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别怕,试一试
》
售價:HK$
67.9
《
人才基因(凝聚30年人才培育经验与智慧)
》
售價:HK$
103.4
《
深度学习详解
》
售價:HK$
114.8
《
李白传(20世纪文史学家李长之经典传记)
》
售價:HK$
45.8
《
津轻:日本无赖派文学代表太宰治自传性随笔集
》
售價:HK$
66.7
《
河流之齿
》
售價:HK$
59.8
《
新经济史革命:计量学派与新制度学派
》
售價:HK$
89.7
《
盗墓笔记之秦岭神树4
》
售價:HK$
57.3
|
編輯推薦: |
移动互联技术驱动下的“网红4.0”时代,
造星运动的野蛮生长与道德恐慌,
草根的异军突起与媒体炒作娱乐至死,
是谁在兜售了社会的焦虑与浮躁,又是谁以虚幻和娱乐麻痹公众?
不同力量的控制与博弈,背后皆是资本与利益。
|
內容簡介: |
当网红从社会边缘的亚文化逐渐走向公众视野,甚至成为趋之若鹜的理想追求时,我们不得不去审视其背后深层次的文化动因。在对 37 位网红进行深度访谈后,我们发现自我表达、寻求认同、利他主义、自我实现与时空脱嵌是重要的内生动力,而更为强烈的则是消费主义、金钱崇拜,以及媒体建构的成名与变现的想象。
这些外部驱动力影响着人们的人生观与世界观,使人们在短期利益与长期追求之间彷徨。平台与机构通过网红兜售扩散社会的焦虑与浮躁,再以虚幻和娱乐麻痹公众,而背后皆是资本与利益。
当前,社会对于网红的认识是多样化的,甚至是存在对立与矛盾的。本书寄希望于通过梳理不同维度的案例,让读者形成对网红群体和现象相对全面的了解,同时选择最具典型性的网红群体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希望更具体低呈现网红群体的复杂性与矛盾性。当然,在互联网和新媒体发展的背景下,网络空间的造星运动与网红群体的崛起已经是大势所趋,只有客观看待和理性分析,才能更好地做出独立判断与选择。
|
關於作者: |
邵鹏,浙江工业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省未来媒体研究院院长,浙江省创新理论传播研究院执行院长,浙江省网络生态研究中心副主任。浙江大学新闻传播学博士,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后,现主要从事全球传播、媒介记忆、媒介融合、网络与新媒体方向的研究工作。任职期间先后被评为,“希望英才”青年学者、浙江省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浙江省高等学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之江青年学者、浙江省“万人计划”人文社科领军人才,出版专著、教材和译著等共11部,在《新闻与传播研究》《新闻大学》《现代传播》等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90余篇,主持多项国家级、省级社科基金项目。
|
目錄:
|
绪言 不期而遇的网红时代
第一章 网红进化史:媒介技术的“弄潮儿”
第一节 “内容为王”的文字时代
第二节 审美审丑交织的图文时代
第三节 社交与网红的富媒时代
第四节 全程陪伴的移动互联时代
第二章 小作坊与流水线:全民投票与后台运营
第一节 作为网红生存土壤的网民
第二节 作为网红诞生空间的平台
第三节 作为产业链支撑的机构
第三章 “加冕”的荣耀:消费社会与流量变现
第一节 “加冕”:互联网的造星之路
第二节 变现:虚拟空间的成名想象
第二三节 期待:价值实现与群体认同
第四节 风口:草根崛起与大众狂欢
第五节 校准:理性选择与合理发展
第四章 全民网红梦:野蛮生长与道德恐慌
第一节 野蛮生长与全员“网红化”
第二节 挥之不去的负面标签
第三节 媒介批判与道德恐慌
第五章 新媒体竞合:时代风口与产业浪潮
第一节 数字经济领域的主力军
第二节 产业链的整体布局与联动
第三节 网红经济中的三方共赢与博弈
第六章 儿童网红:网络中的童真与童年
第一节 媒介渲染下的恐慌情绪
第二节 居高临下的道德评判
第三节 刻板印象与恐慌扩散
第四节 媒介规训与儿童成长
第七章 银发网红:跨越时代与潮流肩并肩
第一节 数字潮流的“银发”引领者
第二节 代际“突围”与内容“破圈”
第三节 跨越“鸿沟”与数字“壁垒”
第八章 知识网红:新时代的精英与领袖
第一节 网络空间的知识“搬运工”
第二节 知识精英的专业化人设
第三节 新时代科普的生产与传播
第四节 打破知识壁垒实现传授结合
第五节 专业边界延展的风险与危机
第九章 电竞网红:为游戏正名或是网瘾少年
第一节 应赛成名的游戏少年
第二节 电竞产业的青年偶像
第三节 垂类媒体的完美明星
第四节 成瘾与低俗的引导与规制
参考文献
|
內容試閱:
|
一直以来,我们对大众 文化的感知总是宏大而模糊 的。大众文化是音乐、电视 、电影、新媒体等,也是某 段时间的社会流行,还是群 体共享的价值观。它似乎包 罗万象,却又不可触及。在 大众文化的诸多表达中,媒 介文化是大众文化发展到一 定阶段后出现的新型文化形 式,涉及的领域十分庞杂, 又依托新型网络技术演化出 无限丰富的内涵。这些新技 术不仅融合了多种传播媒介 ,更创造出一个泛在的、多 元化的媒介环境,在潜移默 化中改变了大众文化的表现 形态,调整了媒介与人类社 会的关系。自此,大众文化 不再是一个模糊空洞的术语 ,而是一种与新媒介共生共 演的特殊生活方式。 清晨唤醒我们的不再是 晨曦鸟鸣,而是石英闹钟的 嘀嘀嗒嗒,或是手机传出的 自定义音乐。起身后,从广 播电视的早间新闻节目中获 知天下大事已显得太过老派 ,查看微信留言成了几乎所 有人的日常习惯;还有些人 会顺势登录微博、抖音或其 他手机App,看看身边发生 了什么趣事、世界发生了怎 样的变化。而这样的“查看” 会在一天的碎片时间内上演 很多次,成为下意识的肌肉 行为。天各一方的朋友不必 焦急期盼着见字如晤,一个 视频电话就能让大家“促膝 长谈”。而借着网络一线牵 ,内向的人不必再害怕社交 ,陌生人也能迅速热络起来 。于是信箱里的报纸和信件 消失了,快递柜里的网购包 裹成就了每日的惊喜。操场 上玩泥巴的小朋友不见了, 虚拟世界里开黑联排的“战 友们”增多了。纸和笔虽然 未被弃用,但电脑等生产工 具成了人们的不二选择。唱 片、磁带和录像带都落了灰 尘,剧场的时间难合心意, 倒不如打开平板,戴上耳机 ,隔绝外界干扰,沉浸在一 场场视听盛宴中……如果有 个从一百年前意外来到现代 的穿越者,他一定会惊讶于 所看到的一切,但对于我们 大多数人来说,这些与新媒 介共生互动的情景似乎平常 得如同吃饭饮水,白首黄童 皆享乐其间。 毋庸置疑,媒介文化已 然渗透至日常生活的方方面 面,以至于很多时候,我们 很难跳出现有的视角审视和 理解它带来的巨大影响,甚 至会忘记自身正处在一个由 媒介环绕的世界中。也正是 这种潜移默化的、沉浸式的 生活体验,让媒介主宰了我 们每一天的心得体悟。 既然我们已经感知和发 现了媒介文化飞速融入现代 人的工作和生活方式,那么 就应该思考和讨论这种融入 、参与的作用、价值及后续 影响。社会化理论认为,人 在一生中需要不断提升自身 的社会化程度,如学习生活 技能和工作技能、培养沟通 能力和思辨能力、内化社会 主流价值观,以便更好地适 应现在及未来的社会生活。 个人的社会化不是刻意而为 的教学,也没有限定场景, 在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环境 的交互中,社会化进程会自 然而然地向前推进。美国传 播学者赖特认为,现代人社 会化的场景除了家庭、学校 等人际交往圈层,还有特定 的大众传播环境。除了社会 化功能,环境监视、解释与 规定,以及提供娱乐也是大 众传播的重要功能,即媒介 “四功能说”。换言之,媒介 对个人生活的参与程度远比 想象中的深远:它不仅提供 了现代化生活方式的范例, 还是我们愉悦自身、获得身 份认同、内化社会价值观、 感知所处环境并做出恰当回 应的关键场景。 这样的关键场景正随着 大数据、5G、人工智能 (AI)等新网络技术的更迭 发展而扩大,赋予了媒介文 化更强劲的生命力。人们的 生活方式和社会认知模式不 断更新,迫使各行各业启动 自我变革以适应时代发展, 而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 、层出不穷,又延续了我们 每一天的生活创新。无论是 年轻人还是银发族,我们越 来越离不开媒介带来的全新 体验,甚至必须主动参与媒 介文化传播,才能满足我们 在工作、生活、精神娱乐等 方面的独特需求,媒介文化 也由此重塑了我们思考、沟 通和交往的方式。也就是在 这样的紧密相连、共生互动 中,媒介与我们的关系发生 了巨大的变化,也出现了一 定程度的扭曲。 看不见的网络通过一个 个数字信号把被它吸引而来 的人们网罗其问,却在拉近 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后又异化 了人们的正常交往,在帮助 我们认识广袤世界之后又极 端化了我们的认知。奇文瑰 句被弃之不用,而各类网络 暗语和缩写如病毒般迅速传 播;娱乐化的表达渐成主流 ,严肃的讨论却被边缘化; 和而不同似乎成了奢望,立 场优先而思辨渐行渐远;愉 悦感的阈值越来越高,我们 再难从现有的媒介使用中获 得满足,暴戾逐渐填充了网 络空间。只一句“娱乐至死” 都述不尽心中感慨。大概这 就是有人以“礼崩乐坏”来描 绘当下时代,并将祸水源头 归咎于网络文化兴盛的原因 吧。尤其当青少年成为媒介 文化的主要受众时,人们的 消极情绪中又多了几分担忧 。青少年正处在生理、心理 急速发展,人际交往和外部 环境交替变化的“风暴”期, 时刻徘徊于矛盾与挑战间。 由于媒介对日常生活的全方 位浸染,他们不可避免地开 始独立接入互联网和大众文 化,更把网络当作他们逃避 现实世界的空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