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一生一事

書城自編碼: 3959311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傳記自传
作者: 李昕
國際書號(ISBN): 9787542682420
出版社: 上海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 2024-03-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105.6

我要買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股市趋势技术分析(原书第11版)
《 股市趋势技术分析(原书第11版) 》

售價:HK$ 221.8
汉匈战争全史
《 汉匈战争全史 》

售價:HK$ 99.7
恶的哲学研究(社会思想丛书)
《 恶的哲学研究(社会思想丛书) 》

售價:HK$ 109.8
不止江湖
《 不止江湖 》

售價:HK$ 98.6
天才留步!——从文艺复兴到新艺术运动(一本关于艺术天才的鲜活故事集,聚焦艺术史的高光时刻!)
《 天才留步!——从文艺复兴到新艺术运动(一本关于艺术天才的鲜活故事集,聚焦艺术史的高光时刻!) 》

售價:HK$ 154.6
双城史
《 双城史 》

售價:HK$ 110.9
冯友兰和青年谈心系列:不是问题的问题(哲学大师冯友兰和年轻人谈心,命运解读)
《 冯友兰和青年谈心系列:不是问题的问题(哲学大师冯友兰和年轻人谈心,命运解读) 》

售價:HK$ 55.8
月与蟹(青鲤文库)荣获第144届直木奖,天才推理作家经典作品全新译本。一部青春狂想曲,带你登上心理悬疑之巅。
《 月与蟹(青鲤文库)荣获第144届直木奖,天才推理作家经典作品全新译本。一部青春狂想曲,带你登上心理悬疑之巅。 》

售價:HK$ 50.4

 

建議一齊購買:

+

HK$ 153.6
《往思录》
+

HK$ 82.8
《一粒硅原子的全球旅行:蔡南雄自传》
+

HK$ 85.0
《活着为了讲述》
+

HK$ 91.8
《永久记录》
+

HK$ 118.6
《富马利中国见闻录》
+

HK$ 80.2
《昨日的世界:一个欧洲人的回忆》
編輯推薦:
这是一本自传性质的纪实文学,也是一个编辑兼出版人的职业历程和人生之路,更是一部人生经验和生活智慧的启迪之书。
说它是自传,因为它以第一人称方式,站在个人角度对过去的职业生涯和人生道路进行了梳理。说它是纪实文学,基于其所述之事皆是亲身经历,亲力亲为而来,书中大量照片和往来书信显示作者掌握第一手资料。说它是职业历程和人生之路,源于书中作者披露了大量出版行业知识和技巧,将此书作为一本行业内的编辑学教科书亦不为过。说它是启迪之书,旨在说明它字里行间透露的人生智慧和生活经验是如此睿智。
总之,这本书记载了一个人,四十年,四段编辑生涯。文字平实,故事生动,人物鲜活,可读性强,正如刘梦溪所评价的那样:“自传性的纪实文字,写得像章回小说一样好看。高潮迭起,一浪高过一浪,余波后面还有余波。
內容簡介:
本书是原三联书店(香港)总编辑、原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总编辑李昕的自传。书中讲述了作者从业数十年的经历,遇到的众多作家、专家,以及面对出版业兴衰潮浪的感悟。在李昕身上,除了三联传统的人文精神、思想、智慧、理念之外,还有道义与担当的底色,一起融入他的四十年家国情怀,三千部天禄琳琅。一生一事,端赖理想与激情,这本书是李昕的回忆录,更是传世可期的当代出版史。
關於作者:
李昕,男,祖籍四川邻水,生于北京,在清华园中长大。1969年北大附中初中毕业后赴吉林省白城地区插队务农,在农村担任过生产大队革委会副主任和公社团委副书记。1976年毕业于吉林省哲里木盟师范学校中文专业,在哲里木盟教育局任干事。1978年考入武汉大学中文系,1982年毕业,同年到人民文学出版社社任校对员,次年起历任助理编辑、文艺理论组副组长、当代文学第二编辑室副主任、综合第一编辑室主任、社长助理兼当代文学第二编辑室主任,《中华散文》副主编、副编审。1982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有文学评论、散文、随笔、中短篇小说及报告文学作品散见于各种报刊。为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理事、台港澳及海外华文文学学会理事。1994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同年被评为“全国首届优秀中青年图书编辑”。1996年12月被派赴香港工作,任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副总编辑,后任执行总编辑、总编辑。2005年初奉调回京,任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副总经理、副总编辑、编审,2010年12月任总编辑。
目錄
目录
梦公序

上篇:人文社十四年(1982-1996)
一、走上出版道路
二、初入“人文社”
三、进入角色
四、几套理论丛书
五、《中国现代小说史》的出版
六、四位学者型作家
七、参与管理,关注文坛
八、四位畅销书作家
九、书缘:两位钱先生
十、不同类型的选题策划
十一、四部非虚构作品
十二、两场版权官司
十三、人情与原则
十四、人生选择

中篇:香港三联八年(1996-2004)

赴港之前从头学起语言关在香港认识三联传统回归前后两个主题:香港和中国文学热退潮之后蚂蚁战术:小书的生意经开发新的产品线王世襄与一份“无奈的合约”设计领先的原创画册和图文书几场版权纠纷深井中游泳的感悟

下篇:北京三联九年(2005-2014)

一,“地震”之后
二,我和北京三联“对表”
三,不可获缺的两种“关怀”
四,杨振宁先生的两次新书发布会
五,鸡肋:LP旅行指南在三联
六,丛书,丛书!
七,谁是顶尖学者?
八,李泽厚先生与我的三联往事
九,纪实类作品:亮点与难点
十,审稿背后的故事
十一,资源来自点滴积累
十二,三联可以出版大众读物吗?
十三,台湾女作家齐邦媛
十四,陈乐民与资中筠两位先生的三联缘
十五,陆键东先生和他的两本书
十六,王鼎钧先生和他的《回忆录四部曲》
十七,《邓小平时代》的出版前后
十八,生活书店的重生
十九,告别三联

尾声:商务印书馆八年(2014-2022)

后记
內容試閱
上篇 “人文社”十四年

一、走上出版道路

1982年7月,我从武汉大学中文系毕业。那时,国家还在实行大学毕业生统一分配制度。国家把编制好的用人计划下发给大学,由大学根据计划中的用人指标派遣学生。因为“文革”十年,高等教育先是中断,继而办学不正规,造成国内无论中央还是地方都人才稀缺。所以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后,第一届和第二届毕业生非常抢手。我是78级毕业生,算是第二届。我们中文系的毕业分配指标,中央和湖北省以及其他省份的行政和文化单位的用人名额非常多,大约可以占到95%以上的比例。我们全年级60名同学,北京的分配名额有16个,其中行政和新闻单位居多,其他如教学、科研、出版单位都有。同学中湖北人居多,占半数左右,他们大多希望留在武汉,其他如家在湖南、河南的同学等,也大多关注本省的用人单位,而家在北京的同学只有我一人,所以在毕业分配时,我基本没有遇到竞争。
我大学四年的学习成绩不错,在年级里排名第二,拿下过毕业论文演讲和答辩比赛的一等奖。当时系里的领导可能觉得我有点口才,适合留校当教师,于是找我谈话。我知道本科生留校,这学历是不够的,而且系里说要留我教外国文学,我在这方面的训练更是达不到要求。但系主任张广明先生对我说,准备留校后第二年就送我去美国读研究生,还举例说七七级有一位现已留校的同学,他们就是这样安排的。但我略为考虑了一下,还是婉拒了,因为我那时太想回北京了。
我自从1969年4月从北大附中初中毕业后到吉林省洮安县农村插队,到此时已经13年了。一个人漂泊在外,很有几分想家。当年和我一起下乡的中学同学,十之八九都以各种理由陆陆续续回到了北京。我父母也非常希望我赶快回来。那时他们都已年近七旬,身体也都有多种疾病。对我的毕业分配,他们的唯一希望,就是回北京与他们团聚。何况,那时我的女朋友在北京,我们已经准备结婚。她虽然不介意我留在武汉,但是终究也认为,我还是回北京更好。
婉拒留校以后,就需要填报志愿:地点和职业。我选择了北京和出版。为什么选择出版?这是因为我觉得自己不适合做党政工作,尽管我在学校已经是党员,而且担任班长,但是我不喜欢政治性的活动,对机关事务没有兴趣,而一脑门子希望搞业务工作。若是去当记者,倒是有多个单位可以选择,例如中国新闻社、中国财贸报(今《经济日报》)等,但是我认为自己和一些同学相比,笔头不算灵敏,才气并不突出,恐怕很难一辈子靠写文章吃饭。至于去科研单位,我又感到自己在“文革”中被耽误得太多,学术根基不牢,很难做起大学问。我当时就想到,古人强调的“才学识”,我除了有一点“识”以外,别无所长。所谓“识”,就是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见识,我因为上大学前下乡当了几年知青,社会经验比起那些从校门到校门的年轻同学丰富一些,所以写起文艺评论来比较得心应手,在学生时代就曾经发表过评论文章。大家对我这方面的才能也比较肯定,所以毕业前夕我们面对社会招生,举办“武汉大学中文系优秀毕业生写作讲习班”,开设七八门课程,其中的《文学概论》课程,就是由我主讲的。这种情况,使我自我评估,觉得自己大约比较适合做文学类图书的编辑。正巧,我打听到北京的出版单位来武大招收毕业生的名额,就是人民文学出版社(以下简称“人文社”)的编辑岗位。于是我毫不犹豫选择了它。
我对文艺评论最初的感觉,以及我对编辑工作和“人文社”的最初的认知,也部分地来源于我的父亲。家父在清华大学外语系任教,解放初期曾经担任苏联塔斯社在中国创办的时代出版社的兼职编辑,此时期他翻译过不少研究苏俄文学的文艺评论类著作,其中有两本,就是在“人文社”出版的。家父那时为了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和翻译能力,大量阅读中外小说,所以我们家里的藏书,也有相当的比例,是“人文社”的出版物。我可以说从小便懵懵懂懂地跟着家父读了多部“人文社”出版的图书,那时就知道这是一家权威性很高的文学专业出版机构。更为巧合的是,大约50年代中期,家父工作的时代出版社被合并到“人文社”,家父虽然解除了他与时代社的兼职关系,但是他当年的老同事和老朋友如孙绳武、许磊然、刘辽逸等,都成了“人文社”的编辑。所以家父和这家出版社算是有缘分,也有感情,他听说我申请到这家出版社工作,当然非常支持。
因为没有人和我竞争,所以我非常顺利,如愿以偿。在同学们普遍焦虑,不知毕业去向的时候,我已经早早确定了自己未来的工作岗位。7月放暑假,许多同学不敢离校,我则按时回到北京,和女友结婚,在青岛和上海旅行了半个多月。8月回到武汉,拿到了派遣证。
虽然被分配到“人文社”并不像被派遣到中央部委那么牛气,但是武大的老师们却似乎对我去“人文社”格外重视。因为这毕竟是一个专业机构,对于学中文的学生来说,仍然是去做业务工作,而不是去当官、当公务员。而且,在他们看来,这是一个有条件为武大中文系做贡献的岗位,将来中文系的老师要在“人文社”出版自己的著作,就更加方便了。此前,武大中文系已经有两个校友在“人文社”,现在都已经是骨干中的骨干(即陈早春和何启治,他们后来分别担任的“人文社”的社长和副总编辑),如果我再进入“人文社”,就自然成了那两个校友的接班人。所以,听到我的毕业分配消息,不少老师向我表示祝贺。特别是现代文学专家陆耀东教授,在校期间他和我接触不多,他大概知道我学习成绩不错,虽然在现代文学方面从没有专门向他请教过什么。我的大学毕业论文选择的是中国古代文论的题目,也并非由他指导,可是这时他特地把我叫到他家里,对我耳提面命,告诉我,一定要珍惜这次分配带来的机会,一定要在“人文社”站住,做好。他说“人文社”名家多,专家多,对青年人选用很严格,人才竞争也非常激烈。他们是要“抽底板”的,做得不好的人,最终会从底板上漏下去,就是被淘汰,在社里待不住。所以一定要有敬畏之心,要事事谨慎,特别注意编辑稿件不要留硬伤。要想不留硬伤,唯一的方法是多看资料,多查字典,切切不可自以为是。然后他写了一封信,向当时已是“人文社”资深编辑的陈早春推荐了我。
这是我走上编辑岗位之前的重要一课。陆老师的话,我真是记了一辈子。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