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大单元教学设计20讲
》
售價:HK$
76.2
《
儿童自我关怀练习册:做自己最好的朋友
》
售價:HK$
69.4
《
高敏感女性的力量(意大利心理学家FSP博士重磅力作。高敏感是优势,更是力量)
》
售價:HK$
62.7
《
元好问与他的时代(中华学术译丛)
》
售價:HK$
87.4
《
汽车传感器结构·原理·检测·维修
》
售價:HK$
109.8
《
怪谈百物语:不能开的门(“日本文学史上的奇迹”宫部美雪重要代表作!日本妖怪物语集大成之作,系列累销突破200万册!)
》
售價:HK$
65.0
《
罗马政治观念中的自由
》
售價:HK$
50.4
《
中国王朝内争实录:宠位厮杀
》
售價:HK$
61.6
|
編輯推薦: |
我推荐所有人,包括医生,都看看这本书。是病人对医生的信任、医生对病人的尊重和技术投入,组成了医患共同体,为医学的发展至今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医学的进步离不开患者的参与。作为医生,我们每天都在面对生死,如何面对,则各有不同。让我们给病人始终的关怀,让病人始终有尊严,死亡才能变得如此多情!
——凌锋(全国政协委员 神经外科专家)
生命大结局——一个你不愿意提及却又无法摆脱的必然,它的阴影笼罩着你的一生。当你卧病在床,当你年老体衰,当你亲友逝去,对它的恐惧会悄然袭来,如李清照词:“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莫若庄子亡妻,鼓盆而歌,以民间红白喜事以应之。
请你闲暇之际,翻翻此书,看看这些医生的口述实录,想想他们内心的无奈、挣扎和感悟。也许你会重新认识生命大结局,克服恐惧,淡然应对。
——陈小鲁
书中的李兴旺医生,正是十年前把我从“非典”死亡线上救回来的恩人。人生无常,生死一线。回想住院的那四十多天,我还真没有什么恐惧与痛苦的感觉。只是体会到,永远或尽力保持乐观、平和的心态,是每个普通人面对疾病或死亡的最好方法。
——谢飞(著名导演)
一部颠覆传统生死观念的纪实
|
內容簡介: |
这是一部由百位医护人员共同完成的感人至深的文学作品。它用叙事医学的手法描述了医者亲身经历的临终故事。我们借此可以重新认识身体和心灵、痛苦和疾病,以及生命和死亡。中国自古避讳谈论死亡,但只有了解疾病、参悟生死,才能更加珍惜生命,热爱生活,过好每一天。
|
關於作者: |
本书从开始酝酿到最终出版,历时一年半,最终完成120余篇口述实录。《中国医学论坛报》的编辑团队,在工作之余来到临床一线,记录医生的心声。在这本书中,每一个故事都是真实发生的,每一个故事都令讲述者难忘。感谢所有被采访的医生,他们为我们还原了一个又一个感人的生死现场。
|
目錄:
|
选择
那一回,我关掉了呼吸机
ICU的两个老人
无奈的放弃
第个疗程
请尽一切努力
生命的抉择
山穷水尽妈也陪你走到底
父亲的死亡令我刻骨铭心
我们不外转,也不插管
她是我妈啊,我不能不救她
最后的选择
年轻的眼睛告诉我
他走得太不安详
父母放弃治疗的三岁艾滋病患儿
医生,求您了,别让我出院
何时生离,何时死别
妈妈,我爱你
记忆中的父与子
那棵银杏树就是我公公
终那滴泪
灰色头像
他们,不曾后悔
外公的心愿
姥姥
妈妈,对不起,我爱你
来世还做妈妈的儿子
老大哥走了
就不要让爸爸再难受了
如果解剖,对医学会不会有贡献?
震撼!两个儿子跪在床边默默等待母亲离去
她走入了天堂
爸爸在天上也希望我这么做
把自己的血输给丈夫的愿望也实现不了
父母的哀伤
老者的慰藉
小饼
一句话
滑落的照片
未实现的谎言
无题
尽力
那一晚
外公是我的患者
或许是个鬼故事
忘写输白蛋白的交班记录
混蛋儿子
一个艾滋病逝者的临终嘱托:把我的遗体交给李大夫
我对乙肝病毒特别敬畏
无名氏口述的故事
十多年了,那个17岁女孩儿总在我的脑子里
再见
李奶奶在家人的爱中离去
生命的最后阶段
托梦
我的第一位临终患者
明天会更好
死是生的开始
葬花女孩儿
他还和我说他的存折和密码放在哪儿了
是时候回家了
死亡需要一个过程
东方人和西方人对死亡理解存在差异
临终不要抢救,只要平静
即使离去,她依然优雅
我问母亲害怕吗
用微笑迎接死亡
她为自己设计葬礼
他回家了
平静绽放的生命之花
望路
|
內容試閱:
|
当死亡近在眼前,我们可以选择拥抱它的方式吗?
见到他是在一个午后。
“李医生,收病人了,在22床。”
伴着护士清脆的嗓音,我拿着住院单推开了病房门,病床上已经躺下了一位老人,他的老伴和护工在默默地整理各种东西。
“老先生,您怎么样啊?”我习惯性地问道。
这正是这个北方城市一年中最好的季节,秋日的阳光懒散地洒在房间内的各个角落,窗外的银杏泛着惹人喜爱的金黄色,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叶子上泛着点点阳光。柔和的光线洒在他的身上,轻轻地穿过丝丝银发,轻抚着面颊上的皱纹。然而,秋日阳光柔和的金黄色并没有带给他生机和活力,反而显得他的脸色更加苍白。他并未享受这秋日的温暖,而是费力地努了努嘴,从喉咙深处发出了一丝嘶哑的声音:“还可第一篇选择
003
以,就是浑身没有力气……”他太虚弱了,以至于我都不忍再问他问题,我知道只有从他的家属口中才能了解一些病情。
“没关系,我给您检查检查啊。”
于是我不再问话,而是开始了我的检诊。房间里很安静,家属也停止了收拾东西,只剩下我检诊时发出的轻轻的声响,而我的脑海里开始通过我的检查勾勒他的病情。
他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我看过太多像他这样的病人,在肿瘤的侵蚀下慢慢虚弱下去,但生存的本能仍然使他们在眼神中存留一丝希望。然而,在他的眼中,我没有找到一丝希望的神色。
在我即将检查完毕的时候,他突然紧紧地抓住了我的左手,把我拽向他的方向,我明白他有话要对我说。于是我俯下身,把耳朵贴近他的嘴唇。“让我走吧……”声音很微弱,我不确定房间里的其他人是否也听到,甚至我也在怀疑是否听错了。我条件反射地直起身子,回头看了看他的老伴和护工,想让他们帮我听听他到底说了什么。但我心底却明白,与其说是想让他们帮我确定,不如说是我不知道该怎样回答。
而他依旧紧紧地攥着我的手,眼睛直直地盯着我,闪烁着一种坚定,甚至是执拗。
“老先生,我是您的主管医生,慢慢来,一切会好起来的。”我生死亡如此多情 004
硬地笑了笑,同时手中暗暗用力,想挣脱出老先生的手。但是,却没能成功。他依旧看着我,几秒钟后,手上的力道渐渐地减弱下来,眼神也随之黯淡下去。我用右手轻轻地拍了拍他的手,顺势抽出了左手,转身快步离去。
次日的全院查房会上,上级医生们在讨论病情及下一步处理,我却满脑子想着他对我说的话。突然间屋内安静了下来。
“刚才李医生已经详细汇报了病历,这是一个晚期肿瘤患者,目前最主要的问题就是营养问题,此外,积极的护理也是非常重要的,而且专家组也给出了较为一致的意见,治疗原则就是最佳支持治疗,积极改善一般状况,争取创造进一步控制肿瘤的条件。家属方面,昨天我也进行了沟通,并向他们通报了目前的病情,家属非常理解,也给予了积极的反馈,希望能用最好的治疗,延长患者的生命。所以李医生,请你制订一个详细的治疗计划,保证每日足够的热量摄入。而护理这方面由护士长抽调骨干力量,加强巡视,积极护理。
“另外我再多说两句,这个患者原来是我们单位直属机关的领导,因此院里也非常重视,要求我们尽一切所能,积极救治。在座的各位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好了,大家还有什么想法?”
“主任,您看患者本人的意见是否有必要参考一下?”我提出。
“李医生,你说的这个情况我知道,但是我们国家在这个方面还没有相关的法律依据,因此遵照患者的意见根本是不现实的。而且你也看第一篇
选择 005
到,家属在治疗上是非常积极的,他们也表达了想要尽可能地延长患者生命的意思,所以目前应以家属的意愿为主,好吧。如果没有什么其他意见,就这么执行吧。”
我慢慢地合上记录本,一种莫名的愧疚萦绕在心头。
随后的一段日子里,上级医生以及家属的意见得到了积极的执行。病房里已经不像先前那样冷清了。各种仪器摆满了病床周围。彩色的显示屏上闪烁着各种颜色的数字和符号,自动监护仪的报警声还不时的响起,提醒医生护士调整各种仪器的参数。而老先生的身体上也逐渐插上了各种管路,输液用的深静脉管、喂食用的胃管、维持呼吸的气管插管,还有吸痰管、尿管等等。它们相互配合又各司其职地维护着老先生的各种生理活动。而老先生似乎只是这些仪器的配角,无声无息地躺在那里,只是偶尔的肢体活动或是眼睛的开合,才提醒人们他的存在。
“老先生,您怎么样?”我在他的耳畔说道。
为了保持呼吸的通畅,已经给老先生进行了气管插管,所以实际上他已经不能说话了。他慢慢地睁开眼睛,向我的方向注视了一会儿,我以为他会点头或摇头,来表达好或不好。但是他没有,而是努了努嘴,似乎是想要说什么。我明知道他不能言语,但还是把耳朵贴近了他的嘴边。我听到从老先生的嘴里发出了“咝、咝”的声音,我直起身,疑惑地望向他。从他的眼神里我看到了些许熟悉的东西。死亡如此多情
006
我想起来了,那是我第一次见到他时他流露出的眼神,就是那种坚定,但却没有了执拗。刹那间我突然明白,他说的是“死”。
然而,这次我却没有了上次的慌张,而是紧紧地握住了他的右手,轻轻地点了点头……他不再发出声响,而是慢慢地合上了眼睛。
再次全科会议提及他的时候,已经是他去世一星期后了。
“今天利用早交班的时间我说个事。昨天我们科收到了22床家属送来的锦旗,这是对我们工作的最大肯定。家属对我们的医护工作还是非常满意的,尽管没能挽留住这个患者的生命,但家属也理解这是恶性疾病的自然转归,而对于我们积极实施的各项救治措施,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同时院领导也对我们的工作表示满意。这不仅体现了我们科医护人员在业务上的过硬素质,也用实际行动践行了医学生的誓言……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救死扶伤,不辞艰辛’……”
我望着窗外,光秃的枝丫在寒风中摇曳着,偶尔会有一两片叶子禁不住阵风的袭扰,倏地一下打着旋飞向天空,消失在视野中。
救死扶伤,我们做到了吗?我想家属和领导的肯定就是最好的答案。
可是,我更想听到那个永远不可能听到的声音的回答……
恍惚间,我觉得我又迈入了那个熟悉的病房,没有了仪器的闪烁,没有了管路的围绕,在整洁的房间里,只有老伴坐在床边,深情地望着病床上的老先生,满含泪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