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中国摄影 中式摄影的独特魅力
》
售價:HK$
1097.6
《
山西寺观艺术彩塑精编卷
》
售價:HK$
1680.0
《
积极心理学
》
售價:HK$
55.8
《
自由,不是放纵
》
售價:HK$
54.9
《
甲骨文丛书·消逝的光明:欧洲国际史,1919—1933年(套装全2册)
》
售價:HK$
277.8
《
剑桥日本戏剧史(剑桥世界戏剧史译丛)
》
售價:HK$
201.6
《
中国高等艺术院校精品教材大系:材料的时尚表达??服装创意设计
》
售價:HK$
76.2
《
美丽与哀愁:第一次世界大战个人史
》
售價:HK$
143.4
|
編輯推薦: |
全书收录了500多幅实拍图片,为读者呈现了普通人鲜少抵达的目的地,或者说,是在看似耳熟能详、很多人都能轻松抵达的地方挖掘未知之处。作者总能在其中找到那些“冷门”却与我们紧密相连地方,在历史过往的交织下,这些旅行者视野之外的地方也散发出别样的光彩。
本书形似游记,却未陷入个人化、情绪化以及追求猎奇的俗套,随处可见作者的学术思考。在探寻历史细节的过程中,作者严谨缜密的推理过程和思考路径完整地呈现在眼前,读来收获颇丰,但又非严肃无趣的说教。行文笔触真诚,语言干净利落,既介绍了当地的风土人情,也真实纪录了自己当时的所思所感所想。作者虽身处异国他乡,但也时刻关注关于华人的历史细节,令人感动。这是一本非常值得阅读的学术旅行纪实作品,相信旅行爱好者和历史迷都不会失望。
|
內容簡介: |
这部历史学者的行纪分为远东篇、漠北篇、日本篇、东南亚篇四个部分。作为来自中国的研究者,作者对于在异国他乡行的所见所闻,特别是与中国有关的文物、史迹和人文现象,分外敏感和留意,也常有不同于日本同行的观察角度和感受。又因为身处域外,也有一些不同于国内学者的独特经历和见闻。
书中的记录从20多年前开始,从中能看到历经岁月但至今未变的的细节,也能清晰地感受到历史的变迁——有一些遗迹从唐朝保留至今,而有一些细节在20年前尚存,如今却只能在卫星地图上找到一层残存的投影。
本书将这些目前依然少为人知的见闻,以及有别于一般游记作者的、带有治史者视角的观察和思考,配以当时当地的图片,与更多读者分享。
|
關於作者: |
华立,生长于北京,1982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曾任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副所长。1993年赴日本执教,任大阪经济法科大学国际学部教授、亚洲研究所所长等职。现为大阪经济法科大学名誉教授。
专业领域:清史。主要著作有《清代新疆农业开发史》《清代新疆社会变迁研究》等。
|
目錄:
|
作者自序
远东篇
四访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
乌兰乌德掠影
小停哈巴罗夫斯克(伯力)
船过特林想永宁
尼古拉耶夫斯克(庙街)的北方原住民文化中心
布裕尔:一个名载《皇舆全览图》的天涯渔村
登上库页岛
漫步南萨哈林斯克
漠北篇
草原之都乌兰巴托的前世今生
寻找买卖城
探访庆宁寺
双城恰克图今昔
日本篇
长崎寻史
马关纪行
神户异闻:奇特的“旧中国领事馆”
隐元大师与宇治万福寺
长眠在大阪真田山旧陆军墓地的清朝将士
伊万里遐思
追寻“定远”遗踪
东南亚篇
清迈偶遇
胡志明市一瞥
走进马六甲
吴哥印象三题
后记
|
內容試閱:
|
作者自序
时光如白驹过隙,自20世纪90年代寓居东瀛日本,转眼已是30个年头。这些年里,我在大阪的一所大学任教并从事清史和亚洲史的研究,因而有机会在日本国内游历,也常与日本同行一起赴海外进行学术考察。
作为来自中国的研究者,我对于行走过程中的所见所闻,特别是与中国有关的文物、史迹和人文现象,每每更加敏感和留意,也常有不同于日本同行的观察角度和感受。又因为我是在域外——出发地和考察地都在中国以外——进行寻访,也有了一些不同于国内学者的,有时甚至是相当宝贵而独特的经历和见闻。对于这些见闻和感受,开始我多以手记形式随走随记,只想到留给日后备考,然而拾缀渐多以后,便萌生了将这些尚少为人知的见闻,以及有别于一般游记作者的、带有治史者视角的观察和思考汇集成册,再配以当时当地的图片,与更多读者分享的愿望。这个愿望构成我写作本书的动力,或者说本书的写作缘起。
本书的纪行文字跨越的时间较长,自1997年到最近不等,但就地域而言,除了日本国内,集中在俄罗斯远东、蒙古国和东南亚几地。因此我将全书分为远东篇、漠北篇、日本篇、东南亚篇四部分,共计收入21题,各篇内按到访时间排序,个别地方多次到访,则取初访时间。
远东篇7题和漠北篇4题,除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一文系回忆四次到访该地的见闻,其他内容均基于2008年和2011年的两次学术考察活动。这两次考察都由日本大学加藤直人教授发起、组织,而我有幸两次成为该团队的成员,也是唯一一名中国籍队员。2008 年的漠北之行,以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为起点,跨蒙古高原北上,穿越俄蒙边境的恰克图旧地,进抵贝加尔湖畔的布里亚特共和国首府乌兰乌德,之后折回乌兰巴托。此路线恰与清代旅蒙商开拓的中俄万里茶道相重叠,亦随处可见清代蒙古历史刻留的印痕,访庆宁寺,寻买卖城,时而怀古,时而踏查,收获甚丰。2011 年的俄罗斯远东之行,从哈巴罗夫斯克(伯力)向北、向东,一半陆行,一半水路,直到黑龙江入海口处的尼古拉耶夫斯克(庙街),又跨越鞑靼海峡登上我国曾经的北方第一大岛——萨哈林岛(库页岛),再自北而南到达南萨哈林斯克。途中所有见闻,都深刻而难忘。其中最无法忘怀的震撼是在两处:一是顺黑龙江下游行船至特林巨崖,亲眼仰望陡壁之上的明奴儿干永宁寺遗址;另一是乘俄罗斯渔民的摩托艇渡海,双脚踏上库页岛北端的海滩之际,那情,那景,那份感慨,令胸中澎湃,无以言表。
日本篇收入的旅日见闻计7题,主要撷取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与来日华侨华人活动及中日文化交流有关,如长崎寻史、隐元大师与宇治万福寺、伊万里遐思3题;一与中日甲午战争乃至近现代的中日关系有关,如马关纪行、长眠在大阪真田山墓地的清军将士、追寻“定远”遗踪、神户异闻4 题。前一类见闻让我温暖,后一类见闻让我愤懑,更让我时时想到,和平还是战争?这个问题并未远去,不仅存在于中日既往的历史之中,也存在于今天的现实,既叩问如今日本当局的良知,也警示着两国人民,要以史为鉴,把准方向,走对道路。
东南亚篇收入4题。其中对清迈、胡志明市、马六甲三地的访问系与研究东南亚经济的大阪商业大学几位教授同行,时间在1998 年和2002年。那时东南亚各国的发展还没有今天的势头,被我国大众带动的东南亚旅游热潮也尚未兴起,这三地都保留了较为自然的本真面貌,我的见闻可以看作对当时当地的一种记录。吴哥之行则晚至2019年。令人庆幸的是,赶在新冠疫情来袭之前完成了多年的心愿。吴哥文明是如此伟大而不朽,我只有一支拙笔,不足以表达感受于万一,但还是愿意记录于此,以表达我对创造吴哥文明的柬埔寨人民最真诚的敬意。
兹为序。
华 立
2022 年12 月22 日于大阪
后记
我从1997年起陆续有机会在中国周边的一些国家行走,这些行走多半与学术性的考察活动有关。按照学史养成的习惯,每逢出行,我会随时随处写下旅行手记,也留意收集与所到之地有关的各种资料,二十多年下来有了不少积累。旅行结束之后,也写过一些行纪文字作为小结以留住记忆,有时也拿来与朋友们分享,但并未认真想过有一日可以付诸出版(虽然有此心愿)。说到撰写这本小书的契机,首先要感谢多年来亦师亦友的马大正先生的建议与鼓励,以及得到友人潘振平教授和卜键教授对行纪特色的肯定,促使我下定决心将积累的见闻整理成可供刊行的文字。更要感谢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慨允接纳本书,列入选题,责任编辑林紫秋女士大力协助,以及文化出版分社社长张龙先生给予关心和支持,使得这本并无经费资助的小书能以文图并举的形式呈献到读者面前。这一切,都是我的幸运!令我感铭难忘!
正如本书由远东篇、漠北篇、日本篇、东南亚篇四部分组成,我所行经之地人文多元、历史错杂,语言各异。旅行中最痛感的障碍在语言,尤其是俄文。虽然有导游和同行队友协助做俄日文翻译,仍每每觉得隔阂不便。感谢友人李萌女士、聂金星先生、阿拉腾奥其尔教授伸出援手,为我详细解读俄文资料的细节并提供宝贵的参考资讯, 助我在写作时一一跨越障碍。阿拉腾奥其尔教授和乌云毕力格教授还就蒙古国及布里亚特共和国的历史、宗教问题给予了学术上的指点。在整理见闻和撰文过程中,许多学界同仁随时给予帮助,赖惠敏、加藤直人、楠木贤道、成崇德、承志、陈悦等诸位教授都为我答疑解惑,对此,我由衷感谢。书中使用的照片大部分为作者拍摄,少数照片未能自己准备,不得不求助于朋友提供,凡此情况我都在书中加以注明,以表谢忱。这里要特别提到旅澳华人陆礼强先生。我们素昧平生,当我通过邮件联系到他,告知想借用他保存的西贡(今胡志明市)堤岸华人区老照片后,陆先生立刻表示自己的本心是传播越南华人历史,让我放心使用。感谢的话还有很多。我寓居日本大阪,手边资料不足,疫情以来入图书馆查阅颇受限制,只好屡屡烦劳他人,而小友王璐璐帮忙最多;友人罗曙在书稿草成时做了最早的读者,以她的视角品评内容,对我多有启发,在此一并致谢。
收入本书的行走见闻分散在多个年份,跨越二十余年且涉及地域广泛。虽然有旅行留下的笔记等资料,但旅途中之所闻所见,难免匆忙,且多为片段,随着时光流逝,记忆也逐渐淡薄。在写作过程中, 我尽量查阅、核对了各种相关信息,并向专家求教以求准确,但限于个人的学识能力,错讹失当之处仍在所难免,还望得到方家指正。
时光流逝也带来另一种情况。为了复盘当年见闻并了解现状,我曾试图在网上搜寻那些没有机会重游的遥远之地,却发现自己曾经亲历亲见的事、物、景象已然物换星移,或样貌大改,或痕迹无存。位于蒙古国乌兰巴托市郊的清代库伦买卖城遗址就是有代表性的一例。这让我想到日本古语里的“一期一会”,这句话出自茶道用语,而后上升到禅宗哲学的高度,其核心就是教人懂得“难得一面,世当珍惜”。于是我想,自己有幸与那些曾经的中华文物相遇,在这本小书里记录下来,留下它们的历史印记,这既是一种珍惜,也是尽了一份责任。
华 立
2023年12月25日于大阪
日本篇长崎寻史(278-281页)
兴福寺和崇福寺在长崎市东部风头山脚,福济寺和圣福寺则在长崎市北部的筑后町。后两座寺庙由于靠近长崎原子弹投下的中心点,1945年,当蘑菇云腾起,福济寺瞬间被烈火吞噬,七堂伽蓝化为焦土。今天,在其原址上矗立着一尊由巨大神龟托起的“万国灵庙长崎观音”像。观音像身高18米,如从地面算起连同神龟部分则有34米, 以悲悯的眼神俯瞰长崎的大地和港口,仿佛时刻告诫人们:远离战争,珍惜生命!圣福寺奇迹般地逃过了重创,不过它的建筑风格融入了较多日本寺院的元素,作为唐寺,不及兴福寺和崇福寺具有代表性。
四座唐寺中,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崇福寺。寺门为通体朱色的高大山门,上部为楼阁,飞檐起翘,下部墙门浑圆厚重,山门匾额上“圣寿山”三字,即崇福寺的山号,乃著名高僧隐元所题。如此独特的山门式样,我前所未见,后来知道它有原型,在福州,是与它同名的福州崇福寺的山门。进入山门后拾级而上,眼前更是一亮——第二门匾额上的“第一峰”三字直入眼帘。原来这门本是崇福寺的第一道门,因为后来增建了前面的山门,它便成了第二门。
这道“第一峰”门为大屋檐式样,采用复杂巧妙的多层斗拱组合,檐下和门扉绘有明艳绚丽的祥云瑞图,极尽精工巧匠之能事,都是原汁原味的中国制造。我已听说崇福寺内的建筑用材都取自对岸大陆,还特意聘请了家乡的工匠来建造,但读了此门旁的说明才知,岂止建材,这整座门竟然都是先在宁波进行组装,再经海上运来的!三百多年前的长崎华人竟有如此魄力,如此不惜工本,这不简单是豪商们肯于慷慨解囊,除了宗教情怀,更多的应该是他们深厚的乡邦情结使之然。
根据记载,至少有以下福州府籍商人参与了创建崇福寺,分别是:福州府福州人王心渠(又名王三官,1594—1678)、福州府人何高材(又名毓楚,字一粟、性崇,1598—1671)、福州府福清县上迳人林太卿(字楚玉,1572—1645)及其子林守壂(即林仁兵卫,字大堂)、福州府人魏之琰(又作魏之瑗)。崇福寺因此而有“王何林魏,四大施主”的说法。这当中尤应提到林太卿、林守壂父子。林太卿来日很早,1609年(明万历三十年)先到鹿儿岛,1619年携子守壂移居长崎,是他带头捐建崇福寺,为第一大施主,但不久即去世。其子守壂1641—1662年出任唐通事中的大通事,称林仁兵卫。在任期间从中国聘请工匠营造寺庙,完成了父亲的遗愿。卸任后出家为僧,法名性英。父子两代,对崇福寺贡献最大。
跨过第一峰门后回首,内侧门楣上方的匾额为“海天华境”(因此又称海天门),落款“七十三叟林太卿”。看到林太卿手书的这四个字,我顿然领悟:“海天华境”正是对长崎华人建寺宗旨的最好诠释。离乡背井的人们之所以竭尽全力兴建唐寺,就是希望在异国之地也能保有属于自己的一方“华境”。
崇福寺拥有多个长崎唐寺“之最”:现存最古的大雄宝殿,最多的日本国宝和国家重要文化财(即国家级文物),保存最完好的妈祖堂门和妈祖堂……此外,还有一个“大锅之最”。这口巨型大锅原来置于大雄宝殿廊下,它可不是摆设,而是寺庙实际用来施过粥的。1681年,长崎遭遇大饥馑,饿殍遍野,正担任崇福寺住持的千呆性侒禅师卖掉自己的字画筹资,赶造大锅用于赈济。大锅口径6.5尺,锅深6尺,每次可煮米4石2斗,分给3000多人吃食。锅身镌刻的“圣寿山崇福禅寺施粥巨锅天和贰年壬戌仲春望后日”22字,真实地记录了这个历史事件,也反映了长崎的华人先贤与当地民众彼此扶助,共克时艰的友好情谊。看看我们与它的合影就知道,巨锅名不虚传!它已完成使命,现在被挪到大殿旁的专用铁架上“安度晚年”。
漠北篇双城恰克图今昔(250 —258页)
从地区博物馆到复活大教堂,车行不到10分钟。这里已靠近国界,不远处就是俄方的边境检查站,再向南就进入蒙古国,也就是曾经矗立过买卖城的地方。
复活大教堂由恰克图的俄国茶商于1830—1838年捐资修建,取代了之前的木制教堂,落成时的豪华程度仅次于圣彼得堡的圣以撒大教堂,全俄国排第二。有人用惊叹的语气写道:“就内部的富丽堂皇而言,这座教堂在整个西伯利亚很难找到与之媲美的”,“(它)被誉为冻结在石头里的音乐”。因为教堂内部有青铜水晶圣像、银制大门、圣像画、银制宝座和祭坛、珍贵的福音书以及镶嵌彩色宝石的巨大银色吊灯。教堂的豪华圣像壁龛是按照伦敦威斯敏斯特教堂的风格在波尔塔夫采夫的莫斯科工厂制作的。仅这些描绘,已足够说明这座教堂的修建是多么超乎寻常的高规格。教堂后来曾遇火,又因年久而颓坏。我们到时,新一轮的修缮工程正在进行,教堂主楼还搭着脚手架。虽然看不到教堂内部,白色凝重的建筑外观、伟岸高耸的尖塔,还是透射出一种力量,给人以很深的印象。
商人们对复活大教堂如此极尽奢华之能事,当然是为了向神灵表达感谢和虔诚地祈求长久护佑,但也显示出他们手中握有巨大的财富。财富来自哪里呢?紧挨着教堂的另一处遗存——茶叶贸易市场兼仓库,给出了答案。这座占地广大的建筑物就出现在图3里:在教堂身后,正面大门处三角形隆起的顶部是最好的辨认标志。根据有关资料,市场内共设有72间商铺,中国商人从买卖城来到这里和俄商洽谈生意,验看货物,打包装运。18世纪末(清乾隆末年)茶叶只占中国输俄商品的15%,19世纪30年代(清道光中期)以后突飞猛进,占比升至91%。1820年时任西伯利亚总督斯彼兰斯基(М. М. Сперанский)的一句话不胫而走,被俄国茶商奉为圭臬:“俄国需要中国丝织品的时代已经结束了,棉纺织品也差不多结束,剩下的是茶叶、茶叶,还是茶叶!”掌握茶叶就意味着掌握财富,恰克图贸易成了茶叶贸易的代名词。
时值正午,阳光从头顶泻下,四周寂静。巨大的茶叶交易市场在被废弃后一度改为苏维埃时代的国营纺织厂,大门上方的工人群像是那时留下的纪念。现在,这里已成一片废墟,只有高大沉默的断壁残垣,地面杂草丛生。然而,历史的记忆不曾远去,一张老照片为我们重现了当年景象:带有三角形顶大门的内侧,数不清的茶叶箱包堆积如山,茶商和工人在紧张地忙碌着,输往俄国乃至欧洲的中国茶叶在这个场地里被重新包装后运出,走向世界,走进西方家庭的生活。这画面实在太壮观太震撼了!如果不是身在此地,或许不会有如此强烈的感受,但是此刻,我正在历史的现场!只需放纵想象,便能走进那画面——听货场喧嚣,看车水马龙,感受恰克图曾经的繁华,体味中国茶的辉煌时刻!
……
买卖城的命运终结于1921 年3月。此前的2月,一支俄国白匪军窜入蒙古。奉北洋政府之命驻守乌兰巴托的中国军队接战不敌,狼狈败走恰克图买卖城。3 月18日,苏赫巴托尔带领刚刚组成的蒙古人民军,在苏联红军的支援下攻陷买卖城,然后挥师南下库伦,几个月后,苏赫巴托尔宣布蒙古“解放”,人民革命政府成立。
兵燹中,买卖城被烧毁殆尽。中国残军从这里再次溃逃,一去不返,只留下孤立无援的民众蒙受蹂躏。蒙古革命后,买卖城消失了, 晋商消失了,茶叶之路的荣光也消失了。今天的买卖城旧地是一片旷野,晴空下牛群在悠然地吃草。从阿勒坦布拉格回望俄方恰克图,复活大教堂仍赫然在目,而与它孪生的买卖城,再也看不到丝毫踪影。虽然料到会是这种景象,内心还是一阵怅然。
……
着手写这篇游记的时候,我有了一个念头:为什么不用卫星图像从空中再来探看一下买卖城的遗痕?一试,果然有惊喜的发现:俄蒙国界的蒙方一侧,阿勒坦布拉格的草原上出现了一片呈矩形的浓重深色区域,轮廓清晰可见,是买卖城址!它用自己的身躯在大地上刻下不灭的印记!纵然地面上已荡然无存,买卖城仍用其独特的方式让历史记住了自己,也记住中国商人在这里上演的,有声有色的中国茶的故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