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东莞传(精装)

書城自編碼: 4024604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歷史地方史志
作者: 詹谷丰 李炳球
國際書號(ISBN): 9787218178936
出版社: 广东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4-08-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32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109.8

我要買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不止江湖
《 不止江湖 》

售價:HK$ 98.6
天才留步!——从文艺复兴到新艺术运动(一本关于艺术天才的鲜活故事集,聚焦艺术史的高光时刻!)
《 天才留步!——从文艺复兴到新艺术运动(一本关于艺术天才的鲜活故事集,聚焦艺术史的高光时刻!) 》

售價:HK$ 154.6
双城史
《 双城史 》

售價:HK$ 110.9
冯友兰和青年谈心系列:不是问题的问题(哲学大师冯友兰和年轻人谈心,命运解读)
《 冯友兰和青年谈心系列:不是问题的问题(哲学大师冯友兰和年轻人谈心,命运解读) 》

售價:HK$ 55.8
月与蟹(青鲤文库)荣获第144届直木奖,天才推理作家经典作品全新译本。一部青春狂想曲,带你登上心理悬疑之巅。
《 月与蟹(青鲤文库)荣获第144届直木奖,天才推理作家经典作品全新译本。一部青春狂想曲,带你登上心理悬疑之巅。 》

售價:HK$ 50.4
索恩丛书·盛清统治下的太监与皇帝
《 索恩丛书·盛清统治下的太监与皇帝 》

售價:HK$ 88.5
透过器物看历史(全6册)
《 透过器物看历史(全6册) 》

售價:HK$ 490.6
我在台北故宫博物院读名画
《 我在台北故宫博物院读名画 》

售價:HK$ 109.8

 

編輯推薦:
《东莞传》是城市传记的另类,这个城市也是中国城市中的另类。本书从人物出发写城市,让人的灵魂丰满城市精神内核。

热血和气节铸就的城市。

字字深情,句句有意。故事性强,叙事腔道独特,文人风骨在在可见。既有文学景象,也有历史厚度。
內容簡介:
本书是一本城市传记,重点阐述东莞的历史文化、经济建设、风俗民情。全书分为三个篇章:历史文化篇,重点介绍东莞的广府文化、粤曲、粤剧,袁崇焕、罗亨信、伦明等历史文化名人以及虎门炮台、袁崇焕纪念园、可园等名胜古迹; 经济建设篇,着重介绍东莞世界制造业之都的前世今生,讲述东莞在制造业转型升级、开展对外经济、科学技术创新、现代服务业等领域的巨大成就;风俗民情篇,重点介绍东莞木鱼歌、东莞木偶戏、百子论文、东莞龙舟竞渡、莞邑醒狮艺术、樟木头客家麒麟艺术等。该书通过风趣的语言和翔实的史料向读者全面展现东莞这座魅力城市的方方面面。
關於作者:
詹谷丰,东莞市文联创作部副主任,市文联副主席,东莞市作协主席。曾在鲁迅文学院进修班和创作研究班学习结业,1973年下放农村劳动,1984年开始发表作品,200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在《人民文学》、《中国作家》、《解放军文艺》、《长城》、《散文》等刊物发表小说、散文百余万字。著有中短篇小说集《苍山无尽》《1823,道光年间的东莞》,散文集《天堂的入口》《山河故人》长篇人物传记《喋血淞沪——蒋光鼐将军传》等四部。
李炳球,曾任东莞市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华侨外事工作委员会主任。
目錄
1
沧海桑田
27
皇权下的版图
81
南宋的悲歌
49
大地上的标记
大地的年轮 2
珠三角之父” 5
三千年前的猪 13
蝴蝶岭古尸 18
立县之始 28
东莞的边界 32
城池的历史 36
建筑的秩序 43
野象出没 50
苏东坡与资福寺 56
为一棵草命名 64
城池里的纪念碑 71
最后的晚餐 82
死不葬元土 86
铜岭死节 92
东莞传

2
东莞
父子同榜 98
《覆瓿集》与《四库全书》 103
东莞诗歌的长河(一) 109
东莞诗歌的长河(二) 116
乱世枭雄 126
归顺明朝 140
皇帝的祭文 153
宣府的铜墙铁壁 166
宁锦大捷 176
督师磔死 200
忠愍陈策 209
留发拒降 216
三不要老爷 224
长揖不跪 235
血洗万家租 253
辽东的彭谊 280
遗民的风骨 284
97
文字的风骨
125
半元社稷半明臣
175
悲壮的“五忠”
3
目 录
歌德与木鱼书 288
第八才子书 295
边塞守将笔下的大漠孤烟 302
东莞的丰部颂词 308
别开生面的岭南 315
东莞的孤本 328
伦明的书斋 334
续书楼与五十万卷楼 352
梦碎1937 357
廉泉的源头 364
却金的纪念碑 378
陈建与《学蔀通辨》 387
陈白沙的得意门生 394
重建白鹿洞书院 400
弦诵之所 404
鞠躬尽瘁的山长 410
287
东莞的文脉
363
廉泉清流
399
书声琅琅
333
《四库全书》
与东莞
4
东莞
书院的种子 415
盐上的东莞 422
香山离异 430
盐民的苦难 434
靖康海市 442
象山古刹 446
龙穴春涛 450
凤台秋霁 454
海月风帆 458
觉华烟雨 463
乱世流离 470
千古一灯 475
落地生根 478
海禁与迁界 486
不灭的香火 496
天怒人怨 503
421
煮海为盐
441
风情万种
469
路上的家园
495
春风吹又生
5
俗世的图腾 511
香草美人 524
马上的张穆 534
东安群骏图 541
水墨丹青的故园 548
可园,一个武将的杰作 555
生死之交 561
岭南画派的滥觞 569
邝湛若的绿绮台 580
抱琴殉国 583
天籁之音 586
绿绮台琴的苦难 591
绿绮台,可园最美的风景 596
古琴易主 599
朽而不死 607
明朝的饿殍 614
上帝的禁果 620
谁第一个引进番薯 624
目 录
533
名园名人
579
古琴弦绝
613
番薯的历险
6
东莞
陈益的祭品 634
屯门海战和中英交锋 640
兵家之地 645
鸦片为祸 651
钦差大臣 659
陈连升的战马和关天培的牙齿 667
山河破碎 674
朱执信遇难 684
孙中山与东莞 688
暗杀与阴谋 696
703
706
639
战火纷飞
683
潮涌江海
结束语:回到1276
参考书目
內容試閱
大地的年轮
史前时代,是文字之前的光阴,是人类出现之前的岁月。
在“蚝岗”“珠三角之父”这些自带远古气息的词尚未在《东莞
传》中现身之前,笔者只有去求助于古树,以期在大地上找到东
莞这座城市的年轮。
李君明的《东莞文人年表》①,将东莞历史的原始刻度定在
了六千万年前的白垩纪时代。在一个恐龙出没、造山运动剧烈的
远古时代,李君明用一棵古树作了东莞文明史的滥觞,他用简短
的文字,描述了那棵以文物形式珍藏在东莞市博物馆里的古树之
形貌:“出土于今东莞市东城区上桥村沙岗岭之东莞云杉型木古
树化石,产生于距今约六千万年的晚白垩纪时代,长二点四米,
① 李君明编:《东莞文人年表》,广东人民出版社,2015。
3
沧海桑田
围约二米,活树期间高度可达二十五米,属乔木。”六千万年前
的时光,被古树一寸一寸捕捉,古树的年轮,如同漫长的光阴。
以成了化石的古树印证一个地方的历史,是考古学的方法,
是最可信的物证。自然界中,比古树更悠久的物质比比皆是,比
如石头、泥土和山川河流,但那些物质没有生命,无法用生死去
验证一座城市的沧海桑田。石头冰凉,它的面孔,千篇一律,只
有古树,即使死去,却依然残留着余温,它用那些密集的年轮,
向后人展示岁月沧桑。东莞市博物馆里那棵云杉古树,是远古时
期一片苍茫大地的舍利子。
对古树有很深研究的日籍美国学者阿南史代认为,某个村
庄的某棵大树,不仅是村里人的“公共活动场所”,而且是这个
村庄历史久远的一个最形象的指代。某个地方有棵大树,那么这
大树的周围,一定飘荡过无数的历史风云,上演过无数的人间悲
欢;如石头般坚硬的树体上,如被雕刻过的树皮上,如果你细心
地对之进行分离,一定会提纯出许多哲理。
东莞市林业局曾经编过一本《东莞古树名木神韵》①,那本
装帧精美的图册,用镜头记录了东莞大地上的所有古树名木,但
是,书中的古树名木,都是活着的样板,是它们生姿活泼的形
态。它们和漫长的东莞文明史,隔着从生到死的遥远距离。倒是
座落在观音山国家森林公园的古树博物馆,为笔者打开了考证的
思路,笔者想在那里为东莞市博物馆里的六千万年前的古树化
① 东莞市林业局编:《东莞古树名木神韵》,岭南美术出版社,2021。
4
东莞
石,找到它的兄弟。笔者在古树博物馆里仔细地察看每一棵古树
的出身和籍贯,确认了它们与东莞的古树化石没有亲族血缘,它
们曾经扎根的故土,都在离东莞遥远的异乡,而且,年轮显示,
相比东莞的古树化石,它们只是晚辈。东莞市观音山古树博物
馆,用一段简短的文字,让游客看到了每棵古树背后的历史:在
科学家眼里,这些地下埋藏的古树,是一部历史书。科学家通
过这些古树的年轮,可以获得一部古代气候变化、环境变迁的编
年史。
5

人类取代树木成为时代的主角,并没有一条鲜明的时间分
界线。东莞东城区上桥村沙岗岭上的那棵云杉古树,在与人类交
接的时间点上,并没有清晰的刻度。最早出现在东莞大地上的人
类,并不会去刻意朝拜一棵古树,生存的需求,让他们更愿意见
到一堆裹腹的生蚝。所以,考古学家对于首先亮相于珠江三角洲
的古人,并没有刻意描述他们对一棵史前古树的膜拜,而是对他
们渴求食物的劳动用文字进行了描述和复原。
东莞大地上人类的第一缕曙光,生现在一个名叫蚝岗的地
方。在一个没有地名的原始时代,大海,就是珠江三角洲人类寻
找食物的最佳去处,而最适合人类生存的地方,也一定与水产生
密切关联。作为东莞一处地名的蚝岗,有新石器时代晚期的蚝岗
贝丘遗址,在繁华的东莞市中心,在高楼大厦群中,人们无法眺
『珠三角之父』
6
东莞
望到新石器时代的汪洋。是那些厚厚的蚝壳、远古人类遗骸的物
证和考古学的结论,复原了远古时代的大海、礁石和波涛。
远古的历史,都是通过考古的方式,以遗址的形式出现在后
人眼里。在笔者的推测中,东莞最早的人类,比“蚝岗”这个地
名,更早到达海边,后人命名的“蚝岗”,直接建立在东莞最早
人类的生存状态、生存方式之上,后人从古人食物链的关键处着
眼,准确地用他们最重要的食物,命名了东莞最重要的一处遗址。
“沧海桑田”这则成语,让时光倒回,为后人展示了史前人
类生存的图景。在文字没有到达的地方,壁画和雕塑用栩栩如生
的形象,为后人再现了史前人类在东莞劳动生存的场面。东莞蚝
岗遗址博物馆展览大厅里的雕塑,复活了东莞人熟练地使用火和
炊煮工具,取蚝裹腹的情景。在直观形象的雕塑中,原始人类赤
裸上身,树皮围腰,披头散发,皮肤闪耀着古铜的光泽,他们的
健康姿态,隐含了对劳动和自然生态的赞美。
新石器时代的东莞人,使用的劳动工具原始简单,面对海里
自由游动的鱼虾,似无太多的办法,只有依靠附着物而不能自行
移动的生蚝,才是他们手到擒来的重要食物。
蚝壳坚硬,可以不朽,所以,远古时代的蚝壳,成了后人探
寻历史的线索和指引。蚝岗遗址的发现,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
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东莞市博物馆的文物工作者,在胜和村
一座堆积了许许多多蚝壳的山岗上,采集到了彩绘陶片和石头打
制的工具,最后断定此地为一处远古时代的人类居住地。专家们
用“蚝岗”这个词,命名了这处遗址。
7
沧海桑田
蚝岗遗址的存在,具有很大的偶然性。在笔者的理解中,新
石器时代以蚝为食物的人类,应该是海岸线一带独有的风景,数
千年之后,曾遍布整个珠江三角洲的其他人类生活古遗址都已消
失,为何唯独蚝岗遗址能够留存下来?
2009年7月,《南方都市报》记者就此疑问采访了蚝岗遗址
博物馆馆长吴孝斌,吴馆长专业的解释让人信服:
蚝岗遗址位置比较特殊,遗骸在一个土堆上面,就
不会有太多的雨水侵入到地层深处。而且在遗骸的上面
还有一层层厚厚的蚝壳,也阻碍了各种有腐蚀性的液体
对遗骸的侵蚀。所以即使在岭南的酸性土壤里,由于蚝
岗的特殊构造,也能保存下五千年前的人体骨架,其他
地方就不行。
在馆长的介绍下,那些与古人生活息息相关的生蚝,也以食
物的形态浮出水面:
当时的蚝岗地理位置跟现在不同,处于海陆交界
处,当时的虎门和长安还在海平面以下,有蚝这种生物
的出现是一个咸淡水过渡的标志。蚝岗人就是住在海岸
线上。所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古蚝岗人就是最
早的渔民,他们就是靠这种唾手可得的海鲜解决一日
三餐。经过专家考证,可以推断,当年的蚝比现在的还
大,都有碗口般大小,应该比现在更可口吧。
8
东莞
蚝是一种美味的海鲜,喜蚝的食客,未必知道蚝的
特性,更无从了解野生蚝和人工养殖蚝的区别。蚝岗时
代的古人,是最原始的渔民,他们没有掌握养殖蚝的技
术,他们裹腹的食物,都是野生属性。只须从出土的蚝
壳上,即可比较出古代蚝和现代蚝的大小。
馆长还介绍,这里出土的一具古人遗骸,成为蚝岗遗址最重
要的实证和价值所在。在考古学家的手中,白骨复原了生前的相
貌。这个壮硕的男人,被考古学家称为“珠三角之父”。
“珠三角之父”以一具骸骨的形式留存于世,但是,在考
古学的地图上,他并不是孤立的,蚝岗人作为一个群体,他们在
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在笔者的理解中,蚝岗人的后代,没有灭
绝,也没有迁徙,他们就生活在如今的东莞大地上。他们与外来
移民融合交汇之后,就彻底隐去了祖先颧骨高耸、大嘴突出、鼻
梁塌陷,皮肤偏黑、身体偏瘦的生理特征。考古挖掘发现,蚝岗
的地层中,第一、二层就发现了唐宋明清的遗物,来自中原的移
民们用厚实的土层,严密地覆盖了新石器时代的时光。
没有姓名的“珠三角之父”和蚝岗人的日常生活,在生蚝之
外,可以通过考古学家的发掘展开穿着、居住方式、生活用具、
与外来移民融合等方面的解密。
蚝岗遗址第六文化层出土的红白相间的彩陶与同一时期的黄
河流域仰韶文化的彩陶极为相似,第四、第五文化层出土的夹砂
灰陶则与浙江一带同时期的良渚文化中的黑陶接近,据此及其他
9
沧海桑田
出土的石拍、陶饼、网坠等文物判断,考古学家否定了蚝岗人为
外来移民的可能,作出了蚝岗人属于土生土长的古百越人的一支
的结论,而且,在南宋以后中原几次大的南下移民潮中,古蚝岗
人就“泯然众人矣”。
在一个生产力极端低下,还未发明布匹纺织的远古时代,蚝
岗人穿的衣服,只是一些树皮,而不是兽皮。因为兽皮取材不易,
而且蚝岗时代正处于气候的温暖期,穿着兽皮不易散热,于是蚝
岗人就从树上取材,他们将剥下的树皮浸入水中泡软,然后用石
头捶松,再慢慢用石拍拍去渣滓,最后形成了最原始的树皮布。
考古学家还为古蚝岗人描绘了一幅居住的图画,并且用“盖
房”这个词,瞬间拉近了五千年的时空距离。《南方都市报》记
者张远,用现代文字复原了新石器时代的情景:
据推测,古蚝岗人盖房子先以七八米宽的间距,
挖好墙脚,然后实施房屋建造。先将两排一米半左右的
树杆插向天空,接着与对面倾斜的树杆交叉扎好,用黄
泥和着贝壳、芦苇等物做基础,再用芦苇和着细泥做面
壁。当屋子的遮挡部分都完工之后,再挖排水沟。最后
将房屋周围的园子土地夯实,用火烧一遍,让它变硬变
滑,不会那么容易被水浸、被风吹,也利于清洁。古蚝
岗人的房子像现在露营用的帐篷,而从建筑规划来看,
除了户与户之间的排水沟让人惊诧外,那时候甚至还有
倾倒垃圾的堆积物,除了地板,房子周围的泥土也都用
10
东莞
火烧过,算是“地板砖”,更平滑,更卫生。
蚝岗遗址,为后人展示了一幅完整的古人类生活图
景,作为日常生活的重要一环,陶器也成了蚝岗考古的
重要发现。蚝岗的陶器,隐藏在第六文化层,它们以碎
片的形状,呈现出白粉彩和褚红的颜色,复原之后,一
件带有粉彩花纹的陶罐出现在参观者眼前。以至正在现
场的著名考古学家麦英豪先生用粤语连呼:“正、靓。”
蚝岗贝丘遗址是珠江三角洲为数不多的出土彩陶的贝丘遗
址。在考古资料的记录中,广东彩陶“因为烧造温度不高,加
上岭南地区气候湿热,酸性土壤为主,腐蚀性大,器表彩绘易
脱落,珠江三角洲迄今所发现的彩陶遗存不多,且大多为沙丘
遗址,出土彩陶的贝丘遗址只有4处,距今5000年左右,东莞占2
处”。①“其中蚝岗贝丘遗址出土了彩陶圈足盘残片,年代也相对
较早,是研究岭南地区彩陶文化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②
《东莞城市历史文化特色与价值研究》③一书,从考古学意
① 邱立诚:《史前时期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彩陶器》,载东莞城市历
史文化特色与价值研究课题组编著《东莞城市历史文化特色与价值研究》,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
② 李岩、李子文:《广东东莞市三处贝丘遗址调查》,《考古》1991年第
3期,第193—197页。
③ 东莞城市历史文化特色与价值研究课题组编著:《东莞城市历史
文化特色与价值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
11
沧海桑田
义上作出了蚝岗贝丘遗址为“广东目前发现年代最早的人类聚落
遗址”的定性。考古学家麦英豪从蚝岗贝丘遗址发掘的灰坑、墓
葬、排水沟、房址、红烧土活动面等遗迹的人类定居要素保存完
整的状态中,断言蚝岗贝丘遗址是广东目前发现年代最早的人类
聚落遗存,并将之誉为“珠三角第一村”。①墓葬中出土两具距今
五千多年的人类遗骸,是目前珠三角地区发现年代最早、保存最
完整的人类骨架。②
多种文献均记录着蚝岗贝丘遗址出土了两具人类遗骸,但现
实中在蚝岗遗址博物馆,笔者看到的只有一具遗骸。笔者相信文
献的记录,因为目前的蚝岗贝丘遗址,仅仅发掘了三分之一,而
另一具遗骸,也许因为技术的原因未能进入参观者的视野。目前
呈现在人们眼前的遗骸,被碳十四测年法鉴定为距今五千多年,
他的死亡年龄在40—50岁。这个结论的作出,源于他的牙齿。
“珠三角之父”的三颗臼齿的齿冠,已经部分磨去,牙本质几乎
完全暴露。
笔者猜想“珠三角之父”,应该是两个男人的组合。这两个
共用一个称呼的古人,无人知道他们之间的关系;没有文字记载
的历史,让“珠三角之父”的身份成为一个永远的谜。
① 麦英豪:《文物保护的范例》,载广东省文物局等编《东莞蚝岗
遗址博物馆》,岭南美术出版社,2007,第10页。
② 冯孟钦:《蚝岗遗址发掘的主要收获》,载广东省文物局等编
《东莞蚝岗遗址博物馆》,岭南美术出版社,2007,第76—91页。
12
东莞
最新的资料推翻了笔者的想象。2016年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
的《东莞古代史》,立体地描述了“珠三角之父”的历史状况:
“蚝岗遗址出土的骨骸,是目前广东省境内发现的保存最完整的
古人类遗骸,被誉作‘珠三角之父’。它的发现为研究新石器时
代人类体质和珠三角早期居民的经济生活等提供了重要信息。遗
骸仰身直肢葬式,头向35°,骨骸保存完好,牙齿齐全无脱落,
四肢长骨干保存较好。经鉴定为男性,年龄40—45岁,身高166
厘米。颅骨为中长颅型,低睑、低眶、扁阔鼻,人种鉴定为蒙古
人种南亚类型。与该具保存完好的遗骸并排分布且相距仅60厘
米的另一座墓葬,同样出土一具人类遗骸,保存状态较差,不具
备性别、年龄鉴定条件,但从地层、墓向和葬式看,可能是夫妻
合葬。”
13

如果没有广深高速公路的修建,村头贝丘遗址就不可能重见
天日。
在考古学文献中,位于虎门镇村头村的遗址,被定性为“珠
江三角洲先秦聚落遗存的典型代表”。从时间上比较,村头贝丘
遗址与蚝岗贝丘遗址相隔了二千年的时光距离,但前者文化考古
的意义,并不逊色于其他遗址。
由于没有建博物馆,村头遗址依然埋在厚厚的土层之下,
1989年和1993年的两期发掘,丝毫没有改变遗址的状貌。《南方
都市报》记者描述了这片遗址:“村委会工作人员在路边一座简
陋的土地庙旁停了下来。这里就是遗址?疑惑最终在看到于杂草
丛中寻找的那块‘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石碑后解开。原以为只
是路边平常所见的小山丘,竟是已有3000多年历史的遗址。小山
三千年前的猪
14
东莞
丘只能算是斜坡,大概三米高,沿着铺好的石板路走上,右边就
是刚才所见的土地庙,从香炉插着烧制的香来看,这里的香火挺
旺盛的,据村民介绍,这里在遗址被发现后,村民知道原来是最
早的祖先居住的地方,于是建了土地庙来烧香拜祭。”
笔者多次来到村头贝丘遗址,见到的不是历史,而是村头村
民在遗址上建起的土地庙。土地庙里那些杂乱的彩瓷塑像,显然
与土层下的历史无关,人类的肉眼,无法看见三千年前的图景。
幸好考古学家为后人复制了一幅青铜时代的人类生活画面。
有人认为,如果说蚝岗是珠江三角洲地区贝丘遗址的序曲,
那么村头则是其尾声中响亮的乐章。村头贝丘遗址印证了东莞距
今三千五百年前后发展的历史,填补了蚝岗遗址和石排圆洲遗址
年代之后商代这个时期的空白,与东江、珠江口发现的古人遗址
连成人类的一系列发展印记。这些先民活动区的发现,说明了当
时的经济是依托水运发展的。村头遗址研究的成果是显示东莞历
史进步的一个亮点。
村头遗址以贝丘命名,是考古学的定性,由于它出土的遗存
中,出现了大量的贝类介壳,所以呈现了和蚝岗遗址相同的形态。
村头人的居住方式,沿袭了蚝岗人的智慧。在村头贝丘遗
址清理之后近300平方米的居住面上,后人复原了村头最早的房
屋。村头人用树干作为支撑,顶盖上覆盖有植物茎叶和草拌泥之
类,以防日晒和雨水,最后形成外观为圆形和近方形的房屋。
村头贝丘遗址出土的文物,被考古专家鉴定为商代遗存,共
有房址19座、灰坑220个、墓葬7座、壕沟9条,陶质小口折肩罐、
15
沧海桑田
釜、豆、器座等生活用器,以及有段石锛、有肩石铲、石斧、
石凿、网坠、砺石、石戈、石戚、骨戚、牙璋等遗物2000余件。
村头贝丘遗址出土的文物,以“丰富”这个形容词区别于
蚝岗,隐藏在这个词背后的内容,却是“丰富”所无法涵盖的。
厚重的土层揭开之后,考古学家们惊喜地看到古人生活中出现了
“饲养区”这种更高文明形态的形式。
饲养区的出现说明村头人的食物已经超越了贝类的范围,狩
猎成了食物的另一个来源,当捕获的猎物太多,村头人便将它们
圈养起来;驯化,就是圈养的结果。三千年过去,后人在遗址中
看不到鹿、猴、兔、熊、豹、虎等动物的遗骸,它们野性太强,
拒绝在人类面前俯首帖耳,终生野性不改,只有猪和狗,臣服于
棍棒,最终成为人类的奴隶。考古学家从猪、狗的遗骸上,看到
了三千多年前人类的努力,确定了猪、狗家养的属性。上海古
籍出版社2015年出版的《东莞城市历史文化特色与价值研究》一
书,对此有具体的描述:
在村头村遗址的商中期(约3000年前)文化层中,
发现大量猪骨骼遗存,经鉴定,可完整拼对辨别的最少
有89头。根据猪的牙齿磨蚀和线性釉质发育程度判定,
其中相当部分为人工饲养。除村头外,岭南至今未发现
其他饲养猪的商时期文化遗址。可以说,村头村遗址是
目前所发现的最早饲养猪的商时期文化遗存。
16
东莞
村头村遗址,最终没有成为蚝岗的模样,那些被深挖的泥
土,重新覆盖回去,一场雨水之后,大地泛绿,不知内情的人,
永远不会想到,厚厚的泥土之下,覆盖着三千多年前的历史。博
物馆没有成为村头村遗址的标志,虎门人只是将一座休闲公园盖
在历史之上。这座只有几条小径的公园,只是为了村头遗址的保
护而建。地下尚有三分之二的遗址,没有开挖,如果在遗址上面
兴建现代建筑以及永久性的博物馆,反而会对遗址造成破坏。所
以,村头村的贝丘遗址,游人稀少,小径寂寞,只有村民们兴建
的简易土地庙里的菩萨,在冷寂的烟火中打发着漫长的时光。
在《东莞城市历史文化特色与价值研究》一书中,有一张表
格展示了东莞史前及先秦遗址考古发掘。在这张序齿排班的表格
中,村头村遗址仅仅名列第四。表格用一句“在东莞已经发掘的
史前及先秦遗址中,蚝岗贝丘遗址和村头村遗址较具代表性”作
了东莞史前文化的结论。①
东莞史前及先秦遗址考古发掘一览表
名称地点年代调查、发掘时间
蚝岗贝丘遗址南城街道距今约5000年1990年、2003年
万福庵贝丘遗址企石镇距今约5000年
1961—2001年
4次发掘
圆洲贝丘遗址石排镇距今4000—3500年1998年
① 东莞城市历史文化特色与价值研究课题组编著:《东莞城市历史
文化特色与价值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第4页。
17
沧海桑田
名称地点年代调查、发掘时间
村头村遗址虎门镇距今3650—3000年1989年、1993年
榕树岭遗址谢岗镇
距今约3500年
(商早期)
2005年
竹头角遗址谢岗镇
距今3000—2500年
(西周至春秋)
2005年
打鼓岭遗址谢岗镇
距今约2500年
(战国时期)
2005年
柏洲边遗址东城街道战国晚期至秦汉初2001年、2006年
峡口遗址东城街道
距今约2500年
(战国时期)
1990年
(续上表)
18

蝴蝶岭古尸
考古学为与龙山文化同期的古代东莞描绘了一幅人类的生存
图画:蚝岗时期的珠江三角洲,是一片气候温暖的水乡泽国,海
边、河湖两岸长满芦苇、水草,鱼类、贝类丰盛,陆地上覆盖着
茂密的森林,野兽成群出没。
考古学家前后用了四十五年的时间,发掘出了东莞文明史的
起源。被厚厚土层掩盖的历史沉静缓慢,没有悲欢离合,平淡如
水,离当下越远的历史,越少有人关注。东莞考古的唯一一场轰
动,没有被《东莞城市历史文化特色与价值研究》写下,却被一
个作家记录在案。
蝴蝶岭,是东莞桥头镇朗厦村的一处地名。蝴蝶岭在字面上
高耸,其实只是丘陵地带的一个低矮山坡。由于它拦住了正在修
建中的公路,所以需要将它推平。1993年2月21日,一具灰砂棺
19
沧海桑田
材露出地面,出现在大型施工机械粗暴的钢铁长臂之下。幸好,
操纵机械的师傅有敬畏和恐惧之心,他压下操纵杆,长臂转向。
灰砂棺材打开之后,人们发现里面套着一具木棺材。木棺开启,
过往的历史,以一个骷髅头、几根白骨和一团破布的面目出现。
莫树材的《蝴蝶岭古尸出土记》描述了接下来的情形:
当杵工们把骷髅头拿起来的时候,从骷窝里滚出了
几颗白花花的像锡点的东西,在地上闪闪发光。杵工们
以为是珍珠,忙捡起来在手掌上掂着。见过世面的老人
说,这不是珍珠,是水银。杵工在掀开那几块烂布时,
里面也滚出一长串水银来。人们从水银联想到那几根白
布绳索,认为这是一个被灌水银的冤死者。又从头骨较
小、大骨较短的情况分析,死者最多十五六岁,这是不
是陪葬的丫环妹子或童男童女呢?后来听市博物馆的同
志说,水银起防腐和定型作用,在其他地方古墓里都曾
经发现过水银。
骸骨在人们的议论声中装进了金塔。给人们留下了
一个谜。①
莫树材先生的《蝴蝶岭古尸出土记》还来不及发表,就用
① 莫树材:《蝴蝶岭古尸出土记》,载《小城故事》,四川民族出
版社,1997,第134页。
20
东莞
大字报的形式抄写张贴在公共场所。一时观者里外三层,络绎不
绝。天色暗下来之后,许多人打着手电,一个字一个字地抠着白
纸上的文字。这个奇观,至今还被桥头人津津乐道。
莫树材用一个伏笔,为蝴蝶岭留下了悬念。2月21日出土的
骸骨,仅仅是此地发现的前奏,更大的发现,其实还在后头。一
天之后,又有一具灰砂馆材在旁边出土。灰砂棺材里面,装满了
液体,一具木质棺材,浸泡在散发出刺鼻药水味的液体中。由于
开棺不便,大家便在绳索的帮助下,将木质棺材抬了出来。
接下来的情景,依然出现在《蝴蝶岭古尸出土记》中:
棺材像一个长方盒子,黑黑实实,四平八隐。长2
米(内长1.88米),宽和高分别是0.6米和0.4米。杵工们
在棺盖两边找到了6个木榫,用锄仔顺着棺盖缝把木榫
撬下来。然后几个人一齐用力,把棺盖揭开了,顿时人
们给惊得目瞪口呆。只见棺内也装满了液体,液体面上
浮着一块像古戏服那样又红又黄的布,就像在商店里买
回的陈年腐乳上面漂着的那层“衣”。由于棺材是斜放
的,棺内液体向一头流淌,红黄色布也随着液体的流动
而逐渐褪色、变黑,一杵工触摸那红黄色的布,虽颜色
鲜艳,但已腐朽如丝,揭开这层布,竟露出人头,面色
苍白,闭眼,抿嘴,眉毛清晰可数,头发白如银丝。卫
生站医生阿洪,拿小棒触那脸皮,竟有弹性。古尸全身
浸在液体中,用重重丝绸缠裹着。这是一具保存完好的
21
沧海桑田
尸体,在场的管理区主任李桂林,即吩咐大家不要动古
尸,立即到轮窑办公室给镇府打电话,报告这一重大发
现。主任打完电话回来,只见一杵工举起古尸的手臂,
想看看有没有戴着玉扼①、戒指等珍宝,结果一无所
获,把古尸手臂放回棺里时,不小心碰掉一块手指甲,
指甲竟有两公分长。②
古尸的身份,在中山大学、广东医药学院专家的考证下,水
落石出。这具名为陈氏的古尸,封太恭人,出生于明朝嘉靖丁亥
年(1527年),死于明朝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享年80岁,
1607年8月葬于蝴蝶岭的长岗山。四百多年前的蝴蝶岭,一片荒
芜,那个时候,桥头墟还没有出现,建于清朝康熙六十年(1721
年)的桥头古墟,比这座古墓迟到了一百多年。
考古学家、人类社会学家和医学专家们的结论,建立在对
另一个人物的生平经历的考证上。陈氏的出土,让林烈浮出了
水面。
林烈以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进士和福建盐运司同知的身
份出现在《广东历史人物辞典》③中,词条用了“革除陋规,公
平贸易,盐政大兴。又毁淫祠,创建社学,亲身讲课。卒于官,
① 扼,粤语词,指镯子。——编者注。
② 莫树材:《蝴蝶岭古尸出土记》,载《小城故事》,四川民族出
版社,1997,第136页。
③ 管林主编:《广东历史人物辞典》,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2
东莞
遗银不足十两”等惜墨如金的语言陈述,不知省略了多少情节。
林烈是东莞历史上绕不过去的一个人物。陈伯陶纂的民国
《东莞县志》①卷五十八《人物略五·林烈》,记述了他的行
状。《东莞历史人物》一书,用白话文转录了林烈在户部员外郎
任上的话:“当好官,就是为了磨炼好自己的品德修养。”②嘉
靖三十九年(1560年),林烈到江西监督赋税的征收工作,他挑
选好贤良的部下,分派工作时知人善任,结果政事不烦扰而赋税
又能如数收缴。
林烈出任福建盐运司同知分司水口的时候,并没有任何获
得肥缺的得意。而在别人眼里,历任此职的官员,均财富暴涨,
富贵无边。一个让官员捞得盆满钵满的地方,必定是一个风俗败
坏、治安恶劣的场所。由于强盗出没,林烈之前的官员,都不会
携妻扶子来此上任,而是捞够即走。只有林烈,上任之时,拖
家带口,不惧家人或会沦为黑道的人质。上任之后,林烈革除陋
规,实施公平交易,杜绝盘剥私吞现象,从此商至如归,盐政得
以振兴。林烈的功绩,在他死后得以彰显。林烈病逝于福建盐运
司同知任上,家中钱财,不满十金,当地百姓知道林烈廉洁,其
家属无资财操办丧事,于是筹集了很多钱,送给林烈的家属。林
烈的儿子林培,遗传了父亲的性格,他坚拒了百姓的好意,说:
① 叶觉迈修,陈伯陶纂:[民国]《东莞县志》卷五十八《人物略
五·林烈》,民国十六年(1927年)东莞县养和书局铅印本。
② 中共东莞市委宣传部、东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编:《东莞人物
丛书·东莞历史人物》,广东教育出版社,2008,第608页。
23
沧海桑田
“收下了这些钱,就是侮辱了先人!”这笔被林培拒收的钱,被
当地百姓用来建了祠堂,以纪念一个有作为的清官。而福州的百
姓,则将林烈列入了名宦的榜单。
来自《东莞人物丛书·东莞历史人物》中的历史,似乎都是
男性的碑传,笔者查阅过的多种文献,均无林烈妻室的记载。男
尊女卑时代,蝴蝶岭上的陈氏难以进入正史。
《蝴蝶岭古尸出土记》的作者莫树材,为陈氏的身份作了注
释。陈氏是林烈的正室,生育四子,四子皆存,都有功名。笔者
在《广东历史人物辞典》中,轻而易举就找到了林烈长子林培、
三子林坦的名字。东莞文史专家杨宝霖,在《林蒲封及其家族》①
的文章中,罗列了福建盐运司同知林烈、直言敢谏的南京御史林
培、抗清殉国的张家玉业师林洊、清乾隆帝的侍读学士林蒲封、
主讲东莞龙溪书院的林茂封、主讲东莞宝安书院的林荣璜等东莞
水北林氏家族的一众精英。
蝴蝶岭上沉睡了四百多年的陈氏,通过杨宝霖先生的文章,
第一次出现在后人眼里:“林烈原配卢氏,生子林增,为庠生,
娶妻祁氏后卒。继室陈氏(即出土女尸),生林培、林坦、林诚
(后改名垂)。妾章氏,生林塾。”
在杨宝霖文章的停顿处,莫树材用文章接续了陈氏生活的情
① 杨宝霖:《林蒲封及其家族》,载中共东莞市委宣传部、东莞市
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编《东莞人物丛书·东莞历史人物》,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8,第738—748页。
24
东莞
节。陈氏死前,已有曾孙林洊、林泗英。“林洊为张家玉老师,
同张家玉起兵,兵败,被捕入狱,被杀时47岁。临刑前林洊有诗
留下:愿续当年李侍郎,遗言谢世报高皇。独怜一片忠贞骨,不
死沙场死法场。他以不能与张家玉驰骋沙场而深表遗憾。”①
陈氏的功绩和后人,在《蝴蝶岭古尸出土记》中有如下记
载:陈氏香灯繁衍,家族显赫。据《东莞县志》记载,光长子长
房,就有多人中举或进士及第,陈氏第五代林贻熊,清朝康熙
癸酉(1693年)中举,授山西长治知县,后任河南临颍县令。林
贻熊有三子,长子林华封,任岐山县令,二子林蒲封,雍正癸卯
(1723年)中举,庚戌(1730年)进士,乾隆辛酉(1741年)入
京任国史馆纂修。林蒲封多有诗文传世,其咏东莞八景之一凤凰
台诗脍炙人口:一年几见双重九?乘兴还寻古凤台。碧甲江声兼
海涌,黄旗山色半天来。骚坛风雅犹当日,我辈登临始此回。欲
采寒花酹前哲,西风残照莫相催!(《闰九日登凤凰台》)林蒲
封之子林锡龄,乾隆庚辰(1760年)中举,在福建任知县。古时
候,中举是要立功绩碑的(围杵),单陈氏家族,先后有七人中
举,一人进士及第,这是十分难得的。
陈氏既是四品官的妻子,又是三位举人的母亲,夫荣妻贵,
子荣母贵,被封为“太恭人”。虽然明朝时提倡简葬,但这样尊
贵的老母亲死了,当举人的儿子当然要厚葬之,以生人陪葬也就
① 莫树材:《蝴蝶岭古尸出土记》,载《小城故事》,四川民族出
版社,1997。
25
沧海桑田
不奇怪了。
蝴蝶岭古尸的出土,只是一次偶然的考古发现,它并不能像
蚝岗贝丘遗址那样,使后人得以用“珠三角之父”的证据,推断
人类生存的最早轨迹,也不能改变东莞历史的起源时间。它曾经
的轰动,只是后人对历史的猎奇。
五千年,似乎是所有城市的时间上限,考古学用“新石器时
代”这个名词为人类设定了一个时间区段,为人类社会的文明进
步确定了一个起点。东莞的历史,也没有超越这个规律,所有的
遗迹都证明,新石器时代,就是后人能够用肉眼看到的祖先生活
的时代。__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