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人格阴影 全新修订版,更正旧版多处问题。国际分析心理学协会(IAAP)主席力作
》
售價:HK$
67.0
《
560种野菜野果鉴别与食用手册
》
售價:HK$
67.1
《
中国官僚政治研究(一部洞悉中国政治制度演变的经典之作)
》
售價:HK$
62.7
《
锂电储能产品设计及案例详解
》
售價:HK$
110.9
《
首辅养成手册(全三册)(张晚意、任敏主演古装剧《锦绣安宁》原著小说)
》
售價:HK$
121.0
《
清洁
》
售價:HK$
65.0
《
组队:超级个体时代的协作方式
》
售價:HK$
77.3
《
第十三位陪审员
》
售價:HK$
53.8
|
內容簡介: |
相比于屈原等古人问天问地忧国忧民的“大孤独”,我们的孤独,尤其大多数城里人的孤独似可称之为“小孤独”。它或许来自汹涌澎湃的科技浪潮对个体存在感的稀释,或许来自各种监控摄像镜头对个人主体性的质疑,或许来自物质主义、消费主义对诗意栖居的消解……这样的孤独,似乎虚无缥缈又总是挥之不去,似乎无关紧要又时而刻骨铭心,似乎不无矫情又那样实实在在。
|
關於作者: |
林少华
著名文学翻译家、学者、作家、中国海洋大学教授。著有《落花之美》《乡愁与良知》《高墙与鸡蛋》《林少华看村上:从〈挪威的森林〉到〈刺杀骑士团长〉》等。译有《挪威的森林》《海边的卡夫卡》《刺杀骑士团长》等村上系列作品,以及《我是猫》《心》《罗生门》《雪国》《伊豆舞女》《金阁寺》《潮骚》《失乐园》《在世界中心呼唤爱》等日本名家作品凡百余部,广为流布,影响深远。
2018年因杰出的翻译业绩和对中日文化交流的贡献而荣获日本“外务大臣奖”。
|
目錄:
|
1 北京版序:且说孤独
7 青岛版序:再说孤独
乡愁,诗和远方
002 乡愁,诗和远方
006 回到离诗最近的地方
010 故乡的诗
015 不辞长做农家人
018 新北市午后的阳台
023 很想建一座屋
027 母亲的煮鸡蛋
032 我的叔叔,以及我的“亲戚观”
037 我和我的弟妹们
042 羊年与羊圈及村上的“寻羊冒险”
046 博士同学会和小学同学会
050 生活可以很简单
054 被消费的母爱
058 人啊,能不能慈悲些
063 羊年不吃羊
美,离我们有多远
068 美,离我们还有多远
072 看看蓝天白云多好
076 我们的领带哪儿去了?
080 我遇见的优雅女子
084 物也有尊严
088 校庆七十周年和六十五岁
093 曾昭科:我的曾经的系主任
099 贵族太少,“农民”太多
103 我与上海
107 一不小心就老了
111 老:被超越的,未被超越的
116 不做家务错在哪里
121 手机和“生活在别处”
125 手机与“奴隶社会”
129 “ 电视人”和“手机人”
133 川端康成与东山魁夷眼中的美和“日本美”
141 “ 幽玄”之美与“物哀”之美
146 “ 侘寂” 之美
《挪威的森林》:你选谁
152 《 挪威的森林》:你选谁
157 村上春树“遭遇”辛弃疾
161 村上语言的诗性
165 村上春树的局限性
169 村上的柳树和我的柳树
173 村上的生日和我的生日
178 迪伦老了,村上老了,我老了
182 翻译家村上:爱与节奏
191 白昼之光,岂知夜色之深
195 之于诺贝尔文学奖的文学与村上春树
200 鲍勃 迪伦和村上—— 村上为什么没获诺奖
208 世界上哪儿都不存在百分之百的村上春树
219 村上春树文学创作三十五年:“挖洞”与“撞墙”,孤独与“孤绝”
228 莫言与村上:谁更幽默
238 纯爱与纯爱文学的可能性
读书与眼神
248 读书与眼神
252 大学是读书的地方
256 夏日乡间好读书
259 读书:让心志脱俗
262 对于我,那才是语文课
265 高考:怎么写作文
269 之于我的书:两本或六十本
273 宝玉,还是薛蟠:这是个问题
278 乌镇:木心,茅盾与莫言
282 木心与日本文艺
286 木心读罢三不敢
296 志军教我写小说
303 我和《齐鲁晚报》,我和“青未了”
307 《 青岛早报》,我的第一个专栏
311 如果作家搞翻译
316 文学翻译:草色遥看近却无
320 文学翻译:百分之百和百分之一
|
內容試閱:
|
说一下孤独。大孤独,小孤独,不大不小的孤独。
未必所有人都会感到孤独,但感到孤独的人一定不喜欢孤独。古希腊哲学家、科学家亚里士多德尝言:“喜欢孤独的人不是野兽便是神灵。”神灵是否孤独,不是神灵的我们自然无从知晓。而就野兽来说,看电视荧屏上的《动物世界》,老虎的确是孤独的。或独步于荒原,或独啸于林海,或独眠于月下。除了短暂的发情期,连公母都不在一起。但人不是老虎,住则小区,行则组团,吃则餐厅,玩则球场,学则校园。节假日西子湖畔人山人海固然烦人,而若山海之间只剩你一人,你肯定巴不得有人来烦你,哪怕那个人是当年活活撬走你女朋友或给你戴“绿帽子”的坏小子。
是的,亚里士多德是对的,没有人喜欢孤独。
举个名人为例吧,比如山东高密的莫言。莫言二〇〇〇年在美国斯坦福大学演讲,讲的题目倒是叫《饥饿和孤独是我创作的财富》,似乎喜欢孤独,实则不然。例如他讲自己小学期间就辍学放牛了,在村外几乎只见草不见人的空旷的野地里放牛。“我知道牛的喜怒哀乐,懂得牛的表情,知道它们心里想什么。在那样一片在一个孩子眼里几乎是无边无际的原野里,只有我和几头牛在一起。牛安详地吃草,眼睛蓝得好像大海里的海水。我想跟牛谈谈,但是牛只顾吃草,根本不理我。我仰面朝天躺在草地上,看着天上的白云缓慢地移动,好像它们是一些懒洋洋的大汉。我想跟白云说话,白云也不理我。天上有许多鸟儿,有云雀,有百灵,还有一些我认识它们但叫不出它们的名字。它们叫得实在是太动人了。我经常被鸟儿的叫声感动得热泪盈眶。我想与鸟儿们交流,但是它们也很忙,它们也不理睬我。”在学校老师不理,在家里父亲不理,放牛时狗理不理不知道,但牛不理、鸟儿不理、白云不理则是事实。够孤独的吧?但莫言到底是莫言:哼,让你们都不理俺,俺拿个诺贝尔文学奖看你们理还是不理!星移斗转,夏去秋来,二〇一二年莫言果然拿了诺奖。那么拿了诺奖之后的莫言是不是大家就都理而不再孤独了呢?那也未必。同年十二月七日莫言再不放牛了,忽一下子飞去斯德哥尔摩在瑞典学院发表演讲:“我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引发了一些争议。……我如同一个看戏人,看着众人的表演。我看到那个得奖人身上落满了花朵,也被掷上了石块、泼上了污水。”
喏,你看,无论是小时候光着屁股在荒草甸子放牛的莫言,还是像模像样身穿燕尾服面对瑞典国王时的莫言,照样有人不理他,孤独照样存在。我倒是认为——莫言本人都未必认为——有没有人理不重要,重要的是,孤独的时候是否仍会为什么“感动得热泪盈眶”,亦即是否怀有激情,是否具有感动与被感动的能力。有,孤独便是财富;没有,孤独则可能导致无聊。
母亲的煮鸡蛋
翻译了小林多喜二的《为党生活者》(『党生活者』),正在对照原文看译文。可能有人觉出有违和感:作为“小资”情调典型范本村上小说的译者,怎么忽然对日本无产阶级文学代表人物小林多喜二产生兴趣了呢?不过我本人并没有多少违和感。较之违和感,有的地方让我涌起的更是同感,感同身受,例如煮鸡蛋,母亲的煮鸡蛋。
“九一八”事变后的东京。作为日共党员的主人公“我”在白色恐怖中投入反战反政府斗争。为躲避警察追捕,“我”不得不离开年老的母亲,甚至见面都不可能。于是母亲煮了鸡蛋托人捎给“我”。最后在战友一再劝说下,“我”终于决定去一家小餐馆同母亲见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