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乾隆制造
》
售價:HK$
87.4
《
资治通鉴臣光曰辑存 资治通鉴目录(司马光全集)(全二册)
》
售價:HK$
304.4
《
明代社会变迁时期生活质量研究
》
售價:HK$
316.2
《
律令国家与隋唐文明
》
售價:HK$
76.7
《
现代吴语的研究(中华现代学术名著3)
》
售價:HK$
65.0
《
天下的当代性:世界秩序的实践与想象(新版)
》
售價:HK$
77.3
《
德国天才4:断裂与承续
》
售價:HK$
109.8
《
妈妈的情绪,决定孩子的未来
》
售價:HK$
42.6
|
編輯推薦: |
本书从当代乡土小说创作的审美呈现、乡土小说作家的文化和审美心理、乡土小说的审美形式三个方面入手进行理论分析与个案研究,讨论当代乡土小说的审美问题,对当代乡土小说的未来出路予以展望。作者认为,乡土小说会始终以其独特思想和艺术个性,以及独特的魅力价值,卓立于小说世界中。
|
內容簡介: |
本书主要研究当代乡土小说的审美问题。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展示当代乡土小说创作中的审美呈现,也就是当代乡土小说作品所反映出的各种社会审美面貌,包括人物形象美、自然风物美、生产劳动美,等等。第二,研究当代乡土小说作家的文化和审美心理。既致力于挖掘当代重要乡土作家创作的独特风格、审美特点以及艺术追求等,更努力剖析作家与时代文化的关系,对作家与时代文化之间的复杂关系进行细致梳理、认真剖析,试图深入总结作家所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缺陷,特别是这些成就和缺陷背后的文化原因。第三,研究乡土小说的审美形式。乡土小说展示美,其自身也是一种审美形式,它的审美变迁是一项非常值得研究的重要内容。包括语言(口语与方言等)、叙事方法(故事讲述)、结构艺术和人物塑造等多方面内容,也包括乡土小说与长篇小说艺术、民间文学、地方风俗等方面的关联。
|
關於作者: |
贺仲明,1966年生于湖南衡东,1985年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1999年毕业于南京大学,文学博士。曾任南京师范大学、山东大学教授。现为暨南大学中文系教授、主任、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兼任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新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茅盾研究会副会长、广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等。
已出版专著《中国心像——20世纪末作家文化心态考察》(2002)、《一种文学与一个阶层——中国新文学与农民关系研究》(2008)、《本土经验与民族精神》(2018)等。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获教/育/部第八届高等学校优秀成果(人文社科类)二等奖、“王瑶学术奖”等。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文艺研究》和《读书》等杂志发表学术论文200多篇。
|
目錄:
|
绪 论
第一部分 史论
第一章 审美内涵及其演变
第一节 乡土小说美的内涵与观念变迁——以女性人物美为中心
第二节 风景中的权力与传统——兼论“十七年”乡土小说的风景描写
第三节 从写实到象征——当代乡土小说艺术方法变迁
第二章 审美特征和大众接受
第一节 当代乡土小说的方言问题——以1950 年代“方言问题讨论”为中心
第二节 乡土人物塑造的主体性与真实性——论当代乡土小说中的农村“新人”形象
第三节 当代乡土小说的地域性演变与问题讨论
第四节 论乡土小说的文学接受问题——以“十七年”乡土小说创作为中心
第二部分 分论
第三章 革命时代的乡土审美(1949—1976)
引 论
第一节 孙犁:乡村文化背景下的思想与抒情
第二节 赵树理与浩然:农民文学审美的两种类型
第三节 美与革命的两难与困惑——柳青《创业史》中的审美心态:以改霞塑造为中心
第四章 改革时代的乡土审美(1978—1999)
引 论
第一节 魅惑、探寻与创造——以韩少功为例论知青作家与乡村文化的关系
第二节 当乡土遭遇现代主义——论“先锋小说”中的乡土叙事
第三节 中国乡村大地的当代回声——莫言乡土小说审美论
第五章 新世纪的乡土审美(2000—2015)
引 论
第一节 “南方化”:西部乡土小说的新审美趋向——以红柯、李进祥、石舒清等作家为中心
第二节 现实主义的守望与未来前景——以贺享雍《乡村志》为中心
第三节 乡村之子的故乡遥祭——论“80 后”作家的乡村书写:以马金莲、甫跃辉、郑小驴为中心
结语:乡土的未来与审美的未来
参考文献
后 记
|
內容試閱:
|
乡土的未来与审美的未来
本书的研究对象截止到2015 年。从2015 年到今天已经过去近9 年了。几年间,乡村社会和乡土小说又都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通过这几年时间的缓冲,我们对乡村社会和乡土小说审美等相关问题也有了更多冷静思考的时间,形成一些新的思考。
就乡村社会发展来说,一个无可置疑的大趋势是日益凋敝。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入城市生活,与之相应,越来越多的村庄将被弃置,不复存在。同时,乡村伦理生存的空间也会进一步缩小。伴随着越来越现代的生活方式,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已经完全统治了年轻一代—生活方式对价值观的影响毋庸置疑。
特别是信息化时代的便利快捷,极大地改变了年轻一代的思想观念。因为很简单的道理,在农业文明时期,勤劳、老实等品格很重要,它直接关联着人的基本生存,关系到能不能做到维持生计、生活稳定,但在信息化时代,一切都可以依靠金钱达到。只要有金钱,就可以实现“招之即来挥之即去”的便利生活,可以获得所有高质量的生存需要。在这种情况下,金钱的作用得到更大凸显,而传统伦理中的勤劳、老实、善良等因素似乎失去了存在的价值。所以,可以想象的是,如果社会文化管理部门不做出恰当的引导和调整,再过一些时间,除了极少数西部地区乡村,已经没有人再信奉传统乡村伦理,人们都将在金钱中心的价值观主导下生活。这一趋势的影响是如此之激烈而深远。甚至即使在以后,国家的乡村城市化政策有所调整,中国乡村社会也绝对不可能再回复到往日的生活状态。因为作为乡村生活主体的人的思想观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一改变是根本性的,既渗透到每天的日常生活中,也涉及深层的精神和文化世界,是短期内无法改变的。
从这个角度上说,传统的中国乡村生活只能属于历史,只能留存在人们记忆当中了。不管曾经经历过那种生活的人们以什么样的心情看待它,是批判其落后,还是怀念其单纯,它的命运都是如此。在高速发展的时代面前,历史车轮只能向前,不能向后,也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
在这个背景下,乡土小说概念很自然会发生变化—这一点,我在文章中曾经进行过思考—乡土小说的审美形态、审美内涵等也是一样。因为乡土小说的美学基础是其内容,也就是乡村生活世界。生活内容变化了,人们的美学观念、审美形态会发生改变,乡土小说的审美特征自然也会发生改变。
在目前情况下谈论未来乡土小说的审美,只能臆测。结合海外乡土小说发展的信息,可以得到一些启示。最具有启示性的是中国台湾地区的乡土小说。因为两地同根同源,文学发展也都是沿着五四现当代文学的基本方向,其乡土小说发展也与中国大陆地区文学有很多相似和关联之处。
相比于大陆地区从1970 年代末开始改革开放、步入现代城市化进程,台湾地区的现代化发展要更早一些。早在1980 年代前后,其乡村社会的现代转型就已经基本完成。相应地,台湾地区的乡土小说创作也在1990 年代前后发生了较大改变。这些变化的趋势与中国大陆近年来的发展很类似。台湾乡土小说的发展具有对大陆乡土小说强烈的启示意义。
在台湾乡土小说发展中,很有特色的是一些“80 后”和“90后”作家的创作。我以为,这些台湾青年乡土作家的创作特点,也很可能是大陆乡土小说的未来方向。结合这些信息,并梳理中国当代乡土小说的发展脉络,我以为,未来乡土小说的审美会朝着这样两个方向变迁:
其一是融合化。就是乡土小说不再仅仅书写乡村生活,而是融合了更广泛的内容。前些年出现的“打工文学”就是一个例子。“打工文学”的主要书写对象—进城务工人员,虽然身份是农民,但生活环境基本上是在城市。对于这类题材的小说,一开始有人反对将它们纳入乡土小说,但随着其影响力的扩大,特别是考虑到它与乡村之间深厚的关系,学者们基本都改变了观点,将它看作乡土小说新的拓展。
在未来,乡土小说一方面会继续与城市生活相融合,会将城市面貌、城市人和城市生活纳入其中;另一方面,还会将其他内涵融入进来,如民间神秘文化、传奇故事,等等。也就是说,未来的乡土小说将不再只是书写农民、乡村,甚至只是将其作为一个故事背景,故事的人物和背景都可能与乡村无关,至于思想观念等更是如此。
其二是思想化。当前的乡土小说审美,写实已经基本退出中心舞台。可以想到的是,在未来,这一趋势将更为严重。事实上,作家们的关注点也将逐渐离开乡村和农民,进入更广泛也更抽象的空间,那就是思想。乡村、乡土,本身就是一个富有丰富文化内涵的土壤,它与生态思想、本土化思想等都有深刻渊源。年轻作家们自然不会放弃这块思想土壤,可以从中开掘出广阔的文学空间。从这方面来说,正如我们不应该对乡土小说的未来持悲观立场,我们对乡土小说审美也应持乐观而积极的态度。它的形态特征肯定不像我们以往任何一个时期,而是会呈现出新的面貌。但这并不意味着它的品质就会降低,而只是意味着转移,它完全可以达到同样高甚至更高的美学品格。就像在人类社会,乡土社会不可能完全消亡一样,在文学领域,乡土小说也始终会以其独特思想和艺术个性,以及独特的魅力价值,卓立于小说世界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