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爱你,是我做过最好的事
》
售價:HK$
57.3
《
史铁生:听风八百遍,才知是人间(2)
》
售價:HK$
57.3
《
量子网络的构建与应用
》
售價:HK$
112.7
《
拍电影的热知识:126部影片里的创作技巧(全彩插图版)
》
售價:HK$
112.7
《
大唐名城:长安风华冠天下
》
售價:HK$
89.7
《
情绪传染(当代西方社会心理学名著译丛)
》
售價:HK$
90.9
《
中国年画 1950-1990 THE NEW CHINA: NEW YEAR PICTURE 英文版
》
售價:HK$
236.0
《
革命与反革命:社会文化视野下的民国政治(近世中国丛书)
》
售價:HK$
93.2
|
編輯推薦: |
吴钩、黄鸣、祁新龙、沈忱、于泽俊倾情推荐,宋代边疆王朝与中原王朝、边疆族群与中原族群关系探析
从针锋相对二十余年,到一百余年和平无战事,宋、辽“澶渊之盟”,究竟是盟约还是耻辱?
1.澶渊之盟的意义
澶渊之盟是宋辽势均力敌的产物,极大促进了民族间的融合与经济繁荣,有了难得之和平局面,千年前的中国迎来了篷勃之发展。宋是一个承前启后的伟大时代。其文化杂然赋形,诸如批判精神、怀疑精神、创造精神、开拓精神、实用精神、内求精神、兼容精神、会通精神皆值得称道追崇,但其崇文抑武的国策也需要后人反思。
2.以史料为基础
《和天下 : 澶渊之盟与宋辽军政》一书,以《宋史》《辽史》《续资治通鉴长编》《契丹国志》等史料为基础,参考了《南望》《澶渊之盟新论》《君臣》《宋辽澶渊之盟新探》等著作,对澶渊之盟及其相关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剖析。
3.写作生动,分析深刻
《和天下 : 澶渊之盟与宋辽军政》一书中,作者独孤慕雨以流畅、生动的笔触,将复杂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性格描绘得栩栩如生。作品既不失学术严谨性,又充满文学魅力。作者以严谨的态度和独到的视角,对澶渊之盟的签订
|
內容簡介: |
一部讲述宋辽澶渊之盟的通俗历史读物。916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崛起于漠北,统一契丹各部族,开始与中原政权相抗衡。1004年(宋景德元年,契丹统和二十二年)秋,契丹天辅皇帝与其母萧太后率二十万大军南犯。宋真宗针锋相对,御驾亲征,双方对峙于澶州(澶渊)。冬十二月,宋辽议和,缔结盟约,实现邦交正常化,是为“澶渊之盟”。一纸盟约,戏剧性地结束了双方数十年的恩怨,化干戈为玉帛,宋、辽各自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时期。宋、辽百余年无战事,和平共处,友好往来,百姓无罹兵火,社会生产得以正常进行。
“澶渊之盟”的积极性毋庸置疑,但盟约自缔结之初便聚讼不已,有说是城下之盟,有说是共赢的和平条约,有说是宋王朝的奇耻大辱,更有甚者将北宋羸弱直至覆亡归咎之。其实,契丹与北宋倾其所有的这次争锋,是关乎双方国运之战,谁也输不起,体面地结束战争,成了双方共同的选择。然而,“澶渊之盟”有许多令人费解之处。和议究竟是谁提出的?寇准真的能左右宋真宗吗?是谁杀死了契丹大将萧挞凛?为什么君臣认为辽圣宗“不慧”?宋廷支付的三十万究竟是赎款,还是赔款……
|
關於作者: |
独孤慕雨,本名张国保,生于1970年代,内蒙古呼和浩特人。专攻宋史,出版作品有《今宵酒醒何处:大宋词人的红尘往事》《宋朝有个假皇帝之赵光义》《单挑大宋朝:王安石变法》《为什么总挨打:靖康之变的前前后后》等。
|
目錄:
|
第一章 北宋契丹并立时期的疆域格局 / 001
幽云情结 / 003
关南故地 / 010
东征西讨 / 014
南征北战 / 020
第二章 龙战在渊 / 031
狂飙突降 / 033
李继迁之死 / 044
望都之战 / 049
风云再起 / 057
瀛州之战 / 064
大名鏖兵 / 073
第三章 契丹话事人之难弟篇 / 087
断腕太后 / 089
让国皇帝 / 095
前赴后继 / 103
萧太后 / 110
第四章 大宋话事人之难兄篇 / 119
真宗继统 / 121
异论相搅 / 126
御驾亲征 / 133
第五章 权臣韩德让 / 143
玉田韩家 / 145
权臣发迹 / 149
爱恨情仇 / 153
第六章 大宋排阵使李继隆 / 161
名将风范 / 163
重出江湖 / 168
排兵布阵 / 172
第七章 二龙相见 / 185
折冲樽俎 / 187
干戈玉帛 / 193
千古之谜 / 205
第八章 大宋都部署 / 213
此消彼长 / 215
庸才?将材? / 223
阵图 / 227
第九章 景德和约 / 233
经略西北 / 235
左右逢源 / 240
奉正朔 / 248
第十章 天降祥符 / 255
孤注一掷 / 257
天降祥符 / 265
泰山封禅 / 272
西祀汾阴 / 278
第十一章 圣宗东征 / 283
再燃烽烟 / 285
损兵折将 / 289
辽以释亡 / 296
第十二章 庆历(重熙)增币 / 305
孺子成名 / 307
富弼出使 / 313
皆大欢喜 / 321
后记 / 330
|
內容試閱:
|
名将风范
萧挞凛率军杀至澶州城下,却见城外早有一支人马布下大阵,挡住了去路。
萧挞凛勒马看时,见宋营壁垒森严,阵营上方杀气弥漫,其间不知有多少人马,不禁倒吸了口凉气。得知对面统军大将是李继隆,萧挞凛当机立断,命手下退后数里安营扎寨。
原来,萧挞凛虽未曾与李继隆交过手,却知耶律休哥在此人手下吃过大亏。他并非鲁莽之辈,明白自己不及耶律休哥多矣,又见宋军军容严整,熟谙“无邀正正之旗,勿击堂堂之阵”兵家要旨的他,自然要避敌锋芒了。 他对王超、王钦若这些人可以无视,却不敢轻慢身经百战的李继隆。
李继隆(950—1005),字霸图,是宋太祖朝开国功臣李处耘长子。李处耘“临机决事,谋无不中”,是陈桥兵变中的重要角色,在赵匡胤代周后因功封宣徽南院使、枢密副使之职,十一岁的李继隆荫补为西头供奉官。
此后,李处耘随慕容延钊率军平定荆湖,再次立下殊勋,却因与主将慕容延钊龃龉,被贬为淄州刺史。受父亲牵累,李继隆也被罢官虽不久复官,心底却不免留下阴影。
李继隆在宋太祖朝担任供奉官十余年,充当赵匡胤武官侍从,因机智勇敢、随机应变,逐步崭露头角,被擢为庄宅副使,不久又改御营前后巡检使。
宋太宗即位,改年号为太平兴国,如何迅速稳定朝局,如何兴国便成了首要任务。而兴国,似乎平北汉、光复幽云十六州故土才算。为此,宋太宗决意对太原用兵。
太平兴国四年(979)正月,宋太宗亲率大军北征,调兵遣将讨伐北汉。
命宣徽南院使潘美为北路都招讨制置使,统领崔彦进、李汉琼、曹翰、刘遇等人进围太原。是役,李继隆任提举都监,负责与李汉琼攻城南。刘继元盘踞坚城负隅顽抗,攻防大战激烈,李继隆表现抢眼,史书记载“机石过其旁,从卒仆死,继隆督战无怠”。众寡悬殊,北汉刘继元眼见辽援军不至,坐困龙城,无奈选择了出降。
北汉割据政权灭亡,宋太宗结束了五代十国以来的分裂局面,基本实现了统一。只是没有了北汉,与契丹王朝间便少了战略缓冲,幽云之地便成了双方争夺的焦点。宋太宗不顾师老兵疲,转而率军直扑南京,意图毕其功于一役,实现千秋功业。
哪知事与愿违,高梁河一战宋军大败。宋太宗乘驴车宵遁,诸将乱作一团,唯有李继隆敦阵整旅,安全退回宋境。
高梁河铩羽而回,宋太宗一战胆寒,对契丹由主动进攻变为被动防御。
分兵屯守要冲,命河阳节度使、北龙武将军崔彦进等镇守关南,以都钤辖刘廷翰、钤辖刘汉琼戍守镇州,殿前都虞候崔翰知定州,并授阵图予诸将。
九月,辽景宗命韩匡嗣为都统、南府宰相耶律沙为监军,率军数万南下报一箭之仇。三十日,辽军进抵满城西集结。彼时,宋军刘廷翰已率部抢占滩头,于徐河严阵以待,崔彦进则率军自关南北上黑芦堤,转而西进,沿长城口潜师至辽军侧后,隐隐然对敌军形成了前后夹击之势。李汉琼、崔翰领兵赶至,准备按官家所赐阵图布阵。
待布好阵后,众将这才发现“阵相去百步,士众疑惧,略无斗志”。赵官家赐阵图,企图以一成不变应对战场的瞬息万变,如此对敌,只怕是败多胜少。
右龙武将军赵延进登高远眺,见辽军势大,“东西亘野,不见其尾”,于是提议道:“主上委吾等边事,盖期于克敌尔。今敌骑若此,而我师星布,其势悬绝,彼若乘我,将何以济?不如合而击之,可以决胜。违令而获利,
不犹愈于辱国乎?”按阵图与辽军交锋,容易被对手各个击破,如果变阵,或者有一线希望,胜负未知。
崔翰等持反对意见:“万一不捷,则若之何?”按阵图布阵作战就算是败了,也可推脱;如果擅做主张而作战失利,则是罪无可恕。
赵延进无奈,只得表示,如果失败,由自己承担责任。众人仍在犹豫不决,眼见战机稍纵即逝,李继隆挺身而出,慷慨陈词道:“兵贵适变,安可以预料为定,违诏之罪,继隆请独当之。”
李继隆此时已任镇州监军,六宅使之职。见官家亲信监军开了口,众人这才依计而行。众人先是派人请降,趁韩匡嗣轻敌之机主动发动进攻,大破契丹军。此役斩首万余级,获马千匹,生擒酋长三人,俘老幼三万口,以及 兵器、车帐、羊畜甚众。
宋官方记载虽有夸大战果之嫌,但辽军损失惨重应去史实不远。此战后,契丹主将韩匡嗣险些被盛怒的辽景宗杀头,从侧面证实辽军损兵折将,损失 惨重。
此战之后,李继隆因功封为宫苑使、妫州刺史。
满城之战后,宋辽双方多年未有大的战事发生,皆埋头整理内政,消除边患。
雍熙元年(984),幽居房州的赵廷美病卒,朝野再无人对皇权构成威胁,宋太宗于是重新萌生了收复幽云的念头。雍熙三年(986),宋太宗决定兵分三路北伐。东路以曹彬为主帅,崔彦进为副帅,率主力十万出雄州,取道东 北经固安再折至涿州,然后向幽州挺进。又以米信为主帅、杜彦圭为副帅,率一支人马从雄州出发,向西北经新城(今河北高碑店)至涿州与曹彬部会合。中路以田重进率军从定州出发,出飞狐(今河北涞源),西路则由潘美、杨业等率军出雁门关,企图三路并进,一举解决困扰中原王朝数十年的历史遗留问题。
令人无语的是,如此重要的军事行动,“上独与枢密院计议,一日至六召,中书不预闻”,百官之首的宰相赵普居然一点儿都不知晓。岂非咄咄怪事?
宋太宗的作战意图是——曹彬、米信率部“声言取幽州,且持重缓行”,将辽军主力吸引在幽州,使其不敢轻易调人马往援云州。待田重进、潘美、杨业光复云、武、应、朔等山后诸州后,三路兵马会合,一鼓作气夺取幽州。
哪知事与愿违,东路军突飞猛进,连下新城、固安,攻占了涿州。因为进展神速,在涿州城待了十余日,粮草难以为继,只得弃城退兵返回雄州。
宋太宗得知消息大惊,急忙派人往军前拦阻。曹彬无奈,带了五十天的粮饷,再向涿州进军。
得知宋军大举北伐,萧太后亲临南京坐镇指挥,决定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辽军先乘曹彬孤军冒进与粮草难以为继之机,仗着骑兵机动性强于宋军,不断袭扰。曹彬率军辛苦跋涉且战且进,终于重夺涿州。早已屯集于驼罗口(涿州东北)以逸待劳的辽军在萧太后的指挥下,直向涿州杀来。宋军再次弃城而走,耶律休哥率众在后紧追不舍,于岐沟关追及宋军,曹彬所部大败,人畜蹂践,丧师数万,“弃戈甲若丘陵”,“沙河为之不流”。
负责殿后的李继隆却振旅而还,并未有所损失。
田重进得知东路军大败,奉诏率军退回定州防守。西路宋军孤掌难鸣,陈家谷一战,大将杨业被擒,壮烈殉国。
雍熙北伐,宋太宗未料到会以惨败收场。接下来的君子馆之战,刘廷让所部全军覆没,死者数万人。宋军精锐尽失,大伤元气,朝野间反战之声高涨,宋太宗不得不审时度势,暂时抛开了对幽云之地的领土要求,对辽采取守势 以争取和平。
公允地讲,这种转变是战败后清醒的认识,是明智的选择。然而,这一 转变却遭后世诟病,南宋著名思想家叶适认为由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是造成宋廷“大患所以二百年而常在”的根本原因。
战后,赵官家下罪己诏,统军将领亦受到责罚:曹彬素服待罪,深自引咎,责授检校太保、右骁卫上将军;崔彦进为右武卫上将军,米信为右屯卫上将军,其余以次降黜。唯独李继隆非但未受责罚,反而往知定州,收容败军乱卒。不久,李继隆升至侍卫马军都虞候、领云州防御使。
李继隆成为宋太宗倚重的将领,其中既有其军事才能确有过人之处的原因,亦有其外戚身份的原因——他的妹妹于太平兴国二年(977)七月入宫,雍熙元年(984)十二月册为皇后。
李继隆,乃是国舅爷。
此后数年,唐河之战、徐河之战,李继隆表现亮眼,可圈可点。契丹方面,负责对宋作战的耶律休哥也知宋军不可轻侮,变得消停了许多。此后数年间双方暂时休战。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李继迁煽诱党项各部袭扰州县,播乱西北。宋军屡次征讨,李继迁总能败而复起。宋太宗接受赵普以夷制夷的建议,于端拱元年(988),赐名原知夏州事李继捧为赵保忠,授予定难军节度使,恢复以党项酋豪统治夏州的传统,招降了李继迁。
李继迁虽表面恭顺,实则在辽宋之间左右逢源而已。赵官家对此洞若观火,无奈契丹方面的压力如山,无法全力对付李继迁,于是希望通过禁售青白盐这样的经济制裁手段削弱李继迁势力以迫其就范。哪知损人不利己,大量党项部落失去经济来源,迫不得已倒向李继迁,党项各部空前团结,李继迁实力大增。
彼时,夏州、银州为党项人所控,宋军虽收复绥州,但仍面临威胁。李继捧坐镇夏州,李继迁则率部在灵州、夏州与通远军的交界地带,飘忽不定。
赵官家本想着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哪知李继捧也不是傻瓜,不但不去剿灭李继迁,反而姑息纵容,任由他发展壮大,自己则暗中与辽人勾结往来,意在巩固夏州势力。
淳化五年(994)正月,李继迁欲将绥州士民迁往平夏,意在加强所属蕃汉各部的控制,逼反属部,于是主动进攻灵州及通远军。
眼见局面渐渐不可收拾,宋廷急调李继隆任行营都部署,率大军入西北对付二李。
宋军未到,二李却已然大打出手。先是李继迁突然发难,偷袭李继捧,围攻夏州城。李继捧自然不肯将夏州拱手相让,双方正打得不可开交时,李继隆长途奔袭,宋军突然如神兵天降,李继捧束手就擒,李继迁狼狈退走。李继隆深知穷寇勿追的道理,任由他逃之夭夭。
此一战后,李继隆声名远播西北,成了党项李继迁的劲敌。
至道二年(996)五月,李继迁围灵州。七月,宋太宗命李继隆自环州,殿前都虞候范廷召自延州,王超自夏州,步军都虞候丁罕自庆州,西京作坊使张守恩自鄜州,五路大军约定于乌白池会合,然后进援灵州。哪知李继隆不按宋太宗所授方略用兵,径自由青冈峡直抵李继迁巢穴,结果与丁罕会师,十余日未遇一个敌人,只得退军。王超与范廷召两军到达乌白池,与李继迁大小激战数十次。李继迁见宋军势大,这才退兵。
宋军对辽、对西夏作战每每落在下风,原因不在兵将,而是“将从中御”的祖宗家法。宋太宗总想着统筹全局,胡子眉毛一把抓,结果怕是只能适得其反。
即使是李继隆谨遵圣略循规蹈矩,擅长游击的李继迁也不会傻到等宋军合围,与具有优势兵力的宋军对抗。
宋太宗并未追究李继隆责任,反而在他的强烈建议下,于原州故平高县设置镇戎军。镇戎军建成后,即成了西北交通枢纽、控扼丝路的战略要津,其重要性尽显无遗:它既是宋廷泾、原、仪、渭北面捍蔽,又是环、庆、原、渭、仪、秦诸州党项熟户所依恃的堡垒,还成了回鹘、西凉六谷、青唐吐蕃入宋进贡的必经之路。后来,在镇戎军设立的榷场更是成了制衡西夏的利器。 仅此即知,李继隆成为太宗朝名将,乃实至名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