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我的真文字

書城自編碼: 3915970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藝術艺术理论
作者: 徐冰 著
國際書號(ISBN): 9787205104986
出版社: 辽宁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3-06-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32开 釘裝: 精装

售價:HK$ 92.0

我要買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Python贝叶斯深度学习
《 Python贝叶斯深度学习 》

售價:HK$ 89.4
启微·狂骉年代:西洋赛马在中国
《 启微·狂骉年代:西洋赛马在中国 》

售價:HK$ 78.4
有趣的中国古建筑
《 有趣的中国古建筑 》

售價:HK$ 67.0
十一年夏至
《 十一年夏至 》

售價:HK$ 76.2
如何打造成功的商业赛事
《 如何打造成功的商业赛事 》

售價:HK$ 89.5
万千教育学前·透视学前儿童的发展:解析幼儿教师常问的那些问题
《 万千教育学前·透视学前儿童的发展:解析幼儿教师常问的那些问题 》

售價:HK$ 58.2
慈悲与玫瑰
《 慈悲与玫瑰 》

售價:HK$ 87.4
启蒙的辩证:哲学的片简(法兰克福学派哲学经典,批判理论重要文本)
《 启蒙的辩证:哲学的片简(法兰克福学派哲学经典,批判理论重要文本) 》

售價:HK$ 76.2

 

編輯推薦:
为当代艺术去魅,徐冰真诚分享艺术创作背后的故事——
徐冰的文字幽默而又朴实,他称当代艺术的众多理论造成了观众的自卑心理,“我怎么就看不出这些深刻思想”。
在徐冰笔下,艺术并不高冷,而需要踏踏实实的手艺。
这本书不是从思想到思想,再回馈思想,而是从手艺到思想,再指导手艺。
与徐冰一起较真,思考当代艺术的来路、现状与走向——
徐冰的个人艺术史,是中国现当代艺术从中国走向世界、再回归生活的艺术史的注脚。
“你生活在哪儿,就面对哪儿的问题,有问题就有艺术。”
今天,在虚拟现实等技术冲击下,艺术进入了它是什么最不清楚的时代,需要敏锐的艺术家作出回应。
用“真”文字阐述“假”文字,展示一个真实的徐冰——
如果说《天书》《地书》《英文方块字》等作品,是假借文字的形式,给沟通制造障碍,通过不沟通达到沟通;本书则是用文字的正常功能,“把事情原委老实交代清楚”。
一个人是怎样的人,会在他的作品中显露无遗,这是写作与艺术的诚实。
知名设计师山川操刀,徐冰全程监制,一次追求品质的纸质出版实践:
简洁白色皮质封面凸显经典性;
黑色书签上烫印徐冰知名代表作《英文书法字》;
內容簡介:
《我的真文字》是中国当代艺术家徐冰带有自传性的散文集。他在文中回顾了自己数十年的艺术成长史,对于中西艺术的思考与反思,以及他所处的时代对于个体的影响。本书分为两部分,分别记述了徐冰的成长经历与个人艺术探索之旅。他根植于民族性、放眼全世界的艺术源泉,以及围绕十个重要作品展开的自我阐释。从塞北山区到纽约,徐冰为我们展开了一幅当代艺术探索的非凡画卷。书中还披露了大量珍贵图片,便于我们更细致地了解这位艺术家的生活与创作。
關於作者:
徐冰,中国版画家、艺术家,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99年获得美国文化界最高奖麦克·阿瑟奖,2007年获得美国版画艺术终身成就奖,2015年荣获美国AIE艺术勋章。作品曾在中国美术馆、大英博物馆、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大都会博物馆等艺术机构展出。
目錄
再版序 艺术进入了最不清楚的时代 i
自序 一个艺术家的文字观 v
上辑 艺术随笔
愚昧作为一种养料 003
复数与印痕之路 035
分析与体验 047
东村7 街52 号地下室 055
这叫“深入生活” 063
TO :雅克·德里达先生 071
9·11,从今天起,世界变了 077
齐白石的工匠之思与民间智慧 087
懂得古元 097
画面的遗憾已减到最小,可以放手了 107
东方纸的美意 119
点石成金的特权 125
给年轻艺术家的信 129
关于现代艺术及教育的一封信 133
心有灵犀 153
下辑 关于作品
《天书》 159
《动物系列》 181
《英文方块字》 197
《魔毯》 209
《文字写生系列》 217
《烟草计划》 229
《木林森》 253
《背后的故事》 269
《芥子园山水卷》 279
《地书》 289
內容試閱
再版序 艺术进入了最不清楚的时代
这本书名为《我的真文字》,意在与我艺术作品中的那些“伪文字”区别开。我的不少艺术创作借助了“文字”,可它们与通常文字的作用正相反;给沟通制造障碍,通过不沟通达到沟通。我总说文字本身可分为两部分;作为语言工具的部分和不能用于言说的外表部分,这好比点心与点心盒的关系,功能部分是点心,是用来吃的,如同文字作为工具是被滥用的,而点心盒却更有文化内容与尊严。
这是我第一本用文字的正常功能写的书,收录了我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谈艺术的文字。那时不知深浅,做艺术有体会就谈呗。这些年来越做、越谈,似乎越抓不住艺术是怎么回事了。人类用各种物料塑造了艺术,但它们一旦离开人类之手,借助“人文空气”的养料,即变为有自主
生命的奇葩之物(世界出现了新东西),它们性格倔强,变化无常,难被定义。艺术的这种“任性”是文明进步需要的,又是不能被其他方式取代的,所以才有艺术这件事。艺术是人主观创造的,但它又是客观的,它能到达的地方,是人类语言分析能力无力到达的,这地方不属于“思想”的范畴,在思想范畴内的都是对艺术的分析,还不是艺术本身。
这属于一本谈艺术的书,难免掉进“谈艺术”的误区,好在我对此常有警觉。几个世纪以来,艺术家从手艺人的原生地位,提升到艺术家的地位,人们开始把艺术归为“文化”,文化是至高无上的,自然要有思想的说法。理论家开始为艺术附加说法,可这并不符合艺术的原始秉性,有时说得越多,越把人们与艺术的距离推得更远。结果是观众自卑心理在增长,“我怎么就看不出这些深刻思想”。时间一长,艺术特别是当代艺术,则成了一个被“崇拜”的领域。人们相信虽然只是一堆物料,但被归为“艺术”就价值连城,因为它背后有我看不见的东西。对艺术的解说有布道的作用,弄不好就给人带入与艺术关系的怪圈中,习惯于借助文字阐释才能进入“艺术”。
加之艺术走到今天,又遇上虚拟现实技术,艺术的“光晕”部分与NFT、元宇宙不谋而合,靠众人相信的加持,艺术物料的部分也不需要了。因为信仰是由意志对“光晕”的追求引导的,是否定“物质”的,其能量是由信仰的聚集量决定的。今天,艺术进入了它是什么最不清楚的时代。
本书出版后,书中的有些文章、观点被网络大量摘编刊发,这让我不好意思,感觉这人有点想法就反复说。特别是离开了原属上下文的只言片语,变得简单又不到位。这也许是我的文字还不够简约、精要。不管怎样,这些旧文定有偏颇之处。可要做修正,也不现实,因为文字与文字之间已经是一个有机的链条,某一处的改动,就像弧线模型中某个点位的移动,周边的点位都要随之变动,甚至全篇都要重来。现在的这些文字只能作为一个人的一个阶段思想和认识水平的记录看。思想修补将是终身的事。
本书第一版收入北岛主编的“视野丛书”,由“活字文化”策划,中信出版集团出版,面世后得到不少读者喜欢。现在有幸再版,这对我是一种鼓励。感谢编辑们对本书再版做的努力。此刻也感谢读者,你能把这本书拿在手里。
徐冰
2022年4月2日

给年轻艺术家的信
Dear Nancy,
没有及时回复你的信,一是因为忙,二是因为你信中那些既实在又具体的问题,并不是三言两语就可以谈清楚的。每一个从事艺术的人的条件和状况都是一个个案。另外,即使那些已经成功的艺术家,要让他们说出为什么别人没有成功而他却得天独厚,也是很难的事情。
从你的信中可以看出,你是一个对自己的未来、对艺术负责任并且有勇气的人。这一点不是每个人都具备的,这是成为优秀艺术家的首要条件,你应该看到这一点。
我一直认为,要做一个艺术家,首先要做的事是把艺术的道理、艺术是怎么回事搞清楚。具体说就是:身为一个艺术家,在这个世界上是干什么的,他与社会、文化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更具体地说就是:你与社会构成一种怎样的交换关系。你要想成为一个以艺术为生的人,就必须搞清楚你可以交给社会什么,社会才能回报予你。
我有时想,我有房子住,有工作室用,有饭吃,是用什么换来的呢?美术馆、收藏家愿意用高价买我的作品,他们买走的是什么呢?作品本身只是一堆材料,值那么多钱吗?是由于精工细作的技术吗?在制作上比我讲究的艺术家有很多。其实,艺术最有价值的部分,在于那些有才能的艺术家对其所处时代的敏感,对当下文化及环境高出常人的认识,而且,对旧有的艺术从方法论上进行改造,并用“艺术的方式”提示出来。这是人类需要的,所以才构成了可出售的价值,才能形成交换链。所以说,好的艺术家是思想型的人,又是善于将思想转化为艺术语言的人。
从你的信上看,你的目标很远大。你并不想成为一个能很快见到商业效果的艺术家。这是值得肯定的。当然任何“价值”都要转化为商品,最终都是要卖出去的。在街上画像的艺术家十分钟卖一张;礼品店中的艺术家一天卖一张;商业画廊的艺术家一个月卖一张。有些人是随画随卖,有些人则是一辈子卖一个想法,全在于你喜欢哪一类。上面谈的道理有些“大”,不解决你眼下的问题。下面谈一些实际的体会,也许对你能有帮助。
每一个学艺术的人都想成为大艺术家,但每个人的条件各有不同,这包括智商、艺术感觉、经济条件和成长背景等。谁都有自己的长处和局限,会工作的人懂得如何面对个人的局限并把它转化成对自己有用的东西。把局限使用好就会变为长处。就我个人的经历来说,我在中国接受的是很保守的艺术教育,三十五岁时才来到美国参与西方当代艺术的创作。而你和大部分美国年轻艺术家很早就接受了开放的当代艺术的教育和影响,在语言和文化的适应性上,都更便于参与到纽约的当代艺术中去。比起你们我应该说是先天不足的,但我却从这个“不足”中挖掘出了可利用的、别人没有的东西。由于社会主义艺术教育的背景,我就有可能从独特的角度去看当代艺术。又由于新的文化环境和语言的障碍,我对语言、文字、误读这类事情就更敏感,我的艺术也就表现出别人没有的特点。
我的观点是:你生活在哪儿,就面对哪儿的问题,有问题就有艺术。你的处境和你的问题其实就是你艺术创作的源泉。大部分来纽约发展的年轻艺术家都急于进入这个主流系统,但大部分人和你一样,都需要花时间去做别的工作,以维持在纽约的生活开销,这看上去是耽误了你创作的时间,但其实不必过多地担心这一点。一方面,只要你是一个真诚的艺术家,任何东西都将成为财富,你在艺术圈之外的领域所从事的工作和生活,早晚会被用到你的艺术创作中去。另一方面,今天的艺术家重要的不是一头扎到这个系统中去,而是要找到一个与这个系统合适的位置与关系。你信上说:希望这个系统接纳你,但你要知道,接纳你的理由是你必须为这个系统带来一些新的、系统里没有的东西。而新的东西在这个系统本身是找不到的,必然是从其他领域或两者之间的地带才有可能获得。今天的艺术表面上变得丰富多彩,但在方法论上却越走越窄。太多的艺术家都会做一种“标准的现代艺术”,真的不需要更多的这类艺术家进来了。
你只管去工作吧,不要担心自己的才能不被发现。其实在今天,由于信息的方便,基本上不存在像凡·高那个时代的悲剧了。美术馆和策展人与艺术家一样,急的是没有更有意思的作品出现。你只要能拿出好东西,美术馆、策展人就会来把你的作品抢走,拿去展览。祝你成功!
徐冰
2012 年2 月5 日
《烟草计划》
《烟草计划》使用与烟草有关的材料,构成了一个难以界定属于社会学还是艺术的延伸项目。它包括《烟草计划Ⅰ:杜伦》《烟草计划Ⅱ:上海》《烟草计划Ⅲ:弗吉尼亚》——这些与烟草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城市。
1999 年我去杜克大学讲演,一进入杜伦城就能感觉到空气里烟草的味道。朋友介绍说:杜克家族是靠烟草起家的,所以这个城市也叫“烟草城”,又因为杜克大学的医疗中心在治疗癌症方面很强,这个城市又被叫作“医疗城”。在这里,烟草与文化之间是一种多有意思的关系,我开始想也许能用烟草做作品。
我有一个爱好,到哪儿都喜欢参观当地的工厂,那些“聪明”的机器比装置艺术更像艺术。参观了卷烟厂,我被制烟材料的精美所吸引,这么精美的材料,使我对材料这部分的思维变得敏感又活跃。我决定以这些烟草材料为限定,做一个项目。杜克大学的斯坦利·阿贝(Stanley Abe)教授很支持这个想法。我开始收集和研究材料,走访有关人士。在杜克大学图书馆的大量数据中,我了解到杜克家族与中国在历史上的联系,是他们最早把卷烟技术带到上海的。我那时就想,将来再把这个计划搬到上海去做。四年后在巫鸿教授的策划下实现了《烟草计划Ⅱ:上海》。我根据上海的材料及场地补充了新的作品,使这个计划增加了历史、地域和现实的维度。
2005 年,我参观了美国朋友Kurolan 和Rena 夫妇收藏的烟斗,并开始了解弗吉尼亚烟草的历史。在这里,烟草与早期移民及美洲大陆的历史密切相关,现在是“万宝路”的生产中心。在Kurolan 和Rena 的促成下,于2011年实现了《烟草计划Ⅲ:弗吉尼亚》,对烟与人类社会的关系作了更深入的探讨。
让我们分析一下将烟草作为限定材料的问题:
当我在卷烟厂看到那些精美的制烟材料时,我想,这些“物质”不应该被烧掉,它们可以用在其他的地方——比如艺术。对某种材料的感受,经常成为产生创作想法的起因,这是艺术家与作品之间最合理的关系。接下来我必须想清楚的是为什么使用和如何使用这些材料的问题。首先,我把此项目的材料限定在烟草材料内,这是由于我知道,烟的领域将是一个丰富得有可能让你无从下手的题材,选择性尤为重要,而首先的选择就是给自己选择限定。烟作为材料将是有效果的,因为在一般概念中,烟是坏东西,而艺术是好东西,人类对二者都有依赖性,将两者合为一体,将产生一种新的作用力。烟,渗透在生活中,人们对烟是熟悉的,认识是固定的。很少有人从另一个角度去看它、使用它。当我试着换一个视角对待它,并将它放在另一领域里时,我发觉它即是一种全新的事物。
当我与烟草材料近距离接触时,我意识到,不应该给它们再赋予更多的人为评判了,它们已经承载着过多的社会内容。我不希望我的工作也只是加入到宣传戒烟的行列中,这事不需要我去费力,因为它已经是人们都清楚的事情了。我的工作价值来自对烟草不带主观判断的切入——把它们看成无属性的材料,放回到它们本来的位置上,只是与它们做私密的对话与交流。这时思维的触角才可以无限展开,才能看到难得的部分。要是总带着道德和利害关系的评判,就看不到其真实的部分。在这里艺术作品与社会内容的相关性,其实是不需要艺术家去担心的,更何况是烟草这种材料,它自己就把这种关系先搞定了。艺术家的判断,是由“手工”的动作自然体现的。我知道我的任务就是像抽烟的人一样,尽兴地享用,无须考虑得太多,考虑多了,抽起烟来就没有味道。
烟草具有很强的渗透性,它无孔不入,终为灰烬,与周围世界、与每个人都有着各种方式的瓜葛——经济、文化、历史、法律、道德、信仰、时尚、生存空间、个人利益,等等。不仅制烟材料本身丰富,与它相关联的数据更为丰富且层出不穷,这使我们无法计划得周全。创作的过程,就像潘多拉盒子被不断地打开。比如说,在《烟草计划Ⅰ:杜伦》制作时的1999 年至2000 年期间,由于几年前(1997 年)烟草公司调整尼古丁含量而引起的烟草诉讼案正值高潮。烟草公司145 个亿的赔款,改变了美国烟草业的经济位置,也影响到资助此计划的卷烟厂与我们的合作方式。2004 年,在我为此项目飞往上海的前一天得知:“555”准备在中国济南建立世界上第二大烟草生产基地,项目经过二十多年的谈判获得了中国政府的批准。但同时又有消息说:中国政府否认此事。(“555”是英美烟公司的牌子,“杜克”是其前身。)由于烟草业在西方“第一世界”发展得艰难,加上中国劳力市场的廉价和开放,西方烟草业选择市场转移,真像是百年前情形的重演。
在上海,由于国家对烟草的控制,材料的获取比四年前在美国要困难。而几年后的今天,我参观“万宝路”巨大的生产基地时,经历了比进入白宫还要严格的安检。公司与我们的项目完全不想有任何瓜葛——以“我们甚至都不想知道”的态度。但与此同时,烟农与制烟工人对烟草虔诚的敬重情结,让我进一步感到烟与人类社会的“别扭”关系。
《烟草计划》除了“烟草”作为主线外,作品与作品之间没有任何风格的考虑与联系,有些小巧精致得像“珠宝”,有些占据着巨大的空间,让人抓不住艺术的范围和形式。而整体计划的语义,在众多作品的相互衬托与“提问”中产生,带着观者的思绪走得更远。在这里,烟草意义的“含混不确定”、材料的多义性,被转化为一种明确、丰富的语言,这成为此计划艺术语言的特征。
对材料的充分使用,还体现在对特定环境的利用上。在《烟草计划Ⅰ:杜伦》中,我有意将整个计划渗透到城市的各个角落,以及居民的内心记忆中。因为这城市的每个家庭或每个人几乎都与烟草有关联。比如在杜克大学图书馆,我开辟了一个“图书室”,摆放了我用制烟材料做的各种怪异的读物。在《烟草计划Ⅲ:弗吉尼亚》中,我们使用的弗吉尼亚美术馆的展厅,正是以“万宝路”上属公司冠名的。最典型的是《烟草计划Ⅱ:上海》对上海外滩三号画廊的使用。此画廊是海外在华经营的机构,它是那时期以文化为名的上海最奢华的商业空间。这种外资的运转策略,完全可以用百年前“杜克”烟草业在中国的广告词——“文明、时尚、卫生、新生活方式”的推广理念来概括,与早期烟草业投资者一样,赚的是中国人买“新生活方式”的钱。
外滩三号画廊展厅巨大的窗子,正对着象征经济起飞的浦东开发区,其中的陆家嘴,正是百年前“杜克”英美烟公司的生产基地。我利用了这个绝好的场地,将此地旧时的照片组成一幅长卷,以素描手绘形式绘制在大玻璃窗及墙面上。此时,旧日的景象与鲜活的现实场景重叠。手绘的效果造成一种深刻的追踪与回溯之感。
那么,这个庞大的计划最终要告诉人们什么呢?
我感兴趣的是:通过探讨人与烟草漫长且纠缠不清的关系,反省人类自身的问题和弱点。从历史上看,烟草与人类的关系时远时近,在某些时代它被视为好东西,男女老少皆用烟,而现在可以说是人类禁烟的高峰期。一个烟盒的设计,就能表明产烟、推销、禁烟合一的矛盾行为。人都知道烟有害,但又离不开它。这种纠结就像情人的关系,近了,远了都不行。烟草把人天性中“无可奈何的部分”揭示了出来。烟对人生理的害处和人从烟雾缭绕中所获得的无限性的东西,其实很难做出判断。
介绍几件作品:
《烟草计划——黄金叶书》
烟草行业的人习惯称烟叶为“黄金叶”。这是一本由“黄金叶”做纸的大书,印有一段故事,讲的是杜克家族是如何将香烟引入中国的:
杜克得知卷烟机发明后的第一句话就是:“给我拿地图来。”当他们把地图拿来后,他翻看着,却不是在看地图,而是看地图下面的说明,直到他发现了那传奇般的数字,人口:4.3 亿。他说:“那儿就是我们要去推销香烟的地方。”“那儿”就是指中国。
从此,开始了一段以烟草为轴心的资本及文化战争的精彩历史。杜克派年轻的员工去中国推广种烟和卷烟技术,会说中文的员工,工资加倍。把卷烟作为一种“文明”传到中国,真有点像早期的传教士(此前中国人只是用烟斗)。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我在这本书中放入了很多烟叶虫,展览期间任由它们把书页吃成一堆碎片。
《烟草计划——台历》
这件作品与我家庭的历史有关。我父亲是吸烟者,1989 年因肺癌去世。我在开始《烟草计划》时就想到去找回他去世前的病历。这份医疗档案是医生和护士的日志,第一页是病人的吸烟史,中间是病情发展、治疗措施、用药效果记录,最后一页是几年、几月、几日、几时、几分,何原因死亡的记录。台历是用“American Spirit”(美国精神)牌烟盒纸制成,一面是包装纸图案,另一面是病案记录。
《烟草计划——清明上河图卷》
一幅展开的《清明上河图》长卷,上面放着一条八米长点燃的香烟,在画面上燃过,留下一条痕迹。这幅宋画描绘了传统民间生活和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景象。长河给人一种时间感。点燃着的烟不动声色,燃得很慢,让人感到不安。它燃过了就过了,就像一个人吸一支烟,如同过了一辈子。烟的虚无是一种宿命。这件作品在杜伦展出时,由于吸烟法规,一半在室内,一半在室外,只燃烧了室外的一段,另一段是在上海继续燃完的。
《烟草计划——荣华富贵》
这张巨大的虎皮地毯是由六十六万支香烟插成的。虎皮有特别的象征意义,殖民者到非洲、亚洲打猎,最典型的纪念照就是前面铺着一张虎皮地毯,旁边站着两个原住民。这就是“虎皮”意象在这个语境里的特定信息,也丰富了“烟草计划”中的隐喻。这张“地毯”舒服得让人很想躺上去,纸醉金迷,有一种新兴资本主义的霸气和对金钱、权势的欲望,很像今日中国的某种感觉。这件作品是在《烟草计划Ⅱ:上海》时得到的灵感。作品题目《荣华富贵》,缘于所用的“荣华富贵”牌香烟。这牌子的香烟一元人民币一包。有意思的是,在弗吉尼亚制作这件作品使用的烟是“First Class”(一等阶级),一美元一包,也是最便宜的。这件作品最特殊的部分是“味道”。巨大的地毯弥漫着浓重的烟草味道,这作为一种“艺术语言”是有效的。在习惯的认识中,人类有视觉艺术和听觉艺术,但却没有意识到“嗅觉艺术”(也许香水工业就是嗅觉艺术)。在日本,很早就有闻香木的传统,这属于一种“道”。有一次在韩国一位朋友问我:“你有没有发觉,每个城市空气的味道都不一样。”这句话让我很受启发,是这样,纽约有纽约的味道,北京有北京的味道。这说明嗅觉是有文化记忆的,即是可用来表达的。
《烟草计划——烟发明》
这件装置最终实现了我在杜伦没有充分实现的想法。在上海我们找到了一个旧时的烟草货栈,制造了一个巨大的室内云海般的奇幻装置。冷白色的霓虹灯文字,来源于旧时英美烟公司的广告词:“烟发明。又为最便利最满意之方法……整齐,纯洁,最有合于卫生者也。”舞台用的干冰之雾将这些文字覆盖,透出奇异的光。烟雾将历史的遗迹“洗刷”得“空无”,此时,其他部分则显露出更强的历史感。
《烟草计划——中谶》
这件作品是整个《烟草计划》中最不像艺术的一件,它由箭头连接的六份与烟草有关的文本构成。第一份是百年前英美烟公司在华投资及商业活动文件。第二份是英美烟公司在华销售卷烟的报表,文件中显示1919 年10 月时一个月内在上海售烟的惊人数量。第三份是英美烟公司从1918 年10 月至1919 年6 月在华盈利记录。第四份是英美烟公司把部分在华盈利转到美国,资助三一学院(杜克大学前身)的文件。第五份是1998 年7 月,杜克大学邀请并资助我,实行《烟草计划Ⅰ:杜伦》的预算书和付款存根。第六份是2004 年8 月,美国博物馆收藏《烟草计划Ⅰ:杜伦》中部分作品的付款支票—一个百年谶语。这件作品对整个计划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
《烟草计划——脊骨》
这是为《烟草计划Ⅲ:弗吉尼亚》专门制作的。在对弗吉尼亚烟草历史进行研究时,有两件事给我启示:一是早期英国移民者约翰·拉尔夫其人的事迹。二是旧时代弗吉尼亚烟草品牌的设计样稿。我把这些设计样稿交给作家芮内·巴瑟尔,请他用这些“品牌名”作一首诗,随后我用卷烟纸和这些设计样稿为材料,制作了一本特别的诗集,以此向约翰·拉尔夫致意。
诗集前言有如下内容:
1607—1609 年间,英国派遣了644 人来美洲冒险。这时期移民在这里的平均寿命为六个月,他们死于疾病、严寒、饥饿或者与印第安人的冲突,从而在这之后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只剩下了60 人。拉尔夫是幸存者之一。
这是英国第三次的移民行动,注定要遭受前两次全体覆没的厄运。但事情到了1612 年,由于约翰·拉尔夫这个人,情况发生了扭转,也让英国乃至人类历史发生了改变。
这一年,拉尔夫在弗吉尼亚种下了一些他从千里达岛带回的烟草种子。两年后,他看到一位印第安公主裸露着身体穿过破败的詹姆斯村街道时,他爱上了她,日后娶她为妻。在移民者相继死去的时刻,拉尔夫在向他的印第安亲戚学习种植烟草的技术。终于,他培育出了一种独特的弗吉尼亚烟草,并以其独有的质量占据了英国市场。
1616 年,拉尔夫带着他美丽的妻子和一船黄金般的烟草来到伦敦,这两样新世界的产物吸引了公众的注意。不幸的是,这位印第安公主在异地他乡染病而亡。拉尔夫将她葬在格雷夫后,带着大把的钱和货物只身回到美洲。拉尔夫的经历让移民的命运得到了快速而永恒的转变。
拉尔夫的另一个举动是:在1619 年他引入了烟草历史上最重要的概念——品牌。他将自己培育的烟草命名为“奥列诺科”(Orinoco),这个词让人想到“黄金国”的神话。这种烟散发着特有的柔和的清香,就像当时的一位诗人所描述的:“比最美丽少女的呼吸还要香甜。”弗吉尼亚烟草的质量被“奥列诺科”几个字完美表达。拉尔夫就像给孩子起名一样,为烟草起了个名字,但这小小的一步却使“烟草”具备了不凡的身份。
我不曾了解约翰·拉尔夫其人,有关他的信息仅来自这次弗吉尼亚之行的随身读物:伊恩·盖特莱(Iain Gately)的著作《尼古丁女郎:烟草的文化史》。我欣赏拉尔夫这个人面对世界的态度和他做事的质量。
这本册子中的图案可以说是“奥列诺科”概念的“繁衍”,从品牌取名到设计都反映出当时的人们,像期待孩子、信物般地,把未来寄托于精心生产的烟草之中。
烟草这个与人类纠缠不清的物种,无疑带动了人类社会、经济、贸易多面的发展。作为视觉艺术工作者,我也能看到它们在广告业、视觉传达和字体使用上的有效性等诸多方面的提升—这些在烟草本来的功用目的之外的贡献。
《烟草计划》是从对烟叶味道、制烟材料的兴趣开始的,结果却发展出一个庞大的、生长的,介于艺术与历史、社会研究之间的,或者说是用艺术的方式探讨社会学问题,用社会学的方法引入艺术创作的活动。艺术的发生和结果有时就是这么回事,某些人对某件事物的敏感而导致的对旧有艺术方法的改变。
2011 年5 月8 日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