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东坡有佳作

書城自編碼: 3873631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文學中国古诗词
作者: 陈鹏
國際書號(ISBN): 9787220131639
出版社: 四川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3-06-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32开 釘裝: 精装

售價:HK$ 81.6

我要買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日耳曼通识译丛:复原力:心理抗逆力
《 日耳曼通识译丛:复原力:心理抗逆力 》

售價:HK$ 34.3
海外中国研究·未竟之业:近代中国的言行表率
《 海外中国研究·未竟之业:近代中国的言行表率 》

售價:HK$ 135.7
我们为何建造(城市与生态文明丛书)
《 我们为何建造(城市与生态文明丛书) 》

售價:HK$ 89.7
算法经济 : 商业逻辑与人类生活的智能演进(生动呈现AI与算法的创新应用与商业价值)
《 算法经济 : 商业逻辑与人类生活的智能演进(生动呈现AI与算法的创新应用与商业价值) 》

售價:HK$ 79.4
家书中的百年史
《 家书中的百年史 》

售價:HK$ 79.4
偏爱月亮
《 偏爱月亮 》

售價:HK$ 45.8
生物安全与环境
《 生物安全与环境 》

售價:HK$ 56.4
泥土:文明的侵蚀(城市与生态文明丛书)
《 泥土:文明的侵蚀(城市与生态文明丛书) 》

售價:HK$ 84.0

 

建議一齊購買:

+

HK$ 103.2
《也无风雨也无晴:苏东坡美文大观》
+

HK$ 93.6
《必得有此人,乃能有此诗——宋朝,文学背后的人生》
+

HK$ 67.2
《家国六情:蒙曼品最美唐诗(2023版)》
+

HK$ 59.9
《一日看尽长安花:伟大唐诗诞生记》
+

HK$ 62.4
《古诗词里的快意人生2》
+

HK$ 119.6
《天才成群而来 刘希彦讲唐诗》
編輯推薦:
继《苏东坡传》《苏东坡的下午茶》后
陈鹏还原东坡本来面目的新作
我们一起走进苏东坡的异想世界
感受这位天才的喜与悲、乐与怒
领略他的明媚与深沉,高远与阔大
精选东坡经典诗词及冷门佳作
回到创作现场,回到生活本身
追寻东坡的来途与去路
看他春风得意,看他跌跌撞撞
看他如何面对得意与掌声
看他如何化解人生之苦痛
从文本出发,细心体味——
天真烂漫的赤子之心
典雅趣致的中国浪漫
自由无碍的欢愉灵魂
从容不迫的人生姿态
破解作品难点,勾连古代今日
以同情心和同理心
打通古今相系的心灵密码
不囿于成见,不迷信权威
不满足于成说
不停留于诗词本身
不局限于东坡本人
內容簡介:
本书是陈鹏“东坡三书”第三本,是东坡诗词的解读之作,亦是诠释苏轼的生命之书。
大多数人的一生,起落有时,顺逆交替,快乐与苦难并行,我们要如何面对逆境,扭转不利局面?我们要如何突破藩篱,进入开阔豁达之境?
本书通过十七个专题,梳理东坡的人生轨迹和创作路径,向历史的纵深处探索,还原他的所感、所思,还原他的喜与悲、乐与怒,找寻他追求的生命价值和意义,供今日读者探讨和思考。
關於作者:
陈鹏
作家,骑行者,纪录片创作者
齐豫粉丝
拖鞋和摇滚乐爱好者
著有《苏东坡的下午茶》《东坡有佳作》《苏东坡传》《馋是一枝花》《鲁迅:大先生,小日子》等。
目錄
目? 录

生活不在别处
使我有名全是酒
世间那些美好的女子啊
不爱鬼神爱苍生
那个叫老的人
寂寞沙洲冷
占得人间一味愚
猎鹿人:老夫聊发少年狂
夸儿狂魔养成记
我的朋友陈季常
从公已觉十年迟
嗟予寡兄弟,四海一子由
我的偶像陶渊明
夜来四万八千偈:东坡禅
从来佳茗似佳人:东坡茶
只恐夜深花睡去:东坡花
叹息斯人不可见:东坡和弟子
参考书目
內容試閱
使我有名全是酒
酒是中国传统文人的标配。 一部中国文学史,也是一部饮酒史。文人雅士,只须手握一杯美酒,动人诗句便自胸中汩汩流淌。 酒之神奇,就在于它在文化的演进过程中,起到催化剂一般的作用。 没有酒,文化照样发展;有酒,文化中便会更多一些伤感、快意与柔情。 没有酒,李白、苏轼的豪情无处寄托;有酒,杜甫、辛
稼轩的失意则有地儿挥洒。 德国大诗人歌德说:酒使人心欢愉,而欢愉正是所有美德之母。但若你饮了酒,一切后果加倍:加倍的率直、加倍 的进取、加倍的活跃。我继续对葡萄树芽做精神上的对话,它们能使我产生伟大的思想,使我创造出美妙的事物。
提倡酒神精神的大哲尼采则自称为“酒神哲学家”。
——无论中西,酒皆是产生伟大思想和创造妙物的媒介。 有所差别的,不过是酿酒的方法以及对酒的命名和认知。a 来感受一下那些因饮下美酒所产生的诗句,看它们是不是格外灵动活泼。 曹孟德自问自答: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李太白豪爽放言: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杜牧之怀古思今:落魄江南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 白居易发出邀请: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范 仲淹 满 腹思 乡 情怀 : 浊 酒一 杯家 万 里 ,燕 然 未勒 归 无计。
易安女士惆怅寂寞: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宋祁留恋易逝光阴: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 太多了,难以穷尽。 但爱饮酒到东坡先生这个份儿上的文人,还真不多。他
曾认真地夸过一个海口:“天下之好饮,亦无在予上者。”
a 葡萄酒在中国历史悠久,但一直未成为主流饮品。两宋时,葡萄酒 为稀缺资源,一般士大夫也难有机会喝到。陆游有诗云:如倾潋潋 蒲萄酒,似拥重重貂鼠裘。
跟我比谁更喜欢饮酒,各位都是渣渣、青铜,你们不行。
关键问题是,东坡酒量奇差,他自己也乐于承认,像他 这种没有酒量还喜欢饮酒,且把饮酒当成人间乐事的人,怕 也不多吧。
理论上讲,酒量这件事,分先天和后天两种情况,有人 生下来便是善饮者,有人通过后天培养也能成为善饮者,东 坡先生属于先天和后天都与善饮无关的人,却依然对酒情有 独钟。
以下这几句话都是他对自己酒量的说明,是直接证据, 无法赖账。
“吾饮酒至少,常以把盏为乐。”(我酒量虽然不行, 但只要拿起酒杯,就能感受到饮酒的乐趣。)
“吾饮少而辄醉兮,与百榼其均齐。”(我一喝就醉, 但所获乐趣与善饮者不相上下。)
“若仆者又何其不能饮,饮一盏而醉。”(像我这种不 能喝的人,一杯就醉了。)
“吾少年望见酒盏而醉,今亦能三蕉叶a矣。”(我小时
候一看到酒杯就醉了。现在有了进步,能饮三小杯。)
a 蕉叶,是一种浅底的酒杯。宋时酒杯,唯钟鼎为大,屈巵螺杯次 之,梨花蕉叶小。

“ 予饮 酒 终日 , 不过 五 合 ,天 下之 不 能 饮, 无 在予 下者。”(我喝一天也不过五合,天底下没有比咱酒量更差的 人了。)
五合,换算成现在的重量是一斤半,这酒量小吗?按今 天的白酒(暂不管高度与低度),能喝一斤半当然厉害,但 按宋朝的酒计,这酒量算一般中的一般。
苏 东坡 生 活的 北 宋时 期 , 烈性 酒还 没 有 出现 , 那时 的 酒,一般都是黍、秫、麦、糯米煮烂后加上酒母酿成的,成 酒过程短,未经蒸馏,酒精含量远低于现在的白酒,度数很 低,所以,苏东坡一天才喝了不到一斤半,实在是相当小的 酒量。
自 称酒 量 小尚 有 谦虚 之 嫌 ,按 我们 的 生 活经 验 ,在 酒 桌上,有许多自称量小但实际上特别能喝的人——按这个理 解,苏先生可能只是谦虚。
酒友黄庭坚的证言,则基本将“东坡酒量甚小”这一说 法坐实:“东坡居士性喜酒,然不能四五龠已烂醉,不辞谢 而就卧,鼻鼾如雷。”这里的龠,等于半合,和东坡自称的 酒量大差不差。
为 让大 家 对东 坡 先生 的 酒 量有 个直 观 的 认识 , 举个 例 子,宋初有个名将曹翰,天生好酒,喝几斗而不醉。一斗等 于十升,一升等于十合,换算下来会发现,苏东坡的酒量只相当于曹翰的几十分之一,甚至百分之一。
但这一点也不妨碍他对酒的爱——真真切切的爱,实实 在在的爱。在他的作品里,“酒”出现的频次不可胜数,遍 布诸种文体,诗里写酒,词里写酒,文章里也不例外——字 字句句,酒香四溢。
东坡先生所迷恋的,似乎并不是酒本身,而是酒所代表的 人生体验。悲愁时要饮酒,开心时要饮酒,痛苦时要饮酒,寂 寞时要饮酒,看到好风景要饮酒,与好友相聚也要饮酒。
在某种程度上,酒能强化人生体验。 酒于中国文人,终究不只是杯中物,不只是让人上瘾的琼浆玉液,它还是与天地沟通的媒介、抒发情感的通道、写 作灵感的助产婆、加强友情的润滑剂。
酒之于苏东坡亦是如此。 他不是在饮酒,就是在去往饮酒的路上。

使我有名全是酒。 敢说这话的,除了李白,怕也只有苏轼了。李太白豪放不
羁,潇洒天性,大嘴一张,俱是傲气:“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饮者如何留名?凭酒量,那多不过是一酒鬼而已——凭的当然是天纵才华,只须饮下美酒,妙句便汹涌 不止,喷薄而出,随之流芳千古,这得何等狂妄与自信?
东坡的这句“使我有名全是酒”也狂,与李太白有异曲 同工之妙,但在读者的接受度上,却比李太白高太多。李白 的诗句狂略显偏执(还要拿圣贤垫背),东坡的诗句狂则显 温和(只拿自己说事)——至少表面上给人的感觉是这样。
东坡大约在说:苏某人之所以闻名天下,皆因为有酒相 伴,才写下诸多名诗/名词/名篇。但仔细琢磨,这句的狂, 哪里输给李白半点?明里是说酒,内里仍然是夸自己才华横 溢,无人抵挡。
不过,这两位再狂,我们也没话讲,并且乐于接受—— 他们都是千年一遇的天才,下凡到人间的文曲。
使我有名全是酒——不只是诗人的豪放之语,且有具体 的数据做支撑。据统计,《东坡全集》中,“酒”字一共出 现了九百余次,而在他的三百余首词作中,“酒”字亦出现 了八十次之多——况且,还有许多作品中写饮酒场面,并未 直接写出“酒”字。
苏 东坡 的 诸多 名 篇, 皆 为酒 后 所作 , 因 为酒 的 助力 , 这些名作更显飘逸洒脱——或许是掩藏在背后的现实太过沉 重,才不得不借助于酒的力量来获得暂时之解脱,因而越要写得飘逸潇洒——以至于人们总以为他是神仙下凡,尊其为坡仙——这算后人对于东坡的一种有趣的误读——他的沉重 被后世刻意忽略了。
老实说,像东坡这样的全才型人物,在当世觉得寂寞, 在后世亦然寂寞——因有时代的隔膜,我们对他只能有更多 的误读和曲解。
强调酒在东坡创作中的作用,但仍需要说明一个特别浅 显的道理:没有才情,喝多少酒都没用,才情本就横溢,酒 便成为好的催化剂。
鲁迅先生在其演讲《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 说:“不过何晏王弼阮籍嵇康之流,因为他们的名位大,一般 的人们就学起来,而所学的无非是表面,他们实在的内心,却 不知道。因为只学他们的皮毛,于是社会上便多了很没意思的 空谈和饮酒。许多人只会无端的空谈和饮酒。”——有些人读 书,读成了书橱;有些人喝酒,喝成了酒坛子。
来看东坡的几首酒后名作。 其一,千古传诵的《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 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时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
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词前有题:“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 怀子由。”此词作于熙宁九年丙辰(1076)年中秋,时苏轼 在密州做知州,为地方政府首长。“欢饮达旦”是说喝了一 个通宵,“大醉”两个字,是说作词时的状态:喝多了,上 头了,但还没到烂醉的地步,一时兴奋,文思泉涌,喷薄而 出,挥毫落纸,写下这首不朽名作。
这是苏轼在密州度过的第二个中秋节,前年冬天到密, 去年春天便遇蝗灾,很长一段时间忙于救灾,终于灭蝗成 功,之后又忙于捕盗和其他公务。这年中秋,苏知州与同僚 终于有了一次彻底放松的机会。我们大约可以想象:当晚月 色如水,凉风习习,苏轼与诸位同僚坐在超然台上,举杯望 月,肆意谈笑,此前的诸多辛苦在这月圆之夜一笔勾销,因 此精神上格外轻松,格外欢乐。
苏 轼此 前 便有 词 名, 但 到 “明 月几 时 有 ”, 他 在词 坛 的地位,便从一般偶像直接封神了!假如说《兰亭集序》是 王羲之书法的封神之作,《将进酒》是太白诗的封神之作,《水调歌头》便是东坡词的封神之作。
读 者诸 君 有无 发 现, 这 三 首( 篇) “ 神 作” 皆 与酒 有关:羲之酒后书《兰亭集序》,飘逸遒媚;李白豪饮高歌作《将进酒》,起伏跌宕;东坡欢饮达旦而有《水调歌头》, 大开大合——借由酒,艺术创作得以解脱束缚,获得的 自由(哪怕只是暂时获得),艺术家对人生的了悟亦进入了 新的境界。
尼采所提倡的“酒神精神”主张,人应从生命的无 意义中获得悲剧性陶醉:人生是幕悲剧,的悲剧就在于 它没有终极根据,但生命敢于承担自身的无意义而并不消沉 衰落,这正是生命的骄傲——从这个意义上讲,王羲之、李 白、苏轼都是酒神精神的承载者。
对于《水调歌头》,后世论家赞美之词甚多,略举几例。 胡 仔称 : “中 秋 词自 东 坡 《水 调歌 头 》 一出 , 余词 尽 废。”各位,你们不要(也没必要)再写中秋词了,努力也 是枉然。后世才子当然不信邪,依然照作,不过直到目前,胡仔的判断仍然有效。 张炎称:“清空中有意趣,无笔力者未易到。”没达到一定水准,断断写不出此词的境界。
沈际飞评之为“谪仙再来”(苏先生就是李白再世 啊),杨慎则总结为“中秋词古今绝唱”(李白也比不了苏 先生)。
陈廷焯称:“落笔高超,飘飘有凌云之气,谪仙而后,定以髯苏为巨擘矣。”苏先生文笔极妙,读之若腾云驾雾,李白之后牛的就是他! 王国维先生的评论得我心:“东坡之《水调歌头》,则伫兴之作,格高千古,不能以常调论也。王国维认为这首 词是情感积蓄已久的释放,是格调高绝无法企及的,不 能拿一般评论诗词的标准套到它身上。”
确实,这种神作,属于不讲理的天纵之笔,没办法以常 理度之。岂独外人无法作出,就连东坡自己,恐怕也不能写 出第二首。
上阕开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便营造出不凡 气势,既有面对浩茫宇宙的巨大空间感,又有思接千载的漫 长时间感,纵李白的名句“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 之”在前,亦不能挡住它所散发的光芒。
顺着“明月几时有”之问,顺而生出“不知天上宫 阙,今夕是何年”之问,这句为用典,化自牛僧孺(一说韦 瓘)《周秦行记》中诗句“共道人间惆怅事,不知今夕是何 年”。牛诗写的尚是人间,东坡词一下子把目光提到天上, 视野顿时变得极为开阔——一种巨大无比的开阔。这句虽是 设问,但并没有求得一个答案的意思,是何年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引出下面的“我欲乘风归去”,活在人间琐事缠 身,忙碌种种,烦恼种种,如此美好夜景,月影婆娑,水银泻地,怎不让人浮想联翩——想到那天上,做个逍遥神仙,消除一切无趣乏味的人生,快意潇洒。读至此处,以为作者 要快活地飞向天宫去了——他只须给自己装一对翅膀,就能 飞起来,这事东坡干得出来——哪料这先生却将笔锋一转, 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回头:“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 寒。”许多人将“寒”理解为寒冷,不能算错,但不确切, 寒冷有甚可怕,多穿件衣服就是了。这里除了气候,更是指 气氛和环境,是指孤冷凄清的状态,矛盾心情只这一句便彻 底露馅了!厌烦于人间的不好,却又胆怯于天上的孤冷凄 清,只此一个念头,就把自己又拽了回来,从天上又到了地 上,怕只有苏东坡敢这么写: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其 实,不必到天上去,不必到月宫中,苏某人在这月色下,伴 着自己的影子跳舞,清影随人,哪里像在人间?此便是神仙 矣!在人间,亦可以做神仙。
——既 有逃 离现实 的瞬 间之思 ,又 有对 人世的 无限 依 恋,后中和出一个折中的解决方案:在人间做个神仙吧。
下阕主题完全明朗起来,彻底回到现实,决不再提天上 事,即便那句“月有阴晴圆缺”,说的也还是人间事,用来 强调“人有悲欢离合”。
作者把浩渺广大的思绪收回来,回到本体——“我”,回 到对人世的关怀,“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是写景,是为后面的情绪铺垫的,月光在朱阁上移动,照射进雕花的门窗,照着不眠人——当然也包括“我”。为什么无眠?为那人 间的诸多“不能团圆”,如东坡和弟弟子由,一个在齐州(今 山东济南),一个在密州(今山东诸城),相距不算遥远,却 因种种原因无法相聚。即便如此,东坡又宽慰自己和世人“不 应有恨”(其实恨也无用,徒增烦恼耳)——不应恨月圆之时 人不能团圆。“恨”是一种负面情绪,如“恨”无法消解,只 能让生活变得更加难过,让自己一直被烦恼纠缠下去——因此 我们要想办法克服这种情绪。
但只说“不应有恨”,并没有什么说服力,就像日常生 活中,家长对孩子的那些命令,这样不行,那样不准,孩子 嘴上服从,但心里未必接受。东坡仍要给出一个答案:为何 “不应有恨”?
他 的答 案 是明 确 又 明确 的 :人 有 悲欢 离 合, 月 有阴 晴 圆缺。所谓悲欢离合,本是人间平常事;所谓阴晴圆缺,本 是天上平常事,既然是平常事,自然应以平常心待之,谁也 勉强不得。自古以来,没有人可以违背规律行事。我们何必 自寻烦恼,跟规律作对呢?接受它,融纳它——换个现代 的词,叫“和解”。与天地和解,与规律和解,与自己和 解——唯有如此,方能获得内心的平静,不拧巴。此为内在 的和谐。
看到这里,心情是否放松了一些,思念是否纾解了一些?
但内心仍然会有隐隐的遗憾吧,请放心,东坡先生早窥到了你 的所思所想,于是便有了一句美好的收尾:“但愿人长久,千 里共婵娟。”这句既是他的祝福,是他对世间所施行的人文关 怀,也是他提供的纾解思念的终极解决方案:看那轮明月,你 和你思念的人都在看它,感受它,它可以帮我们传达思念和祝 福,传达你心底想说的那些话。此为外在的和谐。
心情 一下 子好多 了, 转沉重 而轻 盈—— 你的思 念被 月 光传递到了另一个空间,对方心领神会。这不只是作者对自 己的宽慰以及与世人的共勉,还是作者的哲学观和方法论, 它切切实实地可以在精神上给我们以自洽和放松,让我们的 情绪得到释放。类似的诗句还有“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 时”“唯应待明月,千里与君同”“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 邻”“别后唯所思,天涯共明月”,这些诗句之所以千古流 传,除了审美意义外,还因为它们有相同的属性和作用:宽 慰我们的情绪,解放我们的精神。
其二,写于黄州时的《临江仙》。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 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这首词创作的具体时间,有的说是元丰五年(1082年)
九月,有的说是元丰六年(1083年)四月,无论是哪个时 间,都不影响我们对它的创作背景做一大体之了解:写作此 词时,距苏先生被贬黄州,已经过了较长一段时间,他习惯 了东坡的农耕生活,在当地有了不少朋友(外地的朋友也纷 纷来黄州看他),平日里,劳动、会友、饮酒、写作、郊 游、练习书法、研究美食,日子充实满足,内心平和宁静。 根据他在黄州这几年的表现,我们甚至可以推断:若没有 太大意外,他可能考虑在黄州定居——正是在这片土地上, 他成功地化解了自己的中年危机,并拥了前所未有的生命体 验,他爱上了这里的山水、这里的美食,以及这里的人和这 里的生活。一个切实的可以证明苏先生想定居黄州的证据 是,他在元丰五年三月还特地跑到沙湖看田,想要购置一块 不动产。
退一步讲,即便不想定居,至少也会在此地住上十年八 年。当然,后来的事实证明,他没有。
这个佛教和道教的信徒,骨子里却是个地道的儒士,他 总想将自己的一腔热血,付与大宋朝廷,付与黎民百姓,付 与万里河山。哪承想,偏偏就没有人给他一个机会或一个平 台。他只能在偏僻的黄州小城中,任岁月匆匆流逝,任年华随意凋落——他心里一定暗暗着急吧:朝廷再不起用老子,老子可就真的老了! 老去诗人怨寂寥——他的这种寂寥,别人不懂,包括那些与他交好的人——隐居世外的陈季常不懂,黄州太守徐大 受不懂,道士杨世昌不懂,青年米芾不懂——无人可懂,自 然只能在诗词中倾诉。
上 阕写 饮 酒及 饮 酒后 之 情 景: 在东 坡 的 雪堂 与 朋友 聚 饮,大概是开心吧,酒喝得有点久,先是喝醉一次,酒醒后 继续,又一次喝醉,待回到临皋的家时,已是三更光景。负 责看门的家童睡得死,打着香甜的呼噜,此起彼伏,任苏先 生怎么敲门都无回应。苏先生倒也潇洒:不开就不开吧,拄 着他的拐杖来到江边,在暗夜里听江水滔滔——我就想,一 般人遇到这种情况会怎样?无非是两种处理方式:一种是继 续敲门,继续大声呼喊,直到家童或家人出来开门为止;另 一种是转身离去,就近找个客栈凑合一个晚上(假如有客栈 的话)。苏先生不是常人,未采用我们常人的处理方式。
即 便“ 倚 杖听 江 声” , 对 于读 者, 似 乎 也不 会 觉得 怎 样,稍显突兀罢了——事实上,作者已经为后面的情绪埋下 了一个巨大的伏笔!——内心起伏,甚而澎湃。由江声想到 流水,由流水想到时间——大概听江声的此刻,作者一定想 到了孔夫子感叹时光流逝的那幅画面,“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果 然, 到 下阕 , 情势 急 转 直下 ,首 句 上 来便 是 “长 恨 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恨”字惹人注目,用得突 然,作者因何生“恨”——把握不住的时间,得不到重用的 机会,想将此身托付给皇帝和朝廷,但身不由己,不被重 用,只能在黄州继续混日子。
这还不是一般的“恨”,是“长恨”,是“持续的 恨”。这个长恨可与《水调歌头》中的“不应有恨”互参, 作者在入世与出世之间的挣扎徘徊,于这个“恨”字里显露 无遗。
“此身非我有”典出《庄子·知北游》:“舜问乎丞曰:‘道可得而有乎?’曰:‘汝身非汝有也,汝何得有夫道!’ 舜曰:‘吾身非吾有也,孰有之哉?’曰:‘是天地之委形 也。’”
——此身非我有,乃拘于外物之故,因而生身不由己之 感——换个说法讲就是,只能接受命运安排,接受已经写好 的剧本,而不能自己下笔修改剧本。
既然身不由己,自然不知何时能“忘却营营”。作者无 奈到极点了,走投无路了,我等读者仿佛都能够听到他心碎 的声音。再来一次换位思考,如我等常人,此时此刻又会如 何处理?无非是两种:一种是随波逐流,向生活投降,与命运妥协;另一种是学习哪吒,喊着“我命由我不由天”,和命运痛快地做一场搏斗。 这又是我们常人和东坡的不同了。东坡给出的是第三种选择:“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我驾一叶扁舟,到那 江海里去度过余生——既未向命运妥协,也没有和命运做一 场搏斗,而是——从世间彻底地消失,隐退。
这个选择不是东坡“发明”的,是孔夫子的“发明”。 夫子曾经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夫子的意思是,大道
(我的主张)无法推行于天下,咱就坐个小船去到那遥远的海 上——那是怎样的一种决绝?怎样的一种失望呢?东坡大约也 是借此表明自己的心志,不妥协不投降,即便真的无路可走。 有一点他与夫子不同,夫子出海还打算带上子路,东坡却似乎没打算带上任何人——这可能是更深的一种决绝。 这是掩藏在那个乐天知命、热爱生活的苏轼背后的另一面,也大概是他未能完全与命运达成和解的一个例证。 近代知名学者俞陛云评点此词:“写江上夜归情景,忽欲扁舟入海,此老胸次,时有绝尘霞举之思。”
东 坡那 种 宏大 的 寂寞 , 我 们一 般人 真 的 难以 产 生同 理 心,他也便更加寂寞了。
本是酒后的一首词作,不想引发了连锁反应,盖因东坡 每有所作,立马为人传诵,遂有人曲解造谣,说东坡写完此词的当晚,便驾一叶扁舟远去,不知所向。
这谣言先是传到黄州太守徐大受的耳朵里,犯官逃遁, 非同小可,徐氏为一州长官,对犯官有监管之责,倘若苏轼 就此不见,上边一定会追责到他身上来。徐大受听闻消息, 赶紧往苏家探测实情。哪料进门一瞧,东坡先生鼾声如雷, 睡得正香,不禁拊掌大笑。
其三,写于徐州时的《月夜与客饮杏花下》:杏花飞帘散馀春,明月入户寻幽人。 褰衣步月踏花影,炯如流水涵青。 花间置酒清香发,争挽长条落香雪。 山城酒薄不堪饮,劝君且吸杯中月。 洞箫声断月明中,惟忧月落酒杯空。 明朝卷地春风恶,但见绿叶栖残红。
东 坡的 好 诗词 太 多, 这 首 不闻 于世 , 算 是被 湮 没的 佳 作。当时苏轼在徐州任太守,元丰二年(1079年)的某个春 日月夜,与王适、王迥兄弟,于一棵开满繁花的杏树底下, 置办酒宴,接待远道而来的四川老乡张师厚,如此良夜,王 氏兄弟吹洞箫助兴,作者亦兴致高昂,与客人频频举杯。
东 坡酒 后 诗词 , 一般 皆 情 感浓 郁之 作 , 这首 诗 却写 得清丽简洁,叫人耳目一新。吃多了大鱼大肉,换碟青菜转换口味便会有惊喜之感。“杏花飞帘散余春,明月入户寻幽 人”,一个“散”字,一个“寻”字,让整首诗一下子活了 起来:杏花和明月是静物,前者去“散”,后者来“寻”, 杏花和明月立马拥有了人格,活泼泼地在人间搞起事情来! 按一般道理而言,花开花落,月升月沉,本是自然现象,苏 轼却借助“散”和“寻”,与花与月有了互动,人与物之间 在情感上便获得了共情。
特别是这轮明月,完全不像其他诗人笔下的月亮——大 多数的月亮诗,月亮不过是客体,是陪衬,是为描摹心情服务 的,少有诗家词家将月亮人格化。这首诗里的月亮,大约是受 李白“举杯邀明月”之启发,然后又做了一次大胆的创新:李 白诗中,明月是客,李白是主,苏轼的明月却反客为主,主动 来晤作者了。(换个角度想就是,好诗已被唐人写尽,宋人想 要有所超越或不落窠臼,必得想着法儿实现创新。)
东坡并未客气,愉快地接受明月的邀约,仿若与它是多 年老友。“褰衣步月踏花影,炯如流水涵青 ”,揽衣举足, 踱步于花影月光之中,月光皎洁,宛如流水,花影婆娑,像 粼粼波光下的青 。本来是沉静平稳的月夜,经作者妙手,竟 赋予它某种特别的动感:人随月动,月亦如流水在动,月影 如青 摇曳。诗人知月惜花,与景色融为一体。
只有欣赏和感慨,显然是不够的,不足以表达作者对美好春天的无限向往,以及对它之短暂所流露的惋惜之情。他 需要制造一场互动,以求更深更广地进入春天的身体乃至灵 魂当中。如何互动——那便是“花间置酒清香发,争挽长条 落香雪”。花间置酒,花香与酒香交融,空气里全是香气; 争挽长条,轻摇树枝,杏花纷纷落下,如同制造了一场春日 雪景。让这春天来得更丰盛些,更热烈些,让我们与它更亲 密一些。
只有以上六句,便可称一首好诗,一首极佳的春日诗—— 可以就此打住,再写下去,搞不好很容易画蛇添足。
但苏 大人 哪里肯 停, 他总 要抒发 一下 情绪的 ——这 是 苏氏创作的一大特点。赵翼在《瓯北诗话》里说:“以文为 诗,自昌黎始,至东坡益大放厥词,别开生面,成一代之大 观。”所谓以文为诗,便是突破诗的文体限制和内容限制, 将散文创作的方法、章法引入诗歌创作中;忽视平仄、音韵 等声律;将议论带入诗歌,抒发更多情绪和见解。
之后四句,是作者情绪的呈现,“山城酒薄不堪饮,劝 君且吸杯中月”,各位,山城之酒,确非好酒,这又如何? 咱有这大好月光,这无穷无尽的月光,可以弥补酒味之薄。 来,吸一口这杯中月,以月代酒,依然香气四溢!——这是 我们所熟悉的东坡豪气。哪知,接下来作者笔锋猛一转,却道出“洞箫声断月明中,惟忧月落酒杯空”,悠扬空灵的洞箫声停止,“且吸杯中月”的作者忍不住担忧起来了:月亮 很快就要落下去,连这月光也吸不到了,只留下空荡荡的酒 杯——情绪在这里有了一个明显的转折——豪气在胸中激荡 未尽,却猛不丁变成了伤感和寂寞。
作者的思绪借此又延宕开去,接着忧虑起明天来:“明 朝卷地春风恶,但见绿叶栖残红。”如果明天刮一场春风, 这满树的杏花可能也要全落了,枝头上只剩下绿叶和几点残 红。我的天,春天就这么过去了,美好的景色如此短暂,让 我如何不惆怅?
沿着作者的忧虑,从今晚的月光,到美景的短暂,读者 不难猜出他在诗之外的感慨:人生又何尝不短暂?岁月又何 尝不短暂?
到后一句时,惆怅的情绪浓郁得有点化不开。幸好, 作者及时打住,没再过多地渲染这种情绪,留了一大片的 白,给读者以思考空间。
其四,未确定写于何时的《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 眉头鬓上。?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 光。把盏凄然北望。
这首词无难点,也易理解。从“中秋谁与共孤光”看,这首词无疑是写于某年的中秋节。但写于何地,历来争论颇 多,有人说是杭州,有人说是黄州,也有人说是儋州。
这首词的主题是什么?也有争论,有人说是东坡想要建 功立业,等待朝廷征用,故而“把盏凄然北望”;有人说是 抒发兄弟之情,中秋佳节,仍然与弟弟一南一北分隔异地, 因此“把盏凄然北望”。
东坡一喝酒,本就容易感慨,遇上中秋节,这感慨就越 发严重了。中秋是一个刻度,时间的刻度,代表着时光的流 逝。在他四十岁之后,我们能从他的作品中,感受到他内在 的紧迫和急切,这首词尤其如此。
东坡先生的紧迫和急切是多面向的:一则是人生已过大 半,心理上的压力越来越大;二则建功立业看起来仍然遥遥 无期,不免难过悲伤;三则自己虽好热闹,却不免常陷入孤 独当中;四则在出世与入世之间摇摆,彷徨不知去向何方。
仔细品读这首词,就会发现,其主题不是单纯的建功立 业或是思念亲朋好友,它是作者综合情绪的一种反应,上面 提到的这几个面向皆在这首词中。
东 坡以 豪 放著 称 ,但 写 起 这种 抒发 内 心 痛苦 的 作品 , 仍然是一流高手。上阕从大处入手,“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起笔阔大,先声夺人,紧接着却笔锋一转,直接写起近景来,“夜来风叶已鸣廊”,简直是个绝佳的特写 镜头,风吹树叶,簌簌作响,声音穿过长廊,镜头由自然 之景转向人物主体,“看取眉头鬓上”,眉头鬓上是什么 呢?——岁月留下的皱纹和白发。未有一字半句展示作者的 心理活动,但他心中所思所想哪有半点可以掩饰。
下阕写孤独和不得志,“酒贱常愁客少”是孤独,“月 明多被云妨”是不得志,“中秋谁与共孤光”又回到孤独, 但这几句连起来看,作者话中有话,“客少”也可以理解为 同道中人甚少,“云妨”可以理解为当时的政治环境,在当 时那种环境之下,竟然难找到几个可以一起有所作为的朋 友。即便如此,作者亦留下后的希望,因而“把盏凄然 北望”,北望什么呢?这里也可以理解为望的对象是“朝 廷”——仍然寄希望于一个重新被起用的机会,虽然这机会 特别渺茫。
这“凄然”实在是太过“凄然”了。

东坡先生有一个能力,那就是在极为低落的情绪之下,
他总能换个角度去思考和感受人生——换了角度,他便总能焕发出生命的另一面:生机勃勃的一面,充满希望的一面, 快乐幸福的一面。
酒之于他,是倾吐情绪的工具和通道。但酒之于他,还 有另一个功用:疗伤。比如他造酒酿酒的时候,便一扫阴郁 难过之气,重新变得欢乐起来。
苏轼酿酒始于何时,难追究竟,但酿酒的爱好一直持续 到晚年,则是不争的事实。不过,好饮酒、好酿酒并不等于 善酿酒,看过不少文章,言之凿凿称苏轼是酿酒专家,那些 作者八成被一些表象给骗了:一来他总是讲得头头是道,二 来还著有《东坡酒经》这种看起来相当专业的文章。
酿酒对他而言,顶多算个业余爱好,而远非专业。他喜 欢的事情太多,一个人毕竟精力有限,将这有限的精力投入 太多喜欢的事情当中,便没办法用功太深且走得太远。作家 格拉德威尔的“一万小时定律”指出,“一万小时的锤炼是 任何人从平凡成为大师的必要条件”,苏先生拿不出一万小 时来,自然没机会成为酿酒大师。
苏轼贬谪黄州后,“州酿既少,官酤又恶而贵”,市面 上的酒,难喝不说,且价格昂贵,他这个酒量不好但嗜酒的 人,于此两难之际,便迫不得已要自己酿造了。
《岐亭五首其四》里可以看出东坡酿酒之缘由:
酸酒如虀汤,甜酒如蜜汁。
三年黄州城,饮酒但饮湿。 我如更拣择,一醉岂易得。 几思压茅柴,禁网日夜急。 西邻椎瓮盎,醉倒猪与鸭。 君家大如掌,破屋无遮幂。 何从得此酒,冷面妒君赤。 定应好事人,千石供李白。 为君三日醉,蓬发不暇帻。 夜深欲踰垣,卧想春瓮泣。 君奴亦笑我,鬓齿行秃缺。 三年已四至,岁岁遭恶客。 人生几两屐,莫厌频来集。
黄州城内无好酒,这里的酸酒像咸菜汤,甜酒又甜到下 不了嘴,东坡先生馋酒了,只能到黄州附近一个叫岐亭的地 方,找他的好朋友陈季常解决问题,因为陈家藏了好酒。
苏某人到黄州三年了,就没品到过味道正常一点的酒。 但求一醉,几乎都不可能,是可忍,孰不可忍!怎么办?只 能自己酿吧。北宋时,酒由政府专卖,私人是不能酿酒的,那只好偷偷地酿了。
苏轼酿酒的方子是从杨世昌道士那儿得到的,倒也不算 复杂:蜂蜜四斤,炼熟,入热汤搅成一斗,加好面曲二两, 南方白酒饼仔米曲一两半,捣细,用生绢袋子盛了,与蜜水 共置一器,密封,等它发酵。三五天后即可饮用。
酒成之后,苏轼颇有成就感,遂作《蜜酒歌》赞之曰:真珠为浆玉为醴,六月田夫汗流泚。 不如春瓮自生香,蜂为耕耘花作米。 一日小沸鱼吐沫,二日眩转清光活。 三日开瓮香满城,快泻银瓶不须拨。 百钱一斗浓无声,甘露微浊醍醐清。 君不见南园采花蜂似雨,天教酿酒醉先生。 先生年来穷到骨,问人乞米何曾得。 世间万事真悠悠,蜜蜂大胜监河侯。
苦中作乐,穷中作乐,苏轼达观开朗的一面在酿酒这事 上表露无遗。在黄州时真是穷得叮当响,吃饭穿衣可能都是问 题,但依然没能阻挡他酿酒的热情,他不厌其烦地盯着酿酒用 的大瓮,观察发酵过程中的变化,并翔实地记录下来。
至 于这 酒 的味 道 ,是 否 真 像《 蜜酒 歌 》 所称 道 的那 般香甜可口,则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后人叶梦得的《避暑录话》记载,“苏子瞻在黄州,作蜜酒不甚佳,饮者辄暴下, 蜜水腐败者尔。尝一试之,后不复作。”如叶梦得所言属 实,则证明苏轼的这次酿酒其实是非常失败的行动:因为蜜 水腐败变质,让喝这蜜酒的人动不动就拉肚子。苏先生终于 意兴阑珊,亲自结束了酿蜜酒的行动。
他在黄州可能只做过这一次蜜酒,就再也没有下文了。 被贬惠州时,苏轼家中来客较多,酒也总是不够,尽管当地的官员朋友经常送酒给他,仍然不能满足所需,便又开 始自酿,所酿之酒,比黄州时名目更多样,有罗浮春、真一 酒、桂酒、万户春、紫罗衣酒,等等。
苏 轼跟 当 地客 家 人学 着 酿 了一 种糯 米 黄 酒, 因 色泽 如 玉,芬芳醇厚,入口蜜甜,便将其名之为“罗浮春”。罗浮 山乃粤南名山,风景秀丽,以山名为酒名,大约取其令人陶 醉之意。他似乎也颇为这种黄酒所倾倒,动辄歌而咏之。
如写给邓守安的《寄邓道士(并引)》:一杯罗浮春,远饷采薇客。 遥知独酌罢,醉卧松下石。 幽人不可见,清啸闻月夕, 聊戏庵中人,空飞本无迹。
他热情地邀请这位道士朋友:老邓啊,有空来我这儿,一起尝尝咱酿的罗浮春啊! 如这首《寓居合江楼》:海上葱昽气佳哉,二江合处朱楼开。 蓬莱方丈应不远,肯为苏子浮江来。 江风初凉睡正美,楼上啼鸦呼我起。 我今身世两相违,西流白日东流水。 楼中老人日清新,天上岂有痴仙人。 三山咫尺不归去,一杯付与罗浮春。
苏某人有这罗浮春,谁还羡慕那神仙生活。 某次,他酿成桂酒,请长子苏迈和三子苏过品尝,结果
两个儿子只喝了一口就停下来,明明是桂酒,喝起来却像屠 苏酒,显然是品质不过关。
从苏轼酿蜜酒和桂酒的经历来看,他酿的酒似乎大多并 不见佳,但他关于酒的研究和理论,远远超出一般酒徒,比 如他这段关于南酒与北酒的论证,就颇有见地:北方之稻不足于阴,南方之麦不足于阳,故南方无嘉酒者,以曲麦杂阴气也,又况南海无麦而用米作曲耶?吾尝在京师,载麦百斛至钱塘以踏曲,是岁官酒比京酝。而北方造酒皆 用南米,故当有善酒。吾昔在高密,用土米作酒,皆无味。今 在海南,取舶上面作曲,则酒亦绝佳。以此知其验也。
意思是说,酿酒这件事,原材料很重要,“北方之稻” 和“南方之麦”都不是好的原材料,前者在生长时“不足于 阴”,后者则“不足于阳”,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那就是 用北方的麦和南方的稻来酿酒——这可是苏某人亲身实践得 出来的结论。
即便不算酿酒专家,苏先生也算个行家了。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