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不止江湖
》
售價:HK$
98.6
《
天才留步!——从文艺复兴到新艺术运动(一本关于艺术天才的鲜活故事集,聚焦艺术史的高光时刻!)
》
售價:HK$
154.6
《
双城史
》
售價:HK$
110.9
《
冯友兰和青年谈心系列:不是问题的问题(哲学大师冯友兰和年轻人谈心,命运解读)
》
售價:HK$
55.8
《
月与蟹(青鲤文库)荣获第144届直木奖,天才推理作家经典作品全新译本。一部青春狂想曲,带你登上心理悬疑之巅。
》
售價:HK$
50.4
《
索恩丛书·盛清统治下的太监与皇帝
》
售價:HK$
88.5
《
透过器物看历史(全6册)
》
售價:HK$
490.6
《
我在台北故宫博物院读名画
》
售價:HK$
109.8
|
編輯推薦: |
1.伦敦哲学学院创始人携手芝加哥大学哲学博士,带你入门哲学,看透哲学家眼中的真实世界。亚马逊4.5颗星,《泰晤士报文学副刊》推荐。
2.从古希腊哲学到19世纪的西方哲学,32节课,搞清哲学起源与发展。
3.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笛卡尔、康德……28位哲学大师的关键思想;斯多葛学派、智者学派……8大哲学流派的现今意义;自然、宇宙……近40种哲学理念。从哲学出现至今,上千年的关键思想理论全覆盖,一套书领略西方哲学思想的全部精髓!
4.近300张图表,增添阅读趣味,快速理解哲学理念;“人物表 术语表 课程要点总结”,清晰展现哲学观点,助读者构建知识框架。
5.一切学科终归于哲学,读懂哲学也就读懂了世间万物。
6.随书附赠“精言”书签2枚。
|
內容簡介: |
从苏格拉底的“灵魂被分成三部分”到塞涅卡的“灵魂与意志 ”;从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到康德的“因果理论”……
如何谈论哲学?如何学习哲学?如何探寻万物的本源,觅求哲学的本质?是哲学爱好者以及初学者不可避免的问题。
伦敦哲学学院创始人携手芝加哥大学哲学博士,用32节哲学通识课,阐述了28位哲学大师的关键思想,8大哲学流派的现今意义,以及近40种哲学理念的新奇论点,助你搞清哲学的来龙去脉!
本套书分为“古典哲学篇”与“启蒙哲学篇”两部分,其中古典哲学篇以柏拉图、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等古希腊的哲学大师为主,探讨了西方哲学思想的精华以及创立;启蒙哲学篇以康德、孟德斯鸠、让-雅克·卢梭等哲学思想家为核心,概述分析了一众启蒙思想家的观点。
在这里,你能了解宗教、艺术、学术、文化的起源,提升眼界与品位,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并解决那些长期困扰自己的问题,找到人生的价值所在,步入理想的生活。
|
關於作者: |
作者简介:
启蒙哲学篇
简·奥格雷迪(Jane OGrady),伦敦哲学学院创始人之一,伦敦城市大学客座讲师、荣誉研究员。曾于弗洛伊德博物馆授课,并在伦敦大学伯贝克学院开设校外课程。她常年为《卫报》《每日电讯报》《文学评论》《金融时报》等媒体撰写文章与评论,以独特而富有前瞻性的文字备受媒体肯定。
古典哲学篇
迈克尔·摩尔(Michael Moore),毕业于美国芝加哥大学哲学专业,拥有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的哲学作品以及思想理论。他擅长总结晦涩难懂的哲学理论思想,并将其用“现代化”的语言阐述出来,使哲学变得简单、无门槛,令更多的人读懂并爱上哲学。
译者简介:
修佳明,毕业于北京大学心理学系、中文系。擅长文学、艺术、哲学等图书的翻译。出版译作有《心灵革命》《我是个怪圈》《文学为什么重要》《自我与面具:回忆录写作的艺术》等。
|
目錄:
|
古典哲学篇
前言
第yi课 什么是古典哲学?
第2课 解释自然的哲学家
泰勒斯、阿那克西曼德和阿那克西美尼
第3课 对宇宙的基本阐释
阿那克萨戈拉
第4课 火、气、土和水四元素
恩培多克勒
第5课 意见之路与真理之路
巴门尼德和芝诺
第6课 数字是解释宇宙的原理
毕达哥拉斯和他的弟子们
第7课 人的性格代表了他的命运
赫拉克利特
第8课 万物都是必然,无物可无端发生
原子论者:留基波和德谟克利特
第9课 人是万物的衡量标准
智者学派
第10课 美德即知识
苏格拉底
第11课 灵魂被分为三部分
柏拉图
第12课 世间生物皆有灵魂
亚里士多德
第13课 心灵优越于身体
亚历山大里亚的斐洛
第14课 拒绝信仰:从未存在的认知性印象
怀疑论者
第15课 顺应自然的生活即美德生活
斯多葛学派
第16课 宇宙是由原子和虚空组成
伊壁鸠鲁
第17课 《物性论》(《论事物的本性》)
卢克莱修
第18课 灵魂与意志
塞涅卡
第19课 可控与不可控之物
爱比克泰德
第20课 《沉思录》
马可·奥勒留
第21课 人由身体和灵魂组成
普罗提诺
第22课 古典哲学的遗产
术语表
启蒙哲学篇
前言 什么是启蒙哲学
第yi课 通向启蒙之路
第2课 我思故我在
勒内·笛卡尔
第3课 天赋并非天生
约翰·洛克
第4课 上帝并不存在
本尼迪克特·德·斯宾诺莎
第5课 物质世界并不存在
乔治·贝克莱
第6课 认识论:心灵如何让人类思考、感觉和行动?
大卫·休谟
第7课 道德哲学:理性只是情感的奴隶
大卫·休谟
第8课 自然使人善良、幸福
让-雅克·卢梭
第9课 认识论和形而上学:形而上学是真正的哲学
伊曼努尔·康德
第10课 道德哲学:世间万物都来自因果
伊曼努尔·康德
术语表
启蒙主义人物表
|
內容試閱:
|
古典哲学篇
前言
在人们的设想中,“玩味”古典哲学通常是一种只有在严肃而枯燥的学术殿堂发生的活动。在今天的大学,这种对于专业性和专业知识的强调显而可见,有时会让初学者陷入一种困顿的境地:他们无法越过那些奇特、新鲜且错综复杂的概念与观点,以向前更进一步。然而,古典哲学的真正本质却远非如此遥不可及。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就其内核而言,它从头至尾都是人性化、世俗化的。它表达了作为人类的我们,都会关心的那些问题。不论我们是乞丐还是女王,是贫穷还是富有,是年轻还是老迈。古典哲学寻问了究竟何为真实,寻问了人类这种生物究竟为何物,寻问了灵魂是什么、是否存在;它问我们应如何生活,问我们生活的目的,问我们如何对待我们的同伴;它还问我们如何思考,是否信任自己的感官,如何能做到相信并证明我们的信仰。这些问题关注的是人性的共通点,在各式各样的文化中,人们都在用各种各样不同的方式进行着提问与回答。
本书意在借由这种人本主义的理解视角,为你创造一次与古典哲学的亲密邂逅。正如有人曾说,苏格拉底把哲学从天堂带到人间,传给了世人,本书也力求将古典哲学条分缕析地进行简化和概述。因此,本书的目的是成为深入研究的入口。当读者广泛地接触诸多思想家和思想传统之后,再去涉足更深的水域,去探索在本书所认识的哲学家,以及他们的著作,或是探索这些著作更深的层面。这样,对哲学就应该从容不迫了。就算你已经读完了这本书,它还是可以作为一套方便使用的复习材料,或者一本可以用来快速检索日期、哲学观点或术语的参考书,继续发挥作用。另外还请注意,在本书所阐述的哲学家的观点,是因为他们的影响力与知名度才入选,甚至还有一部分是基于他们自身的争议性才入选的。这么说并非是指某些观点出于某种原因不具备代表某位哲学家的典型性;恰恰相反,这是在承认,不论何种原因,某位哲学家的某些信念,总比其他信念更能引起普遍的兴趣。
本着本系列图书的精神,不论是在对单一哲学家的考察上,还是以一群典型的哲学家为观察范畴,读者都不必对本书的全面性有所期待。就此而言,有些哲学家干脆不会纳入书中。所以,这是一本浅近易读,并对诸多的哲学家进行如此简明精要的概述的书。
本书每一节课的结构都独立完整,可以单独阅读,而且读者根本不需要任何理论知识储备。除此之外,每一节课都贯穿着设计好的插图、图表和示意图,并在文中以辅助的方式被提及,读者可以清晰地解释或举例说明置于其中的观点。这就意味着,说明性文字与插图配合阅读,就是理解插图的最佳方式。每节课的末尾都有一个要点总结,这是帮助读者理解领悟或增加求知探索欲的最佳方式,可以当作一份简要的总览,作为一种清晰的记忆辅助工具来使用。也就是说,如果你想通过概述辅助理解,或了解小结中的观点,以判断它们是否能引起你的兴趣,或者评估另一节课的哲学家是否更有吸引力,那么你都可以通过小结实现。最后,书末还附有一张术语表,可供参考和细读。
正如我刚刚提到的那样,受选材范围所限,部分课程无法对某位特定哲学家进行全面解读。记住这一点,对于后面进一步的自学尤为重要:对于相对次要的哲学家,如阿那克西曼德,书中仅用一节课就能覆盖他的全部研究领域。但如果是柏拉图这样的哲学家,那么像“阿那克西曼德”这一节课的文字体量,只能勾勒出他的哲学帝国的边界线而已。要想了解柏拉图的哲学视野,你将投入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探索他浩如烟海的文献。针对书中的这类情况,某些课程会自行呈现出更加明显的不全面性,而其他课程表现出的不全面性,也可以同样的方式理解。
最后,书中还有两张阐释了哲学家关系的图表。其中一张梳理出了师生关系;另外一张则厘清了哲学的不同流派或分支。这些内容也会在课程的完成过程中得到引用。这不仅有助于阐明哲学的影响,强调信念上的共识与争端,还点明了包括我们自己在内的所有思想者,为何绝不能完全脱离前人的所信与所想。
古典哲学篇
第8课 万物都是必然,无物可无端发生
原子论者:留基波和德谟克利特
留基波和德谟克利特
留基波(鼎盛期在公元前5世纪)是爱利的芝诺的学生。芝诺的老师是巴门尼德,而留基波的学生是德谟克利特(公元前460年—公元前370年)。在文本化历史的变故中,我们拥有关于德谟克利特的丰富的语录和信息,但是留基波只留下了一个观点:“万物都是必然的,有理由的,没有什么可以无端发生。”因此,我们把德谟克利特的论说视为留基波和原子论的代表,而他们二人总是被绑定在一起,并称为原子论的开创者。德谟克利特是一位多产的作者,写就了关于宇宙学、感觉、逻辑和多种自然问题的著作。关于他的生平,流传着各种奇闻逸事,但是好几种来源似乎都暗示出,他的死亡是由一段时间的主动绝食所致。
充满(Plenum)与虚空(Void)
与巴门尼德的论点相反,留基波原子论的哲学背景是:宇宙乃是一个多元体,万物其实都是被创造出来和被毁灭的。这些观点通常都符合我们的日常经验。亚里士多德关于这一哲学,做了最为详尽的解释。此外,其他早期哲学家的解释也通常如此。亚里士多德告诉我们,在一个最为普遍的层面,世界的根本性质可以被划分为充满(丰满)和虚空。
原子位于充满之中,有无限的多样性和无限的数量。为了与虚空做出区分,充满还可以被简化地认为就是原子。一个原子,根据字面的意思,就是某种“不可切分”的东西,正如人们假想中现实的基石应该有的样子。原子的变化有三种方式:形状、排列和位置,它们又各自被诗意地命名为“节奏”“接触”和“旋转”。仿照亚里士多德使用希腊语进行说明的方式,我们也可以用拉丁字母作为原子的代号来演示这三种不同的变化。N与A是形状不同,NA和AN是排列不同,而N和Z则是位置不同。
要想有运动,就必须有空间,或者一种虚空,可以让一个客体在其中发生运动。虚空的概念便是响应这一观点的需求而被提出的。虚空是非存在,或者说缺乏实体或形体而存在。还有一种更加抽象的表达方式:充满是“是什么”,虚空是“不是什么”。虽然宇宙被划分为充满和虚空,但是它本身是无限的。这个观点衍生的一个结果就是,原子论者还相信,我们的世界之外,还有数不清的世界存在。
原子的细节
原子在相互冲撞中发生运动。有证言证明,这种运动会受到沿合适方向发生冲撞的原子重量的影响。不管怎么说,正是通过这些原子的运动,万物才得以生成和毁灭。相似的运动被吸引到虚空中相似的原子之间,从而形成一个旋涡。当原子的数量变得太大时,质量更好的原子就会向外旋转到边缘。在这个厚密的旋涡正中央发生的过程的结果就是一个世界的创生。我们自己的星球也是如此被创造出来的。
所有的原子看起来都由同一种材料构成,原子越大重量就越大。宏观的存在物,如动物、植物或人类,是由特定的原子混合物所组成。原子的不同形状影响了这些存在物的创造结果,有些是弯曲的,有些是凹陷的或尖角的,诸如此类。结果就是,这些原子以一种与钩子和拉链相似的方式连接在一起,当分离的力量足够强大时,也以类似的方式支离分开。
知觉
德谟克利特是一位原子论的原教旨主义者。在他看来,即便是视觉,也等同于原子之间的相互接触。正是本着这样一个立场,他才会说:“甜是从俗约定的,苦是从俗约定的,热是从俗约定的,冷是从俗约定的,颜色是从俗约定的。实际上只有原子和虚空。”不论是触觉、味觉还是视觉,所有知觉的体验,都等同于原子的运动。至少对于视觉而言,他相信,有一种特定的爱多拉或微小的影像从视野中的客体中发出,直接与眼睛发生交互。事实上,即便是肉体上的欢愉,也没有什么不同,依旧可以用一种在原子刺激中的共享本源来解释。德谟克利特说,记住这种相似性,则“当人们给自己挠痒的时候,他们获得快感的方式与交媾中的人一样”。
从知觉的实体理论出发,也许可以自然地推断出,德谟克利特对于感官知觉是有信心的。可尽管如此,他还是对五感抱有怀疑。一部分原因是身体的情况总是在变化。既然这等同于组成身体的原子构成发生了变化,那么也就必然改动了知觉的可信度。德谟克利特曾轻蔑地提到两种类型的知觉,借用一个家族谱系的隐喻,分立出“私生子”和“合法子嗣”两类。而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都属于私生子这一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