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翻译的自我评价
——《追忆似水年华》卷四汉译札记在前文中,我们已经谈过文学翻译理论与批评这两者之间相对独立而又相互渗透的关系。在许多译家撰写的译序或译后记中,往往包含着对翻译的理论探讨以及对自己译文的基本评价这两方面的内容,有时两者甚至融为一体,在对译文进行自我评价的同时,探索翻译的得与失以及一些具有普遍意义的理论问题和技巧方法。在一九九一年法国伽利玛出版社“七星文库”推出的《西游记》法译本La
Pérégrination vers Ouest de Wu Cheng en, Texte traduit, présenté et
annoté par André Lévy, Gallimard,
1991.中,法国著名翻译家安德烈?雷威安写了一篇长达79页的译序,其中除了对《西游记》的思想、语言与艺术特色进行了独到的分析,对《西游记》西传的历史作了具体的介绍之外,大部分篇幅都用于自己的译文与原文的比较与分析。在罗新璋编的《翻译论集》中,真正纯理论的研究文章并不多,而翻译的自我评价和经验性的总结与探讨倒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从本质上看,这种译文的自我评价当然属于文学翻译评价的范畴。
对自己的翻译进行评价与对他人的翻译进行批评,既有共同的一面这是本质性的,也有不同的一面。所谓不同,批评的主体也是翻译的主体,这种身兼两种使命的特殊性要求人们具有清醒的头脑、客观的态度、实事求是的精神。摆功没有必要,饰过更不允许。这里,我想以尽量客观的态度,以自己参加翻译《追忆似水年华》卷四的实践为依据,结合翻译中的一些实例,对自己的翻译作一剖析和探讨,有所侧重地谈谈世界名著翻译中的“变通”与“再创造”的有关问题,并对译文所依据的处理尺度是否合适作一自我评估。
一
从理论上讲,一部成功的译作,无论形式还是内容,都应该尽可能贴近原作,反映原作的面貌与神韵。只是当原文形式与译文形式无法一一对应这是必然的,因为原语与异语之间事实上存在着差异,在表达上遇到难以逾越的障碍时,才允许有所“变通”adaptation,此实为不可为而为之。而若“变通”得体,恰到好处,便是一种成功的“再创造”。经验告诉我们,原作个性愈强,价值愈高,翻译的难度就愈大,就愈要借助于“变通”式的再创造手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