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发现李庄:一张中国大书桌

書城自編碼: 3875430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文化文化史
作者: 岱峻
國際書號(ISBN): 9787220128943
出版社: 四川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3-06-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148.8

我要買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算法经济 : 商业逻辑与人类生活的智能演进(生动呈现AI与算法的创新应用与商业价值)
《 算法经济 : 商业逻辑与人类生活的智能演进(生动呈现AI与算法的创新应用与商业价值) 》

售價:HK$ 79.4
家书中的百年史
《 家书中的百年史 》

售價:HK$ 79.4
偏爱月亮
《 偏爱月亮 》

售價:HK$ 45.8
生物安全与环境
《 生物安全与环境 》

售價:HK$ 56.4
泥土:文明的侵蚀(城市与生态文明丛书)
《 泥土:文明的侵蚀(城市与生态文明丛书) 》

售價:HK$ 84.0
医用化学(第三版)
《 医用化学(第三版) 》

售價:HK$ 57.3
别怕,试一试
《 别怕,试一试 》

售價:HK$ 67.9
人才基因(凝聚30年人才培育经验与智慧)
《 人才基因(凝聚30年人才培育经验与智慧) 》

售價:HK$ 103.4

 

編輯推薦:
1.一个不知名的小镇,在民族危亡之际,站在了历史舞台的中央。
抗战时期,只用在信封上书“中国李庄”四字,便可将信件寄到李庄。作为四大文化抗战中心之一,李庄这个不起眼的小镇,在民族危亡之际,却成为世界的焦点。
2.背负民族传承,岂有穷途之哭。
傅斯年、李济、董作宾、梁思成……众多大师级学者,在艰难岁月坚守对民族的忠诚,以书生的方式参与抗战。
3.群星璀璨,近代学人不期的命运交集。
这些不同领域的大师,在李庄相聚,填补了诸多中国学术的空白。如果没有他们,如果没有李庄,中国现代学术史会有多大一片空白!
4.**之作的迭代升级。
2004年,一部《发现李庄》让李庄重回大众视野。近二十年来,岱峻又结合大量的采访记录、田野调查记录、文献资料,对《发现李庄》进行了升级,是“历经数年的重新写作”。

李庄,位于宜宾下游、长江南岸的一座小小古镇,很多人已经不知道,在抗日战争期间,这座古镇是与成都、重庆、昆明齐名的“四大文化中心”。无论是国内还是海外,信件和电报只要写上“中国李庄”即可使命*达。中央研究院史语所和社会所、营造学社、同济大学、中博院等文化机构将李庄作为安身之地,李庄的乡绅乡
內容簡介:
寂寂无名的李庄在抗战时期安放了一张书桌,让它在这段历史的切片中群星闪烁,与成都、昆明、重庆齐名。《发现李庄》(三部曲)重拾抗战时期学人颠沛流离又壮怀激烈的岁月。用旧照片、档案、史料、书信讲述同济大学、中央研究院、中央博物院、中国营造学社、大地测量组等机构的战时往事,追忆傅斯年、陶孟和、李济、梁思成等学者大师在民族存亡之际的勇毅与温情。
《发现李庄:一张中国大书桌》描摹了胡适、李济、傅斯年、梁思成等学者在李庄的生活片段,种种情景宛若眼前,大师性情跃然纸上,学术追求与家庭生活的交织,还原一辈有血有肉的学人。
關於作者:
岱峻,文史学者,祖籍四川资阳,定居成都。著有《发现李庄》(三次再版,获第五届四川文学奖),《消失的学术城》,《李济传》(初版获《中华读书报》2009年百佳优秀读物;增订本获《光明日报》2021年十大好书),《民国衣冠》(中华读书报2012年百佳优秀读物),《风过华西坝——战时教会五大学纪》(凤凰传媒2013年“十佳”读物、南京图书馆2014年“陶风奖”十大好书),《弦诵复骊歌——教会大学学人往事》(商务印书馆2017年十大好书),《照人依旧披肝胆 入世翻愁损羽毛——刘雨虹访谈录》等。
目錄
序 / 001
板栗坳的北大文研所 / 002
一、战时复学 / 002
二、学在乡野 / 013
三、无一废品 / 028
李庄姑娘与外地姑爷 / 031
一、个成功的逯卓亭 / 032
二、素萱光涛成婚礼 / 039
三、十六岁的先生娘子 / 041
四、老好姐夫王志维 / 046
五、“羊街八号”的悲欣 / 048
六、杨志玖与马可·波罗 / 052
七、爬山豆,叶叶长 / 054
八、布衣疏食著青史 / 058
傅斯年与他的两只“水母” / 063
一、喜筑爱巢 / 063
二、生下三年,走了一万多里 / 067
三、桂花坳:至味是清欢 / 071
四、归骨台湾岛 / 081
五、抱愧仁轨先生 / 088
董作宾携女友田野调查风波 / 092
傅斯年与李济 / 103
陈寅恪与李庄 / 115
一、史语所的台柱 / 117
二、与李庄擦肩而过 / 120
三、遥领贵在“领” / 134
梁思永:我不奋斗啦 / 143
李庄的“太太客厅” / 162
游寿:龙性难驯归东海 / 188
一、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 188
二、栗峰四载?防微杜渐 / 193
三、兰芷当门 锄而去之 / 204
四、流年如云?故人入梦 / 209
曾昭燏:梦中悲喜沧桑泪 / 213
一、英伦求学?明珠自怜 / 214
二、洱海发掘团 / 225
三、考察彭山汉墓 / 228
四、坐镇李庄 / 230
五、“此亦怪事也” / 234
六、迎接新生 / 240
庞薰琹与贵州苗艺考察 / 247
一、战时转身 / 247
二、入职中博院 / 250
三、贵州苗艺调查 / 252
四、他们都是我的老师 / 260
尹焕章:七载安谷守藏吏 / 267
一、战火催迫 文物抢运 / 267
二、徘徊去复回 / 271
三、安谷七载护文物 / 274
四、有水井处有炊烟 / 280
五、才为所用留清名 / 283
居延汉简的劳榦时代 / 288
一、离迷雾里一灯明 / 288
二、吾心安处是故乡 / 291
三、柴门口劳家 / 293
四、居延汉简考释 / 300
向达:壮行西北 屈栖李庄 / 304
一、由滇迁川 / 304
二、首次赴西北 / 307
三、狭路相逢张大千 / 311
四、向家李庄遭困 / 319
五、第二次西北考察 / 325
罗尔纲与太平天国史研究 / 330
一、《师门辱教记》 / 330
二、太平天国与清代兵制研究 / 334
三、清代人口问题研究 / 336
四、殊途同归 / 340
栗峰老人王献唐 / 344
一、流寓渝州 客居栗峰 / 346
二、焚膏继晷 “钱考”“志稿” / 351
三、往来鸿儒 相濡以沫 / 356
四、异乡休戚 家国恩仇 / 359
五、丹青妙手 信笔点染 / 361
六、无愧乡邦 已乎献唐 / 363
空谷出幽兰 深山闻俊鸟 / 366
一、古镇有庠序 / 367
二、栗峰一群熊孩子 / 373
三、大师办小学 / 378
四、一只丢失的小黑羊 / 387
五、要看新制度怎样诞生的 / 390
李约瑟的李庄之行 / 399
一、写一本旷古未见的中国书 / 399
二、李庄十日 / 403
三、谨以本书献给—— / 411
迁台前后 / 417
一、盛会闻惊雷 / 418
二、沧茫去乡情 相见渺无期 / 420
三、时局如此?谁走死路 / 428
四、服务新政权?建设新中国 / 435
五、江山如此 痛切招魂 / 445
內容試閱



读了岱峻先生的大作,既感亲切,又多感慨。

我是“中研院”在台湾录用的第三代;在南港的前辈,都是我的师长,对我教诲之恩,终生不忘。后来回到大陆,拜见留在大陆的前辈,他们也都厚待如子弟。这本书中的故事,在我而言,犹如家乘。

至于感慨,缅怀“中研院”创业之时初,人才鼎盛,风云际会,不过数年,就成绩沛然。如果没有后来几十年的变故,中国学术界的发展,可达何等境界。

本书一章,讨论胡适与李济二位对于学术发展观点的歧义,也值得我们深思。胡先生乐见中国在学术上有人(例如杨振宁、李政道)崭露头角。李先生则关心,如何在中国有一个发展学术的良好环境,他尤其盼望,中国人的学术工作,不受任何教条的约束和干涉。李先生的意见,应当是我们努力寻索的理想境界。

许倬云 于匹兹堡

傅斯年与他的两只“水母”


傅斯年(1896—1950)的公信力,为学界熟知,甚至已为大众话题,比如组建与世“争豪”的史语学派,赢得盛誉;刚直不阿,敢于犯上,弹劾两任行政院长,拒不“入彀”,等等。笔者更关注宏大叙事与公众视野之外的那个傅斯年。在他那豪雄的外表之下,藏着一颗柔韧的心,有着近乎赤子般的童真,其如胡适所言:“他的感情是有热力,往往带有爆炸性的;同时他又是温柔,富于理智,有条理的一个可爱可亲的人。”1950年,傅斯年弃世。“死并非死者的不幸,而是生者的不幸。”(罗曼·罗兰)哀大恸深,历久难泯,莫过在逝者生前游动的两只“水母”……

一、喜筑爱巢

1934年,38岁的傅斯年挣脱旧樊篱,营筑新爱巢。
那道旧樊篱是祖父傅淦在1911年送他的成人礼。那年腊月,在鞭炮唢呐声中,傅斯年与聊城丁馥萃女士拜堂成亲。彼时他16岁,还在读天津府立一中;夫人长他3岁,是县绅丁理臣的长女。丁傅两家是街坊也是世交。一对红绣球,宛如无形镣铐,锁住少年青春梦。
山东聊城傅家,有过钟鸣鼎食的前尘旧梦:先祖傅以渐是清朝个状元。有清一代,傅家科考高中者不计其数。傅斯年的曾祖傅继勋曾在安徽为官多年,李鸿章、丁宝桢都出自其门下。傅继勋之后,子孙远仕途,多以教书为生。傅斯年的父亲傅旭安,清末举人,任山东东平龙山书院院长,39岁殁于任所。其时,傅斯年9岁,弟弟斯岩出生才7个月。一门老小,全靠老祖父和傅斯年的母亲李太夫人照顾。一次闲聊,学生何兹全请教老师傅斯年,何以懂得人情世故,淡然道:“吾少也贱,故能多鄙事。”
同乡同学聂湘溪曾介绍他的少年事:“孟真四岁即和其祖父同床共寝,每天破晓,尚未起床,便口授以历史故事,从盘古开天辟地,系统地讲到明朝,历时四年,一部二十四史就口授完毕了,在他幼小的心灵里就埋下了研究历史的兴趣,其后能成为历史学家,委以历史研究所所长的职务而有所成就,是与其家学渊源分不开的。”
1919年3月傅斯年在《新潮》杂志上发表过一首新诗:

三月的雨,接着一日的晴。
到处的蛙鸣,野外的绿烟儿蒙蒙腾腾。
远远树上的“知了”声;
近旁草底的“蛐蛐”声;
溪边的流水花浪花浪;
柳叶上的风声辟呖辟呖;
高粱叶上的风声吵喇吵喇;
一组天然的音乐,到人身上,化成一阵浅凉。
野草儿的香,野花儿的香,水儿的香,
团团的钻进鼻去,顿觉得此身也在空中荡漾。

这一幅水接天连,晴霭照映的画图里,
只见得一个六七十岁的老头子,
和一个八九岁的孩子,
立在河崖堤上。
仿佛这世界是他俩人的模样。

诗前小序:“这是十五年前的经历,现在想起,恰似梦景一般。”那时,他还没走出梦靥。数月前(1918年11月4日),他发表过一篇题为《万恶之原》的随笔,断言中国家庭是“破坏个性的势力”,是“万恶之源”,因其家庭教育孩子“服从社会,好来赚钱”,“戕贱人性”,“奴隶生活”,他开出的处方:“独身主义是尚、自由的生活,是事业的根本。”
婚后,丁夫人陪侍傅母家居。1913年傅斯年考入北大,六年后留学欧美,一去七年,直到1926年才回聊城省亲,那以后一直在外,再也没有跨进家门。他与丁夫人相处日短,文化不同,何来感情?但要休妻离异,对方贤淑孝道无过错,一场要取得胜利,又不能伤及对方的战斗持续多年,直到双方身心疲惫。1934年夏天,他终于拿到离婚契约。离异后的丁馥萃,一生未再嫁,身后无子女,极似大先生鲁迅的“朱安夫人”。
同年8月5日,傅斯年与俞大綵女士在北平结婚。牵线搭桥者俞大维,他是傅斯年留学德国的至交、俞大綵的长兄。绍兴俞家望族,祖父俞明云,即《鲁迅日记》中多处提及的“恪士师”,曾任南京江南水师学堂督办,甲午战争中曾协助唐景崧据守台湾。母亲曾广珊,是曾国藩的嫡亲孙女。俞大綵兄妹八人,有后来的农学家俞大绂,英语教育家翻译家俞大絪、俞大缜,剧作家俞大纲。生于1907年的俞大綵回忆:“父母亲非常注重儿女的教育,长兄大维出国深造时,大纲与我才十一二岁,其他诸兄姐们,到十二三岁,均被送入学校住读。因大纲与我幼,留在家中,延师先读国文,另有一位陈女士教英算。”俞大綵毕业于沪江大学外文系,性格活泼,兴趣广泛,骑马、溜冰、打网球样样出众。也静如秋水,自幼熟读诗词曲赋,小品文写得婉约细腻。傅斯年曾津津有味地向朋友夸赞而毫不掩饰。选择伴侣即选择生活,俞大綵自我定位:如果比学问,我真不敢在他面前抬起头,所以我愿意牺牲自己一切的嗜好和享受,追随他,陪伴他,帮助他。结婚之后他没有阻止我任何社交活动,但我完全自动放弃了……
新家稍一安定,傅斯年即从济南接母亲来北平。傅母姓李,有蒙古人血统。他侍奉母亲十分熨帖,俞大綵眼中:“太夫人体胖,因患高血压症,不宜吃肥肉。记得有几次,因我不敢进肥肉而触怒阿姑。太夫人发怒时,孟真辄长跪不起。……他窃语我云:‘我不是责备你,但念及母亲,茹苦含辛,抚育我兄弟二人,我只是想让老人家高兴,尽孝道而已。’”家有贤母,榻有良妻,胖乎乎的傅斯年乐于这边长跪,那边作揖。罗家伦评价他:“这几年可以为他高兴的就是他能和俞家八小姐大綵女士结婚,使他得到许多精神的安慰和鼓励。”
1935年,俞大綵诞下一子。按班辈排,“斯”以下应为“乐”字辈,傅斯年为儿子取名“仁轨”。罗家伦解释:“说到聪明的孩子仁轨的命名,确有一件可纪念的事,有一天孟真对我说,我的太太快要生孩子了,若生的是一个男孩,我要叫他作仁轨。我一时脑筋转不过来,问他说,为什么?他说,你枉费学历史,你忘了中国个能在朝鲜对日本兵打歼灭战的,就是唐朝的刘仁轨吗?”《旧唐书》中的刘仁轨出身寒微,“恭谨好学”,历仕高祖、太宗、高宗、则天皇后四世,古稀之年白江口海战,大败倭国水军,百济诸城,皆复归顺。此后900多年,倭军再未踏步朝鲜半岛。借古喻今,也是祈愿国运。

二、生下三年,走了一万多里

1936年1月28日,傅斯年移家南京。不久,中研院总干事丁文江(字在君)去世,代理院长朱家骅赴任浙江省省主席。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傅斯年受命代理中研院总干事。他让俞大綵携两岁幼子,去江西庐山牯岭投奔岳父。又转托史语所一位职员,护送母亲前往安徽暂居。留守金陵的傅斯年开始忙碌于组织搬迁,转运文物图书等万千头绪。曾侍奉傅斯年母亲一路逃难的朱仲辉写道:

当南京空袭日频之下,傅先生忙于公务无法陪侍老太太避难同行,遂托专人护送老太太至安徽歙县暂住。南京沦陷后,才辗转由陆路逃至汉口,历时廿余日,备极劳累,沿途辛苦,老太太每谈及,必感谢护送人之殷勤劳苦。斯时老太太年已七十以上,虽长途劳累,终能平安健康地住在了长沙。傅先生每言老母逃难之事心实不安,说幸能平安至后方,否则将何以对祖先。

1938年春,史语所迁徙昆明,分住城里拓东路和靛花巷两处。9月28日,昆明再遭轰炸,史语所搬迁至龙泉镇。傅斯年在棕皮营村长赵崇义的西院租了块种竹笋的地,盖了五间房。落成后,傅家喜迁新居。1939年1月20日,傅斯年为幼子画了一张旅程图,他要年仅四岁的仁轨记住逃难经历。他在图上题记:“小宝的一个生日,是在牯岭外公外婆家过的。爸爸在南京看空袭。生下三年,走了一万多里路了!”回忆那段日子,俞大綵也溢满温馨:

我们初到昆明时,友人送给仁轨一只很漂亮的大黑狗。一日孟真午睡方酣,那只狗走近床边,用舌轻舐他的手,他被惊醒,便伸手猛打,没有打中,他怒气冲天地拾起拖鞋再打,狗已远去,他却把自己的眼镜从几上打落到地上,镜片碎了。在他盛怒之下,我只得戏言,虐待动物是一罪,要遭监禁的,不料他竟“恼羞成怒”,整整三日,不与我交一言。这场冷战,延续了三天之后,第四日清晨,他起床,长揖到地,面有愧色地笑向我说:“我无条件地投降了,做了三天哑巴,闷煞我也。”

1940年10月13日,日机轰炸昆明,西南联大的文化巷住宅被毁,有师生被炸死。傅斯年再度兼任中研院总干事,指挥搬迁准备。年底,中研院史语所、社会所,中博院和中国营造学社迁至四川南溪县李庄。坐镇重庆的傅斯年,遥领指挥,如下盲棋,积劳成疾,猝然病倒。1941年3月,傅斯年被送进重庆歌乐山下的中央医院。稍稍安稳后,他给时在美国的胡适在信上谈道:“去年初冬,敝所奉命自昆明迁川南,其时甚为忙碌,又以兼任敝院总干事长之故,更感生活之不安定。今年在二、三月中,五十天内,一连开会五次,长者如参政会之十日,短者不过一日,但属于敝院者,须弟事先准备,又以有各种不如意事,时有暴怒。”住院四个月后,傅斯年回家养病,在致胡适的信中说:“出中央医院时,血压是低了。以后高高下下几个月,我在歌乐山养病,以离中央医院近也。出院时为7月7日,直到9月中,才可以说能走点路。一夏大轰炸,只是听着它在头上过,任之而已。”那是一段穷愁的日子,俞大綵写道:

孟真重病在身,幼儿食不果腹。晴时,天空常有成群的敌机,投下无数的炸弹;廊外偶而细雨纷霏,又怕看远树含烟,愁云惨淡,我不敢独自凭栏。
记得有一次,三五好友,不顾路途遥远,上山探疾,孟真嘱我留客便餐,但厨房中除存半缸米外,只有一把空心菜。我急忙下楼,向水利会韩先生借到一百元,沽肴待客(我与韩君,素不相识,只知他曾在北京大学与孟真同学,但不熟)。那是我生平的一次向人借钱。
事隔一月,我已还清债务,漫不经心地将此事当笑话说与孟真听。不料他长叹一声,苦笑着说:“这真所谓贫贱夫妻百事哀了。等我病愈,要拼命写文章,多赚些稿费,决不让你再腼颜向人借钱了。我好惭愧。”我很后悔失言,不料一句戏言,竟引起他的感慨万千,因为他常为国家多难而担忧,但他于个人生活事,从不措意!

母亲逃难重庆,他无暇顾及,安排弟弟傅斯岩(孟博)照顾母亲,自己负担费用。冷月空悬,萱花霜萎,这年10月,傅母不幸去世。朱仲辉写道:

傅先生母丧后,悲恸之情自不待言,但以国难当头,丧事一切从简,不发讣告,不开吊,寿衣老太太早已自做好,仅购置优质棺木,并请俞大维派人料理安葬事宜,墓地经选在歌乐山附近,地名已记不清楚。仅记得是在当时水利部后山,大概是中研院数学研究所办公处旁一小山顶上。下葬时在岩石中钻一洞穴,用吊车将棺木放入,再用水泥制成约七八寸厚之水泥板三块,用吊车吊起盖上,极为坚固,是日参加葬礼者除傅先生兄弟二人外,仅有我与中研院高先生及数学所部分人员,另有工程人员不过十数人而已,人虽不多,但极隆重。

办完母亲丧事,傅斯年身心两伤,高血压再度复发。

三、桂花坳:至味是清欢

1941年年底,大病初愈的傅斯年将妇携雏,来到冬雾弥漫的南溪李庄板栗坳。山居静谧,“短短横墙,矮矮疏窗,忔楂儿小小池塘。高低叠嶂,绿水边傍。也有些风,有些月,有些凉。日用家常,竹几藤床,尽眼前,水色山光。”(元 释中峰词《行香子》)
桂花坳傅宅,被董作宾戏称“所长官邸”,史语所何兹全、黄彰健等,都在文章中写过,笔者也征引过。美国东卡罗来纳大学环境健康科学系教授劳延炯,当年随父亲劳榦在李庄生活过五六年,在致笔者信中指出:“我找我们的小伙伴傅仁轨,从来都是在栗峰山庄牌坊头附近,绝不是去桂花坳。”他还提供细节,比如傅家有一些子弹壳,尤其是有一个笔筒是半截炮弹壳做成,那是仁轨的舅舅俞大维送他的玩具。劳先生专门指正:“当时桂花坳也不叫桂花院,那个‘坳’字四川话很难发音。那时,我们的四川话差不多就是母语。”
傅家先的确住在牌坊头,桂花坳是以陈寅恪和李济两家名义租赁预留的。直到陈寅恪率家人去了成都华西坝,就聘燕京大学;李济一家搬到李庄张家祠堂中博院,1944年1月傅斯年家才从牌坊头搬到桂花坳。难怪劳延炯要说找小伙伴傅仁轨是在牌坊头傅家,而多人回忆说是傅斯年住桂花坳。
六十多年后,我到李庄寻访前贤旧迹。找到李庄镇永胜村88岁的四婆婆邓素华,她家所住的桂花坳当时就转佃给傅斯年家。她告诉我:“傅斯年家三块人(川南土语人称块),傅太太个头不高,瘦精精的,话不好懂,有个儿子。柴门口的李(方桂)先生有个女儿。傅太太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就在屋头教两个细娃读书。”她领着我去看那个小院。前面一块水田,中间一块晒坝。
桂花坳建于清道光初年,房架高大,木作全用楠木,工艺精细。正厅后板壁里面作镜面式,外面作格门式,左右耳房向天井的装修也作一色格门式样,与正厅格门式样相同,因此天井整齐美观。天井用石板铺地。正房所用的合口窗及挑下的撑拱全很精细。宅右外侧有围房八间,是灶房及猪圈等杂役部分。宅大门向东南已经毁坏不堪。宅正厅正房则向西南,它们不注意向正南的。
“人间有味是清欢”。在俞大綵的记忆中,桂花坳岁月有如桃源仙境般迷离:

那是一个水秀山明,风景宜人的世外桃源,我们结庐山半,俯瞰长江,过了一段悠闲的日子……在那段难得的清闲的日子里,(他)不是给儿子讲几段三国、水浒,便是看书写作;有时背着双手,环绕室中,摇头晃脑,不断的用满口山东腔调,哼唱诗词,怡然自得。年幼好奇的儿子只在一旁瞠目相视。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