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甲骨文丛书·剑桥世界暴力史(第一卷):史前和古代世界(套装全2册)
》
售價:HK$
210.6
《
甲骨文丛书·中华早期帝国:秦汉史的重估
》
售價:HK$
300.2
《
欲望与家庭小说
》
售價:HK$
98.6
《
惜华年(全两册)
》
售價:HK$
70.3
《
甲骨文丛书·古代中国的军事文化
》
售價:HK$
99.7
《
中国王朝内争实录(套装全4册):从未见过的王朝内争编著史
》
售價:HK$
244.2
《
半导体纳米器件:物理、技术和应用
》
售價:HK$
177.0
《
创客精选项目设计与制作 第2版 刘笑笑 颜志勇 严国陶
》
售價:HK$
61.6
|
編輯推薦: |
在本书中,你将看到一条应对气候危机的路径——让一切电气化。作者在书中描述了气候危机的紧急状态,通过真实客观的数据,论证了让一切电气化、实现零碳未来的可行性。在这本书中,作者回答了相关的问题,比如如何利用电气化节省百分之五十的能源?如何利用可靠电网让电力持续运营?如何使用清洁能源节省开支?通过对16个问题的回答,作者为我们勾画了一幅零碳未来的美好蓝图。
在这本书中你将看到,除了实现气候目标、应对气候危机,“让一切电气化”也能带来经济上的好处:从长远来看,让我们的生活电气化将为每个人节省大量的能源支出;同时也将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带动经济发展。
在这本书中你将看到,自己也可以为应对气候危机做出贡献。无论是政策制定者、相关企业,还是普通人,每个人和单位都可以参与到零碳未来的实践中。我们不必再因为气候问题而为未来担忧,而是从现在开始就为未来而战。
能源革命倡导者、Otherlab创始人、麦克阿瑟天才奖获得者索尔·格里菲斯重磅新作;译者马丽,国家能源集团科环集团海外业务部主任、国家重/点研发课题负责人,深耕能源行业20年。
国家能源投资集团科技与信息化部主任李全生,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院长
|
內容簡介: |
气候变化是全球性的紧急情况,我们现在要为解决这一问题做点什么,但是到底做什么才能成功解决气候危机呢?对此,索尔格里菲斯在《零碳未来》一书中提出了一个新的视角,一种新的解决方案——让一切电气化。
在本书中,你将看到一条应对气候危机的路径——让一切电气化。作者在书中回答了关于“实现零碳未来,让一切电气化”的16个问题,从为什么现在气候问题已经到了紧迫的时候,到如何改变传统的能源观念,再到如何获得充足的电力等多个角度,描绘了一幅创造零碳未来切实可能的路线图。
作为一名科学家和工程师,索尔·格里菲斯看到让一切电气化的巨大可能性,它不仅能够解决气候危机,还能够促进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它将创造大量的就业岗位。而为了实现一切电气化,没有人需要改变目前的生活方式、降低当下的生活水平,相反,我们将会过上更好的生活,因为我们的空气将更干净。
现在开始面对气候变化,仍有一线希望,所以我们要采取行动。《零碳未来》为我们每个人在这场行动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不管你是政策制定者、农民、工程师、老师、企业家、工人,甚至是艺术家,都可以为解决气候问题,走向零碳未来做出自己的贡献。
|
關於作者: |
索尔·格里菲斯 美国独立研发实验室Otherlab创始人和首/席科学家。主要帮助政府机构和《财富》500强企业了解能源基础设施,开发转型技术,使社会更接近零碳。
“重塑美国”与“重塑澳大利亚”创始人与首/席科学家。“重塑美国”和“重塑澳大利亚”是致力于普及电气化的非营利性组织,将电气化作为对抗气候变化、创造就业机会、净化空气和拯救未来的手段。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美国能源部、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等机构研究项目的研究员与项目负责人。
2004年,获得麻省理工学院材料与信息理论博士学位。毕业后,在旧金山湾区创立和联合创立了许多科技公司。
2007年,获得麦克阿瑟天才奖。曾因发明“智能绳索”获得2005年《时代周刊》杂志年度最/佳发明奖,并在TED上发表演讲,主题为“日常生活中的发明”。
|
目錄:
|
推荐序一 走一切电气化的零碳之路
王革华
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原副院长、教授
推荐序二 低碳化是全球能源发展的大趋势
赖能和
中国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
数据中心原总工程师原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推荐序三 一幅创造零碳未来切实可行的路线图
李自刚
中国宝武集团中央研究院副院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译者序 留给我们的碳排放空间不多了,我们需要立即行动起来
马丽
国家能源集团科环集团海外业务部主任、国家重点研发课题负责人
前言 让一切电气化,走向零碳未来
第1章 清洁能源的未来,一缕希望的光
第2章 如何应对紧迫的气候危机
第3章 如何从历史中借鉴成功经验
第4章 如何改变能源传统观念
第5章 如何彻底变革能源结构
第6章 如何用电气化节省50%的能源
第7章 如何利用可再生资源与土地生产电力
第8章 如何利用可靠电网让电力持续运营
第9章 如何重新定义基础设施
第10章 如何利用技术创新让可再生能源更便宜
第11章 如何使用清洁能源节省开支
第12章 如何从化石燃料向清洁能源过渡
第13章 如何与化石能源公司并肩作战
第14章 如何重新制定有关气候的规则
第15章 如何利用电气化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第16章 如何打好零碳之战
第17章 如何重新思考工业以应对其他环境问题
附录 A 用“是的,而且······”思考关于气候的其他重要问题
附录 B 我们可以做些什么来改变现状
附录 C 气候科学入门指南
附录 D如何阅读桑基图
致谢
参考文献
|
內容試閱:
|
让一切电气化,走向零碳未来
在本书中,我将从一个新的视角来探讨气候危机,目的是寻找应对气候变化的解决方案,而不是发现其中的困难。在解决气候危机的过程中,我们不应该是痛苦的,至少应该像吃胡萝卜一样开心,最好像吃冰激凌。换个角度说,我想提供一条通往成功解决气候危机的无悔之路。
太多为气候领域谏言献策或工作的人,在开始的时候都会问:“什么在政治上是可能的?”这可能是许多人,包括我们的孩子,在进行更严肃的气候行动且受到挫折时所产生的疑惑。但是行动伊始就只瞄准政治上的可能性,限制了解决气候问题的雄心。
本书没有从“什么在政治上是可能的”这一问题开始,而是先问“在技术上必须做什么”,以求找到一个既能解决气候问题又能促进国家经济发展的解决方案。在认识到技术上必须做的事之后,我们要做的无非是进行技术、工业、劳动力、制度,以及至关重要的金融方面的协同动员。所有的利益相关者需要协调他们的努力,为所有公民创造成本最低的零碳能源系统。
本书详细地描述了一种可能实现完全脱碳的途径。由于我在试图描绘一幅完整的、令人信服的未来图景,一些读者可能认为,我将在各类清洁能源中选择一种作为最终的“赢家”。本书并不是通过探索可能的技术结果而宣扬技术不可知论的。核聚变可以是好的,近乎免费的碳捕集 (carbon capture)也可以是有用的,但我在这里不支持这类特定的想法。相反,我支持那些已经通过了“准备好了吗?有效吗?”这一测试的技术。
这个有效的途径可以最好地概括为“让一切电气化”。
本书所依据的真实数据,大部分来源于美国能源部委托我对美国能源经济进行的前所未有的分析。这些分析勾勒了一幅图景,与其说是关于抽象概念,不如说是关于那些定义了世界的重要技术。本书描绘了一个让一切电气化的高清未来图景。在这一图景中,我们的生活会改变吗?答案出人意料——我们的生活不会有根本性的改变。不过那些会改变的事情将会变得更好,例如更清洁的空气和水、更好的健康状况、更便宜的能源和更强大的电网。美国公民依然可以拥有美国梦所承诺的几乎所有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拥有同样大小的房屋和车辆,而在拥有这些的同时,所使用的能源不到目前使用的一半。20 世纪 70 年代,人们试图通过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实现碳的零排放,我们将摒弃这种做法。我们面临的挑战是转型,而不是克制公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如何确保用最低成本的能源让一切电气化?首先,政策制定者必须重新制定法规和条例,原本的法规和条例是为以化石燃料作主要能源的世界制定的,它们阻碍了世界获得有史以来最便宜的电力。其次,我们需要大规模地扩大零碳技术解决方案的工业化生产。我们不能放弃创新,尽管我认为美国目前不需要任何重大的技术突破,成千上万的小发明和削减成本的办法就是实现最终目标的关键。最后,我们必须为向零碳能源系统过渡提供廉价的资本,即提供低息的“气候贷款”。如果只有最富有的、10% 的人口能够负担得起气候危机的电气化解决方案,气候问题不会得到解决。我们需要建立一种机制,让每个人都参与到这个解决方案中。历史上有过这样的先例——美国过去开创了公共和私人融资制度,将这个方法改进一番就可以帮助我们完成眼下的这项工作。
对美国来说,正确使用技术、资金和法规可以使每个美国家庭每年节省数千美元。除此之外,还需要将美国的发电量增加 2 倍。现在需要一 个电力“登月计划”,用新的规则去建立新的能源网络——一个运行方式更像互联网的电网。我认为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实现“电网中立”(grid neutrality)。为了实现我们的后代应该享用到好处的气候目标,在规模、速度和范围上,工业动员都需要付出类似于第二次世界大战那样的努力。
对于一个迫切希望从新冠疫情和经济危机中复苏的世界来说,没有任何其他计划能创造这么多的就业机会。我曾经与一位经济学家合作,撰写了一份针对美国的分析报告。该报告预测:如果我们能够采取积极的方式应对气候变化,将在美国的每个行政区,包括郊区、农村和城镇创造多达 2 500 万个高薪工作岗位。
这个计划并不容易,有人会告诉你,这在政治上是不可能的。但是,正如我在本书中所说的,这其实是可能的。地球的安危比政治更重要,为了迎接挑战,政治必须像以往一样做出改变。
人类在这颗星球上的未来岌岌可危。亿万富翁可能梦想着能够逃往火星,但我们其他人······必须留下来战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