无人驾驶机对其进行追踪。摄像头拍到他走进一个集市,坐下来喝茶,然后沿着崎岖不平的街道来到高处一所废弃的女子学校,有时候他会在那里待上一整晚。特工们不分昼夜地对他进行监视,想要弄清究竟是谁要来这里与他会面。当位于弗吉尼亚州兰利中情局总部的夜班工作人员鸣钟迎来2009
年新的一天时,守在监视器旁的特工也感到他们终于胜利在望了。
在新年当天,“老将”海登本打算忙里偷闲休息一天,和家人一起放松一下,甚至参加一两场足球比赛,但电话突然响了起来,他不得不重新回到岗位上追踪恐怖分子。在他的地下办公室里,有一条昼夜畅通的保密线路直达总部,以便随时了解有关情况。海登反复思索着来自巴基斯坦的情报。
“继续监视。”他下令道。
直到深夜,仍然没有进一步的消息,于是海登决定上床休息。他打开电视,坐到床上。电视里正在播放迈阿密“桔子杯”的季后赛,弗吉尼亚理工大学队把辛辛那提队打得落花流水。他躺了下来,尽量将注意力集中在比赛上。
今年63
岁的海登怎么看都不像杀手。这位退休的四星将军曾经是空军部门的一名职业情报人员,而后升任国家安全局局长,掌管着美国庞大的海外窃听网络。2006
年,乔治·W.
布什总统亲自挑选他担任两年来中情局的第三任局长——这个士气低落的情报机构亟需一位深谋远虑的长者来收拾残局,并且带领大家走出困境。一言以蔽之,在一系列有关中情局绑架和折磨恐怖分子嫌疑人的传闻闹得满城风雨后,海登的任务就是尽快恢复局里的稳定局面,甚至还包括枯燥乏味的繁文缛节。他雄心勃勃地表示,要让中情局不再成为报纸的头条。“无论是消息来源还是报道主题,中情局都要置身于新闻之外。”在接受《华盛顿邮报》的采访时,他对记者说。
海登出生于匹兹堡一个爱尔兰天主教家庭,并且终生与这座工业城市保持着紧密联系。每逢秋季的周末,他就会回到杜基斯尼大学,为自己母校的“钢人队”加油助威。海登在进行比喻时喜欢使用体育词汇,虽然身为中情局局长,但他总是乐于在餐厅里与那些年轻的分析师们打成一片。在那些底层工作人员眼里,头顶稀疏、笑容可掬的海登毫无咄咄逼人之势,反而相当和蔼可亲。因此,发现和消除具体恐怖威胁的职责自然而然地就落在了海登的副手卡佩斯的肩上,此人乃是曾经在莫斯科与前苏联克格勃斗智斗勇的传奇人物。
而现在,已经是海登走马上任的第三个年头了,他需要应对的是中情局有史以来最残酷最血腥的一场战役。“9·11”恐怖袭击过后,中情局开始全力以赴追捕本·拉登及其追随者,以期将其生擒活捉并监禁审问,而现在的目的已和当初大不相同:无论在任何地方发现恐怖分子及其扈从,都格杀勿论。中情局也逐渐建立起一支无人驾驶战机——“捕食者”组成的机群,并且可以通过遥控操作其发射导弹。2008
年夏,随着布什政府的任期进入最后几个月,中情局出动了大批无人驾驶机,对“基地”组织发起了全方位的进攻。数周之内,恐怖分子的多处藏身点和训练营被导弹夷为平地,而这些行动的幕后指挥者正是海登。

这一转变经历了数年。在第二届任期内,布什政府把大批兵力和物资都倾注在伊拉克战场上,因而“基地”组织在巴基斯坦西北部山区获得了卷土重来的机会。2001
年底,一蹶不振的阿拉伯散兵游勇大都从阿富汗销声匿迹,如今却重新聚集到了他们昔日主子本·拉登及其首席战略家艾曼·扎瓦赫里的麾下,那些被俘被杀的头目也早已被野心勃勃的新一代取而代之。他们悄无声息地在位于两国交界处地形复杂的真空地带建立起庇护所,开始筹措资金、招兵买马,阴谋策划对美国和西欧进行新一轮袭击。中情局的窃听系统截获了一段嘈杂含混、语气不祥的对话,大意是他们准备以民航客机、购物中心、旅游胜地和大型宾馆为袭击目标进行监视和演习,而这是大多数美国人都难以察觉的巨大威胁。
截至2007 年,“基地”组织制造破坏的能力几乎能够与2002
年以前的巅峰时期相媲美。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其破坏能力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基地”组织在联合了巴基斯坦的部分极端组织之后,开始在北非、伊拉克和阿拉伯半岛建立分支机构。“基地”组织的鼓吹者利用互联网的巨大力量,通过网站和聊天室向数百万穆斯林传播他们的仇恨种子。大量资金和人员开始涌入巴基斯坦西北部,以及从也门到东南亚地区的分支机构。杰哈德刚刚招募到的很多新人都持有西方国家的护照,他们能够在不为人知的情况下潜入美国和欧洲国家的首都。有些人甚至长着金黄的头发,肤色也很浅。
2008 年初,当海登对世界局势进行评估时,这一情景着实让他心惊肉跳。在白宫每周的情报汇报会上,他开始向乔治·W.
布什总统敲响了警钟。
“现在,这已经对本土安全构成了真正的威胁,”海登在一次造访椭圆办公室时告诉总统,“另一起类似‘9·11’事件的恐怖袭击已经不可避免,而这起袭击将来自巴基斯坦的部落地区。”
海登指出:“为了防患于未然,美国必须主动出击。”这就意味着,美国要在“基地”组织的家门口巴基斯坦扰乱他们的通讯,剿灭他们的首领和战地指挥,捣毁他们的巢穴。根据法律规定,只有中情局才有权对巴基斯坦内地的目标进行打击,而他们也已经掌握了开展这场战役的利器——“捕食者”。现在正是中情局这种无人驾驶捕猎飞机冲出樊笼、大显身手的最佳时机。
对于海登的观点,布什及其顾问表示理解。众所周知,问题就在巴基斯坦。伊斯兰堡虽然是美国最可靠的盟友之一,但却公开宣布,无论袭击目标是什么,都反对外国导弹对其本土发动袭击。巴基斯坦官员认为,美国的空袭只会加剧恐怖主义问题,让普通的巴基斯坦人变得更加激进,迫使他们加入极端势力。在这一点上,美国的一些反恐专家也持有同样的看法。巴基斯坦情报官员曾在私下场合指责美国人对两件事情过于执迷,从而引发了巨大的危险。这两件事情一是过分依赖代价高昂的技术设施,二是过度关注本·拉登,而后者显然是一种荒谬的做法。
“‘基地’组织并不是非常强大,但你们却把它变成了一个3
米高的巨人,”当布什政府代表团来访时,巴基斯坦的一名政界高官曾经这样说道,“一小撮‘基地’组织的主要头目怎么可能对世界上最大的帝国造成威胁?”
最终,巴基斯坦领导人还是同意让“捕食者”发动数量有限的攻击。至于在什么时候发动攻击,几个月来,华盛顿和伊斯兰堡却始终争执不下。原则上,如果中情局发现了一个潜在的目标,只有经过两国政府同时批准,有关人员才能采取行动。然而在现实中,这种情况几乎不会发生。曾经参与此事的一名前美国国家安全官员说道:“如果你要请求批准,得到的回答只有三种:‘不行’、‘让我们考虑考虑’或者‘哎呀,目标怎么不见了?’”整整一年过去了,在巴基斯坦打击“基地”组织的行动没有取得任何重大成果。海登向白宫抱怨说:“2007
年我们一无所获。”

“老将”最后的礼物
经过几个月的辩论,直到2008 年7
月,布什决定给予中情局他们想要的东西。后来,有新闻报道将这一政策变化称作美国与巴基斯坦达成的一项非正式协议,即允许美国在巴基斯坦偏远的部落地区发动更多空袭,而这些地区在很大程度上不受伊斯兰堡的控制。简而言之,这一变化就是,中情局行动不需要再请求任何人的批准。当月,美国与巴基斯坦官员召开会议进行了磋商。根据新政策规定,在发动袭击时,中情局只需要“同时告知”巴基斯坦。
在随后的6 个月中,“捕食者”一共对巴基斯坦境内的目标发动了30 次打击,比此前4 年总数的3 倍还多。
2008 年11
月的美国大选结束了共和党对白宫的掌控,而海登作为中情局局长的职务也很可能就此终结。但是在最后几周内,随着布什的执政逐渐接近尾声,“捕食者”袭击的次数却骤然增加。在中情局内部,人们纷纷开始猜测,作为布什政府对“9·11”事件的最后一次报复,海登是否会将本·拉登逼出老巢。2008
年底,中情局仓促地对一些重要目标开展了行动。就在这时,在中情局截获的电话中,一个熟悉的名字突然浮出水面。
这个人就是东非的斯维丹,他是“基地”组织的一名中层头目,与多起恐怖主义爆炸案有关。此人之所以会引起中情局的注意,是因为他曾经为前足球运动员基尼工作,而后者现在是“基地”组织在巴基斯坦的指挥官。在过去的两年中,这两人在巴基斯坦的多座城市发动了一系列血腥的恐怖袭击,导致数百人丧生。2009
年1 月1 日,他们准备再次大开杀戒。
斯维丹本身就是一个很有价值的袭击目标,他无意中落入了中情局的监视网络。当时,他不仅是中情局和FBI
的通缉要犯,还被指控参与了1998 年肯尼亚和坦桑尼亚美国大使馆的爆炸案。2008
年,斯维丹藏匿在卡里科特村外一所废弃的女子学校中,这个地点引起了中情局的注意。有线人指认,这幢建筑是“基地”组织制造炸弹的培训场所。
经过反复权衡,海登决定伺机而动。斯维丹固然十分重要,但他只不过是个副手,而且也不会立即消失。1 月1
日清晨,对他进行严密监视的不仅有中情局的地面操作人员,还有在该村上空盘旋的两架“捕食者”。斯维丹早晚会联系他们的头领,到时候海登就可以将其一网打尽。
十几年来,中情局一直在等待着这样一个机会。就像斯维丹一样,基尼也与1998 年非洲的炸弹袭击脱不了干系,并被悬赏500
万美元通缉。他身材颀长,体型健壮,长着一头浓密的卷发,从一开始就是本·拉登的扈从之一,并很快晋升为“基地”组织的行动策划人。2007
年,他已经成为该组织在巴基斯坦的地区指挥官,并且十分擅长自己的工作。他的手下曾协助巴基斯坦的塔利班组织刺杀前总理贝娜齐尔·布托,并先后对多处警察局和军营、一座民事法庭和一所海军学院实施了炸弹和自杀式袭击。2008
年9 月,他再次野心勃勃地对伊斯兰堡的万豪酒店发动了大规模的汽车炸弹袭击,导致50 余名工人和宾客丧生,200
多人受伤,而这次爆炸案也一跃成为世界各大媒体的头条。
在努力跻身“基地”组织高级首领之中的同时,基尼也在该组织打下了个人的烙印。他争强好胜,极具感召力,在年轻斗士中颇受拥戴,因此对“基地”组织里那些经验更加丰富的头目造成了威胁,尤其是对一个名叫马斯里的指挥官。马斯里是埃及人,生性冷酷残暴,控制着“基地”组织的财源,在“基地”组织最高领导层的地位仅次于扎瓦赫里。
基尼准备在世界各地开展行动,并将手下的一些高级人员派往西欧。这显然是一种不祥之兆。中情局的官员认为,这名肯尼亚人妄图在欧洲各国建立恐怖网络,通过对大型酒店和其他地标性建筑进行侦查,收集详细信息,以便将来发动袭击。
1 月1 日,海登一边等待巴基斯坦西北部的消息,一边对这一威胁感到忧心忡忡。晚上10 点30
分,当电话铃声响起时,这位中情局局长尚未入睡。他立即翻身下床,直奔地下室的办公室,通过电话了解这次行动的最新情况。
当时,巴基斯坦已经是黎明。斯维丹一早就离开了女子学校,浑然不知中情局的两架“捕食者”正在他的附近盘旋。中情局的有关人员看到,斯维丹很快就与一名男子接上了头,两人看起来很熟,随后一同返回了那所女子学校。这名男子的面孔十分模糊,但其外形却与中情局正在搜寻的一名恐怖分子指挥官相吻合。反恐中心的执勤人员立即打电话给海登,并请求他的指示:“是否要发动袭击?”
对于这种情形,根据规定,海登需要问几个问题,而他也这么做了。
“你们对这个地方已经监视了多长时间?”
“这个地方过去是干什么的,你们一共检查了几次?”
“这个院子里是否曾经出现过任何妇女和儿童?”
此时,领头的“捕食者”正在距离这座村庄约有800
米的上空追踪这两名男子,并将图像跟踪系统的目标锁定在那所女子学校,同时等候海登的进一步指示。这架“捕食者”机身狭窄、翼幅纤长、外观奇特,在该村上空缓缓地兜着圈子,速度比公路上的汽车快不了多少。在加满油的情况下,这种飞机可以携带一定数量的导弹连续盘旋14
个小时。但是,由于发动机的俯仰出现了细微的变化,为了对准下方的建筑物,这架“捕食者”扩大了飞行的弧度。在兰利,操作中心的两台平面电视上闪烁着实时图像,另一栋建筑里的两名驾驶员正通过操纵杆和电脑鼠标调整飞机的运行。
海登陷入了沉思。可以肯定,斯维丹就在这栋建筑里,而与他在一起的另一名男子无疑是其同伙,很可能就是基尼本人。而且这栋建筑是“基地”组织的训练场所,里面很可能藏有炸药。由于这座女子学校与村庄距离较远,所以不会造成无辜人员伤亡。三枚导弹换一条人命,海登心想。“捕食者”上的一枚或两枚“地狱之火”导弹也许就能命中目标,但是海登想要确保万无一失。
“使用GBU。”他下令。按照他的指示,“捕食者”的机组成员绕开了飞机上约6千克重的“地狱之火”导弹,转向了炸弹舱中的大型武器,即约225
千克的激光制导GBU-12“铺路”导弹。负责武器的操作人员对制导系统进行了检查和最后调试,然后按下按钮。随着导弹以略高于音速的速度向村庄飞驰而去,他开始倒数。“3,2,1,”操作员喊道,“命中目标。”
黑白屏幕上的这栋建筑顿时化作了一个巨大的火球。
“捕食者”继续在这里盘旋了几个小时,以拍摄这两具面目全非的尸体。当地一名塔利班官员确认了这两人的死讯,并将他们称为外国斗士和“亲密的朋友”。
截至此时,无人机的指挥员已经完成了自己的工作,准备开车回家。由于时值假期,华盛顿的交通状况良好,因此这趟旅程相对容易,还很令人振奋。
海登坐在床上,一直看完了足球比赛才沉沉睡去。次日清晨,从巴基斯坦截获的一通电话证实,基尼已经在袭击中身亡。他是布什政府下令刺杀的最后一名“基地”组织高级头目。

CIA 迎来“外行局长”帕内塔?!
然而,另一个奥萨马的下落却无人知晓。
数周以后,海登正式离职。刚刚当选的总统贝拉克·奥巴马决定另起炉灶,并提名华盛顿的一名政治老手利昂·帕内塔出任中情局局长。事实证明,帕内塔虽然没有从事重大情报工作的经验,却也不乏干练之才。在克林顿执政期间,他曾经担任白宫的幕僚长。由于海登的副手史蒂芬·卡佩斯深得人心,上任伊始,帕内塔就决定保留卡佩斯作为中情局副局长的职务,而整个反恐队伍也原封不动地保存了下来。
海登与其继任者的首次会面虽然有些尴尬,但仍然十分坦诚。帕内塔曾经公开指责中情局粗暴对待“基地”组织的囚犯,如将其中一些人关进秘密监狱接受水刑。水刑是一种刑讯手段,是为了让囚犯体验溺水时的感受。这让海登从一开始就出师不利。在他的任职听证会上,帕内塔公开宣称,他认为这种手段无异于拷打折磨,是一种刑事犯罪行为。
对于帕内塔的说法,海登直言不讳地进行了驳斥:“你不应当在某一段话里同时使用‘折磨’和‘中情局’这两个词语。”他冷冷地向帕内塔提出忠告。但是,这位退休的将军担忧的却是其他事情。他在一张检索卡片上写下了几行字,提醒帕内塔不要被眼前的假象所蒙蔽,从而低估“基地”组织的实力。尽管“捕食者”在巴基斯坦西北部发动的突袭对“基地”组织造成了沉重的打击,但该组织仍然有能力以出其不意的方式对美国发动灾难性袭击。就在三个月前,巴基斯坦的一个亲塔利班恐怖组织曾在孟买发动突袭,利用自动武器和手榴弹对当地的酒店和火车站进行扫射,导致170
余人丧生。
海登目不斜视地看着帕内塔,这才是他要说的重点。
“我不知道你现在是否能够理解这一点,但是在这场反恐斗争中,你就是美国的作战司令,”他说,“负责在海外追剿恐怖分子并阻止他们发动袭击的,”海登继续说道,“不是五角大楼,不是联邦调查局,也不是其他任何部门,而是中情局。”在过去的年代里,其他中情局局长曾经开展过类似的行动,但是现在,这项任务已经大相径庭,“阻止”恶人就意味着将其置之死地,而这对中情局来说可谓史无前例。
“你将要作出许多决定,”海登说道,“这些决定绝对会出乎你的意料。”
帕内塔安静地听完了他的谈话,海登的最后一句话让他感到十分突兀。在军界,走马换将往往伴随着夸张的仪式——列队迎接、立正敬礼和一连串的溢美之词。直到数周以后,帕内塔才彻底明白了海登这番话的含义。
离开中情局后,海登来到白宫,最后一次谒见新任总统。在椭圆办公室的情况汇报会上,这位将军向贝拉克·奥巴马提到了中情局正在巴基斯坦西北部监视的两个目标。海登告诉总统,他已经批准对其实施打击,而中情局的队伍正在等待最佳时机。
时近中午,这次会议转入了白宫的局势研究室,总统向海登问起巴基斯坦的行动,“那两个目标怎么样了?”
海登立即通过安全线路拨通了一个电话。
“要检查,”他说,“再检查。”
几分钟后,在众人赞赏的微笑中,海登与他们分别握手,然后走出了会场。
海登心想:他们似乎对此非常支持。他对这位年轻的总统及其安全团队表示了谨慎的嘉许。
他已经正式交出了接力棒,现在该轮到他们上场了。
第13 章
“基地”布下死亡圈套
“基地”是世界头号恐怖组织,其首领绝非有勇无谋;更何况长期与美国为敌,对对手的了解更非一般。送上门的“中情局线人”巴拉维怎能逃得过其“法眼”?更何况此人还曾一心报复美国。高度配合的诱饵,再加上精心布下的圈套,复仇心切的中情局怎能不上钩?

赶制自杀背心
在北瓦济里斯坦特区达塔凯尔村附近的一所房屋里住着一名“基地”组织的裁缝。这名裁缝是普什图族人,以制作自杀式炸弹背心为生。12月中旬的一个早上,他坐在一架旧式的缝纫机旁,准备完成一笔订单。这一次,他要做的炸弹背心与过去完全不同。
这个裁缝制作的自杀式炸弹背心不仅设计精巧、样式简单,而且性能可靠、价格低廉,尤其是后者对恐怖组织来说十分重要,也正是他们使制作自杀式炸弹背心发展成一项产业。
这名裁缝首先拿起一件从当地集市军需用品店里买来的结实耐用的棉背心,然后在背心上缝上粗厚的带子,以便可以紧紧地绑在身上。接着,他又在这件背心上缀了几个布口袋,并且在口袋里装满白色的过氧化丙酮粉。这种炸药可以用常见的原材料在家中手工制作而成,因此是巴基斯坦部落地区最常见的炸药。随后,这名裁缝将数百枚钉子或金属碎片粘在厚厚的贴纸或布料上,使之成为这件背心的弹片层。最后,他在过氧化丙酮粉中塞入一根起爆雷管,并将其通过电线连接到一个小型的9伏特电池和一个廉价的雷管开关上。雷管开关被单独缝进背心上的一个口袋里,然后再装上一根拉链。这是为了防止那些情绪过于激动的年轻殉教者过早引爆身上的炸弹。拉开拉链需要一两秒钟的时间,而这段时间会让身穿炸弹背心的穆斯林继续接近目标,从而发挥最大的杀伤力。
由于背心被紧紧地绑在身上,而炸药被分别缝制在口袋中,因此一旦引爆,炸弹的能量就会向外扩散,冲向炸弹客正前方的任何人。此外,其中部分冲击波向上迸射,在炸弹客胫骨和下颌之间最虚弱的地方撕开一个口子。在爆炸的一瞬间,炸弹客的头部会被整整齐齐地掀掉。因此,虽然他们的躯干会被炸得支离破碎,但头颅往往完好无损地被抛到几码开外的地方。21
世纪初,在巴勒斯坦发生暴动期间,以色列的公交车和餐厅遭到了大量自杀式炸弹袭击,但警方总能够轻易地区分受害者和袭击者,就是因为后者头部就像被人从尸体上切掉了一样。
当天,“基地”组织刚刚招募的一群年轻的穆斯林正满脸惊奇地看着这名裁缝制作背心,而他们当中的一些人将来很有可能成为自杀式炸弹客。随后,这名裁缝起身去拿炸弹,但出人意料的是,这一次他使用的不是过氧化丙酮粉,而是威力更加强大的军用炸药C4。其中一人拿出手机,拍下了这段画面。只见他先把炸药棒捏扁,分别装进13
个布口袋里,然后把它们一字排开缝在背心的外侧。接着,他取出一把油漆刷,在一桶工业粘合剂中蘸了蘸,然后把这些粘合剂粘在一大块结实的棉布上。随后,这名裁缝不紧不慢地把一些铁钉、金属片和弹球大小的钢珠一个一个、一排一排地粘在上面。最后,他又在上面粘了一些亮晶晶、关节骨形状的东西。如果当时有美国人在场,他们一定会立即认出,这些是孩子们用来玩抓子游戏时用的东西。

旁观者们开始猜测,这件特制的背心究竟是为谁制作的。很多人的猜测都集中在一个名叫“阿布·莱拉”的外国人身上。在阿拉伯语中,人们有时候会用长子的姓名来指代其父,而“阿布”的意思就是“某某之父”。但是莱拉的父亲——巴拉维并不确定,这件背心就是为自己制作的。从约旦来到巴基斯坦时,巴拉维把自己设想成一名伊斯兰游击队员、一名勇士,在与安拉的敌人开展的正义之战中赴汤蹈火、出生入死,但是他从来没有想过,有朝一日自己会穿上一件自杀式炸弹背心。现在,达塔凯尔裁缝店里的这件背心正在安装金属片,距离完工还有一些时间。在接下来的几天里,巴拉维想方设法让这件背心穿到其他人而不是自己的身上。

特殊价值惹来“基地”关注
然而,事实与巴拉维的预料恰恰相反。
马哈苏德之死让巴拉维走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当其他塔利班领导人、甚至马哈苏德的亲信对巴拉维充满敌视的时候,这名个头矮小的恐怖分子反而成了巴拉维最主要的庇护者。然而,马哈苏德死后,关于“巴拉维是间谍”这种猜疑开始愈演愈烈,也许正是这名约旦人把中情局的导弹引向了塔利班的领导人,其中包括马哈苏德本人。
幸运的是,对于这些袭击,很多人都存在嫌疑。在过去的15
个月中,捕食者”对“基地”组织发动了无情的攻击。人们纷纷开始猜测,是什么原因让中情局的导弹能够如此精确地命中目标。很多人认为这与一种“隐形墨水”有关,这种墨水可以喷洒在汽车表面。也有人认为,中情局利用了一种神秘的芯片,它们可以藏在香烟里,甚至伪装成普通的石块。这种芯片被一些巴基斯坦人称作“ghamay”,即阿拉伯语的“铃声”,因为它们就像发动导弹袭击的信号。很多部落成员因为被怀疑在塔利班指挥官住所的附近安置了这些设施而遭到处死。
然而,马哈苏德死后,为了争夺塔利班首领的职位,其追随者开始互相残杀,因此查找内奸的活动被暂时搁置起来。在这些人中,马哈苏德的堂弟哈基穆拉具有很强的号召力,很多人认为他有望成为马哈苏德的接班人。但在一次交火中,哈基穆拉险些丧命,因此急需一名医生。在这个过程中,巴拉维的医术不仅将哈基穆拉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而且也挽救了他自己的身家性命。
哈基穆拉还不到30
岁,个子较高,相貌英俊。如果说马哈苏德就像马克思,只不过个头矮小了一些,那么哈基穆拉就像切·格瓦拉,只是外表略显邋遢。马哈苏德和哈基穆拉不仅同样鲁莽冲动,而且都对约旦医生巴拉维颇有好感。作为塔利班新任首领,对于堂兄的死,哈基穆拉感到十分悲痛,他认为自己有责任按照普什图族的部落传统进行血腥报复。巴拉维不仅医术精湛,而且可以向中情局通风报信。哈基穆拉心想:是否能够利用他为马哈苏德报仇雪恨?
哈基穆拉决定对巴拉维进行军事训练。为了对刚刚招募来的新成员进行训练,马哈苏德一派曾经建立了几座训练营。很快,巴拉维就来到了北瓦济里斯坦特区伊索里村一座灰尘漫天的营地中。除了巴拉维以外,这里还有几十名愿意为塔利班而战的年轻穆斯林。
巴拉维每天清晨5
点半起床,进行体操、瞄准和设置障碍的训练。到了下午,他们就会学习如何制作炸弹,其中包括自杀式炸弹背心和路边炸弹。吃过晚饭后,他们会一起到清真寺进行祈祷,然后开始讨论神学问题和研究战术。在这座训练营中,十几和二十几岁的普什图族年轻人居多,在听说这名比他们年长一些的约旦医生就是著名的作家霍拉桑尼时,他们感到十分敬佩。但是,在进行繁重的军事训练时,巴拉维的弱点很快就暴露了出来。令人尴尬的是,训练结束时,他仍然没有掌握使用AK-47
突击步枪的基本要领。由于后座力过大,枪管会猛地向上一抬,因此巴拉维射出的子弹经常远远地偏离目标。
塔利班最常使用的暗杀方式之一就是摩托车伏击。在进行相关训练时,巴拉维的身上发生了一件极为糟糕的事。在此之前,他从来没有驾驶过摩托车,但现在他既要紧紧地握住车把,又要一只手抓住手枪,很快摩托车就在一条土路上失去了控制,并且撞向另一辆摩托车,最后两辆车都倒在地上。巴拉维感到,自己的右下肢一阵剧烈的疼痛。当摩托车在地上滑行时,他的脸颊和胳膊也被鹅卵石擦伤了。他没有站起来,而是暗中估计了一下自己的伤势。左腓骨骨折,但是这次事件对巴拉维造成的影响显然不止于此。作为一名恐怖分子,如果没有作战能力,那他还有什么用?
然而,巴拉维并不知道,几个月来,一直有人在监视和观察着他的一举一动。这些人看到了巴拉维身上的潜力。
马哈苏德被刺几个月后,“基地”组织终于准备下手。
“基地”组织在巴基斯坦的行动首领、一个名叫阿卜杜拉·萨伊德·利比的中级指挥官邀请巴拉维见面。没过多久,这个利比亚人就在自己的院子里为约旦医生腾出了一个房间,让巴拉维搬进来暂住一段时间。随后,巴拉维逐渐结识了北瓦济里斯坦特区里“基地”组织的一些首领,甚至还与该组织的宗教顾问和外交官拉赫曼一起喝过茶。最后,有人将他介绍给“基地”组织的总战术指挥官。在兰利,这个人被称作“马斯里”,在该恐怖组织内排名第三。实际上,由于本·拉登和艾曼·扎瓦赫里很少露面,因此现在马斯里成了真正操纵“基地”组织的首领。

马斯里透过一副镜框狭窄的眼镜斜视着巴拉维。这名狡猾的恐怖分子已经53
岁了,但看上去比实际年龄还要苍老,脸上刻满深深的皱纹,看起来仿佛饱经风霜,乱蓬蓬的胡须也已经开始变得灰白。在他的前额上,头巾的正下方有一道大拇指形状的瘀伤,显然是长年累月叩头祈祷留下的印记。
这名部落酋长绝不会与其他人拉家常。马斯里原名穆斯塔法·艾哈迈德·阿布·耶齐德,在故乡开罗时就是一名年轻的激进分子,由于涉嫌阴谋刺杀埃及总统安瓦尔·萨达特,曾经和艾曼·扎瓦赫里一起被关进监狱接受拷打。后来,马斯里加入了扎瓦赫里在埃及建立的恐怖组织“杰哈德”,而后者最终与“基地”组织合并。在马斯里的一生中,他曾经多次遭到暗杀。2006
年,中情局得知扎瓦赫里在巴基斯坦北部参加会议,于是用导弹袭击并击中了那里的房屋。事实上,扎瓦赫里并没有前往赴会,但马斯里却险些在那次袭击中丧命。
从20
多年前起,这名恐怖分子就开始遭到通缉,因此他对自己的人身安全格外谨慎,但对其他人的生死却漠然置之。根据线人的报告和截获的通讯内容,中情局对马斯里进行了秘密分析,认为他是一个缺乏安全感的愤世嫉俗者。马斯里不仅生性狡诈,而且喜欢控制和操纵他人,因此很多手下都厌恶他。他的身旁总是站着一群手持机关枪的卫兵保护他的安全,但他却经常鞭策其追随者应该作出自我牺牲。马斯里经常对他们警告说:“如果你们畏缩不前,安拉就会用痛苦的折磨来惩罚你们。”马斯里一边看着巴拉维,一边思索着他可能带来的机会。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基地”组织已经失去了十几名高级首领和数百名士兵。也许现在他有机会进行报复,而且只需要付出极小的代价——一个默默无闻的约旦医生。即使这个人死了,也不会有任何人怀念。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