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何以中国·何谓唐代:东欧亚帝国的兴亡与转型
》
售價:HK$
87.4
《
一间只属于自己的房间 女性主义先锋伍尔夫代表作 女性精神独立与经济独立的象征,做自己,比任何事都更重要
》
售價:HK$
44.6
《
泉舆日志 幻想世界宝石生物图鉴
》
售價:HK$
134.2
《
养育女孩 : 官方升级版
》
售價:HK$
50.4
《
跨界:蒂利希思想研究
》
售價:HK$
109.8
《
千万别喝南瓜汤(遵守规则绘本)
》
售價:HK$
44.7
《
大模型启示录
》
售價:HK$
112.0
《
东法西渐:19世纪前西方对中国法的记述与评价
》
售價:HK$
201.6
|
編輯推薦: |
本书卖点
唐晓渡具有诗人与诗歌评论家的双重身份,是20世纪80年代起中国诗坛各大思潮、事件、重大节点、诗学论争场景的直接见证人与参与者。其笔下记述的诗人与作家们不同于人们的刻板印象,而是颇具生活细节与趣味性,可读性极强,让读者从第一视角感受当代诗坛的风云变化,对当代汉语诗歌的发展历程有更深的了解和思考。
编辑推荐
《所谓伊人》是著名诗歌批评家、诗人唐晓渡的一部随笔散文集,记述了作者对自20世纪80年代初亲历的当代诗坛的风云变化的观察、思考和感悟,作品别具特色,体现了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当代诗人的社会生活史和精神成长史,为理解当代诗歌提供了一个有价值的参照视角,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
內容簡介: |
《所谓伊人》是著名诗歌批评家、诗人唐晓渡的一部随笔散文集。主要涉笔作者长期关注且交谊深厚的众多国内前辈及同代诗人,如杨炼、忆明珠、昌耀、北岛等等,也记录了与作者有重要精神关联的国外诗人、翻译家和汉学家以及一批当代小说家及其作品。记述了作者对自20世纪80年代初亲历的当代诗坛的风云变化的观察、思考和感悟。唐晓渡置身当代中国诗歌变革和发展的前沿,既是参与者,也是记录者,让读者从第一视角感受当代诗坛的风云变化,对当代汉语诗歌的发展历程有更深的了解和思考。
|
關於作者: |
唐晓渡,诗歌批评家、诗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1954 年1月生于江苏仪征,1982 年1月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先后供职于中国作家协会诗刊社和作家出版社,现为中国诗歌学会副会长、北京大学中国诗歌研究院研究员、《当代国际诗坛》主编。多年来主要致力于中国当代诗歌,尤其是先锋诗歌的研究、评论和编纂工作,兼及诗歌创作和翻译。主要著作有诗论、诗歌随笔集《唐晓渡诗学论集》《与沉默对刺》《今天是每一天》《先行到失败中去》《镜内镜外》等,译作有米兰·昆德拉的《小说的艺术》等,主编或编选各种诗选数十种。先后参与创办《幸存者》《现代汉诗》《当代国际诗坛》等诗刊。曾获“当代中国文学批评家奖”“教育bu名栏·现 当代诗学研究奖”“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批评家奖”等奖项。
|
目錄:
|
所谓伊人
北岛:看大地多么辽阔/ 003
芒克:今天是每一天/ 013
多多:是诗行,就得再次炸开水坝/ 020
杨炼:在水面上写字的人只能化身为水/ 026
顾城之死/ 035
谁是翟永明?/ 053
陈超:诗歌险坡上永远的攀登者/ 075
……
也是伊人
单恋:有关帕斯的若干瞬间/ 235
永远的希尼:归功于诗/ 255
阿多尼斯:困境和能量/ 260
汉语中的波德莱尔:不断生成,继续生成/ 264
弗里德里希:一场迟到的及时雨/ 273
顾彬:是的,兄长。是的,垂范/ 279
流浪汉戴迈河/ 290
还是伊人
张炜:为什么是“诗人作家”/ 303
张斌:老树着花无丑枝/ 310
李晓桦:谁是世纪病人/ 317
沉思的旋转门——潘婧的《抒情年代》/ 331
生命和语言的庆典——懿翎的《把绵羊和山羊分开》/ 337
替身和替声——友友的《替身蓝调》/ 341
命定的痛——虹影的《孔雀的叫喊》/ 344
……
岁月与人
结束或开始/ 399
什么是“幸存者”?/ 402
重新做一个读者/ 405
当代诗歌“经典化”意味着什么?/ 414
百年新诗认知模型之我见/ 423
当前诗坛:“低谷”的梦魇/ 426
……
父亲·小板凳/ 482
1976:初恋败絮/ 498
代后记 诗歌和风水/ 519
|
內容試閱:
|
自 序
这本集子共收入多年来的散文随笔计54篇,其中21篇曾收入2008年山东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散文随笔集《今天是每一天》。书题定为《所谓伊人》,事实上也提示了选取的角度:相对于《今天是每一天》的“散点透视”,本书更多“焦点透视”的意味,这从各分辑的命名上就可以看得非常清楚。从“所谓伊人”到“也是伊人”再到“还是伊人”,虽内含了据其主要成就或身份所属分类的考虑,但以“伊人”一以贯之,着重的是“人”;第四辑“岁月和人”所收范围散开了,似乎“岁月”分走了一半的注意力,然真正被聚焦或应被重读的,其实还是“人”。这些人大多是我现实中的朋友;极少数全无现实交集可能的,亦无妨引为灵魂的朋友,总之都是对我的精神(包括观念)生成和人格发育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有的甚至是致命影响的朋友。因此,这本书之于我首先是一本致敬之书,感谢、感恩之书。
当然这绝不意味着,我所要致敬、感谢、感恩的,只是书中写到的这些朋友。那些因为某种缘由未能在列的就不提了,还包括那些未及涉笔,或一时无力涉笔的,就更不必说那些早已如阳光、空气和水一样化为公共精神财富,人人被其滋养一己却更多浑然不觉的了。不过话又说回来,即便把所有这些都加在一起,也未必能穷尽所谓“伊人”的内涵,同样无从抵达我在将“所谓伊人”用作书题时暗藏的小心思。这话的后半句听上去像是要涉及个人隐私,其实只是前半句的自然延伸;真说出来,不过是些事关写作/阅读的常识,无非易被忽略,或不便言说而已。但既已说到,那就趁此展开几句。
都知道 “所谓伊人”语出《诗·秦风·蒹葭》,相信大多也如我一样,初读此诗便会被那“瞻之在前,忽焉在后”的“伊人”迷住,然后嘛,然后就这么一直迷下去。能令人沉迷固然表明其魅力之大,但也不要忘了,魅力所在,往往即是忽略所在。据此而细察本诗就不难发现,其间最易被忽略的,恰恰就是真正的主角。这当然不是说“伊人”就不是主角,而是说,单凭自身,根本就无从谈论她(他、它)是否主角。事实上,除反复指示其所在外,全诗对这位“伊人”本身未曾再着一字,可谓抽象至极;换句话说,其迷人之处更多是被诗中的其他元素诉诸阅读的综合作用赋予的,也包括读者的自行脑补。试简析如下:
其一是“所谓伊人”句最初出现即给出的双重距离感。第一重系被指称的“伊人”(那人)作为第三人称所固有。另一重则比较隐蔽,藏在抒情主人公以无主句道出的“所谓”中——无论是第一人称的直陈、第二人称的对语,还是第三人称的转述,既存身于“谓”(说),就都暗示着“伊人”更多是以幻影的方式到场。这种“比远更远”的距离感较之前者尤甚。
其二是诗中那个反复“溯洄从之”“溯游从之”的追求者,其行状令我们想到屈原的“吾将上下而求索”。虽说上下文中同样是无主句,不过没关系:作为全诗唯一的动作发出者,其令人印象更深刻的肯定都与其动作有关,关键则在于“伊人”自在其心目中、不畏艰难险阻且百折不挠的追求,和“伊人”自始至终的不可企及,三者之间的相互依存和彼此强化。有充分的理由认为,“伊人”变幻不定的影像之所以勾魂摄魄,其难以测度的魅力之所以长盛不衰,主要即源于由此一永动程式所调动的生命和审美能量的不竭输出。
其三是水滨情境。起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通常认为是用来起兴,其实更重要的功能是为全诗规定了此一情境。以下无论是“伊人”的“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或“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还是追求者的苦苦追寻,也包括蒹葭自身的由“苍苍”而“萋萋”而“采采”,统统都在这一规定情境中发生;以整饬而又变化不大的句式循环建节,其近于复沓的节奏则类似水面涟漪的层层漾开,既致幻又催眠。
将所有这些叠加聚合在一起,就不难发现其结构上典型的“镜花水月”特质:一方面,水滨情境和双重距离感合成的氛围,不但使诗中涵泳的一切均如叶维廉先生所说那样,像是在聚光灯下表演,而且更加扑朔迷离;另一方面,通篇采用的无主句在近于循环复沓的节奏加持下,又令其“空框效应”可以被扩展到极限。如果说面对前者,读者会不由自主产生强烈的代入冲动的话,那么,后者恰恰就为读者提供了最大的代入空间。我毫不怀疑,正是这种神奇的契合,使诗中本来抽象之极的“伊人”形象,自诞生的第一时间起,就因汇聚了相关种种情感和欲望的投射,而开始了其千变万化而又始终如一的迎风生长,并经由自我成就而达成自我超越,从不同个体的意中目标,上升为一个诗歌史上经典的、足以适用所有追求对象的不朽公共象征,一个无形的“大象”。
当然,我也只能是在尽可能把握其全部蕴含的意义上,将“所谓伊人”取作这本书的书名。对我来说,这既是一个有关诗的原型象征,又是一个有关人生的原型象征。从前读《蒹葭》,总以为那无名作者必定足够年轻;直到数年前突然对首句有了特别的注意,才由“白露为霜”的“霜”,想到在这首诗面前,自己已然足够老,才悟及水滨情境之于它和我的共同意味。在这个意义上,我希望这本书也是一本水滨之书,那在字里行间空白处荡漾闪烁着的,正是把我和其间的不同“伊人”既联系在一起,又无情分隔的心理之河、岁月之河;而在这一切之上,在忘川的中央,我们共同追寻的“所谓伊人”仍那样遥不可及。
2023年3月17日,世茂奥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