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EDA技术与设计(第2版)
》
售價:HK$
85.0
《
揉碎浪漫(全两册)
》
售價:HK$
70.3
《
古籍善本
》
售價:HK$
537.6
《
人民币国际化报告2024:可持续全球供应链体系与国际货币金融变革
》
售價:HK$
87.4
《
道德经新注 81幅作者亲绘哲理中国画,图文解读道德经
》
售價:HK$
143.4
《
清俗纪闻
》
售價:HK$
98.6
《
镜中的星期天
》
售價:HK$
76.2
《
世界前沿技术发展报告2024
》
售價:HK$
188.2
|
編輯推薦: |
1、本书作者徐贲,是国内外知名的独立学者,研究领域以公共生活、文化批评为主。徐贲在《南方周末》、《新京报》等多家平煤开有专栏,个人新浪博客点击量近三千万。徐贲的文笔优美,学术功底深厚,文章具有立场独立,思考深入,分析理性,观点鲜明的特点。
2、转型期的中国,信仰因遭遇普遍的怀疑而出现危机。怀疑的时代需要怎样的信仰?这是一个人人都在寻找答案的问题。本书中,徐贲想要告诉读者的,正是什么是正确的信仰,以及如何建立正确的信仰。
|
內容簡介: |
这是一个怀疑的时代,这是一个信仰出现危机的年代。怀疑的时代需要怎样的信仰?这是一个人人都在寻找答案的问题。
本书中,徐贲没有用抽象空洞的理论与道德说教来回答这个问题,而是以国内外一个个具体的事件为切入点,通过理性而深入的分析,告诉读者怀疑的时代需要以自由为灵魂的信仰,以及通过什么样的文化教育、公共说理和人文情怀来凝聚以自由为灵魂的信仰共识。
|
關於作者: |
徐贲
1950年出生于苏州,美国马萨诸塞州大学英语文学博士。美国加州圣玛利学院英文系教授,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兼职教授。著作包括:Situational
Tensions of Critic-Intellectuals、Disenchanted
Democracy、《走向后现代和后殖民》、《知识分子和公共政治》、《学做“精明的公民”》(即将出版)等。
|
目錄:
|
全书目录
序 怀疑的时代需要自由的信仰
第一篇 文化是一种怎样的教育力量
1 “4?23” 世界阅读日有感
2 少年公民道德教育和核心价值
3 “学习工农兵” 的神话和教训
4 干部赴美国政府部门能学什么?
5 选拔人才与社会公正
6 监狱是用“国学” 重塑灵魂的地方吗?
7 “唱歌” 是一种什么样的国民教育?
8 没文化的超级人工智能电脑“沃森”
9 动用校规的处罚太严厉吗?
10 人是要脸的动物
11 不要粗暴禁止青少年的感情
12 让孩子慢慢长大
13 “1.0” 版本的大学生德育教育
14 笑话、幽默和公共话语
15 如果大学不发文凭
16 美国学生不热衷坐办公室
17 我们可以从奥运期待什么?
18 警句格言的引述问题
19 笔记产生不了学问
20 教孩子一点技能以外的东西
21 美国“富二代” 的价值观
22 从“狼爸育才” 看惩罚式教育
23 “舌尖上的中国” 和饮食禁忌
24 文化是怎样一种教育力量?
第二篇 拒绝在肮脏的歪理之河里沉沦
1 拒绝在肮脏的歪理之河里沉沦
2 媒体与政治的危险携手
3 正面陈述有助于有效沟通
4 你能把“看法” 证明成“事实” 吗?
5 不要让“网骂” 变成“破口大骂”
6 微博为什么不是好的说理形式?
7 再谈“微博” 与“说理”
8 古代的“微博”:三议“微博”和“说理”
9 网络说理要从“变温和”开始
10 人为什么会上当受骗?
11 抗议与说理
12 到底谁有理,问问“第三方”
13 公共话语中的“纳粹法则”和“红、黑法则”
14 “好人综合症” 是一种心理疾病
15 “好人吃亏” 和“好人不吃亏”
16 国民教育不能只用来培养顺民
17 谁有资格当教授?
18 有利可图的“有机知识分子”
19 中国文科的厄运与责任
20 信任是一种怎样的“有所不疑”
21 警惕“非人化”背后的敌意
第三篇人道是一种社会价值
1 对动物的“人道”也是一种社会价值
2 残忍的想象
3 保护动物也是爱护人类
4 动物保护不要掺杂民族主义情绪
5 不算啃老的“啃老族”
6 不贫困的贫困亚裔美国人
7 宽容的限度
8 稀土和棉花糖
9 美国人如何感受本?拉登之死
10 让生者安居,让死者安宁
11 死刑监察官为何反对死刑?
12 “9.11”十周年之际的“美国问题”
13 外来价值有那么可怕吗?
14 战争罪行与人性的黑暗
15 自杀救援是一项社会责任
16 人为什么害怕诅咒?
17 大学之门不应对失足青年关闭
18 穿上学位服的时刻
19 “孝”的教育
20 沃尔玛有理由行贿吗?
21 岁末的死者追怀
第四篇 迷惘者的信仰与共识
1 我们也曾经是迷惘的一代
2 政治身份与政治信仰
3 非理性不能产生真信仰
4 政治“千禧主义” 的信仰魔力
5 美国人如何测试个人政治信念?
6 群众社会里的政治信念
7 幸福是感觉, 更是价值观
8 没有信仰的政治人物令人害怕
9 敬神和求神
10 末日预言与不幸福
11 软实力和价值观
12 “理性”与“信仰”,所争为何?
13 公民社会中无神论者的“理性集会”
14 社会需要自由、理性的文科
15 什么是“共识”的理性话语?
16 人为什么会在内心觉得羞耻?
17 中国人拜偶像的心灵危机
18 拜偶像无信仰与人的堕落
19 裸体雕像与“身心皆美”
20 “物欲奴化” 的病根
21 中国特色的“修辞学”
后记
|
內容試閱:
|
微博为什么不是好的说理形式?
今天,对越来越多的人来说, 微博已经成为一个发表意见的重要途径。微博成为一种被广泛运用的交际工具,
微博发表意见的表达方式也形成了一个有特色的言论空间。有人注意到,
一些在生活中很温和的朋友,一旦上微博,言辞就变得非常激烈,不像是公共说理的言论。
文化传媒学家尼尔?波兹曼早就提出了“媒介即认识论” 的著名论断, 他指出, 新的传媒方式一旦被普遍采用,
便有可能使人们的思维方式发生转变, 这种转变可以是朝理性、逻辑说理的方向发展,
也可能正好是背道而驰。微博是一种字数非常有限的传媒方式,
不足以负载说理需要的充分信息。人们可以用微博发表结论性的断言、口号、警句格言和其他“罐头思维” 式的言论,
但无法用它来进行好的说理。
斯泰宾在《有效思维》中说, 在复杂、多有变化的事情面前, 人们在简单、现成的语言中找到了方便的解答,
感觉到了把握形势的力量。久而久之, 很容易养成一种习惯, 接受一些可以免除他们思考之劳的简明论断,
这就是罐头思维。“一种罐装的信念是方便的:说起来简单明了,有时还带三分俏皮,引人注意。”可是,
我们不应当让这种思维习惯堵塞我们的心灵,不应该倚靠一些口头禅来解除我们思考的劳苦。罐头思维表现为“被一群人采用的一句话”和各种“听见别人说就跟着说的字眼”,它让人思想懒惰,先是不肯仔细思考,最终完全丧失了仔细思考的能力。
理性、逻辑的说理是与文字结合在一起的, 这种文字说理的特征是由充分“理由” 来支持的合理“主张”,
因此又被称作“成熟的论证”mature reasoning。说理由三个必要部分构成: 主张、理由和保证。“说理”与“非说理”
的区别在于说理有结论, 并有理由,而非说理只有结论而已。在说理的主张和理由之间, 还需要有一个可靠的中介保证, 又称
“假设”,如果这个假设不可靠, 再好的理由也不能充分证明主张的合理。
往往是在需要思考一个说理陈述是否可靠时, 我们才特别注意那个在说理陈述中省略掉的假设。假设可以从陈述中省略,
但不可能在说理中省略。例如, 一个人说尼克松是一位好总统结论, 因为他擅长外交事务,建立中美外交关系理由。这是一个说理的陈述,
但并不可靠。单凭这个理由, 结论是站不住脚的, 这是因为, 在理由与结论中那个被省去的假
设“一个擅长外交的总统一定是好总统” 是有问题的“片面”。
说理是成熟的论证, 说理需要理性、逻辑、认真地对待论证的每一个环节,
这是为了能够说服与自己看法和主张不同的他人。说理是一种形成公共群体的力量, 它形成的是一个人们虽然意见各不相同,
但都认同理性话语伦理的公共群体。以广大的, 而不是专门读者为对象的报纸、刊物是最适合于说理的大众媒体。
微博不同, 微博主要是在朋友、熟人,或朋友的朋友,熟人的熟人中传播,具有同声相求的性质。人们发现,
微博常常裹挟大批的粉丝,其实就是一种同声相求的效应。在同声相求的群体里,
三言两语,说说心情,发发感慨,晒晒情绪,是用不着太说明理由的。非说理并不是微博的错,因为微博本来就不是为说理的。微博往往使用感情色彩鲜明、富有修辞特色的“痛快”
语言, 这是因为微博信息需要借助强烈的情绪感染方能得以传播,
结果更是不断强化、激励已经在起作用的情绪。富有感染力的话语给人一种雄辩的感觉, 能够提高说服力的作用。然而, 在这种说服中,
需要把说理与感染作一区分。有感染不等于就有好的说理。
例如, 有人这么说:“校长是有气质的流氓,
教授是有品味的色狼,学生是有知识的文盲,学校是认钱不认人的银行。”文字的对仗给人一种阅读或听觉的愉悦, 听者因此对它有好感,
变得容易接受。然而, 像这样的断言虽然有文学的感染效果, 但并无说理的价值,
因为它们显然是以偏概全的。说这话的人不是不知道话未必全在理, 但由于言辞巧妙, 说起来
还是觉得很爽。这种话就是为图痛快, 为写微博, 而不是为说理而说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