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女人的胜利
》
售價:HK$
55.9
《
数据有道:数据分析+图论与网络+微课+Python编程(鸢尾花数学大系:从加减乘除到机器学习)
》
售價:HK$
266.6
《
500万次倾听:陪伤心的人聊聊
》
售價:HK$
53.8
《
英国商业500年(见证大国崛起与企业兴衰,启迪未来商业智慧。)
》
售價:HK$
80.6
《
万千心理·儿童心理治疗中的心智化:临床实践指导
》
售價:HK$
87.4
《
自我囚禁的人:完美主义的心理成因与自我松绑(破除你对完美主义的迷思,尝试打破自我评价过低与焦虑的恶性循环)
》
售價:HK$
66.1
《
周易
》
售價:HK$
44.6
《
东南亚的传统与发展
》
售價:HK$
67.2
編輯推薦:
《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时代》《卫报》《旧金山纪事报》《科克斯书评》《出版人周报》……联袂推荐
负盛名的非虚构文学奖塞缪尔·约翰逊奖获奖作者 海伦·麦克唐纳
她的文章,能永久改变你看待世界的眼光
苞芽中卷拢的新叶、冬日的树林、帝国大厦上方飞过的猛禽、婚飞聚集的黑毛蚁、吃完发酵浆果后醉晕的小鸟、手中等待放飞的雨燕、丛林中安静长出的蘑菇……
这世界并非只属于人类,它也从未如此
內容簡介:
苞芽中卷拢的新叶、帝国大厦上方飞过的猛禽、婚飞聚集的黑毛蚁、吃完发酵浆果后醉晕的小鸟、丛林中安静长出的蘑菇……一双能与飞鸟对视的双眼,带我们看到这个从来不只属于人类的世界。拜访擅长救助雨燕幼雏的鸟类保育者、在泰晤士河上清点天鹅、参与地外生命的探索考察……在第六次大灭绝的过程中,这个曾经想变成苍鹰、隐入自然的作者,身体力行地记录为地球多样性做出贡献的种种努力。
在《在黄昏起飞》中,海伦·麦克唐纳汇集了她受欢迎的文章,以及新的文章,主题包括对消失的乡村的怀念、养殖鸵鸟的磨难以及她自己试图入睡时的私人晚祷。在沉思囚禁和自由、移民和飞行的概念时,海伦邀请我们进入她亲密的体验:从帝国大厦观察鸣禽迁徙通过光之敬意,在匈牙利观看数以万计的鹤,在萨福克的白杨林中寻找后的金莺。她以清晰的笔触写下了野猪、雨燕、采蘑菇、偏头痛、鸟巢的奇特之处,以及我们在观察野生动物时发现的意外指导和安慰。作为本世纪重要和有洞察力的自然作家之一,《在黄昏起飞》是一本关于观察、迷恋、时间、记忆、爱和失去,以及我们如何理解我们周围的世界的迷人和重要的书。
關於作者:
海伦·麦克唐纳(Helen Macdonald,1970— ),英国作家、诗人、自然主义者、历史学家,剑桥大学历史与哲学系附属研究学者(Affiliated Research Scholar)。著有《简单的事物》(Simple Objects)、《谢勒的鱼》(Shaler’s Fish)、《隼》(Falcon)、《以鹰之名》(H is for Hawk)等著作,其中《以鹰之名》获得过2014年塞缪尔·约翰逊奖(Samuel Johnson Prize)及2014年科斯塔图书奖年度图书(Costa Book of the Year)等奖项。
目錄 :
引子
巢
一点不像猪
督察来访
野外指南
泰克尔公园
高空
人群
学生的故事
蚂蚁
症状
性、死亡、蘑菇
冬日树林
日食
在她的轨道上
野兔
迷途的狗
数天鹅
巢箱
车灯下的鹿
游隼与高塔
黄昏飞行
尽管身陷囹圄
太阳鸟和开司米球
观测站
威肯沼泽
暴雨
椋鸟群飞..
房子里的大杜鹃
箭矢鹳
欧洲白蜡树
一把玉米粒
浆果
樱桃核
展台上的鸟
隐蔽屋
悼词
救助
山羊
山谷来信
神圣的平凡
动物教给我的事
致谢
译后记
专名对照表
內容試閱 :
引子
在十六世纪的欧洲,从宫廷到民间开始流行一种奇特的爱好,人们将一类特别的藏品放进华丽的木制橱柜,称之为“珍奇柜”。不过德文原词Wunderkammer的直译更能体现收藏目的—“惊奇柜”(cabinet of wonders),柜中物品意在供人把玩,感受不同的质地、分量和奇特之处。和现代博物馆或美术馆不同,没有哪件藏品被锁在玻璃柜里。此外物品陈列并未遵循今日博物馆学的分类标准,这一点尤为重要。在珍奇柜的木搁架上,天然和人造物品相伴左右:珊瑚、化石、民族手工艺品、斗篷、微型油画、乐器、镜子、鸟类和鱼类标本、昆虫、矿石、羽毛。它们本质迥异,形态或相似或不同,各具其美,奥秘莫测,如此相互映衬,令人称奇。我希望我这本书也多少像个珍奇柜,满含不可思议的事物,让人为之惊叹。
有人说,每个作家都有一个主题,贯穿他们所有作品,比如爱情或死亡,背叛或归属,家园、希望或流放。我相信自己书写的主题是爱,尤其是爱这个非人类生命组成的光辉的周遭世界。成为作家以前我曾是一名科学史学者,这是一个令人大开眼界的职业。科学素来被视为纯粹的客观真理,然而它对这个世界提出的问题必定会受到历史、文化和社会悄然无形的影响。在科学史研究中,我发现人们总会不自觉地将自然界当作镜像,投映自身的世界观、需求、想法和希望。本书也有不少篇章试图拷问人对自然的这类设定和臆断。我更希望这本书传达了当下我为重视的主题,即寻求某些途径来辨识差异,欣赏差异。尝试用不属于你的眼睛去观看,了解到你看世界的方式并非,思考爱上“非你族类”意味着什么,为事物的复杂性心生欢喜。
科学鼓励我们反观自己的生命尺度,参照系是广袤浩瀚的宇宙,或是人体内多到令人迷惑的微生物。它为我们揭示了一个始终有别于人类的美丽星球。科学让我了解到数千万只候鸟跨域欧洲和非洲的飞行,用羽毛、星光和骨骼的线条画出的地图路线,比我所能想象的还要惊人非凡,因为这些生物通过将地球磁场可视化来导航,它们能够察觉眼中受体细胞的量子纠缠变化。科学研究的意义正是我希望有更多文学作品也具备的,用文学揭示我们身处的这个精妙繁复的世界并非只与人类相关。这世界并非只属于我们,它也从未如此。
就环境而言,这是个可怕的时代。我们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需要反省人类的自然观及对自然界的影响。地球的第六次物种大灭绝正在发生,这一次由我们亲手造成。周遭景观正一年年变得更加空虚安静。我们确实需要严谨的科学来确定这些物种衰亡的速度和规模,推测灭绝的成因,以及能够采取哪些干预措施。但我们也同样需要文学,需要表达这些损失到底意味着什么。比如庭园林莺这种橙色小鸟,它正从英国森林中迅速消失,列举这个物种减少的统计数据是一回事,而让人们了解庭园林莺的本来面目,失去它意味着什么,这又是另一回事。一旦林莺消失,来到一片由阳光、树叶和鸣唱构成的树林,我们的体验就会损失少许复杂,少许神奇,总之损失了一点东西。而文学能让我们把握这个世界真实的质地,借助文学很有必要,因为只有传达事物的宝贵价值,才可能有更多人为此奋起挽救。
高空
五月初这个清冷的傍晚,暮色笼罩了曼哈顿中城。我一整天都在用谷歌查天气预报,此时走在第五大道上,又掏出手机查了一遍。北转东风,晴朗。很好。
在帝国大厦,长长的队伍沿街蜿蜒而行,我是人群里一个脖子上挂着望远镜的人,感觉有点不好意思。接下来的一个小时,我一寸寸往前挪动,走上扶梯,穿过大理石厅,经过贴着浅金色壁纸的墙,终挤进一部塞满人的电梯,出现在86层。在城市上空一千多英尺的高处,劲风扑面,盛大的灯光如一片汪洋,倾泻而下。
游客们紧贴着安全围栏,一个男人站在他们背后,靠着墙。在他头顶上,夜风中的星条旗缓缓飘动。夜色中我看不清他的脸,但我知道这就是我要见的人,因为他手持一架看似比我的高级很多的望远镜,正仰面朝天。他的站姿有种紧张感,让我想起曾见过射击双向飞碟的人等待抛靶机发射下一个靶子。他正紧张地期待着什么。
他是安德鲁 · 法恩斯沃思,康纳尔大学鸟类实验室的一位研究员,说话轻声细语。我跟他约在这里,希望能够目睹一年两度横越城市上空、几乎无人注意的野生动物现象:候鸟的季节性夜航。把这里当作自然观察之旅的地点实在违和到了荒诞的程度。除了鸽子、大鼠、小鼠、麻雀这些常见的例外,我们总以为野生动物栖息在远离城市边界的地方,而自然和城市是对立的两极。原因显而易见。从这个高度来看,的自然物是天上散布的暗淡星辰,哈德逊河像一道青色的瘀痕,穿过下方混杂的灯光。其余是我们的世界:飞机的闪光,智能手机明亮的屏幕,窗户和街道被点亮的网格。
夜晚是摩天大楼完美的时刻,全面发挥的现代化梦想抹除了自然,代之以人工打造的新型景观:钢铁、玻璃与灯光的地图。但是,人们住进高楼的原因和他们去野外旅行一样—逃离城市。耸的建筑将你抬升,远离街面的纷杂混乱,也将你抬升进入另外一种境界。天空也许看似虚无,就像我们从前以为深海也是生命无存的空虚。但是和海洋一样,天空是一片充满生命的浩渺生境,有蝙蝠和鸟、飞虫、蜘蛛、乘风飞翔的种子、微生物、飘散的孢子。我凝视着这座城市,视线越过数英里灰尘弥漫灯光点亮的空气,愈发觉得这些超级摩天大楼就像深海的潜水器,将我们运到原本无法探索、难以接近的疆域。大楼内部的空气平稳、洁净、温和,而外部是一个气流湍急的世界,活跃着大量意料之外的生物,这一刻,我们也置身其中。
我们上方,螺旋塔座四周的LED灯在黑暗中投射出一个柔和的光环,光环上跃动着一团模糊的白光,透过望远镜,那东西显现为一只夜蛾,它扑扇着翅膀向塔身径直高飞。没有人完全了解这类蛾子在迁徙时如何导航,有一种推测是它们通过感知地球磁场来导航。这只夜蛾正飞向高处,寻找合适的气流,借此飞向自己长途旅行的目的地。
乘风迁徙是节肢动物的一项特别技能,蚜虫、黄蜂、草蛉、甲虫、蛾子和吊在有静电的蛛丝上的小小蜘蛛得以飞越从几十到数百英里不等的距离。这些四处飘游的生物是殖民者和开拓者,寻找新的地界生存、安家。试试在高层阳台的干燥环境露天种一棵月季,很快乘风而来的吸汁蚜虫就在茎上聚集,接着寄生于蚜虫的极小的黄蜂也来了。
在我们头顶之上长途旅行的昆虫数量多得惊人。英国研究所科学家贾森 · 查普曼用对空雷达系统研究昆虫的高空运动,仅一个月就有超过75亿只昆虫飞过一平方英里的英国农场,约5 500磅的生物量。查普曼认为飞过纽约城的昆虫数量甚至更多,因为此地是一块大陆的门户,而不是冰冷海洋环绕的小岛,这里夏天通常也更炎热。他说,跃过650英尺的高度以后,你就升入了一个城乡区别几乎毫无意义的领域。
白天,烟囱雨燕尽情享用这数目庞大的飘游生命;夜晚,在城市居留和迁徙的蝙蝠,还有翅膀上一道白条的美洲夜鹰也以此为美餐。夏末秋初刮西北风的日子里,鸟、蝙蝠和迁徙的蜻蜓都以这些大量聚集的昆虫为食,这种现象是城市高层建筑群周围巨大的下冲气流和漩涡引起的,就像海洋里的鱼群游到浮游生物汇集的水流处。
空中不只是有昆虫。这些高耸的建筑,如帝国大厦、世贸一号大楼和其他新起的摩天大楼,刺入鸟儿数千年来利用的空间。纽约城处于大西洋迁徙路线,这是数亿只候鸟每年春天北飞至繁殖地,秋天又返回的路线。大多数小型鸣禽通常在距地面三四千英尺的高空飞行,但是会根据天气变化来调整高度。更大的鸟类飞得更高,有些滨鸟会从1—1.2万英尺的空中高高飞越城市。在这楼顶上,我们将会看到的只是飞越头顶的生物的一小部分,即使是的大楼,也只是刚刚触及浅层的天空。
虽然白天也可以看到迁徙的猛禽在城市上空远超八百英尺的高处翱翔,但是大部分昼行性鸟种都在日暮后迁徙,因为更安全,气温也更凉爽,附近的捕食者也少些,只是少一些,并不是没有。就在我到之前,法恩斯沃思看见一只游隼在大厦上空飞旋。游隼在这座城中常常夜间捕猎。它们栖停在高踞空中的瞭望台,然后纵身飞入黑暗,抓捕鸟儿和蝙蝠。如果身处更天然的生境,隼会把杀死的鸟尸藏在崖壁的缝隙中。而这里的隼会把猎物塞进高楼的壁架,包括帝国大厦。对一只隼而言,一栋摩天大楼就是一面悬崖,它带来同样的期望,同样的高空气流,蕴藏着一份外卖大餐的同等机会。
我们凝视黑暗的空中,希望视野中出现活物。过了几分钟,法恩斯沃思指点着:“那儿!”距头顶很高的地方,就在视野中的天空向灰暗的混沌过渡的边界,有什么东西在动。我把望远镜举到眼前,三对扇动的白色翅膀,以密集队形向东北偏北飞行。夜鹭。我从前只见过它们弓着背立在树枝上,或是在湖泊池塘边缩颈休息,现在看到它们和寻常的背景所去甚远,十分吃惊。我好奇它们飞了多高。“这几只个头够大的,”法恩斯沃思说,“你要是抬头看有光的地方,所有东西都显得比本身大,也显得比实际更近。”他估计这几只夜鹭在我们头顶约三百英尺的高度,距地面约一千五百英尺。我们目送它们在黑暗中消失。